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大笔会

亚特兰大笔会是由一群居住在亚特兰大的中文写作爱好者组成。笔会提倡中英文写作,互相交流提高。欢迎有兴趣的人士加入。
个人资料
亚特兰大笔会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杂翁:《 汪氏小苑》---扬州记行之三

(2011-05-12 09:21:20) 下一个
[这一篇本是去年暑期回国时所写. 扬州记行之一和之二去年归来后就写完挂上网了, 但这之三却因各种原因耽搁到现在. 这个周末又要告别亚城回国探亲讲学了. 所以走前抽空把这篇写完挂上来, 算是了结了一件事这里, 向各位笔友告个小别, 预祝各位夏安!]
---------------------------------------------------------
 汪氏小苑》---扬州记行之三
2010714-17日,到南京讲课。中间16日无课, 接待的友人开车带我到扬州一游, 主要去看我们当代中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泽民的故居. 说到江氏, 和我还或多或少有一点渊源”. 江氏从政是由当时的机械工业部(原一机部)起家. 后来的一些江系人马都是他当年在机械部的下属(如黄菊). 我当时就读的大学-上海机械学院是机械部所属的院校,研究生毕业后回北京, 先被借调到部里搞调研半年, 在那里听到了许多关于江氏的传说. 另外, 父亲退休后, 一次整理他过去的照片, 找到了他40年代在上海交大毕业时的照片. 照片上很少有女生, 都是清一色的长袍马褂, 光头. 大概是当年交大毕业照的标准服. 在一张合影照上, 父亲指着一个人说, 那就是当年的江氏. 原来江氏和父亲当年在交大是一个系的(机械系), 但高父亲一届. 所以, 我对江氏的故事就更多了一番兴趣. 现在坊间关于江氏的身世和政绩的书籍和传说很多, 我无意在这里一一引述. 也不想书生论政”. 下面写的都是当时听接待的扬州人士所介绍的一些传说吧.
 

车进扬州, 首先看到的一块巨大的写有江氏提词的宣传牌. 进了扬州城, 就到处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写有江氏提词的彩色宣传牌据说, 江氏当了领导人以后, 最喜欢的就是到处提词, 他的故乡自然难逃其劫了. 就连镇江到扬州的高速公路, 原应为镇扬高速公路”, 地方官员为了讨好江氏, 也改了名. 在离江氏故居不远的地方, 车停了. 友人带我们步行前往. 友人说, 看江氏故居, 必先看由此而出名的另一扬州名胜-“汪氏小苑”. 为何呢? 友人一一道来. 汪氏是扬州盐商世家. 在当时算是富豪大户. 据说江氏的母亲出身穷苦, 当时在汪家当女佣, 小时候的江氏就给汪家的公子陪读, 由此能读书识字. 当时的汪家待江氏母子不错, 江氏成年后还感恩未忘因所选择的江氏故居离汪氏小苑的旧址只有百步之遥, 江氏遂嘱地方政府先刻意花重金将汪氏小苑修复一新, 也为未来的江氏故居旺旺人气. 由此, 有了欲看江氏故居必先看汪氏小苑之说了. 这汪氏小苑坐落在离闹市不远的一片纵深的古巷之中. 古巷则是典型的江南特色, 高墙石路, 古色古香. 还有古巷菜馆, 飘香待客(见下图). 到了汪氏小苑后, 门口有牌匾介绍, 苑内则古藤绕墙. (见下图). 里面则是复原后的景观和说明. (详情见后记, 这里略过.)
(扬州古巷)

(古巷菜馆)

(汪氏小苑)

(苑内古石)

(苑内青藤古墙)

 

出了汪氏小苑前行百步, 就到了所谓的江氏故居门前了. 只见这棟民宅的一对黑色大门紧锁. (见下图).门口冷冷清清, 并无一人. 友人道, 按当今党内不成文的一条规则, 在世的领导人一律不准许修故居类纪念场所. 江氏自不例外. 这江氏故居的修复, 源于当年江氏访问法国时, 其时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家乡故园设宴接待江氏极其代表团. 宴席上, 江氏一时高兴, 回口道, 待希氏翌年访问中国时, 也要在自己的故居接待法国代表团. 这样, 江氏回国后, 提及此诺言, 中央只好同意了. 果然第二年, 江氏在这里风风光光的接待了法国人. 花了多少钱就没人知道了. 至今看去, 那高高的黑色门槛是可移动的. 据说是为了希拉克的岳母的轮椅而特意而为的也就是说, 这个修复后的江氏故居实际是只开放使用过一次. 之后, 就又大门紧锁, 闭门谢客了. 据说, 里面现驻守着一个排的解放军, 负责看护. 我们在门口照相时, 不时走过几个路过的扬州居民. 一个人悄悄的跟我们说, 就盼着这个故居早点开放. 友人听后大笑, 我一时不解, 随后才明白了他的意思, 也不由哑然失笑. 离开前, 望着两旁深深的古巷, 我一时十分感慨. 遂有了下面这几句小诗.
(江氏故居大门)

(江氏故居旁的古巷)

 

 

汪门自古故事多,
氏有俊杰世人说。
小院静述天下事,
苑里紫气意腾挪。
泽厚能掩风水利,
民望可靠题词塑.
故里迎宾光宗日,
居安待客问弥罗.
 
