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向内寻求的心历

(2013-04-05 21:39:51) 下一个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在忙着寻求幸福。有两条路可以选择:向内寻求与向外寻求。国内贪官们的追求幸福之道大概都是向外寻求:钱、钱、钱、二奶、三奶、四奶。这些都是身外之物,所以是向外寻求。哪一天案发,钱和二奶四奶都没有了,贪官先生从人间天堂下了大狱,心情也就从天堂掉进了地狱。新闻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人在天堂和在大狱中的照片摆在一起,左边一张是志得意满指点江山,右边一张是脸色灰黄目光枯槁。每次看到我都不敢相信两张照片上的会是同一个人。用俗话来形容,右边一张可以称作失魂落魄。但左边志得意满的那一张里就有魂吗?灵魂强健的人用不着靠贪污来给生活调味,也不会被挫折打得失魂落魄。

小孩子也是向外去寻求幸福。他们的喜怒哀乐完全取决于他们的周围在发生着什么、取决于他们拥有了什么眼睛能看得见的利益。他们总是想得到好多生日礼物、把别的孩子比下去、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

大人对孩子的期望则不同:他们最高兴的是看到孩子拉小提琴、学芭蕾舞、画画的进步。父母花钱花时间不辞劳苦让孩子学这些,并非是要孩子学一门挣饭碗的手艺。事实上,如果孩子真的打算以音乐或跳舞为职业,很多父母反而会要大伤脑筋 这玩意能一辈子当饭吃吗?我的观察是父母给孩子在这些方面投资是出于一种更深刻 – 深刻到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 的考虑。父母是在下意识里指引孩子向内寻求幸福:孩子在学习音乐美术时培养的专注、准确、持之以恒和艺术气质都是人内在的素质。孩子的内在素质会让他们幸福 这就是父母下意识里的动力。但是父母是否懂得用同样的办法来求得自己的幸福就是另一回事了。

来自瑞典的联合国前秘书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哈马舍尔德曾说:“最远的路是向内的路”。这句话跟《老子》中的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行弥远,其知弥少”。我想还可以加一句:风景最耐寻味的路也是向内的路。再美的自然风景,去看上三四次、再顶多六七次也就腻了。向内的路呢,就我自己而言,从发现这条路开始,已经在上面走了十几年,每天都能看到新的风景,从来没有过审美疲劳的时候。

另一方面,最难的事也就是找到这条路的入口。我的前三十年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条路的存在。人在房间里找东西时,他会转头到所有的方向去找,但人在生命的旅程上是有大片他根本想不到要看过去的盲区的。人若是只想看到他想看到的事,他就永远不会知道他不知道的事。耶稣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我猜想从他说的那个窄门进去就是向内的路了。人类追求幸福的事业之所以艰难,大概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向外去了。

也因为其难,人在有幸发现向内的那条路时所感受到的喜悦是极其强烈的。进了窄门,会不会永生我不知道,但此生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从小就是个不快乐的孩子,并且这种不快乐与年剧增,一直发展到极度的低沉与沮丧。出于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读到了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中的这样一段话:

 “当你读这本书时,试着离开你自己。把你的意识放在房顶的一个角落,你在那里看着正在读书的你。你可以像看着别人一样看着你自己吗?

 “现在再试一件事。观察你自己的情绪。你可以描述一下你的思维状态吗?”

我照着做,就开始看见了我自己,坐在椅子上拿着书,沮丧、焦虑、绝望。很可怜的样子。这是个被沮丧、焦虑和绝望绑架了的人。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画面。这画面让我震惊:我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可怜虫。几十年来我竟然没有发现我是处在这样一个可悲的境地。震惊之后我意识到,不用改变我的任何客观处境,我可以选择沮丧或不沮丧、焦虑或不焦虑、绝望或不绝望。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我原来有这样的自由。

那一天是我一生的转折点。几十年来,我已经完全习惯了从我的眼睛看出去的永远的灰色天空。那一天,我发现这只是因为我一直都戴着一副灰色的眼镜,而我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这副眼镜在我眼前的存在。

在此之前,我能再清楚不过地看到沮丧与焦虑发生在别人身上,但从来没有这样看见过自己 – 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吧。我以为我的喜怒哀乐取决于我的环境是天经地义:事情甲发生时,我就该沮丧;事情乙发生时,我就可以高兴了。这是条件反射的动物特征。小孩子是这样,我也从来都没有超越过小孩子的水平。

在此之前,我以为环境决定了我的一切情绪,所以我总是指望着环境的改变。从读到那一段话起,我知道了人是有权、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的。并且,选择不焦虑不等于假装看不见来袭的厄运,正如选择宽容不等于假装世界是个完美的世界。

自己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我发现周围的人的不快乐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自己的反应是可以由自己来驾驭的。有的人事事挑剔,对一切都不满意,其结果是自己天天郁郁不乐。我问他何必这样自寻烦恼时,他马上就会说:你看看,这个人如此不通事理,那个人如此自私自利,怎么能让我高兴得起来?他不懂得他虽然无法驾驭别人的行为,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反应。让他烦恼的正是他自己,何必这样自残呢?但是如果机缘放在眼前都拒绝接受,别人也无可奈何。我能看得清别人,但我不可能改变别人。看清自己要比看清别人难得多,但改变自己要比改变别人容易得多。所以归根到底,人只能自己来呵护自己的灵魂。

我听过不少无神论者讲述他们转而接受基督教信仰的经历。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在分享那个巨变时刻时都泪流满面,不能自已,好像是一种在黑漆漆的矿井中碰壁几十年突然见到金矿的那种感觉。我相信,那就是发现了向内之路的路口。佛家也说:每个人都是佛,佛就是自己。要想见到佛,不是去寺庙里看泥菩萨,而是向内寻求。什么时候看到了自性,就看到了佛。所以我想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佛教,其价值对于信徒来说,除了来世的许诺,还有现世的价值,就是找到向内寻求的那条路。据我的观察,很多人就是因为看到了宗教对他们的至为宝贵的现世价值才促使他们相信其来世许诺的。

人从小习惯于向外寻求,到长大成人时,向外寻求的习惯思维已经盘踞大脑几十年,几乎牢不可破。如果从小到大一帆风顺,从未碰过太大的钉子,他们当然会拒绝向内寻求的机缘。但是,人到了山穷水尽之时,革命的机缘就到了。我就是其中一例。很多无神论者转而接受基督教或佛教信仰的机缘也都是因为他们的向外寻求之路再也走不下去了。昆虫有从幼虫到茧到蝶的变态,人从生到死,虽然外表似乎无此巨变,但在内心世界中是否也有个作茧化蝶的一刻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简丹儿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胡涣的评论:

:))
问好!
会常来.
胡涣 回复 悄悄话 回复简丹儿的评论:
是。有一次看Nature, 说乌龟能活到几百岁,是因为它们有self repair的功能。乌龟可以靠self repair来修复身体,人可以靠self repair 来修复心灵。只是self repair 的前提是要有self awareness.

问好!
简丹儿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
或许人有自身的修复功能,不止肌体上也是心灵上,只是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启动罢了。
自身的修复一定会比来自外界的更实在。

您曾在KGHY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