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特兰大笔会

亚特兰大笔会是由一群居住在亚特兰大的中文写作爱好者组成。笔会提倡中英文写作,互相交流提高。欢迎有兴趣的人士加入。
个人资料
亚特兰大笔会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林黛: 音乐的色彩

(2008-09-22 17:14:34) 下一个


周六(九月二十日)亚城交响乐团举行 2009 年音乐季预演,由来自台湾在美国长大的陈美安小姐指挥。音乐会后,大家聚在二楼的大厅里交谈听后的感觉。有朋友问我“你最喜欢哪一首曲子?”我说:“第二首。” 第二首是德彪西的作品,也许得益于陈美安小姐的介绍,我沉醉在那音乐创造的彩色鲜活的画面中。

早晨,当太阳刚刚在东方的地平线上露头,地面上的景物在渐渐发亮的天空映衬下开始显现出他们的轮廓。一条蚯蚓从一株小草的根部下慢慢地爬出,扭动着细长的身体,慵懒地向前爬;小草微微摇晃几下叶子,对着蚯蚓道一声:“再见。”叶子上的露珠随着叶子的摇晃滑落到地面,地面上的泥土松松筋骨,把露珠都揽到了怀里。

树上小鸟用鹅黄的喙顶顶老鸟,老鸟回啄一啄小鸟的头,蹬蹬腿,煽煽翅膀“噗愣愣”飞出了鸟巢。

灰色的松鼠丛树洞里探出头,一对小眼睛东看看西看看,用前爪攀住树皮,一跃跳出了树洞,蓬松的尾巴划出了狐型的线。

日上三竿了,一个牧鹅少年把鹅赶进了池塘,走进了森林,他一会儿挥动牧鹅的鞭子打一个呼哨,一会儿检起石头扔向树上的猴子,猴群“吱吱”叫着散开,树枝相互碰撞着发出“嘭嘭”的声音。

太阳升到了头顶,少年累了,他躺在草地上,把草帽遮在脸上闭上了眼睛;忽然,他感到鼻子痒痒,打了一个喷嚏,草帽掉在地上,他翻一个身,伸手去拿草帽,却赫然看到一 群 蚂蚁浩浩荡荡列队向前,号声嘹亮。

他把草帽重新盖在脸上,进入了梦乡。梦中他见到了早已逝去的妈妈,妈妈哼着摇篮曲,慈爱的目光注视着摇篮中的他,他脚腕上的铜铃铛也一阵阵的响,“叮叮咚咚” “叮叮咚咚。

后来知晓德彪西的这部作品是“牧神午后序曲”,不过这不碍我体会它所创造出的宁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6)
评论
金灿灿阳光 回复 悄悄话 再次试听失败. 有图像无声音.
土豆沙拉 回复 悄悄话 谢高仓健的美文和链接,音乐有如此神气的力量.
高仓健 回复 悄悄话 《牧神午后序曲》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jUzOTY=.html
金灿灿阳光 回复 悄悄话 试听失败. 要老秃那种才行.
高仓健 回复 悄悄话 试听《牧神午后序曲》链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1597623.html
高仓健 回复 悄悄话 作者对德彪西音乐的理解之敏锐和细腻,与其散文作品中所表现的丰富想象力一致。
我曾经与好友提及德彪西的作品,朋友说德氏的音乐不像其他名家的奏鸣曲和交响乐那样易懂。我亦有同感,就像我始终难以接受印象派名家莫奈、马奈、雷诺阿等人的画作一样。也许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等就像写实派画作,更易于让人接受音乐与感官的交流。
《牧神午后序曲》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德彪西的成名之作,它是由诗人马拉美的新诗《牧神的午后》诱发灵感,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派作品。德彪西通过这一音诗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虽然这首作品以其异国情调的旋律和难以捉摸的和声使许多听众困惑不解,但是,它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始终是作者最脍炙人口的管弦乐杰作之一。
德彪西的世界充满了朦胧的月光、水中的倒影、无言的激情、发人深思的象征、含而不露的思想以及欲语还休的言词,他的印象派音乐正如同一时代的印象派绘画那样,用鲜艳的色彩玩着光与影的游戏,“整个音乐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阳光明媚,暖气袭人,微风吹拂,牧神昏昏欲睡。午后的牧神,其情欲在梦境与幻想之中交错驰骋”。

