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this.width=450}}}}}}}"/>..."> 450)this.width=450}}}}}}}"/>..." /> 元帅 陈毅之死 (图) - 博客 | 文学城

YiJuHua の Blog (部落)

心有灵犀不言而喻人间事 肚大能容海腾云沉天下物
个人资料
正文

元帅 陈毅之死 (图)

(2008-10-05 15:37:25) 下一个







                                元帅  陈毅之死


1969年10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将在北京的中央领导人朱德、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一批老同志和已被“打倒”的刘少奇、邓小平等,疏散到外地。陈毅去了石家庄。(下图摄于石家庄,与女儿及夫人)

                                     
 
1970年7月,陈毅感到腹部隐痛,并伴有腹泻。服药后不见效。10月20日,陈毅从石家庄回到北京。张茜见丈夫身体消瘦太厉害,腹痛又不断加剧,就在陈毅到北京后的当天晚上,给周恩来写了封信,要送陈毅到解放军总医院治病。周恩来表示同意。 可等了将近一周,直到10月26日,陈毅才住进医院。后来才知道,是以邱会作为首的林彪集团和干将在故意刁难。

话筒里传来总理的声音

陈毅在住院期间,按常规进行体检,也做了钡灌肠之类的检查。有位主任提出要进行有关专家集体会诊,但被邱会作控制的“头头”们否认。结果,没有查出什么病症。 住院56天,医生最后奉命对张茜说,陈老总身体检查不出什么问题,可以出院。

回到家里,陈毅丝毫感觉不到病情的好转。多次看门诊也查不出结果,决定1971年1月16日上午去医院会诊。

到医院后,外科医生摸到他腹部右侧有一个很大的硬块,按上去痛区很明显,诊断为急性盲肠炎,须立即开刀。医院领导研究后,决定一面做手术准备,一面打报告请示中央。

周恩来批准了动手术的意见,并派自己的保健医生卞志强赶到医院。
晚上6点15分,手术开始了。刚过几分钟,手术室里突然慌乱起来。
原来,腹部打开后,医生们大吃一惊:陈毅的阑尾并未发生病变,真正的原因是靠近肝区处结肠癌瘤。 此时,癌瘤已经像一个箍,紧紧卡住了那截肠子,排泄物到了这地方过不去形成了一个鼓鼓的“大便包”。最狭窄处连个小手指都不能穿过。手术中还发现,陈毅的结肠痛已经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并侵及附近肝胆,由于病发部位较高,只得将手术的切口,向上延长为丁字形,尽目力所及,把已经转移的部分癌瘤切除干净。 由于手术室根本没有做结肠手术的准备,只预备了切除阑尾的简单器材,只好临时改变方案,临时找医生、配血浆、取药品,手术只好做做停停。原定半小时的手术,最后一直做了整整5个多小时。

卞志强拨通了周恩来办公室电话。话筒里传出了总理惊异、严厉的问话: “怎么回事?会诊确诊是盲肠炎嘛,怎么变成了癌?!你立即去告诉医院领导,组织全部力量进行全力抢救,需要哪个医院的医生,立即去请,就说是我的意见!”

手术后,陈毅经过了几个波折。一是发烧。刀口局部感染,医生只好在刀口插入两个管子,向外引流;二是并发心脏病。医生诊断是心肌梗塞。 可此时,70岁的陈毅却毫不在意。他在医务人员面前从未表现过有何不适,也不使用任何的镇静、止痛药物。自己强打着精神,尽量地早一天下地活动。 过了一段时间,为了使病人能配合治疗,医生向陈毅讲明了病情。陈毅说:“你们不告诉我,我也能猜到几分。不要紧,是癌症就把它切除,再长出来再切除,没有什么了不起!”对于下一步的治疗,陈毅充分信任医生。他对医生们说:“癌病变部分已经切除,还要怎么治,你们治吧!可拿我作个实验,找出经验来。”

耽误治疗何止81天

大约在陈毅手术两个月后的一个夜晚,周恩来拨通了北京日坛医院吴桓兴院长电活,让陈毅到他的医院治疗。

受周恩来委托为陈毅治疗,吴桓兴感到既荣幸又责任重大。为此,他查阅了陈毅在医院的全部病历,认真研究病历所记载的所有有价值的检查结果。他惊砑地发现,陈老总的病已被足足耽误了81天!

