时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个人资料
kylel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环保话题:“海绵城市”是个什么样的城市?

(2015-10-10 05:33:39) 下一个

最近,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在北京表示,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人民币,建设16个“海绵城市Sponge City”试点。

 

据专家解释:“海绵城市”,就是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是一个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现代都市。

 

 

 

 

在这样一个总体框架内,笔者将“海绵城市”理解为一块海绵上的人类居住之地。而海绵城市”,则是一块实体外壳的人类栖息之地。导致这两种城市的差别,就在于雨水的利用。而与这个问题最相关的学术词汇,就是地表径流量Direct runoff rate,或者Surface runoff rate)。所谓地表径流量,是指降水或融雪强度一旦超过下渗强度,超过的水量可能暂时留于地表,当地表贮留量达到一定限度时,即向低处流动,成为地表水而汇入溪流,这一过程称为地表径流,而此过程的水量称为地表径流量。

 

 

 

 

现代城市的雨水吸收,绝大部分就是通过城市下水道,基本上没有雨水的储存系统。雨水的储存系统,必须包括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四个方面。而雨水的释放与利用,必须通过雨水的储存系统才可以实现。

 

 

 

 

为了实现雨水的循环收集和释放,保持地表径流量基本不变,整个城市必须有足够的“储水池”作为一种雨洪的缓冲体系。“储水池”是什么?除了城市中的湖泊和河流,还有地下水系统。现在的城市下水道不是“储水池”,要通过改造,增加蓄水、渗水、净水等功能。另一个比较大范围的“储水池”,就是城市的绿地(包括公园和绿化带),较多的绿地才可以打破城市的实体外壳”,让更多的雨水不至于导致内涝海景,而是流入地下。但仅仅有绿地还不够,绿地下面还需要建立一套雨水的循环收集和释放体系。同时,要控制城市地下水的无节制的摄取和利用,否则,会导致地陷。

 

 

 

 

“海绵城市”规划给城市居民带来的益处。主要有4个方面:城市房屋屋顶的绿化与美观、城市灰尘和热效应的大大减少、城市空气质量与市民呼吸道疾病的大为改善、城市用水紧缺得到极大缓解。

 

 

 

 

最后对比一下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不同。

 

传统的非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现代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