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宽

时易乾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不能不听】钢琴:舒曼升F大调浪漫曲-幻想曲等10首连播

(2009-03-08 17:48:04) 下一个


【不能不听】钢琴:舒曼升F大调浪漫曲-幻想曲等10首连播

舒曼-升F大调浪漫曲Romance in F sharp major op. 28-2
 
 



舒曼-幻想曲 Fantasiestück ('Aufschwung'), for piano, Op. 12-2- Aufschwung.

 


舒曼-童年情景Op.15 Kinderscenen Traumerei

 

李斯特-第二首安慰曲Consolations S172-2 In E

 



李斯特-安慰曲Consolation in D-flat major S172-3
 
 


李斯特-钟(根据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钟声回旋曲》改编 La Campanella

 


莫扎特 -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A大调 - 第三乐章:土耳其风格的小快板 alla Turca András Schiff Alla Turca
 
 


莫扎特-C大调第16钢琴奏鸣曲-第1-2乐章 Piano Sonata No.16 K.545 -1.mp3
 
 


莫扎特- Sonata For 2 Pianos D Major K.448-第二乐章(Andante)-II Andante

 


莫扎特-钢琴幻想曲Fantasia for piano in D minor (fragment), K. 397 .mp3
 
 




舒曼
-F大调浪漫曲:选自《三首浪漫曲》Op.28 Three Romances 

1839年,舒曼完成了他的《三首浪漫曲》Op. 28之后五年,他写信给一位朋友说:“多么遗憾我忘了给你寄去我告诉过你的、我自己认为是一些我最佳的作品,其他人和我有同感!我说的是《克莱斯勒偶记》、《幻想曲集》、《浪漫曲》和《新事曲》。” 

克拉拉也很喜欢《三首浪漫曲》,1840年元旦那天她写道:“我对《浪漫曲》提出所有权的要求:作为你的未婚妻,你绝对必须题献给我更多的作品,而我不知道还有比《三首浪漫曲》更为情意绵绵的了,尤其是中间那一首,这是最美的爱情二重奏。啊!罗伯特,你逃不了啦,我绝不放弃《浪漫曲》……” 

尽管舒曼最初答应听从她,但是到头来这部作品还是题献给海因里希二世伊斯•科斯特里茨伯爵。 

在克拉拉看来,这套乐曲的精华在亲密的升F大调第2曲。为强调开端的中音区和反复简单而又感人的歌曲旋律的重要性,舒曼使用了三行谱表,这可能是为表达对他比利时朋友西莫南•德•席勒的惊异而采纳了他在自己作品中喜用的办法。 

该作品是以简单的三段体写的,有尾声,类似《为什么》和《梦幻曲》,是简练和干净利落的典范,没有一个音符是多余的。第13曲更像是弗洛雷斯坦式的。热情的降b小调第1曲在中段等音地转到升F大调(第2曲的调性),这就暗示了舒曼可能意图将第3曲作为套曲之一来演奏。较长的第3曲是B大调,表示舒曼通过对照的插段再次赢得了额外的长篇幅。总的计划是一支谐谑曲连同两支独立的间奏曲,至于谐谑曲段落本身就是个协调的三段体结构——由于它的长篇幅,舒曼没有每次都全部重复。第一支间奏曲是升c小调急板,其转调之大胆就像双手交叉弹奏那样容易。 

舒曼:幻想曲集 op.12 Phantasiestücke
舒曼, cke, Phantasiest, 小品, 幻想曲Phantasiestücke (Fantasy Pieces) 

写于1873年春夏季的莱比锡,522日通知出版商“布赖特科普夫与黑泰尔公司”时名为《钢琴幻想曲集》,但舒曼直到87日才寄出,并满怀希望地附言这家出版商能“善待”这些小品。有人认为舒曼采用《幻想小品集》的标题是受到德国小说作者霍夫曼的小说《用卡罗式手法写成的幻想小品集》的启发。安东•鲁宾斯坦称这些小品“特别富有想象力却又非常通俗”。 

这部一体通俗的作品,尤其像《晚上》、《冲动》、《夜》及《奇幻的梦境》这些乐章,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一个事实:舒曼在这里的成功是他写作上的首次突破,这些作品不再是局限于技术难度,而更注重它们布局宽广、形式清晰以及个性鲜明。其中包括的八首有标题的小品在内容上相互没有什么连贯性。只能说带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题色彩与幻想情调。这是这一组钢琴曲的共同特色。 

1. 晚上 Des Abends (In the Evening)

2.
冲动Aufschwung (Soaring)

3. 为什么 Warum? (Why?)