找到一篇《牧神午后》故事梗概,稍加更改编辑如下:

  午后的树林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空气飘浮在半空中仿佛不愿再流动,四周弥漫着浓郁的花香、草香以及被太阳晒过的黑土的新鲜气味。牧神慵懒地坐在草地上,半睁的双眼一直注视着前方,远处传来知更鸟的啼叫声,短暂却又总是伴随着冗长的停顿,让人分辨不出它是否叫过;有两只轻巧的蝴蝶从一旁的草丛中翩翩而出,在牧神的眼前欢快地飞舞着,薄如轻纱的翅膀煽起了一股股似有似无的香味,好一会儿,它们累了,分别停靠在牧神的两只蹄上,看上去就像是两块岩石上长出了鲜花。牧神抬起头看了看头顶的苍穹,光线并不刺眼,却被分割成一个个彩色的小光圈,它们在空中移来移去,有时会被经过的云团遮住一小会儿,不过很快又会陆续跳跃着出现。渐渐地,林子里越发显得寂静了,没有一丝声响,连风都不再光临此地,这是牧神的领地,是属于他一个人的树林。此时此刻的他正独自享受着午后的惬意与宁静,可是,周围太静了,温暖、干燥的气体围绕在他的身边,使他的视线渐渐变得模糊,似乎有许多挥之不去的小东西一闪一闪地在眼前晃动,身旁的那簇盛开的花丛也不知从何时变成了一团彩色的云朵,慢慢地在眼前隐现出来。牧神觉得自己一定是睡着了,正置身于梦中。
  这时,有一双柔软的手臂带着一丝清凉从牧神的身后慢慢地自肩膀绕过脖子,小小的手掌滑落到了他的胸口,停了下来,牧神闭上眼睛,感受着这突如其来的触感。它在牧神的身上轻轻地游动,如丝绸一般的滑腻,掌心有点湿湿的,像池塘里的水草沁着一种水的质感,指尖细细地滑过肌肤,轻弹着每块肌肉,牧神一下子迷上了这种感觉。他抬起一只手悄悄地伸向那双手臂,在就要碰到的一瞬间,手臂的主人突然抽回了双臂,这使得牧神始料未及,他连忙起身后转,奇怪的是,身后什么人也没有,只有那一排排交错的没有尽头的树木依然树立在原地,好像在证明刚才什么也没发生。不过,还是让牧神发现了一丝异样,在不远处的某个位置发出了几记轻微的翅膀煽动的声响,于是,他立即朝那里奔去,因为那双手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一种莫名的烦躁。
  树林里一下子不再悄无声息,牧神的蹄子踩过草丛发出沙沙声,牧神的手臂碰撞树枝发出咔嚓声,敏感的松鼠从树洞里探出了脑袋,爱管闲事的釉鼠也从它的地下堡垒中露出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张望了一下地面上正飞奔而过的牧神。牧神不断地加速,两旁的树木飞似地向后移去,渐渐地连其形态也看不清楚了,耳边只剩下呼啸而过的风声。突然,一道白光促使牧神止住了脚步,一个很大的池塘横在他的面前,这里的树显得不那么粗壮繁茂,阳光可以轻易地播撒到水面上,投射出数以万计的晶莹亮点,池水清澈见底,不时地有小鱼跳出水面,一阵清风吹过,几片花瓣飘落在水面上,无声地掀起片片涟漪。然而,此时的牧神却无暇欣赏这个别致的小天地,因为他已经注意到了池塘边坐着的那个纤细的身影,她看起来就像是一座透明的冰雕,无数个光点从她的身上穿过,只见她缓缓地站了起来,   
