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缘似水

把心事写在水上,让心碎无痕。
正文

郁闷,情人节变成了辩论会。。。

(2008-03-13 10:42:45) 下一个
全部记录下来,晚上发泄去。。。
 
某诗人:
:
张之洞诗欣赏

心忧三户为秦虏:----越国(苏南、浙江)灭吴国(安徽省、苏北),楚(湖南、湖北)灭越国,最后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张之洞任湖广总督,管辖湖南、湖北、广东三省。秦虏---为-统一的中国(清朝)效力。
身放江潭作楚囚:-------江:杨子江、长江;潭:洞庭湖。张之洞时外放任湖广总督,总督府先设湖南长沙,后移湖北武昌(此均为战国时的楚地)。张之洞戏称自己为楚囚。
处处芳兰开涕泪:---------家人跟随自己受累。
年年寒橘落沙洲:---------南方的桔柑,到了北方变酸----变了橘,寒橘(北方过年的供果)。表示年年都在南方过年。沙洲:桔子洲头。
婵媛兴叹终无济:----------婵媛指妻、女。家人埋怨也没办法。
幸直危身亦有由:---------虽然身处险境(时和太平天国打仗),但是有原因的(皇命在身)。
宋玉景差无学术,仅传词赋丽千秋:--------宋玉景其它的本事没有,但喜欢风花雪月,能写一些情诗,讨得佳人喜欢,成千古美谈。暗喻张之洞自己不辱皇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能成就一番千秋功业。
 

小白:
 
先生,你这首诗理解错了。

纵览全诗,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屈原。


心忧三户为秦虏。三户是指楚。这个典故出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还有,吴国并不在苏北。浙江以北就是吴国领土。吴国的首都和精华部分都在苏州无锡一带。这句是写楚王出使秦国却被秦王扣押做了囚徒的历史故事。

身放江潭作楚囚。这是指屈原被流放汨罗江一事。上下两句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忧心楚王做了秦国的囚徒,自己却成了楚国的囚徒被流放汨罗江。

处处芳兰开涕泪:
年年寒橘落沙洲:这两句既不是写自己的家人跟着受累,也不是写“桔生淮南为桔,淮北为枳”的典故,而是写屈原的节气。屈原喜欢自比兰啊桔啊什么的。他还有一篇作品叫做《橘颂》。


婵媛兴叹终无济:
幸直危身亦有由:

宋玉景差无学术,
仅传词赋丽千秋.

婵媛,就是婵娟,她是宋玉的老婆,同时也和宋玉,景差一样都是屈原的弟子。这四句是说屈原是因为性格正直忧国忧民惹的祸。而宋玉景差之流顶多只能写写文章流传后世。
 
某诗人:
 
与"白鹤林主人"商榷

一字之师!
其实,我俩对张之洞的诗的理解,并没有大的不同.限于篇幅,我没有将所理解的张诗全写上,故造成一定的误解,现将其补上,
心忧三户为秦虏

三户:指楚地无疑矣!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史记质疑上对这句有两种解释 ,一个就是指楚国的三大姓昭、屈、景。另一个就是指即使楚灭亡后只剩三户人家,也必是他们灭亡秦 ,含义是说楚国人非常憎恨秦国(我本人更倾向后者多些)。亡秦大业虽成于天下民众,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确实当首推三个楚人——陈胜、项羽、刘邦。其次,亡秦的决定性战役就是在三户水(今河北临漳西)一带展开。
春秋战国时,视各期不同,最盛期楚地为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南部,江苏北部。郢都被秦攻破之后,迁都至寿春(今安徽寿县),经烈王、幽王、哀王、负刍四世,共19年,于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被秦所灭。
秦虏: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89),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
 
身放江潭作楚囚

屈原一生,被两次流放。第一次流放是在楚怀王十四年((公元前305年),流放在汉北(湖北襄阳),历时五年。第二次流放是从郢都出发沿江而下到鄂渚(湖北武汉),然后再沿江而下,到了长江下游的岳阳,然后就在岳阳逆流而上,折返回来,再过鄂渚(武汉),然后再沿江而上过洞庭湖,到湖南的辰阳,到湖南的溆浦,然后由溆浦再过洞庭湖到汨罗江,历时二十年。
流放与“囚”还是有区别的,屈原被流放,非“囚”, 流放有点像毛泽东在当年在瑞金被罢官后,去兴国“调查”的性质。
 
关于“江潭”

如上贴所释,此“江潭”非单指汨罗江,而是包括了长江、洞庭湖在内的屈原流放所经之地。
战国时代,陆路交通并不发达,在楚地,水网密布,远行多以舟代车.
 
