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个人资料
kylel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人生哲理99条(第二辑)(17):世界从混沌开始,在混沌中结束

(2014-04-25 17:14:32) 下一个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传说,莫过于《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基本意思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源自一个古老的混沌世界。无独有偶,这个传说竟然与当代的宇宙起源学说(即大爆炸学说)有着一致的观点。

 

人类社会经过几百万年的发展进化,再经过了几千年的科技进步,使得我们这个社会从一个混沌、无序的世界逐渐变成一个清晰而有序的世界;人类逐渐建立起时间、空间、度量衡、历法、定位、计算等等法则,并逐渐使全世界统一;人类不仅建立了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和法律体系,而且也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学说、理论、定律、规则以及规律等等。然而,当人类沉醉于自己建立的这个清晰而有序的世界的同时,却发现我们这个世界并非如我们早先认为的那样清晰而有序。

 

在中国,除了《盘古开天辟地》之外,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与《易经》中的模糊哲理不谋而合。所谓模糊哲学,就是从厚黑学或者中国古代哲学中引申出来的。老子里的大智若愚或者水至清则无鱼,人之察则无徒,还有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等等,都是模糊哲学的例子。中庸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握一个,而这个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在西方,海森伯(Werner Heisenberg)教授于1927年在德国最高的学府海德堡大学的一场量子物理学实验,创立了测不准原理,海森伯因此获得了193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许多事情的发展轨迹为什么常常测不准?因为一切事物都处在不停地变化之中,甚至可以说是瞬息万变19世纪建立的贝叶斯定理机率论或概率论是研究随机性或不确定性等现象的数学;1933年,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在他的《概率论基础》一书中第一次给出了概率的测度论的定义和一套严密的公理体系。1965年,人们将在模糊集合、模糊逻辑(也称弗晰逻辑,Fuzzy logi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糊拓扑、模糊测度论等数学领域,统称为模糊数学,亦称弗晰数学或模糊性数学。模糊逻辑则是建立在多值逻辑基础上,运用弗晰(模糊)集合的方法来研究模糊性思维、语言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研究现实世界中许多界限不分明甚至是很模糊的问题的数学工具,在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智能家电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近代物理的两大支柱,两者都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根本认识,并对20世纪的科学技术、生产实践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于1915年提出广义相对论;1926年,奥地利学者薛定谔发明了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标志着量子力学的建立。1967年,美籍数学家曼德布罗特(B. B. Mandelbort)提出分形理论,它研究相似的、无特征尺度的自然。197212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E. N. 洛伦兹提出混沌学理论。1973年,天文物理学家布兰登·卡特提出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人择原理被分为三种,弱人择原理、强人择原理和终极人择原理)。

 

由此可见,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人们会发现很多事物都是无规则、无规律、测不准、相对性等等;即使对于已经发现的大量规律、定律或法则,甚至国际法,也存在很多例外,或有条件限制。这些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的出现,对人类未来的观念和生活的巨大影响,我们目前尚无法预测,这本身也是一种模糊。中国有一句俗话:知道的越多反而发现自己越无知。所以,世界的未来必定是在某种混沌的理论中结束,这种理论,很可能就是人择原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