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猫的快乐生活空间

快乐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为爱满人间。
个人资料
正文

老爸的文章 火 车 情 节(一)

(2005-01-18 03:35:40) 下一个
火 车 情 节(一) 上季度★1被因公因私,连着每月返回上海一次,而多坐上海 成都的K290快车返徐州。这趟车从上海始发,为徐州及以南沿途各站:蚌埠、南京、常州、无锡等都留有卧铺票。 这些位置在始发时多空着。如坐短途卧铺,即使临时买票及车上补票,都是到这节车厢的固定位子“就铺”。因上午始发到徐州不过下午5点,又比普通票贵些,所以买这种票的人少。上车后,车厢空,。所以卖书报的、卖零食的、预定饭菜的,卖水果的、卖玩具的、卖袜子的、卖毛巾的乃至出卖高科技发明权的,多在此厢频繁巡回。出租VCD看的也经常来回动员。希望在这部分乘客中多成交一些。我则一毛不拔,常使他(她)们失望。上月★2返徐,一格车厢(上中下6铺)只有我一人。小贩们更是失望。到是乘务员(因常来常往,有点面熟陌生)每次在车近徐州我快下车时,总要带了意见薄来“征求”意见。我则在常规印好的“五条”,服务态度、车厢卫生……打上优秀外。还不忘加上:供应的货物也很充裕。并签上真名实姓。这次乘务女士说了一句这位老先生对铁路贡献蛮大的。 回想起来,活了 一个“甲子”,有三十六七年在外奔波。作为游子,交通工具的使用在所难免。在飞机、轮船、汽车、火车中,以火车的使用里程最长。机车经过了蒸汽及内燃两个引车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坐车,立(着乘)车,到现在常常要白天买卧车。(想到荣德生坐三等车往返无锡 上海之间,有时也常自勉多坐低价车厢。但毕竟“老先生”当时还是荣先生,而且也没有见过上世纪60年代起,大陆火车客运的壮观场面,从世界最大的客运站到一个春运要运送以亿计人次的客运量。人气之盛,客车超员40%内就算正常,使年老体弱者为之索然。 我第一次去车站不是去坐火车,而是“看”火车,由先父牵着手两人买一张站台票(5分人民币),因我个子小而还不要票。进入上海北站从候车室看起到进入月台沿着火车的末节走到火车头(机车),因不送人也不接人。先父站在“火车头”边上与司机、司炉搭讪。我则望着机车巨大的轮子(直径高出我当时身高的许多)顿生敬畏之意。他们交谈什么、未闻其详,只是最后先父说“儿子没见过火车带他来看看”。司机来了劲,又放蒸汽又鸣笛。我又惊怕又强作镇静。火车开动了,才看到这大轮子慢慢地转了起来。轮子与铁轨的磨擦声应了“火车在飞奔,车轮在歌唱”的歌词。司机与司炉因很少有人来“专程相送”对着月台上的父子俩又是挥手又是舞动帽子,与十余年后的天安门城楼上的首长如出一辙。而月台上的父子却一点也没有十余年后“火车(笛声)一响,爷娘白养” 的情感。父亲的这种直感式的教育方法,在不久后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重复。但这次我是上了火车了! 1953年上小学4年级时,区团委★3、学校与铁路部门联合组织了“少年列车”的活动:即学生们到上海(老)西站(中山公园站)上车,乘客全部是少先队员。“列车员”、“列车长”,除了正常的工作人员外,还配备了相应的少年乘务员。我四年级时是中队长就相应的当了“列车员”。一个车厢坐约100人(两个班级)。少年乘务员由正式乘务员负责“带教”。因不穿制服每人胸前配带一个“页”字型的铅印硬纸片作为“上岗证”。一路上由带教老师讲授电路开关、车门的开启法……,但没有教扫地、倒水。中间还有列车长来“例行公事”(列车长是外校的一个大队长)。一切都象模象样,只是旅程不到20分钟就到了终点——龙华站。这场“小人大白相”的游戏算结束了!在这短短的半小时左右的接触中那位带教的列车员始终不悦。——想来这肯定是额外的负担吧——但比起以下所述的另一位乘员他还算是不错的。 1968年末奉派往黔西南,次年该省“武斗”全面爆发,因乱携妻回沪。当时湘黔铁路尚在修建中。从安顺上车后需经贵阳、都匀、南下广西,绕湖南衡阳再北上株州,东向江西、浙江,回上海,行程二日二夜强(50多小时),硬座拥挤又都是长途,从云贵回沪的支内职工及知青占了绝大多数,自成一帮,互相交流所在地的见闻,到站下车上厕、取水、漱洗,(因车上厕所也多被乘客塞满),尚能互助,乘务人员除了到站开关车门,其它服务均都自免,车行一天一夜后,座旁突然传来“外地猪锣……外地猪猡……的(大声)谩骂斥责。不觉愕然,不知是现代法律所说的“非特殊指名”。还是大多数没有了上海户口的回乡客,还自以为不是“外地猪猡”,居然无人抗议,我看过去只见此君三十周岁不到,身材不算魁伟,穿的铁路制服也不齐整,上身还罩一件餐车的白短衣,不过多有污渍。指手划脚俨然洋大人骂“支那猪”的架势,待到此君回过头来,虽非满脸横肉,却是满脸的天花后遗症,也就觉得上帝对他已是先行作了处罚。此后的一天多时间内全车厢人不断被他“尊称”为伊斯兰教的崇拜物种。一直到车到上海,乘客间互道再见——后来居然在南京路上,还与其中一人相遇。而我们在有必要与其搭腔时则称他“花师傅”。此后虽多次往返于沪黔线上从未遇见此位仁兄。如健在也当是60多岁的老人了。以他的作为,当时可能算是事业的顶峰,现在也早已“下岗”了吧! ★1 2003年4季度 ★2 2003年12月 ★3 共青团(当时叫青年团)徐汇区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