心忧三户为秦虏,身放江潭作楚囚

张之洞自比屈原,在楚地(湖广)做事(湖广总督),戏称自己为“楚囚”,“ 秦虏”:张之洞当然知道“ 秦虏”之典故,但不敢自比“楚怀王”也(否则,妄称王,杀头之罪)。因此这两句应理解为:“我到了楚地当地方官,应心系楚民,为大清国效力”。

处处芳兰开涕泪,年年寒橘落沙洲

"白"将这两句所理解成屈原之气节,并与作品《橘颂》相提并论,太牵强.估计受上两句写屈原的故事所影响.
要知道,这首诗是张之洞所写,断不是纪念"屈原"哪么简单,就算是纪念"屈原",也应是"端午",何来"寒橘"落沙洲?

在研究张之洞的生平后,不难对这两句的理解了.

张之洞,直隶(今天津一带)人,在湖广总督任上后,仍保留很多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如喜面食)等.家人跟着自己到南方,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因此多有微言,总想回老家去.
因此,此两句应理解为:寒橘(北方过年的供果)。表示年年都在南方过年,家人跟随自己受累。
 
婵媛兴叹终无济,幸直危身亦有由

婵媛兴叹终无济:婵媛----妻、女。家人埋怨也没办法。

幸直危身亦有由:虽然身处险境,是因皇命在身。

婵媛----非婵娟也,且听下两句的详细解释
 
宋玉、景差

宋玉,又名子渊,湖北宜城人(也有称归州人的)。生于公元前二九O年,殁于公元前二二三年,是继屈原之后的浪漫主义楚辞大家。
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是来源于《安福县志•外纪•流寓》记载:“周宋玉,归州人,屈原弟子,悯其师忠而放逐,作《九辩》五首,以述其志,又怜师命将落,作《招魂》以复其精神,延其寿命。与景差、唐勒并称。客仕楚为大夫。尝居于邑,有城与庙,及看花山,放舟湖诸迹,后殁葬邑之浴溪河南岸。”

后人为了怀念他,遂立碑、筑城、修庙祭祖。他住过的地方亦名宋玉城(今又名楚城)。他经常观花作赋的山,改为看花山,他放舟吟诗的湖,称为放舟湖。
据《汉书》(卷三十艺文志诗赋略)所载,宋玉留传于世的赋,现存14篇:《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高唐对》
 
婵娟是否是宋玉妻子呢?

中国古代,对女子,除非特别有名,如吕后、武则天、对国家有功者或守节者外,正史一般不记载。
对女子的记载,多为野史,或戏曲等。

婵娟,据所查,最早出自宋朝苏东波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国人将其和宋玉挂上钩,佳出自郭沫若在上世纪40年代初,所写话剧《屈原》,在重庆公演时,郭沫若将“婵娟”写成为宋玉妻子,其中有句台词为:“宋玉,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诲,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宋玉景差无学术,仅传词赋丽千秋

宋玉所写的《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是赞颂“人性”的,或歌颂“美”的,与有抱负的士大夫是格格不入的,因此被称为“不学无术”。

张之洞认为:宋玉、景差之流只会写些风花雪月的诗赋,这是丰富了中国文学,但对国家的富强没多大用处。喑喻自己要成就一番千秋功业。
 
关于宋玉是否是屈原的学生?

屈原 (前339~前277),宋玉 (前290~前223),也就是说屈原投江时,宋玉才13岁,即使早婚有妻子(婵娟,或许会大宋玉3岁),断没有郭沫若所写话剧《屈原》之骂宋玉之事----------一个半大小孩子,他懂什么?所以,郭沫若所写话剧《屈原》,是为了迎合当时抗战需要-------国人不能投降,要学屈原之气节。历史并非如此。

因此,我理解为宋玉是继屈原后的楚辞大师,但他却生在国破(秦灭楚)时代,秦对反抗的楚人镇压极厉害,所以,就算空有一腔爱国情怀,宋玉、景差等也只好写些《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自保了。
 
