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宽

时易乾坤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不能不听】管弦:巴赫-*绵羊吃草*G弦咏叹*等7首

(2008-11-11 20:00:36) 下一个


【不能不听】管弦:巴赫--*绵羊可安心吃草*G弦上的咏叹调*等7首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烟海,种类繁多,但大多数作品我都不熟悉,其他音乐爱好者也许不同。孩子学钢琴,却少不了要弹巴赫的作品,从最容易的到最难的都有。马友友学拉大提琴,恐怕也离不开巴赫。提起巴赫,很多人都会想到著名的《G弦上的咏叹调》,这也是我的最爱。当我听到《绵羊可安心吃草》Sheep may safely graze (Schafe können sicher weiden)后,我的巴赫短目录里又增加了一首。下面这7首曲子是我最爱的巴赫,加上下次要帖的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也就是我对巴赫的全部记忆,也是我认为“不能不听”的。

==.J.S.巴赫 《绵羊可安心吃草》Sheep may safely graze (Schafe können sicher weiden)

巴赫有超过
21首清唱剧,其中包括咖啡康塔塔大合唱(No.211),婚礼大合唱(No.202),菲伯斯与潘(No.201)和狩猎大合唱(No.208)。在狩猎大合唱Hunting Cantata (No. 208)中, 有一节叫“什么使我们感到愉快“Was mir behagt,”其中包含著名的咏叹调《绵羊可以安心吃草》"Schafe können sicher weiden" (or "Sheep may safely graze") 
。”

== J.S. Bach - G弦上的咏叹调 管弦组曲Orchestral Suite -3 In D major, BWV 1068 – Air

G弦上的咏叹调为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主题,充满诗意的旋律,使此曲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名曲。原曲作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世纪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 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将这段主题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没有表情与速度记号,编曲者则指定“甚慢,极有表情”。类似低音弦的拨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长而庄重的旋律。全曲后半段出现的新旋律产生了更丰富的变化,最后在静似祈祷般的气氛中结束。

1995年美国导演David Fincher执导的电影《Seven(七宗罪)就选用了巴赫的这首《G弦上的咏叹调》作音乐衬托,使电影所阐述的寓意更为深刻。电影中发生的七宗谋杀案,分别和《圣经》中的“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骄傲、好色、嫉妒和愤怒相对应。电影《七宗罪》中,这首曲子出现的场景是:两个警察为破案寻找犯罪线索在图书馆里查资料,暗黄的灯光,一排排书架,蒙着灰尘的厚重书本,弦乐缓缓响起,那种宗教的情绪马上弥漫开来。给这部电影的名字下了一个很好的注解,使镜头里出现了一种与人类的受难相关的深刻思维。

==
J.S.巴赫《酲来吧,守望之神呼唤我们》Sleeper awake 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舒布勒圣咏曲前奏曲Chorale Prelude, BWV 645

在巴赫6首舒布勒圣咏曲Schubler Chorales中,有一首前奏曲 Chorale Prelude, BWV 645: Wachet auf, ruft uns die Stimme”(after Cantata No. 140)(Sleeper awake酲来吧守望之神呼唤我们)。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也译作巴哈,1685321日-17507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将中世纪的秩序和严谨同文艺复兴时期充满激情的个人主义相结合,对后世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巴赫一生一直孜孜不倦致力于音乐创作,写出大量各种类型的作品。巴赫虽然没有创造新的曲体,但是他把当时还不完备和没有定型的一些曲体,例如托卡塔、赋格曲、圣咏与幻想曲、圣咏与前奏曲等,加以改造使之臻于完美,从而形成了结构壮丽的音乐形式。因此后人往往把巴赫看作近代西洋音乐的创始者,甚至称他为近代音乐之父。 

巴赫在欧洲音乐史上的这种突出的地位,高尔基的一段话是最好的概括::“如果像山峦般地罗列伟大作曲家的名字的话,我认为,巴赫就是其高耸入云的顶峰,那里,太阳在雪白耀眼的雪峰上永远发射出炽热的光辉。巴赫就是那样。像水晶一样莹洁、透明……”。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度过了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同作曲家韩德尔和泰勒曼齐名。但由于古典音乐的风尚迅速转向为主调音乐,巴赫的复调音乐音乐被视为陈腐之物,其成就长时间未得到应有的评价,仅仅作为管风琴演奏家而闻名。虽然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作曲家均对巴赫的作品崇拜有加,但直到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舒曼在莱比锡的图书馆中发现了巴赫的受难曲,并且由作曲家门德尔颂在音乐会上演奏,才震惊音乐界。此后门德尔颂对他的作品进行了发掘、整理和推广,经过几代音乐家的共同努力,巴赫逐渐获得了今天的崇高地位。 

【音乐创作】

如果我们相信巴赫儿子卡尔•菲利普•埃曼努埃尔•巴赫的言论的话,巴赫在作曲方面是无师自通的。他没上过任何作曲方面的课程。 

J. S. 巴赫的音乐,诞生于巴洛克文化背景之中。“巴洛克”源于葡萄牙文的barroco,指一种不规则形状的珍珠,本意是不合规则,在当时明显具贬意。巴洛克作为一个君主专制的时代,一个理性开创的时代,诞生的各类作品风格迥异。巴赫身处巴洛克后期,他通过深化复调表现手段,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相联系;通过深化咏叹调与抒情性,与17世纪的意大利相联系;又通过深化装饰音等,联系了17世纪的法国。他以极强的能力包容了一切,而又改造了一切。

J. S. 巴赫是一个虔诚的宗教教徒,他的音乐大多为表达对主的崇拜,表现主所创造的世界的和谐,表达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J. S. 巴赫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上帝之创造、之恩赐,都在上帝的光辉沐浴之下,音乐所要歌颂的是这种上帝创造的和谐,和谐之中对那种上帝之光的仰望。在J. S. 巴赫看来,音乐是他通向天国,与上帝对话的云梯。音乐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迹”。音乐方式,是通过“隐蔽的理性的经历”接近上帝,而音乐表达,则是通过“隐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觉上帝的存在。 

J. S. 巴赫音乐中除哪些直接为宗教仪式而创造的管风琴、弥撒曲、受难曲、经文歌外,器乐曲往往通过节奏的对比与变化,来表现复杂的均衡关系。通过这种均衡关系而作复调处理,对位、变化,达到一种极丰富的循环。他的音乐,简单的也就是最复杂的,是最基本的点、线、面的复杂变化,接近于数学与逻辑。所以研究J. S. 巴赫的权威,著名管风琴演奏家施魏策尔(Albert Schweitzer)认为,“巴赫的音乐是一种像宇宙本身一样不可思议的本体现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