陈毅走进吴院长的医院进行治疗,放射治疗每周6次,剂量大小、时间,均由吴院长根据陈毅的病情及对治疗的反应来控制。他工作得非常认真,每次都要把镭放射点对得完全正确、十分满意后才进行治疗。这种因人制定的治疗方法,吴院长称之为“小灶的小灶”。这正是他救活许多癌症病人的绝活。

治疗之余,陈毅亲切地对吴桓兴说:“老朋友,你相信我陈毅一句话,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任何人更改不了的!毁灭知识的人最终要受到历史的惩罚。总有一天,你能推广你的‘小灶的小灶’,让天下受癌症威胁的人,都能延年益寿,生活幸福!”
吴桓兴饱含热泪,使劲地点了点头。

今天陈毅同志来了

从4月中下旬开始,陈毅的健康状况明显有好转。每天可以看看书,翻阅《参考资料》。他还主动参加医护人员的政治学习,经常给大家讲国际形势,详细解答同志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尽快恢复体力,他几乎每天要绕整个医院走三圈,每一圈足有3000多米。
 
1971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毛泽东正在城楼休息室里会见各国外宾。
周恩来见陈毅来了,异常激动地告诉毛泽东:“主席,您看看,今天陈毅同志来了。”身穿军装的陈毅,笑容满面地快步走到毛泽东面前,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说:“主席,您好!”
毛泽东兴奋地站起来,紧紧握住陈毅的手,仔细端详着陈毅的面色,关切地问道:“陈老总,怎么样啊?好了没有啊?!”
“主席呀,好了,好了!”陈毅朗声应答,声音还像过去一样浑厚。
其实,早在半个月之前,医院给陈毅拍的胸片显示,他的癌症可能已向肺部转移。

历史最公正,判决终到来

1971年9月20日,军委办公厅通知陈毅,21日上午到三座门会议室开会。
当天,陈毅早早来到了三座门。
会议由黄永胜传达文件,主要是关于林彪叛逃摔死在蒙古境内温都尔汗的“9·13”事件。尔后,连续几天,陈毅抱病参加了中央召开的老同志座谈会。
在人民大会堂会议厅里,王震第一个发言,陈毅打断了王震的发言,说:“王胡子,还是让我来讲,算我们两个人的!”
陈毅拿出在医院里写的几行提纲,满腔义愤,慷慨激昂,一口气讲了两个多小时。
第二天,周恩来提出给发言人录音的建议,陈毅坚决赞成:“我希望把录音保存下来,作为一种档案,将来写军史、党史都可以参考……口说无凭,录音为证。”陈毅仿佛忘记了自己是个癌症患者,又作了3万字的发言,整整讲了一个上午。话刚讲毕,一股殷红的鲜血从鼻腔里涌了出来,经过这次竭尽生命全力的殊死搏斗,陈毅躺下了,从此再也没有下过床。
 
到1971年底,陈毅身上的癌细胞已经扩散得很严重,头上、身上、皮下鼓起许多包来,病魔把他折磨得非常消瘦,体弱无力,已很难坐起来。

12月24日清晨5点,大地还在黑夜中沉睡,陈毅睁开眼,虚弱地对女儿姗姗说;“我要吃面条。”
7点钟,医生进来查房。陈毅费力地对医生说:“今天是12月26日,毛主席的生日,我早上吃了面条,我要争取年底下床走一走。”

听了陈毅的话,医生、护士们的眼睛都潮湿了。
站在一旁的姗姗这才恍然大悟,陈毅卧床已有两个多月了,屋里没有挂日历,其实那天是24日,陈毅记错了,只是当场谁也不忍心去更正……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际,陈毅想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家人,而是毛泽东。

