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大笔会

亚特兰大笔会是由一群居住在亚特兰大的中文写作爱好者组成。笔会提倡中英文写作,互相交流提高。欢迎有兴趣的人士加入。
个人资料
亚特兰大笔会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诗酒年华:闲话梅花 (2015 冬)

(2016-03-21 14:08:23) 下一个

梅花跟竹子同为岁寒三友,又都名列四君子之一,然而身价却比竹子高贵多了。文人虽然都推崇竹子的节气和虚心,却也有无聊文痞诋毁竹子的:“竹是伪君子,皮硬腹中空,根细善钻营,腰柔惯鞠躬,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反观历代文人雅士对于梅花的爱慕,真可以说得上是死心塌地情有独钟,赞美梅花的诗词文章没有一万也有好几千。自从梅花先后被国共两府定为国花之后,梅花更是被推到了荣誉的巅峰,骎骎竟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尤其是邓丽君的名曲:“梅花梅花满天下,越冷它越开花。。。看啊遍地开了梅花,有土地就有她。。。梅花坚忍象征我们,巍巍的大中华”。这首电影主题曲自从1981年发行以来,风靡了海峡两岸大江南北,那激动澎湃的音乐,到三十年后的今天还继续鼓动着亿万炎黄子孙的心。

梅花比百花早发,故此比较耐寒,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只限于黄河以南、五岭以北,这句“有土地就有它”就未免过誉了,东北苦寒之地、岭南四季如春,都见不到梅花的踪迹。而且能耐寒者就耐不了热,这就达不到“坚忍”的地步。中华文化源于黄河流域,那地方“寒冷”(不是严寒)对人对物都是一个大考验,而“炎热”相对来说就不成问题,所以传统以来国人都觉得耐寒就是坚忍,殊不知,能耐热也是一项了不起的功夫。不过梅花耐冷不耐热的个性,倒是跟中华民族性挺像,范蠡形容勾践说“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几个字总结了中华民族性,也说出了梅花的特性。圣人标榜君子要“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可惜梅花只做到了第一点。气候寒冷的时候,她能含辛茹苦坚忍不拔,但是当天气稍微暖和一点,她就挺不住了,失去了原来的风采而被融化了。中华民族也一样,在苦难的时代,大家能忍耐,但是环境改善了,大家就内斗起来,所以俗语说一个和尚自己挑水喝;第二个和尚来了,两家尚能互谅互让,一齐抬水喝;到第三个和尚来了,大家就开始勾心斗角,尽量想占别人便宜,结果就是大家都没有水喝了。

古往今来的中国历史上,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的戏码不断上演,中国人叫这种行为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稍微文艺一点的“上屋抽梯”、“过桥抽板”竟然还被列入《三十六计》以广效尤。当年刘邦和朱元璋大刀阔斧地,几乎把旧日一同打天下的铁哥们斩杀殆尽;李世民导演玄武门之变,直接逼老爸让位;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逼退当日同僚与无形之中,更是个中高手。凡此种种,都是在形象化的演绎出中华民族“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性格。

梅花宁愿独自在隆冬盛放,却不愿与其他花卉同春,说她刚烈清高固然可以,说她孤僻自傲也未尝不可。《红楼梦》里极孤傲的妙玉,连喝茶都要用五年前梅花瓣上面扫下来的雪,就把这种情怀阐述到了极致,同时也侧面映照出梅花的形象。可见梅花的原型,不是像伟大领袖所描写的那样:俏立花丛、含笑报春,而是非常不愿与其他种类合群的民族主义者。自古以来中华文人都极为推崇这种孤傲的性格,说她“不争”。但这种“不争”的中心思想,是高傲地不屑与共的意思,既不是“君子无所争”谦逊礼让的雍容处事态度,也不是“唯其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恬淡悠游的人生哲学。

梅花的这种不争,可以被联想成为是一种自高身份的面子情节,犹如早期的海外华人每到一处都喜欢自成一城,无论是同乡会也好、同学会也好,骨子里都表现出某种排斥异类的本能。君不见国内城市人歧视乡下人,本地人歧视外地人,团体里的旧人歧视新人,连阿Q都还“歧视”城里人呢,可见“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歧视文化早已深入华人精髓,所谓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是也。

中华民族自诩是礼仪之邦,所谓的“礼”就是一套维系和润滑人际关系的明条例和潜规则,“仪”就更明白了,仪式、仪容、仪态,都是这个“仪”。所以,“礼仪之邦”的意思,就是进退有致上下有序,简言之就是规规矩矩、等级分明。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中国人传统以来不太讲究团队合作,也不太稀罕双赢。梅花特立独行,倒是把这种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