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2016-09-16 20:15:10) 下一个

法国人勒庞的一本大众心理研究著作,出版于19世纪末。文中最突出的反映时代特征的字句是,次等人类包括野蛮人、女人及儿童。这种句子犹如《水浒传》里男人在家里动私刑三番五次将淫妇的心脏挑出来一样令人反感,但是我没有像年轻时放弃水浒一样放弃这本书,因为我对心理学的兴趣与日俱增。

此书令我印象深刻的见解有:

1, 个体的才智与个性在群体中被弱化,群体极度轻信,而且极易受到形象的感染,被最传奇,神奇的内容惊动。

人们可以为一张照片而极大地震动、义愤填膺,却可以对身边不断发生的不平无动于衷;人群同样可以为一次死去500人的爆炸事件而兴奋,却无视每天甚至每分钟的数据加起来超过5000人的小事件。人群需要夸张的情感刺激,制造虚假的顶天立地的英雄,制造为之生为之死的伟大事业,所以至今,科学与哲学对于宇宙的解释不足以满足人群的情感需要,而宗教却能。

这个观察看起来比较准确,可以解释人群中的很多现象,比如网上流传的一个事件可以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人们对中国人心不古道德沦丧坚信不疑,而对大多数人仍然正常地生活在那里的事实不闻不问。科学与哲学都是安静时沉思默想中学习或研究的项目,小团体尚可,宗教活动却能聚集万人以上,我个人认为奥运会开幕式,以及大阅兵,北朝鲜的欢庆活动都可以归入宗教仪式。甚至我中学时代听过的英雄报告都可以归为宗教仪式,那些报告夸张荒谬到令一个中学生都怀疑的程度,却可以走遍全国,光明正大地到处宣讲,毫不脸红。不可否认,群体被那种报告震动了,大家都产生一种狂欢的热情,但是回到家里又不得不开始循规蹈矩的平庸生活,对生活资源斤斤计较,那种落差其实造成了一定的抑郁,使得少年时代的我以为生活应该是报告里的那种,而不是我正在过的这种。难怪人们在使用科学的成果时依然热情拥抱古老的宗教,人群的想象力在冷静的科学里得不到满足,人生的意义得不到夸大,生何以堪?

基于人群对于宏大意象的需求和极端情绪的满足,能够打动群体的演讲必须学会强词夺理,滥用断言,夸大其词,重复断言是常用的手段,而绝不采用推理的方式。诸如人权、平等、自由之类宏大的词汇,为其定义几乎不可能,却正因为模糊而产生震慑力,任何反对的意见都会显得不自量力。所以政治演说其实都空洞无比,毫无实质内容,反而能煽动人群,而理智的分析得不到人群的耐心。更有意思的是书中指出,竞选人如果试图针对对手的中伤提出证据来反驳,他会马上陷入被动,他只须斩钉截铁地予以否定。

2,群体绝不理性,缺乏推理能力,往往最不公正的方式才能行得通,比如收入税的增加会遭到广泛的抗议,而一点一滴的消费税却可以被接受,尽管后者的负担其实大得多。

人们抱怨政客的虚伪,我想一个诚实的政客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因为人类语言的表达能力实在有限,达到各个阶层的沟通简直不可能,再加上群体心理的特征,坚持下来的政客其实是被群体塑造出来的典范,反映的恰是我们作为一个群体的内心。

中国人把文革的罪责都归到毛泽东头上,实际上,任何一个群体的狂欢都是集体的共舞,领导不过起到一个组织和推动的作用,而最基本的动作还需人群来完成。勒庞认为一个民族的秉性决定了社会的制度,民主的制度在某些民族中完胜,在另一些中则惨不忍睹,就是这个原因。

3, 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在选举、陪审团、聚会中并不能表现出比教育程度低下的团体更明智的选择。

这个论断使得教育这个高大上的概念瞬间不闻一名。勒庞对学校教育本来就嗤之以鼻,认为书本教育弊大于利,这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我的怀疑,书本教育到底是洗脑还是增强思考力。但是这个世界的格局已经发展到这个地步,个人的力量无法与之抗衡,只有时间能够验证现代教育的失败与否,导致未来的人们改变方向。

勒庞对于民主选举制度非常犬儒,认为不过是盲目的人群的表演罢了,但是也只能接受这种既成事实。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吧,人类无法抗拒。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