****************************************

     1972年1月2日深夜,周恩来得知陈毅病危时,立即放下手头工作,驱车赶往日坛医院看望,与陈毅掩门长谈。这是两位老战友的最后一次会面。
  1月6日,陈毅同志的生命处于弥留之际,周恩来和叶剑英在毛泽东住处商谈工作。也许是心灵的感应,谈完工作后,毛泽东对周恩来和叶剑英说:“‘二月逆流’经过时间的考验,根本没有这个事,今后不要再讲‘二月逆流’了。请你们去向陈毅同志转达一下。”
  周恩来当即委托叶剑英火速赶往医院,向陈毅转达了毛泽东的话。此时的陈毅已进入生命的最后时刻,但毛泽东的话他是听得一清二楚,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几个小时后,陈毅便与世长辞了。
  陈毅逝世,周恩来十分悲痛。1月8日,周恩来前往医院向陈毅的遗体告别。他静静地走近陈毅的床边,恭恭敬敬地向陈毅的遗体三鞠躬,而后,伸手掀起覆盖在陈毅身上的白布床单的一角,缓缓地握住陈毅的手背,泪水潸然滚落。
  而更让周恩来费神的是陈毅追悼会的规格。
  按中央政治局批准的文件规定,陈毅已不算党和国家领导人,陈毅追悼会以中央军委的名义举办,“低于谢富治,略高于彭绍辉”;追悼会由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主持,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致悼词;只请内宾,不请外宾;参加人数为500人。
  陈毅的悼词连头带尾600字,简历就占去了一大半。周恩来在审阅时,加写了对陈毅一生功过的评价,强调:“(陈毅)功大于过,特别是皖南事变前后,他坚决执行毛主席关于新四军应渡江深入敌后作战以求发展的指示,在巩固和扩大新四军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改完后,周恩来将陈毅的悼词送毛泽东审阅,并附信说明:“陈毅同志是国内国际有影响的人,我增改的一长句,对党内有需要。”
  毛泽东在审阅时,删去了周恩来补写的那段功过评价的文字,并批示:“功过的评论,不宜在追悼会上作。”
  1月10日下午,陈毅的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然而,就在追悼会即将开始的前一个多小时,毛泽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突然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
  周恩来接到毛泽东要参加追悼会的电话后,立即意识到毛泽东此举的意义重大。毛泽东要参加追悼会,无形中就把追悼会提高到最高规格。这不仅对正在台上倒行逆施的江青一伙是一个打击,而且使一大批尚未得到“解放”的老干部从中看到了希望,受到了鼓舞,无疑,对周恩来正在考虑如何尽快“解放”干部也是极为有利的。
  周恩来迅即决断,提高陈毅追悼会的规格。他以最快的速度要通了中央办公厅的电话:“请马上通知在京政治局委员,宋庆龄副主席,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负责人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并邀请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也参加。凡是提出去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的,都可以去参加。”

布置完毕后,周恩来立即驱车早早赶到八宝山悼念大厅,亲自检查和调整花圈的摆放位置和供暖情况。北京的1月,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八宝山的贵宾休息室没有暖气,工作人员临时点了几个煤球炉,但仍觉得寒气袭人,周恩来指示再增加几个电热器,以保证毛泽东不被冻着。

  贵宾休息室的室温还没上来,毛泽东的专车就来到了八宝山,此时离追悼会开始还有一

个小时。毛泽东里穿睡袍、外罩一件大衣,面容极度疲惫。

  周恩来迎上前去问候毛泽东,同时责怪卫士:“你们怎么让主席这么早就来了?”

  卫士带着哭腔说:“主席午睡不久,突然从床上坐起来,大声说走,说着就下床往门外走,拦都拦不住。我们随手抓了一件大衣就追出来了。”

  毛泽东的头发较长且显得有些凌乱。在汽车里,卫士以手代梳为他抹了抹,才显得整齐了些。

  周恩来把毛泽东迎进休息室在沙发上坐下。

  “张茜和她的孩子来了没有?”毛泽东一坐下提出要见陈毅同志的夫人张茜及其子女。

  张茜领着子女来到休息室。毛泽东欠了欠身要站起来,张茜快步走到毛泽东面前,握住毛泽东的手,满脸泪痕哽咽着问:“主席,你怎么也来了?”

