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个人资料
kylel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生活变迁(31):三大件、家用电器、遥控器

(2011-11-27 09:42:36) 下一个

 

 

在中国人的家庭中,最早的三大件(20世纪506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有的地方说是“三转一响”,那就还包括收音机。那时候,国家用各种票证控制消费,要买到“三转一响”是比较难的事情。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就有了“三转一响”。父母亲的手表是最先买的(母亲的手表还晚一些买),不记得牌子了,反正都是当时的大众品牌。然后就是自行车,凤凰的,很高大的,28的。记得星期天一家人上街,父亲骑车,姐姐坐在前面,母亲坐在后面,抱着我,这样一家4口人就可以“浩浩荡荡”进城了。那时候还没有公交车。

 

后来才买了缝纫机,而且只有“机头”和转轮。父母当时在机械厂工作,就找工厂的师傅做了铁架子和踏板的磨具,用铁水浇铸了铁架子和踏板,“拿”回家后,还用铁刷子和砂纸打磨,应该属于“自己制造”。然后再请工厂的木匠师傅做了一个缝纫机的面板。母亲开始参加工作时,做过油漆工,就自己刷油漆,红色的。后来用过很长时间,一直都可以用。母亲会做衣服,我们春节的新衣服、新棉袄、新棉裤,还有新棉鞋,都是母亲做的(街上没有卖的,更不会有私人裁缝)。记得每年春节前夕,母亲每天晚上都是在煤油灯下给我们做衣服,棉花都是乡下的亲戚带来的。做棉鞋的时候,母亲用“顶针”和棉线捺鞋底(称为千层底),电影里面经常有的。有时候,那个铝或铁制的“顶针”会被缝衣针顶穿,母亲的手会受伤流血,这个印象很深。

 

后来,外婆与我们住一起,家里买了收音机。每天放学后,我就和外婆一起听天气预报、水文公报,还有相声、革命歌曲等,其它的就不记得了。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人的家庭开始追求的第二代“三大件”,即电风扇、洗衣机、电视机。关于这个时期的“三大件”,各地的说法不一样,有的说应该包括照相机,其实,因为各地生活水平不一样,“三大件”是不一样。

 

家里最先买的就是电风扇,一台座扇(国产的),可以摇头、定时、调档,就像一个小机器人。记得好像是父亲单位的职工福利,职工才可以凭票优惠。湖北的夏季非常热,如果到外面乘凉,蚊子很多。家里有了电风扇后,就进入一个新时代了。几年以后,才又买了一个吊扇。上中学后,家里才买了一个单缸洗衣机(国产的)。没多久,家里又买了一个甩干机,二者要合起来用;高中时,家里把原来的“两件机”换成了“一体机”,也就是双缸洗衣机(国产的)。高中时,家也买了一部菲利普的黑白电视机(应该是国内组装的),这样,第二代“三大件”就齐全了。但家里一直是没有照相机的,如果在节假日想照相,要么去照相馆,要么请工厂的照相师傅一起去公园照。

 

到了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的家庭开始追求的第三代“三大件”,即冰箱、彩电、空调。家里买冰箱(国产的)时,我还在广州上大学。最初家里的剩饭剩菜,要么父亲吃了,要么就用筲箕盖上,放在一盆凉水里面,外面再用纱布盖住,这样可以在夏季放一个晚上而保持不变馊。有了冰箱之后,家里的饭菜就可以做很多了,吃不完,第二天再吃。但冬季,家里的饭菜就不用放冰箱了,湖北的冬季也很冷,下雪结冰的,所以,很多家庭一到冬季,就把冰箱关掉,节约用电。

 

