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啊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边读边扯(54)- 《洛丽塔》的争论及其他

(2019-01-22 10:04:00) 下一个




最近看到有关《洛丽塔》的争论,蒋方舟认为纳博科夫是要让读者看到一个恋童癖是如何巧言令色地为自己辩护的,她说:“纳博科夫在小说中悄悄设下了一道考验,而90%以上的专业读者都没有通过”云云。

蒋可从道德层面解读《洛丽塔》,这没有什么,但要说纳写《洛丽塔》有道德意图,似可商榷。

速查一书,见下图,简单驳之。

 

对《洛丽塔》的解读可以各种各样,解读若能自圆其说,便可以接受。蒋的文章主要问题是她把她自己的理解套在了纳的头上。熟悉纳的读者都知道纳对政治、道德等社会范畴的东西根本没兴趣,甚至厌恶,哪会想去给读者出什么"道德题"。蒋是误评,或者说是硬套评,我相信90%的专业学者、作家不会犯这个较低级错误。呵呵。

 

 *
 

因涉《洛丽塔》,又想起一本书,书名是《埃德蒙·威尔逊》。

纳博科夫四十年代初到美国时,批评家埃德蒙已大名鼎鼎,对纳有所提携。之后两人因对文学的看法有种种不同,产生过一些争论。到《洛丽塔》出版时,两人矛盾发展为势不两立。对于《洛丽塔》小说的诞生,书中提到一个说法,说埃其实对其有贡献,曾提供过小说原型的案例给纳。见图。

后来两人因《奥涅金》的翻译问题而彻底分道扬镳了,纳说自己的英文比埃好,埃说自己的俄语比纳强,及此,俩位性情中人就不再是简单的文学争执,而是互吐吐沫互揪胡子了……

 

  
 

 



   

*


确实很久没有看到有学者或作家从道德层面分析文学作品了,所以看到蒋"以发表隽言妙语的方式说出一系列的陈词滥调"(埃科语),稍微有点惊讶,所以多啰嗦几句。

 

再扯点别的。个人感觉从道德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是比较low的批评层面。因为基本道德概念众所周知,读者知道,作者更知道。例如普通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洛丽塔》涉及乱伦及侵害未成年少女的问题,似乎显而易见。

 

而蒋似却将之作为一个新发现,有点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如果真特别喜爱从道德层面评价文学作品,我希望蒋再接再励一鼓作气评评《红与黑》、《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的通奸问题,《尤利西斯》的污秽与色情问题,《挪威的森林》的色情和乱伦问题,乃至《2666》的3P问题……似乎这样的名著举不胜举,批评的文本资源不断。

 

这些貌似"接地气"的批评角度比较容易引起争论,但对文学本身,个人觉得似没毛价值。它只会或多或少地伤及艺术的诗性层面,以及在艺术彼岸的童话世界里栽上几棵扎人的荆棘。

 

又翻出一本专业学者有关纳的书。我更相信有90%的学者和作家在为文学的发展默默贡献着。仔细看图四图五,似可看到蒋的想法的来路,本就没什么新鲜的哈。

 

不知咋的,又想起这句“作品多烂都没关系,但要烂得有新意。”-100年前摄影家阿尔文·兰登·科伯恩如是说。

 
 



 






 

*
 

又读了两本有关纳博科夫的书,《纳博科夫评传》和《后现代文艺转型期纳博科夫小说美学思想研究》,还重读了几本纳的书:《独抒己见》,《文学讲稿》和《说吧,记忆》,因为这三本书被前两本书引用无数次。

 

读完这几本,大大缓解了因看到一些道德层面的评论而造成我心理层面的"审美狂躁"。个人弱弱地觉得,业余读者一定要有专业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发现专业作家或啥副主编一些业余的评论。

 

《纳博科夫评传》按时间顺序疏理了纳的作品,尤其提到许多纳的短篇小说。恰好刚收到《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回头有空参照阅读,或许能看出些好玩的东西。另,书里提及两个《洛丽塔》可能的原型,见图。卓别林,呵呵。

 


 

 

 

*


《后现代文艺转型期纳博科夫小说美学思想研究》,非常好看。涉及纳的美学思想,艺术本源论,艺术本质论,体验"审美狂喜"——纳的文学批评和鉴赏论等等。不像一般的文学理论或评论书籍味同嚼蜡,用一大坨唬人的概念吓人,用貌似科学客观的机器语言冷冰冰地说话,而其实这些理论或批评是反向而行,与文学越走越远。我想本书作者在写这部书时大概也考虑了"批评的诗化"问题,似这样才可匹配纳博科夫"小说的诗化"。书好,不能尽说,这只提一点点,见图。纳对批评家的分类,我看得咯咯直笑。另是纳对小说本质和小说创作的想法,可见其对道德层面介入的反感。此供那些喜欢道德层面分析文学作品的所谓专业作家参考。你可以胡扯,但别扯上纳来当同盟,这里面有矛盾,有悖论哈。

 

当然,啰嗦这些也有个人的理由,由于蒋方舟引起的"审美狂躁",俺最近好像有些幻听,似常听到若有若无从瑞士方向传来的声音,那的声音像是纳博科夫在克拉伦斯公墓敲棺材盖儿的声音,说的好像是"蒋方舟你别胡扯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啊扑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uumia' 的评论 : 是啊,两部作品几乎同时进行,结果都是很牛的作品。。
Luumia 回复 悄悄话 感谢啊扑的妙评!另外,1953年纳博科夫同时写“洛丽塔”与“普宁”,他挺会换脑子的。
啊扑 回复 悄悄话 感谢各位详细留言。。。祝好。。
gwangmsn 回复 悄悄话 老男人的情懐,不然怎合有杨振宁之事?不过始终都得面对现实的,女的最终都会一脚踢开老男人的.
茵茵梦湖 回复 悄悄话 蒋方舟的理解力是在是差强人意,还以为自己很机巧就是离谱了。
记得当年我在完全没听说过洛丽塔一书是看到此书,首先是封面吸引了我,象维多利亚的迷离荒原风景。开始不知是什么,当然没买,后来觉得还是受封面吸引,就打开看了一眼,第一段话就有一种奇异灼人的美,可以说那本书翻译得非常好。
我觉得洛丽塔更应从审美上来理解,因此五十年代那部电影男主角形象有点猥琐,可后来拍的那部女孩缺乏古典美诗意美,因而我都没看。
如果说洛丽塔有童话情结,还不如说有作者及男主角都有怀旧情绪和心理补偿情结,因早年失去初恋留下心灵创伤而一生都在寻找相似的替代者,为了鸳梦重温。
博主提供了不少难得的材料,收藏这篇了,慢慢读,谢谢。
文取心 回复 悄悄话 ‘洛丽塔’有点像图鲁斯。劳特雷克画的康康舞女,美丽的画面,精彩的技法,只是不能去追究画中人的身份。此书适合在一段感情关系破裂之后,心情郁闷及百无聊赖之际读读。
如果说此书是挑战社会习俗,纳氏也是戴着白手套文质彬彬地提出决斗。而亨利·米勒,像是黑社会的杀手,上来就是一记黑虎掏心,对手倒在地上之后,再对着后脑勺扣扳机。
土豆-禾苗 回复 悄悄话 啊扑是读书人,蒋方舟是写书人,这就是差别的原因啊。

在海外,在亚马逊,在文城,写书的越来越多;若干年后,若干年后,未来的某个读书人啊扑会不会拿出蒋方舟的书,或者文城某人的书,云云……

想想是一种灾难,一种可怕……也未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