  “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嘛!陈毅同志是一个好同志。”毛泽东看着悲咽的张茜,不禁也凄然泪下。

  毛泽东叫张茜坐在自己的身边。张茜看到毛泽东亲自来参加陈毅的追悼会,心情非常激动。她知道,建国以来,毛泽东很少参加领导同志的追悼会。张茜喃喃地说:“陈毅不懂事,过去反对过主席。”

  毛泽东打断张茜的话,不让她讲下去,说:“不能这么说,也不全怪他,他是个好人。”

  毛泽东又一一问及陈毅几个孩子的名字及近况。周恩来在旁边一一作了介绍。

  毛泽东勉励陈毅同志的几个孩子:“要努力奋斗,陈毅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是作出了贡献、立了大功劳的,这已经作了结论了。”

  听到毛泽东这样说,周恩来的心里也感到无比欣慰。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陆续到达追悼会会场,来到休息室。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及其夫人莫尼克公主来了。还有宋庆龄、朱德、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邓颖超、康克清、李先念、李富春、李德生、郭沫若等,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等也来了。

  毛泽东对西哈努克亲王说:“今天是为陈毅同志举行追悼会。陈毅同志是拥护我的。林彪是反对我的。林彪,他跑了!他的飞机摔到蒙古温都尔汗的沙漠里。他摔死了!”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对外宾公开披露林彪叛逃身亡的消息。

  这时,叶剑英起身轻轻来到周恩来身边,把两页文稿交给了周恩来。

  周恩来不解地问:“这是什么?”

  叶剑英没有作声,只是专注地望着周恩来,同时双手抱拳在周恩来面前拱了拱,转身悄悄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周恩来展开文稿一看,明白了。原来叶剑英要周恩来为陈毅致悼词。

  叶剑英的做法也很到位,周恩来没有推辞。

  悼词依旧是原来拟好的,不足600字。然而,由于毛泽东的亲自参加,周恩来致悼词,陈毅追悼会的规格和意义都大不相同了。这无论是对死者还是对生者,都是一个巨大的安慰,对广大老干部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追悼会上,周恩来念着悼词,深情地说:陈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忠诚战士。几十年来,他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战斗,坚持工作,努力为人民服务。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老战友、老同志,是我党我军的一大损失。

  1500多人的会场笼罩在深深的哀痛中,人群里不时传出低低的悲咽声。

毛泽东向覆盖着鲜红党旗的陈毅骨灰盒深深地三鞠躬。这是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出席追悼会,也是他建国以来所参加的少有的几次追悼大会之一。

  第二天,《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头条以“首都隆重举行追悼陈毅同志大会,伟大领袖毛主席参加了追悼会”的通栏标题、用整版的篇幅报道了陈毅追悼大会,同时刊登了陈毅遗像、周恩来所致的悼词和西哈努克撰写的悼文。此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新华社

又连续播发了一些外国政府首脑和友好人士的唁电、唁函。陈毅追悼会及其影响大大超出了原先规定的范围。

  更让周恩来感到鼓舞的是毛泽东的亲自参加和他对陈毅所作的评价。在周恩来看来,毛泽东的这一举动的含意远远超出了参加陈毅追悼会本身,而是向全国发出了一种“暗示”:广大老干部包括对文化大革命有严重抵触情绪的干部是好的,应当给予“解放”和平反。
  毛泽东发出的这种“暗示”,对正在考虑如何尽快“解放”干部的周恩来来说,是一个期盼已久的“信号”,也是文化大革命中被打倒或被受到错误批判的广大老干部一个企盼已久的“信号”。

  周恩来后来感慨地说:“毛主席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使我们这些老干部,使我们忠于主席的人,都很感动。”

  周恩来抓住机会,加快了解放干部的步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