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草

把最近几年的原创作品,包括小说,散文,随笔和诗词等等,放在这里与朋友分享。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金钉和铁钉钉下的历史 —访金钉历史遗址

(2018-02-08 15:20:04) 下一个

金钉和铁钉钉下的历史
 —访金钉历史遗址

凡 草

      荒漠,一片荒漠。大盐湖涨退的戈壁上荆棘丛生,滩涂荒芜,一团团乱草随风滚动,卷起阵阵沙尘。不远处,群山连绵起伏,山岩张牙舞爪,头顶着尚未融化的白雪。

   一百三十九年前,旧金山的时报记者这样形容普罗门特瑞——犹他州北部的一个小地方,此地只有“几顶帐篷和分属两家铁道公司(Central Pacific和Union Pacific)的票房和电报室,一群群蚂蚱和一团团沙蚤。六英里之内没有水源,根本无法供养这里的人。”

     真难想象,这个“连兔子流窜都必须自带水瓶和粮袋”的“轮上地狱”,却曾一度名闻世界。1869年的5月10日,由CP(Central Pacific)和UP (Union Pacific)两家铁道公司分别修建的,美国第一条贯穿东西的州际大铁路在这里合拢接轨,一根金钉钉下了历史。

      搬来犹他州已经18年了,却是我第一次拜访此地,参加金钉接轨一百三十九年的纪念活动。

     一条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带着我走进荒漠,走向历史。

公园入口处


    荒漠上响起隆隆机声,荒滩戈壁成了临时停车场。上千人成团结队扶老携幼从各地涌来。妈妈怀里的孩童开心嬉闹,拖着氧气瓶的老人蹒跚移步,残疾人坐着轮椅悠然游逛。

    历史迎面走来。门口的老太太身着曳地长袍,掐腰、凸胸、大臀圈,装饰着各种花边丝带,鬓边银丝顶起小小的花帽,微笑着递上节目单。会场里还有很多女士同样装束,有的还打着小小的遮阳伞。彬彬有礼的男士们则戴着高高的黑礼帽,穿着及膝的黑外套,衣襟上链着老式怀表,猛一看像是林肯总统走出了照片。

        历史迎面走来——发节目单的老太太

装扮起来的历史人物

      汽笛声震醒了戈壁和群山。那条一百多年的陈旧轨道,承载着30多年前根据记载仿制的蒸汽机车,哐哐当当开进纪念会场。

    朱庇特号(Jupiter)是客运机车,它是CP的代表,来自西部。那时没人讲究环保,西岸没有煤矿,列车以千年的原始森林当燃料。烧煤的119号是货运机车,它从东部驶来。

   操纵机车的工人们大都是义工。朱庇特号的司炉玛琳是一个健谈的中年女子,在遗址公园开放的季节里,她和妹妹几乎每个周末都来这里,用热情燃起一块块木柴,载着游客回顾历史。119号的司机和司炉却是理查德俩父子。白发苍苍的父亲曾经是这条铁路上的火车司机,后来应征参加韩战。战争结束时,“我退伍了,也落伍了,蒸汽机车已被内燃机车代替。我不得不改行,却改不掉自己的爱好,就拉着儿子来这里当义工。”老人抚摸着铮亮的机车,眼里的温柔就像面对自己的孩子。

    声声汽笛,前进后退,两车相对停下,重现当年接轨的场面。

 

重现历史镜头:接轨时刻

     按照史料记载,从东边来的铁路,最后一节铁轨由八名爱尔兰工人铺设。UP公司雇佣了八、九千欧裔劳工,以爱尔兰人为主体。西边来的铁路,最后一节铁轨由八名华工铺设,因为他们是CP 的主力,人数上万。华工们穿着整洁的中式蓝色对襟褂,熟练地挥舞锤头,三锤一钉,一钉三锤,只留下最后两根用作庆典。合轨处的特制枕木是一根抛光的月桂木,接受金钉的部位事先已经打好了眼。

     今天的庆祝仪式上,金钉协会的成员扮演了当年的历史人物。这个协会是民间组织,几十年前由一位热衷历史的有心人发起创建,此后每年都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这些人大都是业余演员,年复一年,他们不顾酷暑严寒参加演出,仅仅出于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重现历史镜头:当年参与铁道建设的人物

 

 