 
2010717日于扬州
 
 
 
[后记] 关于汪氏小苑 (下面的描述, 很多是借用景点里提供的介绍材料中的语句.特此说明.)
落地扬州,正是烟雨缭绕,弱香难寻的时候,让人一时竟然无法想起这就是曾经温柔天下,寸断无数英雄的千古城垣。在古运河与邵伯湖的边上,弱弱的太阳照到这个灰瓦复盖小巷里,天居然是蓝得象是个坐在水边廊桥上的大姑娘,显得那么细嫩。人生如烛,燃之灿烂,烁烁渐短,遂化为时间的灰烬。历史上繁华的广陵,巍峨的江都,细腻的扬州,都还留下过什么一丝一痕的印迹?推开一扇窗,那里曾经喧扰惊云,转瞬即逝;那里曾经嘈杂声音,也消逝了,这也许就是历史和被人在暇余中,值得回忆和找寻的;而扬州所具有的回忆与找寻,是再细微的事情了。走过凉凉的小巷,一下就把现代与嘈杂远远的甩开,巷内门墙构筑古典浑朴,女儿墙高耸,豁然的,一面青墙上出现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门洞,若不是有牌子指明这就是当年扬州大盐商、清朝末期徽商汪竹铭的家宅。
门洞深深的,又如一个时光隧道。隧道的尽头影墙上有青砖精细雕花的装饰,与很多中国人的财不外露习惯相同,扬州不少盐商或丝绸商都把自己住宅大门搞得十分普通,而豪华奢侈都在院子的深处。这么做不仅是为了减少自己财富过多显露而招来飞来灾祸,也同样是为了将自己的积累能关在家门中守住之意。汪家作为一代大盐商,其自己的汪氏小苑则是位于扬州东圈门历史街区地官第街14号,小苑扩建后为四角有园,三进三纵,另有花厅、书斋、轿房、浴房、花房等老房旧屋近百间,建筑面积约1580平方米,小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现存扬州的清末民初保存最完好的盐商住宅。汪家住宅十分的精细,混在巷中一片民宅中,但是自成一家,虽然面积不大,却把每一个建筑做得美巧,故又称汪氏小苑

汪家小苑为四角花园布局,通过深幽火巷,在圆门上嵌小苑春深四字刻石,极为雅致,透过秀丽的花墙,总观全园景物在平淡无奇之中,给人以妩媚爽快之感。只能用巧与隐来形容汪家的小苑,其建筑分组成群、布局规整,住宅横为三路并列,纵为主房三进延伸,前后中轴贯穿,左右两厢对称,体现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正厅旁厢边廊,堂后寝室耳旁,体现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构居取奇数组合,体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神秘风水意识。另外为了安全起见,主人还建有暗房、暗阁、暗门、暗壁、暗洞等。不过走过园子的时候,冬天的枯枝在烽火墙上拂摇,而房檐下的灯笼流苏则在庭间游动。因此只有走入汪家小苑大门后,才能在其精致和讲究中,在巧妙和美雕中方知道原来生活也可以过得如此之考究。在汪家可看到许多的名人笔墨与丹青,这也是扬州盐商精细过人之处,将那些明清八怪、藏书、古玩等等网罗到自己厅堂,也让明清文化与艺术都集中在古运河的水湾、清长中。如在汪家的小苑里存有清嘉庆十年,清代书法家、印石家、篆刻家邓石如摘唐代诗人白居易撰《草堂记》篆文,还有近代扬州名儒书法家、篆刻家陈延烨撰并篆写的楹联。而苑内的门楣、石额、匾额、楹联、题字,包含中国书法艺术楷、隶、行、草、篆,笔力功底深厚,题意却让人寻味耐嚼。
汪家的小苑内部设计极尽考究之能事,在房屋里里居然有两个世纪前的吊灯、浴缸、瓷砖,特别是那盏德国产的吊灯,竟然全世界仅存两盏之一。盐商将自己的生活在富贵时候,做到享尽一切浮华,特别是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扬州每年上交的税收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扬州居全世界十大城市的前列。也正是有钱的扬州人讲究物质生活,造就了著名的淮扬菜系,而那时候的上海,不过是个产棉花的乡下村庄。真是十年一觉扬州梦,无数画梁雕柱经历消蚀磨损,空剩下清风几缕,雪痕潺潺,那二十四桥犹在,吹箫玉人又在何方。在扬州大街小巷中富敌天下的盐商们,是国内最强有力的商业资本,却无一例外,一个又一个败家而去,那数百家的繁华没有给后人剩下一家。衰落如寒风对落叶一样劫掠富贵的梦,令那时的世界和精彩渐渐失去原来颜色,盐商们的天地因此变得荒凉,再也没有那些温婉和长短面容,所有都被饥饿的时间吞噬,被残暴的距离毁灭,被残忍的失望扼杀。

于是在汪家的墙头,就留下这么缕缕记忆,提醒所有来客,世上没有任何比富贵更不值钱的东西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杂翁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若敏思文的评论:
谢谢若敏的鼓励. 这是去年写的了. 你要以前没去过扬州, 还是值得一去的. 去时, 别忘了品尝那著名的"扬州汤包",
若敏思文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杂翁好文分享!非常想去扬州看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