缭绕的鹰笛

在找到自己的信仰以后,心灵从刚硬到柔软。做回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人, 会哈哈大笑会悲伤流泪,喜欢品尝美食,也喜欢欣赏?写着玩
正文

马甸这个地方 (3)

(2005-03-07 16:35:32) 下一个
马甸的人(上) 就像文革对于父辈们的记忆来说是充斥着打砸抢,抄家,批斗的灰蒙蒙的日子。可是对于当时的孩子来说却是不用上学,充满自由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我上中学那会儿,马甸儿在大部分人的心中可不是什麽好地界儿,可是就是因为这个地方同当时千篇一律的大院比起来,太有自己的特色了,在我记忆中印象反而更加深刻。 其实,你要是真的走进当时的马甸儿,这地方同其他北京的老城区没什麽两样。一样的平房,胡同;一样的槐树,枣树,大黄狗;一样的热诚的北京人。海淀区因为机关,学院里的人来自全国五湖四海,所以很多地方,北京味儿不是很浓。反而生活在马甸儿这里的人因为是世代住在这里,老北京味却很浓。就那一口地道的京片子,在学院路,北太平庄的机关学院立可就很少听到。但是,同其他地方相比,马甸的不一样可能就在这人上面。 去国十年,有两句话一直记在心里。一句是《编辑部里的故事》里面的余德利说的,“不能欺负人,但更不能让人欺负喽“。另外一句是,”宁可叫人打死,不能叫人吓死“。我想,这两句话颇能代表生活在马甸儿的人的特性。 我先说发生在我上初中时候的两件事。 我们初中班上,有一个先天脊柱弯曲的马甸儿男同学,加上为人敦厚,不善言语,在马甸儿这群同学中,就显得有点窝囊。有一天,外班的两男生想摆份,欺负人。 在课间时候,就找茬要把我们这位同学掀倒在操场上揍一顿,当时我们班其他男生,都在四楼聊天,等事儿发生的时候,也来不及下去帮他。结果我这位残疾同学,竟然同这两个混小子队打了五,六分钟,并且将其中的一个人踹倒在操场上。最后,还是过路的老师将它们分开。我这位同学,一下在我们班成了传奇人物。这件事发生到现在,有二十年了,可是到现在我还记得从四楼望下去,他那打架的姿势。今天想起来,那姿势虽然笨拙,又有点可笑,可真有股男子汉不服输的阳刚气。 另外一件更不能让我忘记的事也是在初中,大概是初三那年夏天,快中考了。一个被我们学校开除的混儿混儿,趁着中午午修,老师不在的时候,跑到学校闹事,挨着班找人打架。到了我们班要找XXX, 但是要找的人不在,那家伙从军挎里抽出一把菜刀,朝着教室里的一排桌子,当当当,一桌子一刀,其中一张桌子上的书包带连代着被砍了一个口子。当时在班理复习的一群男生,还真被镇住了,就因为那家伙手上的菜刀。那家伙正往外走,班里一个马甸儿的女同学,平常文文静静,眉清目秀的,却追了出去。因为就是她的书包被剁了,她要找那人赔她书包。看着她一个小小的女孩子,理直气壮,一点不畏惧的神态,可真让我们这群男生佩服。我忘了是因为她哥也是马甸的一个顽主,还是他同那家伙住一条街,反正那家活没敢跟她撒野。今天想想,就冲人家没回家找她哥或找家长去解决,就让人佩服。 提起这两件事,就是想让让你知道生活在马甸的人一个特质,那就是不能让人欺负了, 有冤一定要伸,有仇一定要报。 但凡生活在机关大院里的孩子,总有几个霸王(或者叫小流氓,顽主之类的),可也有好些被欺负了不敢还手,找老师找家长,因为家长就是这麽教育的他们的。但是马甸出来的孩子,在我记忆中就没有被欺负了不还手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