关于流放

前已所述,流放非“囚”也。宋苏东坡也曾补流放到广东惠州,海南儋洲、文昌等。

这些文人(如屈原)被流放过程,实则游历讲学-----如孔子的周游列国。

宋玉、景差等顶多就是听过屈原讲学(如现在听教授演讲),还算不上真正的学生。
 
关于张之洞

张之洞是有远大抱负的人,是中国近代历史值得大书特书的人,毛泽东非常推崇他。

      张之洞原籍直隶(今天津、唐山、迁安一带)丰润,道光十七年,张之洞出生于父亲张瑛的任所——贵州兴义府的知府衙门里。
十三岁中秀才。十六岁那年他来到原籍参加顺天乡试中解元(举人第一名),慈禧钦点张之洞癸亥科探花。
      张之洞在四川学政(从五品,相当于教育厅长)任上,四川出东乡惨案,东乡村民抗纳税,被四川总督将参与者不论男女老少,四百余人尽杀。光绪二年,张之洞结束四川学政之任,任司经局(掌管书籍典册,隶属詹事府)洗马(从五品),不怕得罪一品大员,上书朝庭,为东乡翻案。
      同治(载淳)帝崩,因同治无嗣,慈禧点同治的堂弟载湉(光绪)为帝,有违清礼,就继嗣与继统之事,吏部主事吴可读尸谏,各王公大臣均不知如何应对,唯张之洞的“立嗣即立统”奏深得慈禧赏识。后官运亨通,至一品大员。

关于"婵媛"

婵:对妻的别称,苏东波作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媛:名人的女儿,或大户人家、官僚人家的小姐。如一代名媛章含之(章士钊养女)、宋氏三姐妹等.
 
关于“神女”

三峡有“神女峰”,大多数国人不识何为”神女“。”神女“出自宋玉之《神女赋》、”神女“实为”歌妓“-------买唱、买艺,却不买身者。《神女赋》是歌颂人性之美的。
后人将”神女“与”娼妓“等同,实则与”潜规则“下的文艺界无异,是对中国文化歪曲也。

小白的答复:

关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三户不是指楚地,而是指楚国,或者说楚之社稷。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你所引的三户是指楚国三大姓,那是百度上乱写或者所谓专家的胡说八道。楚国大姓并非三个,除了屈、景、昭三大王族姓氏之外,还有,庄、芈等王族姓氏。准确来说,这个叫氏,不叫姓,因为他们都姓熊。这五氏都是楚国王族成员,在楚国势力极大。五大姓氏中势力最大的是芈,这是楚王的姓氏。就算硬要在楚国排个三大姓氏,它也要排老大。

至于把三户牵扯到项羽刘邦陈胜,或者说牵扯到临漳三户水之战,那更牵强了。南公说“亡秦必楚”这句话的时候,是在秦国灭亡之前,他老人家并不是先知。
还有一说,是说所谓的“三户”,是指“三闾”,“三祏”,“三社”。是指楚国祖庙、社稷的意思。
个人觉得,南公所说的三户可能是指楚国社稷,但更可能是形容楚国人口不如秦国。

至于楚国的疆域,则并非您所说的那么几个省。楚国本是源自中华文明之有熊氏,本来在祝融之墟,也就是郑州附近。后来才南迁到江陵一带。楚将庄峤曾帅兵伐西南,将云贵都收入版图。楚国失去汉中以及四川等地,是在楚怀王被扣押之后的事情。此外,楚国还灭亡了位于如今河南境内,湖北北部,陕西南部,江淮之间的陈、蔡、曾、黄诸多国家,因此,可以说,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以及河南、陕西的部分地区都是楚国的范畴。


 

至于屈原的流放,应该不是在公元前305年吧。

第一次被贬是公元前318年,遭上官大夫谗言而贬为三闾大夫。也就是掌管楚国宗庙祭祀和子弟教育的官员。由于楚国自中原南迁之后宗庙是在鄢陵,鄢陵,也就是夷陵,在襄州安养县北,位于汉北。襄州并非您所称的襄阳。地点是今天的宜城。
由于他有官职在身,因此他这段时期内仍然可以代表楚国出使齐国。

公元前304年屈原出使回国后再次被贬。公元前300年楚将景缺战死之后屈原又被招用。他的名篇《离骚》就是在公元前299年怀王出武关会秦王的时刻写的。此后怀王被秦国扣押不放行。

此即“三户为秦虏”。

公元前297年,屈原讽刺在怀王被扣事件中负有责任的子兰,因而被免除三闾大夫一职流放到洞庭。(自汉北迁往洞庭)。子兰,即为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
公元前287年,再次激怒顷襄王,被流放至更远的洞庭湘中一带。
公元前278年,武安君白起率军出西陵峡,烧毁夷陵,攻陷郢都,然后接着率军对洞庭、五湖、江南展开攻击。
随后在公元前277年,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的流放和您说的毛被贬,苏东坡被贬性质并不一样。贬,是降官的意思。流放,是一种刑罚。如果您仔细阅读过中国的历史的话,您会发现,那些被贬的都是带有官职的,而被流放的则是罪人之身。如二王八司马事件,韩愈谏迎佛骨被贬潮阳事件,苏轼被贬黄州团练使事件,等等,这些都是被降官为地方官员,是被贬而不是被流放。当然,到了后来,这个两概念完全被后人搞混了。