结婚以后,买的第一件家用电器,就是(国产)彩电(据说当时的显像管也还是进口的),当然,那时候电扇、吊扇、冰箱、洗衣机是有的。1年后就买了国产的窗机(空调),再过了1年,就换成了国产的柜机(空调),效果也好很多;彩电也换成了日本29英寸的Panasonic(松下),一直使用到现在。那时的柜机(空调)和Panasonic(松下)彩电,都是有遥控器的,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可以坐在沙发上遥控了。不过,那时候也流行照相机和录像机,但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家里是没有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人的家庭开始追求的第四代“三大件”,即音响、VCD机、电话机。90年代中期,家里买了松下Panasonic的录像机,而90年代末期才买新科VCD机,这样的消费结构,比普通家庭要晚一些,但也是适合自己家里的。有了录像机之后,家里就买了一套国产音响,包括功放、左右一对音箱、中置音箱、两对环绕,还有2套麦克风等。当时国内很流行OK,儿子唱歌很好听,童音可以唱道最高,几乎那时的流行歌曲都会。家里的客厅,有一个组合家具,正面就放置电视机、组合音响、录像机、VCD机、唱机等等,还有一个蓄电池(即UPS不间断电源,因为那时候经常停电,蓄电池可以延长1个小时左右;如果没有UPS,遇到停电时,CDVCD、录像带等就拿不出来),2002年以后换的国产品牌步步高DVD机,遥控器就有56个。

 

传呼机(BP机)和手提电话是最早的,但我那时候都没有。家里很晚才安装座机电话,好像是90年代末期,然后才买手机(摩托罗拉)。不过,儿子上初中时就用上了手机,带英汉词典的那种。摩托罗拉手机老化之后,我后来换过两个手机,第一个是国产的,送给小偷了;第二个也是国产的,出国前,送朋友了。

 

21世纪初,中国人的家庭开始追求的第五代“三大件”,楼房、电脑、数码照相机。商品房开始后,搬家进入11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的楼房(教授级),家里的家用电器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21世纪,家用电器越来越多,很难具体说准是哪“三大件”。比如,新房子装修,厨房和卫生间里面,一般就要抽油烟机、浴霸、燃气灶等等,还有电饭锅、电火锅、电磁炉、电砂锅等等。

 

电脑是1997年买的组装机,后来几次升级,已经是当时最好的了,2G内存,2个硬盘,还带打印机、手写板、音箱、游戏手柄、耳机等等。最初是那种很笨重的14英寸的菲利普显示器,后来换成液晶屏的了。家里安装电话之后,上网就用电话线了;后来,也改宽带上网了,速度也快了很多。买过几个移动硬盘(40G100G200G400G等),还有从日本带来回来的大容量磁盘机(100M ZIP盘和250M ZIP盘两种),都是属于USB接口的高端消费了(日本的磁盘机还是110伏特的,回国后还要配变压器)。21世纪初出现U盘(即USB闪存),开始也就32M64M128M,现在32G都有了。在多伦多,见过400TB的移动硬盘!不过,多伦多大学现在一直还使用250M ZIP盘,很多台式机仍有ZIP驱动器。

 

最初买的笔记本电脑是宏基Acer,后来换索尼Sony,现在又换联想Thinkpad。打印机一直没有换,惠普激光6L,性能一直不错。原来在单位用过几台爱普生(EPSON)彩色喷墨,太花钱,后来都不用了。第一次用的扫描仪,是台湾产的,很笨重的那种;现在多伦多用的是Canon三合一的复印、打印、扫描一体机,居然是别人送的,自己只需要买墨水。其它的外接设备还有刻录机、外接光驱、摄像头等等,也都买过,决不放过任何一种。

 

第一次买的数码相机,是日本Olympus2.8M),很大很薄的磁卡,最大容量一张才32M。后来换日本Canon4.0M),磁卡很厚了,当时最大容量一张256M(现在有8G的磁卡了)。这一款用了10年,性能不错,但电池有问题了,使用时间不长,又没有配件卖,就决定买新的了。前几天Boxing Day,又买了日本Nikon10.2M),一张磁卡8G,才18加元。虽说不是很专业的,但够用。数码摄像机是10年前买的Sony,性能还不错,还带遥控器,一直使用。

 

至于现代人追求的小车,一直就没有买,虽然早有驾照。原来也买过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后来发胖了,上班也近,又不运动,觉得还是走路好,还要加强运动,家里又买了跑步机,每天在家里跑步。一段时间后,没有觉得体重减轻,只是感觉精神好些。

 

21世纪第二个10年,就是在加拿大的发展了。不过,这第六代“三大件”到底是什么,现在还不好确定。如果买房,就得买车;如果不买房,那就不用买车了。估计未来最先买的家用电器,就是电动按摩椅了,我已经看好了,真舒服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旅顺口 回复 悄悄话 95,96年画王两万元左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