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缘似水

把心事写在水上,让心碎无痕。
正文

《投名状》札记

(2008-11-30 13:43:12) 下一个


晚上无事,翻看旧片,又看起了《投名状》。看了半晌,对文中所说的历史事实顺手写了个笔记:

1. 何魁的魁字营是否有出处?
要考证魁字营的出处,首先必须要弄明白的是,先攻苏州再攻金陵的是哪支团练部队。
李鸿章传有如下记载:“二年正月,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初,常熟守贼骆国忠、董正勤举城降,福山诸海口俱下。伪忠王李秀成悉众围常熟,江阴援贼复陷福山。鸿章牒谕国忠固守待援,而檄鼎新、铭传攻福山,夺石城。国忠知援至,开城猛击,俘斩殆尽,遂解常熟围,进复太仓、昆山。因疏陈贼情地势,建三路进军之策:学启由昆山攻苏州;鹤章、铭传由江阴进无锡,淮、扬水军辅之;太湖水军将李朝斌由吴江进太湖,鼎新等分屯松江,常胜军屯昆山为前军援。”
不难看出,发起收复常熟苏州无锡战役的乃是李鸿章麾下的淮军。当然,最后进攻金陵的却没有淮军,这是因为李鸿章并不愿意与曾国藩的湘军争功。投名状中的故事是作者自行发挥的。
根据王尔敏的淮军志的记载,淮军抵达上海之后,发起收复苏锡常战役之前,战斗序列分为:亲兵、奇字、建字、玉字、有字、升字、志字、桂字、介字、魁字、松字、虎字、濂字、鹏字、云字、得字、盛字、传字、良字、昌字、忠字、荣字、群字、义字、德字、勋字、胜字、善字、敏字、庞字、会字、芳字、华字、振字、聘字、常字、学字、护军、护卫、抚标亲兵等营。
其中的魁字营,根据《续修庐州府志•郑国榜传》的记载,为李鸿章抵达上海之后收编郑国魁、郑国榜等人的枪船,立为魁字二营,嗣为淮军中最得力的一支水师。
可见,魁字营确实是有出处的。

2. 是否有土匪加入淮军的情况?
这个就不用考证了。现成的一个就是台湾巡抚刘铭传。以前是盐商和绿林土匪出身。后来加入淮军,为铭字营。刘铭传铭字营还和湘军鲍超的霆字营发生过龃龉。事情是在1867年剿灭捻军的尹隆河之战。两军本来约定同时进军,合击捻军。但是刘铭传为了抢功,先期出发,结果被捻军打得一败涂地,多员大将阵亡,刘铭传衣冠散落,瞑目待死。幸亏鲍超及时赶到,解救了刘铭传。不想刘铭传狗咬吕洞宾,反打一耙,把战败的责任推到鲍超的身上,可怜鲍超有口难言,气恼成病,最后不得不辞职。