4. 发疯 Grillen (Whims)

5. 在晚上In der Nacht (In the night)

6. 寓言 Fabel (Fable)

7. 梦的纠缠 Traumes Wirren (Dream Visions)

8. 最后的歌 Ende vom Lied (Epilogue)

1. 晚上

2/4拍。有留意极为内涵性的演奏提示,用三连音的连续,描绘了夜幕慢慢低垂的情景。 

2. 冲动

6/8拍。舒曼在评论肖邦的钢琴曲创作时曾说过:“我们在肖邦的乐曲里不止一次地遇到过汹涌澎湃、热情奔放的主题。这样的主题应当由钢琴演奏能手弹奏,并且要听好几遍才能领略其妙处。”舒曼的这段话完全试用于他自己创作的这首《冲动》。这首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基本主题就是这样一个带有“汹涌澎湃、热情奔放”性格的主题。从这个主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年人的烈火般燃烧的热情与激愤的情绪。 

3. 为什么

2/4拍。作品中有缓慢而柔和的提示。与上一首《冲动》的情趣全然不同,这首一首形象单一、结构短小、感情内在而耐人寻味的钢琴小品。乐曲的开始在轻声的切分节奏的和弦衬托下,由6个音组成的核心音调,听起来就像是一个问号。它使我们联想到海涅的抒情诗《北海•问海》中的诗句: 

“在海滨,在寂寞的黑夜的海滨,

痴立着一位青年男子,

他胸中满怀愁思,脑中满怀狐疑,

他用由于的嘴唇问着海涛:

啊,请给我解释人生之谜,

这烦恼的太古之谜,

……

告诉我,人类的意义是什么?

他从何处来?他往何处去?

空中金色的星辰上面住着何人?

……” 

舒曼的音乐与海涅的诗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从那疑问式的,略带由于情调的旋律中,可以深切感受到以舒曼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内心郁结的苦闷的情绪与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乐曲结束时,那个疑问式的核心乐句反复出现了三次,反复的疑问正像青年们是在苦苦地思索与探求着人生的奥妙,但最终也未能得到任何明确的解答。 

4. 发疯

3/4拍。这首乐曲在节奏上非常有特点,具有诙谐性的效果,使人感到心神不定,有反复无常的柑橘。乐曲的演奏提示为“幽默地”。 

5. 在晚上

2/4拍。这首乐曲充满怪怪的气氛,像是在恶梦中挣扎一样,匆忙而且心烦意乱。其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十分明显而强烈。 

6. 寓言

2/4拍。乐曲像是一个人在讲一个有趣的故事,首先是缓慢的序奏,之后才慢慢地进入主题。 

7. 梦的纠缠

2/4拍。由像是轻飘飘的飞翔一般的部分开始,经过不加踏板的沉重的中段后,又回到原来的动态,然后渐慢并在很弱的力度中结束。 

8. 最后的歌

4/4拍。首先是以法国国歌《马赛曲》的开头一样旋律开始,中途速度转快,旋律变得有一点浮躁,然后又回到前面的速度,再奏《马赛曲》一样的旋律。接着是以弱而开始的尾奏变成最弱,最后慢慢地依依不舍地结束乐曲。 

李斯特《安慰曲》

李斯特《安慰曲》一共有6首,是李斯特于1850年创作的抒情小品,当时是他创作的高峰期。第三首安静、含蓄,用轻柔的音乐表现出深沉的情感.左手连绵不断的伴奏均匀,流畅,奏出优美的音乐。 

勃拉姆斯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其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他对音乐的贡献首先是对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作为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他不断演奏和钻研古典作曲家的作品,从而使他自己的作品也与巴赫、贝多芬的作品一脉相承。同时勃拉姆斯对民间音乐也抱有深厚的感情,他整理的《德意志民歌集》便是他这种情感的最好体现。他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并不仅限于德意志地区,他对匈牙利和斯拉夫的民间音乐的喜爱在他的作品中也时有表现。比如他不仅写有专门的《匈牙利主题变奏曲》和《匈牙利舞曲》,在许多大型器乐作品中,有机地交织着匈牙利曲调和韵律,而且他还为二十几首斯拉夫诗歌写了配乐。正因为如此,有人甚至将勃拉姆斯与巴赫、贝多芬并提。在德国音乐中,人们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总称为“3B”。 

李斯特《钟》 

《钟》,作于1834年,钢琴独奏曲,升g小调,稍快板,6/8拍。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根据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钟》改编。这是李斯特为献给德国钢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钢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六首中的第三首。据记载,18313月李斯特在巴黎听了帕格尼尼的音乐会之后,对他精湛高超的创作和演奏技艺惊叹不已,决心要成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翌年他创作了全名为《依据帕格尼尼的“钟”而作的华丽的大幻想曲》。《钟》即以此曲为基础而写成。乐曲基本上采用三段体曲式。由于运用了多次主题变化和反复,因此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点。 