  牧神看到了她的一双翅膀。可就在下一秒,牧神便马上觉得她不是普通的仙女,因为牧神从未见过如此精致的身形,轻巧的翅膀投射出水晶般的色泽,携带着清晰的底纹在风中微微颤抖;金色的发丝顺直柔软地搭在头的两侧,像是以阳光凝成,甚至能想像它在自己手中缠绕的滑順;翠色的眸子如同这个池塘里的水泛着点点银光,长长的睫毛迎着风轻轻地上下摆动,玫瑰色的唇瓣勾出一抹淺笑;一丝不挂的身体如雪花般的晶莹,甚至能看到皮肤底下慢慢流动的血管。此时此刻,那股莫名的燥热又再度降临到牧神的身体上,迫使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地靠近她去确定她是否是那双手的主人。她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微笑地看着牧神,好像一点儿也不在乎他的慢慢靠近。很快牧神便走到了她的面前,他轻轻地拉起了她的双手,感觉好软,湿湿的滑滑的,他把它们放在自己的胸口上,缓慢地来回摩擦,一种像水草般绝妙的触感油然而生,就是她,牧神忘我地闭上双眼,再次陶醉在这片柔软之中。朦胧中,他感到那双手正慢慢地往上移,划过他的锁骨,围绕在脖子两侧,很快他被一样更柔软的东西触碰了,而且是在嘴唇上。牧神突然睁开眼,就在这时,她又再次跃开,飞向身后的林子,不同的是,这次牧神不会再让她逃了。   
  他铆足全力奔向她,一个冲刺,他赶上了她,牧神从后面抱住了她,冲力使两人倒在了地上,她被压在了下面,她发出娇羞的叫声,惊恐的美目噙满了泪水。这使得牧神也慌了起来,明明是她先来惹自己的,也是她让自己的身体变得如此奇怪,可是总不能这样一直压着她;这时,她开始挣扎,奋力地扭着身躯,光滑细腻的肌肤不断地抚过牧神的身体,顿时一股强烈的热流冲向他的脑门,“呯”地一下,脑子里有什么东西断了。
  他猛地俯下身去吻住了那张不断发声的红唇,和想的一样,很软,清新的薄荷香味缭绕在嘴的四周,身下的人儿竟停止了挣扎,这使得牧神能够静下心来,动作也温柔了许多,湿润的舌滑过齿间,细细舔舐着每一个贝齿,最后紧紧地缠住了对方的,不愿再放开。一阵温存后,牧神抬起头,看着她渐渐泛红的脸庞,一双眼睛睁得大大的,睫毛上还挂着泪珠,嘴唇肿肿的,微微地张着,活象只待宰的羔羊,这副神情让牧神觉得甚是有趣,不由得欣赏了起来。她发现牧神只是一直盯着她看,好像并不想继续刚才的举动,对此,她感到有点不满,于是她皱起了秀眉,一张小嘴嘟成了一团。他没有意识到她的这个细微的举动呈现在牧神的眼里是多么诱人,这使得牧神的眼神一下子变得炙热,甚至有点嗜血,他那带有磁性的声音从牙缝中慢慢地挤出来:你这水仙!
  午后的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层星星点点地洒落在干燥的地面上。树丛中躺着两具正在交缠的身体,从牧神修长却不失精壮的身躯下时不时露出她那张似痛苦又似微笑的脸,瞳孔中弥漫着一层水气,两片红唇微微张着,发出时高时低的呻呤声。林子变得有些闷热,除此以外,依旧没有别的声音。
  “扑通”一声,好像是石子扔入河中而发出的响声,把牧神惊醒了,他揉了揉眼睛,回想着刚才与水仙交欢的情景,四周静悄悄的,似乎从头至尾只有他一个人在这儿坐着,扑鼻而来的仍是那股熟悉的花香、草香,那两只小蝴蝶依旧在他的两只蹄上飞来飞去,他抬头望了望天空,迷糊地想,是个梦吧。随后,牧神再度倦卧于林荫之中,沉沉睡去。
金灿灿阳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老秃笔的评论: 您能不能也找来这首曲子, 如贝多芬《第五交响乐》那样放在网上, 让我们这些没机会亲临现场的人也能饱饱耳福呢? 先谢了!
土豆沙拉 回复 悄悄话 谢扎兄,下次也来,在音乐厅听古典音乐,在家听“迷糊戏”,两不误的。
二道桥大巴扎 回复 悄悄话 优美的旋律,清新的画面,德彪西的杰作,林才女的意境,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绝妙的享受。
dailin 回复 悄悄话 谢谢硃砂河:

谢谢你的建议。此小短文一挥而就,当时只想把那种感觉记录下来。题目用“音乐的画面”或许更贴切,因为文中描写的是“生动鲜活的画面”。不过“画面”是由“色彩”组成的,也许也可以这样。

另外,指挥在介绍“牧神午后序曲”时,让大家欣赏“The Colour of Music”,所以就给文章起了这么个题目。

再次感谢商榷和探讨。
dailin 回复 悄悄话 谢谢老秃笔此文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也感到非常幸运能有这样对音乐欣赏有如此造诣的朋友,看来,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请老秃也做博导吧。也请高仓健做博导。
dailin 回复 悄悄话 谢谢金灿灿阳光,我会去看我的嗓子。真的非常感谢。
硃砂河 回复 悄悄话 林黛,非常欣赏你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美丽的想象力,你描写的音乐意境--“生动鲜活的画面”真美真吸引人。尽管画面也就含有色彩,但你全篇描述的着眼点在想象的画面和意境的生动鲜活,文章标题也许改为“音乐的画面”更切合?
老秃笔 回复 悄悄话 非常接近原作的意境。林黛同学才女啊。找来这片作为参考:ZT)

牧神午后

为何法国作曲家德布西的名字永远与‘印象派’一词放在一起呢?那就要从他于1894年完成的化表作‘牧神之午后’说起。首先德布西在世的年代 (1862-1918) 正是法国与德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冲突最深的时期,而且法国人因民族的自尊,普遍有抗衡德奥文化扩大其在欧洲影响圈子的趋势。画家马奈 (Claude Monet) 于1867年在巴黎展出的名画‘日出印象’引发出一系列被命名为‘印象派’的创作潮流。印象派画家丢弃浪漫主义所追求的浮夸,不再以绘画人物作为中心思想,而是对光线、原始色调、大自然事物及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作平实的描绘。与此同时在文字艺术界中也出现了一批‘象征主义’诗人 (Symbolist),他们以自由诗节格式抽象地将各样事物或事件所代表的意思以提示的形式表达出来,他们也注重文字的声音或从文字中诱发对声音的联想,并渴求语言能拥有本来只属于音乐的抽象而不直接的特质。

象征主义代表诗人之一马拉美 (Stephane Mallarme) 比德布西年长二十岁,他与德布西的交情建立在相互欣赏和学习对方在本行的才华上。德布西更加入了以马拉美为首的巴黎文艺沙龙,参加他们的艺术论聚会,受着这班艺术家追求创新观念的影响。‘牧神之午后’正是德布西因赞叹马拉美的同名田园诗并受马氏邀请为其用音乐来演绎而创作的‘前奏曲’;德布西本来打算继续为谱写‘间奏曲’及‘释义终曲’,但可惜未能成事。

马拉美的诗篇‘牧神之午后’(牧神是罗马神话中长有羊角羊腿的农牧之神、而标题可译作‘农牧神在某天下午的经历’) 在诗坛上享有等同于德布西的音乐版本在乐坛上的崇高地位。它的诞生经历了三个版本和前后十一年的时间 (1865-1876),灵感的主要来源是邦维尔 (Banville) 的短剧‘林中月神’(Diane au bois)。全诗共有116行,以牧神的第一人称在介乎现实、梦幻与回忆之间徘徊,标题下更注有‘田园诗’的总题。内容的意象简略如下:

‘牧神在半睡半醒间陶醉于对一群盘旋于林中半空的美丽仙女的暇思中,但又不敢肯定这群温柔放纵仙女的造访是他神魂颠倒的幻影还是回忆。在炎热的白天没有水溅,只觉他的长笛和管子把乐音如微风般倾洒在树丛中。在葡萄藤棚架绕出喷泉和漂浮着安宁间又看见一群水中小女神的飞翔。整个画面燃烧后牧神醒来希望面前和暖的光波和百合花能补充他的无知,因觉自己太易相信周围纷乱的美景。但迷恋之情驱使他在亵渎的绘画中脱下女神们的衣裳,在诡诈的笑声中不停地凝视着她们闪光的皮肤。回想拿着众多熟睡女孩的手臂游戏飞翔在玫瑰的香气中;蠕动的肉体躲避着炽热的嘴唇。在害羞的小女神从手臂中溜走后牧神深信他的情欲在有如石榴树成熟时必然引来蜜蜂群永无止境的欲望。傍晚时牧神又幻想踏脚在金星的熔岩上看着其消逝的闪烁。在害怕受惩罚之际,牧神又决意在绉乱的沙丘上再续懒闲的小睡。’

德布西并不是以马氏的诗作为歌词配上声乐的演唱,而是用音乐自由地解说其美丽的诗意。这不是说乐曲就是这份‘美’的总结,而是音乐把一幕接一幕的图画及牧神的梦幻带到听众的思维中。马拉美在听完乐曲的首演后赞赏地写道:‘你对“牧神午后”的音乐图解除了用技巧、微恙和丰饶延伸诗意到更具怀恋之情和更美的光线中外,没有任何与原诗不协和之处。’

乐曲不单音响效果朦胧飘忽,曲式结构上也因乐句与乐句间的交炽融汇难以锐意区分。德布西有强烈的反古典主义思维,他曾在一音乐会中听到奏鸣曲式发展部时因已知音乐的去向而毅然离开会场。全曲找不到古典手法中常用的整句或整段的重复及主题的发展和变奏,但我们着能感觉到主题的多个版本在没有清晰陈述下不知不觉间出现了。具最少争议性的分段法是以旋律性较强的五个位置作为参照点:第1、37、55、79及94小节,当中第37与55小节带出了两个较原主题有稍大起伏的旋律。

德布西对音色选择和横向的配搭也受到印象派绘画风格中色彩随光谱慢慢转移的手法所影响:常把旋律线条或伴奏织体从一种乐器声音慢慢过渡到另一种相类似的乐器音色中。此曲以丰富的木管乐线条为主,辅以两架竖琴精致的音色和弦乐居次要地位的衬托。最令人难忘的是乐曲起首长笛独奏的主题 (例37.1),它除了有诗中字词的联系外 (词中曾提及长笛和管子,而全诗首句为‘那些仙女呀,真想她们能永远这样’),乐句在音域、调性和节奏上都别具新意。音乐学家 (Paul Griffiths) 曾断言这乐句是二十世纪新音乐纪元的起点。

德布西所处的年代也是根深蒂固的‘大小二调’调式基础开始被动摇的时期,而德布西也是刻意打破这种较为德国化格律的先锋。音乐对他来说没有大调与小调之分,因为和声的选配全凭美的感觉而不是为了用和声的功能来确立调性,而调号或调性的出现也只是一种给予别人特殊暗示的手段。自由应用平行和弦进行和全音音阶的广泛应用也成了德布西印象手法的标记。全音音阶把一个八度音程平均分为六节,当中因没有半音的出现而避色倾向任何一调,而且三全音音程 (tritone) 也轻易地藏身其中使调性更觉模糊。起首两小节的旋律正是巧妙地用半音填满了升C与G这个三全音音程的空间。
金灿灿阳光 回复 悄悄话 dailin, you have great imagination !

你嗓子若还是不见好, 建议做西医检查给予明确诊断. 西医在诊断和治疗急性病方面功不可没, 而对慢性或疑难病的治疗与调理以中医见长. 希望你很快能够一展歌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