3. 刘德华刺杀了守备苏州的黄文金吗?
根据剧中金城武的台词,守备的将领是太平军堵王黄文金。但实际上,黄文金当时在西线战场,不在苏锡常。黄文金也没有死于苏州,而是在1864年天京被攻破后护送幼天王洪天贵福逃亡,途中伤重死于江西宁国。
百度词条:  黄文金(1832-1864),太平天国将领。广西博白人。早年参加金田起义。1855年镇守湖口,屡次击退清军。1857年清军大举来犯,力竭城陷,全师退出湖口。1859年韦俊在池州(贵池)叛变,他与古隆贤、刘官芳、赖文鸿夺回池州。1860年升定南主将。参加再破江南大营之战,与杨辅清自高淳占溧水,克秣陵关。10月太平军分5路包围曾国藩于祁门,他当西路,沿长江南岸趋赣北,12月攻克建德(东至)、鄱阳(江西鄱阳)等地,断敌粮道。湘军援祁门,他在战斗中负伤。1862年封为堵王。为援救天京,与杨辅清等率军攻占宁国,与鲍超部激战,牵制清军。次年从皖南入江西反攻湖口,阻止清军对天京的围攻,不克,退归皖南,入浙江守湖州。1864年天京陷落,迎幼天王洪天贵福至湖州,护送赴江西,至宁国病死。
那么守卫苏州的到底是谁呢?
根据李鸿章传的记载,实际上乃是慕王谭绍光。
关于谭绍光,历史记载的笔墨不多。根据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z=49875577)里面的考证,他是壮族人。1863年,他奉命守备苏州,在军事会议上被叛徒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嘉、比王伍贵文、天将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汪怀武八人刺死刺死。
这个帖子的是否完全真实尚不可靠。但是谭绍光被八叛徒刺死却是实有其事。李鸿章传有这样的记载:“谭绍光尤凶狡,誓死守,附城筑长墙石垒,坚不可猝拔。十月,鸿章亲视师,以砲毁之,城贼争权相猜,谋反正,刺杀谭绍光,开门纳军。时降酋八人皆拥重兵,号十万,歃血誓共生死,要显秩。学启言不杀八人,后必为患。鸿章意难之,学启拂衣出,鸿章笑语为解。明日,八人出城受赏,留饮,即坐上数其罪,斩之。学启入城谕定其众,搜杀悍党二千馀人。”正好印证了这个帖子所说的谭绍光被八将刺杀乃是事实。
这也就是说,刺杀城中守将的不是城外的攻城部队,而是城内的叛将。被刺死的也不是金城武口中的堵王黄文金,而是慕王谭绍光。
另外,从这个记载里面可以看到的是,剧中的屠杀太平军降卒是确有其事。李鸿章传里记载得很清楚,程学启先杀了八王,又搜杀悍党两千余人。这个程学启不是别人,本来是陈玉成的部下,后来才投降清军的,成为淮军中一员悍将。
百度词条  程学启(1829-1864),清末淮军将领。安徽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人。字方忠。程学启出身农家,自幼勇武。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夺安庆、破庐州后,学启加入太平军,为陈玉成所赏识,命佐叶芸来守安庆。学启暗与清军勾结作内应,约期未到而事发,于是夜率亲兵千人投靠曾国藩军营。程倒戈后,曾国藩倍加赞赏;未几,清军克安庆,升为游击,赐带花翎;后从曾国荃镇压无为、铜陵太平军,升任参将,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率湘、淮军进攻江苏太平军,学启领千人随往。三月,抵上海,屯兵虹桥,连日3次击败太平军。五月,再败太平军,解松江之围,升为副将,赐号勃勇巴图鲁。八月,升为总兵。九月,太平军谭绍光部围淮军水陆各营于四江口,学启亲自督战,胸受炮伤,裹伤继战,谭军败退,清廷加其提督衔,授江西赣镇总兵。
  同治二年,随同李鸿章及英将戈登进攻苏州。李鸿章令学启总统诸军,破太平军于正义镇,克昆山,清廷赏正一品官衔。又连拔花径、同里,克吴江。七月,直抵苏州娄门外永安桥。十月,克苏州后赏穿黄马褂。
  同治三年春,清军进攻嘉兴,连破太平军数营垒,毁炮台20余座,程学启拥军登城,头部中枪,因伤势过重死于军中,李鸿章疏陈其两年之间“为东南第一战功”。清廷优诏赐葬,称其谋勇兼优,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忠烈”。

4. 看到阵地战和火器觉得很可笑吗?

今晚无意中读到一些影评,才忍不住要写这篇文章的。因为读到某些人在那里讥笑这部电影是如何的差劲,怎么会出现壕堑战,没有实力的魁字营抢山寨时怎么会是清一色的火器。电影的水准就不去谈了。
关于火器,太平天国之乱已经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了,大批西洋火器已经输入中国。太平军起初占据了宁杭苏,与上海的小刀会相呼应,取得了大批的火器。与此同时,淮军占据上海后,效法戈登、华尔的洋枪队,也输入了大批火器,并同时开展了造枪造炮的运动,史称洋务运动。因此,影片中出现魁字营配备大批火器的场面是丝毫不足为奇的。
另外,影片中大批马队冲击火器营的情况在历史上也真实上演过。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通州张家湾、八里桥之战。僧王僧格林沁率领八旗最后的劲旅,蒙古马队,猛冲英法联军,结果一败再败。
而壕堑战,自古就有了。孙子兵法里面就记载了掘壕围困敌军的战法。影评人似乎觉得天平天国处于冷兵器时代,挖那么多壕沟似乎是在打一战二战中才有的壕堑战法,纯属时空错乱。但根据李鸿章传的记载:“谭绍光尤凶狡,誓死守,附城筑长墙石垒,坚不可猝拔。十月,鸿章亲视师,以砲毁之。”也就是说,慕王谭绍光依附城池,建筑长墙和石垒,抵抗淮军。李鸿章用炮队击毁了他。可以推测,慕王谭绍光构筑这些长墙石垒应该是为了保护城墙不会受到火器的直接攻击。结果却被李鸿章用大炮击毁了。
反过来说,为了长期围困的需要,围城一方为了不暴露在对方的火器的直接攻击下,构筑长墙石垒或者挖壕堑也是完全可能的和必须的。
所以,在出现了长期围困战的情况下,壕堑战并没有什么值得嘲笑的,也不是什么时空错乱。

5. 关于电影的水准

这个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娱乐,何必深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tetu45 回复 悄悄话 偶尔路过,胡乱涂鸦。
既然是艺术必有渲染才精彩,才会吸引观众眼球,创造票房价值。故事本意就是虚假。何必深究历史有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