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少年心理

(2015-04-25 20:56:45) 下一个

读了两本书,以面对女儿将要开始的青春期,一本叫做TEENAGERS,另一本是THE NURTURE ASSUMPTION.

先说后面这本,告诉大家不要再把自己失败的一生归罪到父母身上了,同样的父母养出千差万别的孩子。作者的道理难以完全折服我,不怪父母,也不能怪自己,那只能怪上帝了。在这个必须找人负责的时代,这本书无疑反着潮流,把西方文化里新兴的但是甚嚣尘上的家庭教育原理好好地鞭挞了一顿,从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矫枉过正到天下没有不是的孩子,新的家庭教育原理的确把父母吓得诚惶诚恐,比如我这样的,把孩子带来人间都觉得对不起他。这本书把责怪父母的心理学家冷嘲热讽,对抱怨父母的名人大加指责,并且调皮地指出,现代家庭的现代性 - 凡事讲公平,在为自己添麻烦。本来家庭就应该分成人和孩子,成人跟孩子之间没什么朋友可做;本来老大就应该管着老二,使老大在失去父母的宠爱后得到老大的尊严,可是现代家庭剥夺了老大受父母宠和管理老二的两项权益,家庭结构紊乱失调。

这本书还有一个道理,就是孩子不模仿成年人,不以成年人为楷模来达到将来成为优秀成年人的目的。他们的目光短浅,只能把比他们自己大一点点的孩子当做楷模。他们最重要的事业其实只是在同龄人中获得稳定的友谊和关系网,成年人不过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个物种。这个道理好像还是那么一回事,天天在家里跟独生女儿玩过家家,我真的受够了,不是我不爱她,我们两个不同的物种非在一起勉强友谊,女儿觉得我呆呆的,我觉得自己好委屈,她爸倒也爽快,干脆拒绝,不像我里外不是人。为了女儿有玩伴,我不是再生一个,而是碰见跟她差不多大的女孩就扑上去非跟人家妈交朋友不可,没想到有孩子的妈都是同类,大家志同道合,一直混到如今,我的独生女儿每每要跟朋友分离之即都把我们成人当做最大的敌人,恨到发誓再也不回家见我们。我除了伤心、委屈得肝肠寸断外,仍撼她不动,电传她爸来扛在肩上才能斩断她们小人的依依不舍。当女儿躺在我怀里甜美地撒娇时我问她怎么可以那么绝情,她说她也不知道,我想这就是缘分的边界吧。在我们母女的缘分里她是美好的,我触犯了她跟朋友的缘分时,她就成了愤怒的小兽。

父母们被现代家庭教育告知要鼓励孩子,给他们自信。但是一个被父母捧上天的孩子到了外面被人欺负、贬损时,他可能开始怀疑父母是笨蛋,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糟糕,由此他可能被父母的赞美激怒。一个孩子真正的自信只能来自他在同龄人圈子里的地位,而一个孩子的群落,根据心理学研究者的观察,非常有序,每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遵守属于他的规矩。父母,能有所作为的地盘其实很小,就是自己的家里而已。

这本书宽容地告诉父母们,你们不是罪人,你们也有权利享受人生,当孩子妨碍了你的美好心情时,大可以叫他们好自为之,这么做,不会把孩子的一生毁掉。

前面那本比较客观科学,本人觉得大受裨益的地方是,少年人的大脑在发育的这段时间里重新整理,容量乃一生之最大,大脑的物理结构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导致他们表现异常。我们说的异常也就是跟我们成人的理性化不一样,他们大脑的发育消耗了很多的能量,需要大量的补给,所以他们的作息时间令人痛恨,晚不睡早不起,他们的兴奋可以非常高,晚上睡不着,疲倦之后又须好好休息,睡到下午四点也不过瘾。
因为重新整理,少年人的大脑非常敏锐,伤春悲秋,为爱而死,都是少年人的专利,别嘲笑他们,这一点我还记得,我少年的时候读了一本好书就三月不识肉味,要死要活。
书中还提到少年人比12岁以前的儿童多了一项技巧,就是自我审视,残酷的自我批评。这是成长的必然,但不可否认,也伤痕累累。自我批评稍微多一点就自卑了,少一点又自负,很难走在理性的中间道路上。那么,我们做父母的还需要雪上加霜地批评、指责他们吗?少年人与成年人的对抗也许就来自压力下双重的痛苦。面对压力和冷漠时,我们的反应往往是愤怒或者更冷漠,只有柔情、理解和温暖才能化解愤怒与冷漠,解除对抗。
谈到性,少年人做的少,想得多,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做与不做之间犹豫,痛苦得很。真正做了,又非常青涩,失败率特别高,对自尊又是一个伤害。
可怜的少年人,最容易得忧郁症。敏锐,自我批评,做事做爱都不行,不得忧郁症都奇怪了。此书指出,人类进化出这么大的一个超级大脑,固然先进,是少年人为进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少年的岁月格外难熬。偏偏现代社会里,少年人的生活被管得很烦,早先十六七岁的人都开始工作,考虑结婚生子了,起码有了独立性,现代人在二十岁以前想要逃离成人的魔爪简直不可能。少年,这个本来就叛逆、痛苦的时段变得更加漫长无望。

看了这本书后,我下决心,到时一定让女儿想睡多久就睡多久。这是我唯一能帮忙的地方了,其他的我都插不了手,帮不上忙。以下是一个显然没有受到中华文明熏染的人写的诗,否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附属性。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eterday.
---Kahlil Gibran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