在这里,小提琴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奏技巧被李斯特转化为更加出神入化的钢琴演奏技巧,他把轻盈活泼的小提琴主题移植到钢琴上,以各种不同的织体和技巧在各个不同的音区作了形形色色的变奏,我们可以从中模仿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断奏、跳弓,十分新颖的在钢琴上做出前所未有的表现方式,像同音上的轮指、长串的半音阶进行、单手带旋律声部的颤音,连续的八度进行和左手远距离的八度大跳等等,这在当时都是骇世惊俗的,超乎一般钢琴家的能力极限,令当时的听众叹为观止。 

乐曲一开始,经过简练的前奏,很快在高潮音区出现了“钟的主题”钢琴高音区清脆悦耳的音色和泛音奏法形成短促有力的音响,组成了一连串生动逼真的小钟的鸣响。由于钢琴高音区的音色比小提琴更易于模仿钟声,因此钟声的效果更加明显。接下来的主题继续用钢琴高音区的音色特点,奏出了不同节奏的钟声。这两个主题交替变奏形成了高难度的辉煌华丽的段落。最后乐曲运用舞曲的体裁特点,在热烈欢快的歌舞气氛中结束。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钢琴奏鸣曲》在莫扎特的作品里占有相当的分量,也都是不朽的传世之作。他的19首钢琴奏鸣曲的内容深刻、形式多样。主题形象生动丰富,流泻般的优美旋律充满魅力,可以看到典雅的维也纳古典风格的“歌唱性快板”。主题和副题的对比,虽没有贝多芬式的强烈个性对比,但发挥得也式很巧的。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莫扎特运用C.P.E.巴赫所创立的奏鸣曲式,但又有新的发展。加强发展部和两个主题见的过渡段。第二乐章慢板乐章,通常用行板或广板,ABA曲式。莫扎特的任何一个慢板乐章都是极高质量的精品。温暖、真诚、恬静。第三乐章大都是回旋曲或缩短的奏鸣曲式,洋溢着莫扎特独有的轻巧优雅。    

莫扎特奏鸣曲的曲式都是较完整的曲式。他在发展部里发挥钢琴的技巧、重视两个主题间的连接段。海顿的奏鸣曲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很像,但莫扎特的不一样,不只是调,性质上也不同。第一主题一般有两个动机,但在他以前的作家很少这样。第二乐章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温暖、纯朴、光明。第三乐章一般纯真欢快。 

莫扎特 钢琴奏鸣曲(11), A大调, K 331 Sonata for Piano no 11 in A major, K 331 

11号钢琴奏鸣曲为莫氏最着名的钢琴奏鸣曲,於1783年于维也纳所作,第一乐章为优美旋律的优雅慢板,第二乐章为颇 具规模的小步舞曲,第三乐章为带有土耳其风东方风格的著名乐章,最後以华丽庆典风结束。 

莫扎特-C大调第16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Piano Sonata No.16 K.545 -1 

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375a MOZARTSonata forPiano Duet in D K448/375a 

这首双钢琴奏鸣曲,D大调,K448/375a,作于1781年,为与他的女弟子约瑟华,奥文隆汉玛一起演奏而作。 3个乐章: 

1.抖擞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由强度齐奏始,接着是辉煌的经过句,以属调弱奏呈示柔美的第二主题,第二钢琴声部呈示后,2架钢琴彼此摹仿。又经辉煌的经过句,在第二钢琴声部支持下,第一钢琴奏出结尾主题。发展部第二钢琴引出第一钢琴新的主题,齐奏后接着一段互为对答部分。再强奏而进入再现部,第二主题移到D大调,发展部出现的主题以主调回到第一钢琴声部,2架钢琴的低音将它继续奏下来而结束。 

2.行板,G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由第一钢琴声部的右手呈示,经经过部而进入第二主题部,通过第一钢琴声部连接于第二钢琴声部的结尾主题结束呈示部。发展部出现由第二钢琴向第一钢琴声部转移的新的主题。再现部主要再现发展部出现的主题,省略了呈示部结尾主题,以优美的尾奏结束。 

3.很快的快板,D大调,回旋曲式。第一钢琴呈示的回旋主题,很像是把土耳其进行曲逆行,第一插句为A小调,第二插句为G大调。第二插句后,2架钢琴对答,第一插句以D小调出现,主题再现,在长长的音群后,主题再现,以较长的尾奏作华丽的结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