屈原前期是被贬,后期则是流放。性质不一样。后期可以称为囚徒。

此即“身放江潭作楚囚”。

 

这话不能这么理解。

张之洞身为洋务派官员,本身对大清是忠心耿耿的。大清不是秦国,他也不是被流放的屈原。
他如果敢用这句话来写自己的话,那他可真的要造反了。
张之洞开汉阳兵工厂,全力镇压太平军。清代前期一直压制汉族官员,但是自太平军起义开始,满族上层意识到满族官员能力太差,八旗军和绿营兵不堪一击,因此才开始让汉族官员和汉族武装抬头。张之洞,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都是这时候扶摇直上的,何须有二心?
另外,您所说的张之洞任湖广总督管辖湖南湖北广东,这是不对的。最开始的时候,湖广总督管辖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地。那是因为湖南湖北没有分家的缘故。湖广总督只管辖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则是由两广总督管辖。清代中原诸省基本上都是一省一巡抚,两省一总督。但四川总督只管辖四川一省。

 


 

宋玉和景差是屈原的弟子,应当毫无疑问。但决不是象您所说一样地亲自去听屈原讲课。

屈原在任职三闾大夫的时候,宋玉还没有出生。等他出生之后,屈原却已在湘中流放。他们能达到亲自听课的地步,可能性太小。

我之所谓弟子,是指师承楚辞之风。纵观当时天下,中原地区流行的是诗三百,而屈原却开创了楚辞这一体裁,随后又有宋玉景差等人继承发扬。称之为弟子,并无不对。

屈原写作楚辞,篇篇忧国忧民,宋玉虽然也会写作楚辞,但是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或是声色之吟,他在政治上也无多大建树。文不载道。因此,他虽学会了楚辞,却只不过是个无用的文人。

对于景差这个人,历史并没有太多的记载,因此我也不好多做评论。

此所谓“宋玉景差无学术,仅传辞赋丽千秋”。

 

关于婵娟,还真是不好意思,我还从没注意过这人其实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谢谢指教。

她只是一个被郭沫若虚构出来的人物。

 

处处芳兰开涕泪,年年寒桔落沙洲。

您将其理解为端午纪念屈原,是歪曲了我的本意。

芳兰开于春天,桔子落于秋天。这两句并不反映写此首诗的时间是在端午或者是大冬天。

如果您将寒桔解释为冬天的供果,那么对芳兰又作何解释呢。

纵览全诗,张之洞到了屈原流放之地,想起此地的屈原故事,因此写下此诗缅怀其人。全文可以理解为:

屈原担心着做了秦国俘虏的楚怀王,
自己却成了楚国的囚徒被流放到江湖之间。
每一处芬芳的兰花都流着泪水,
每一年都有秋风中的桔子坠落到沙洲。
即使作出美人之叹也没有用处,
象屈原这样由于正直而危及自身是有来由的。
你看向景差宋玉那样的人不追求正道,
只不过留下一些艳丽的辞赋丰富文坛而已。

之所以写兰花,桔子,美人,而不写当时湖广一带常见的梅花,荷花什么的,这都是和屈原的爱好以及他的作品有关的。屈原一向以兰花香草自比,写作的诗词中大多以兰花香草等等比喻志行高洁,而他的名篇思美人,以对美人的思念来表达对楚怀王的担心和楚国政治的担忧。

之所以后面感叹宋玉景差没有学术,是因为中间这四句写了屈原忧国忧民的辞赋的缘故。屈原的辞赋都是忧国忧民,而宋玉景差的则不过是文辞艳丽,以形成对比。最后两句的感叹并非是没有缘由突然就想起了宋玉景差然后随便发发牢骚的。

目前所知的屈原的作品: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令》《东君》《河伯》《山鬼》《礼魂》

《情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诵》《悲回风》

《天问》

《招魂》

《离骚》

 

这个其实是因为楚王和巫山神女之间的故事。

传说巫山有神女,常隐没于云雨之中。楚王在梦中与之有过鱼水之欢。所以后来云雨也变成了男女交欢的意思。


香港有句话叫后庭花,挪用了玉树后庭花一句,是对肛交的文雅称法。

港人所称断袖之癖,龙阳之癖,则是对同性恋的文雅说法。

中国人不喜欢直白,所以才会出现这么多委婉的说法。这算不上侮辱中国文化吧。

 

等着看下一步吧,有趣的辩论。哈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