     两家铁道公司的大员们出现在舞台上,高举一枚接轨金钉。一百三十九年前,曾经有四枚道钉参加了那个辉煌的时刻。一枚银钉来自内华达,一枚银/铁/金/合金的道钉来自阿利桑那,一枚金钉由旧金山“News Letter”杂志提供。这最幸运的一枚,来自旧金山的一个大商人。钉身刻着祝辞:“愿上帝像这条铁路连接着两大洋一样,保佑我们国家的统一。”还刻着铁道公司各位大员和捐赠者的名字,以及铁道的始建日期(1863年1月8日)和完成日期(1869年5月8日)。
最后一釘 ——金釘協會的表演

    奇怪,钉上的竣工日期有误!原来,金钉接轨仪式预定在五月八日举行,可是,由于UP公司欠薪,工人们从一月份就没有拿到工资,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只好怠工闹事。东边的铁路迟迟无法竣工,前来参加庆典的公司总裁连同他的专列都落到了工人手里。典礼因此推迟了两天,参加仪式的荣耀也才落到了一个货运机车头上。

     金钉来到CP铁道公司斯坦福总裁的手里。他把这枚17.6克拉的纯金道钉放进洞眼,象征性地挥动特制的银锤,钉下了这个历史事件。

    尽管这颗钉的顶上刻着“最后一钉”,它当然不是真正的接轨道钉。庆典上的接轨道钉有两颗,都是常用的铁钉。其中一颗与CP的电报线路相连,铁钉上缠着一端,铁锤上缠着另一端。铁锤撞击铁钉,叮当叮当,全美各大电报局同时收到讯号。5月10日下午12时47分,最后一锤下去,标志着第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州际铁路正式建成。电报员再用锤头敲击道钉发出确认电报,“DONE”!新闻立刻传遍全美,两台机车相继在接通的轨道上隆隆驶过,汽笛声和着欢呼声在戈壁回荡,群山一片欢腾。

    然而,庆典结束以后,一根普通的松树枕木取代了月桂木,真正的接轨道钉这时才算登场,都是最普通不过的铁钉。据考证,是铺设最后一条铁轨的华工钉下了这些道钉。   

 

   重现历史镜头:铁道公司的巨头们

     现在,这根幸运的金钉和那些大员们的名字一起,代表着历史上光辉的一刻,收藏在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博物馆里,举世闻名。而那些真正钉下历史的数万名民工和那几颗真正的“最后一钉”一样,随着百多年的风霜雪雨悄然逝去!

    一个可爱的欧裔孩子拿起一只玩具型的镐头,见我举着相机,就骄傲地摆出民工的姿势。为什么他会如此有兴趣,莫非是某位民工的后代?我问他,你知道民工有多么艰苦,你能承受那种工作吗?一片欢闹的人声里,孩子或许没听见,或许没听懂,只是笑着眨眼睛。不难想象,生活在现代设施里的孩子,怎么能了解当年的艰辛!

可爱的孩子 可知民工的艰辛?


为死难者默哀

 

 一只花圈出现在庆祝仪式上,全场为筑路中献出的生命默哀。当年,CP铁道公司接手西部路段的建筑,恶劣的气候和极为困苦的工作条件使欧裔劳工纷纷逃离。只有华工以其坚韧不拔的气概,吃苦耐劳的特性成为公司的主力军。茫茫雪山,滴水成冰,他们全凭血肉之躯和简陋的工具,用绳子悬挂在陡峭的山崖上凿岩铺路。遗址公园内有一道天然石拱,附近曾经是华工营地。千万年以来,这道石拱巍然屹立,傲对狂风暴雪和烈日寒霜,它的刚强坚韧就被人视为华工超群卓绝精神的象征。

    果然,华工们不负众望,铁路神速延伸,当东西两端的比赛白热化的时候,他们创下日铺路轨一百英里又二十英尺的纪录。

     可是,这样的纪录却是和死难的记录一同书写的。在高山峻岭上筑路,不但艰难困苦,还没有安全保障。炸药意外爆炸,雪崩突然发生,隧道塌方,绳索断裂,山岩滑坡……各种突发事故夺去了多少华工的性命?据统计,仅在1864至1869短短的五年中,就有近两千名华工在施工中丧生!他们飘洋过海,带着淘金的梦幻,却用生命垫起路基,用血肉托着铁轨,和一颗颗普通道钉相伴,魂断异乡。

    那些长眠在路基下的人们,是否还在日夜盼望,“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他们还是早已被“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望春光,望春光,大地春回照四方,……”今天,华人合唱团轻轻地吟唱,用歌声为他们送来一线春光。

哼一曲乡居小唱——大盐湖地区华人合唱团 

    是的,他们曾经一度被遗忘。但是,天地翻覆,百年沧桑,人们的思想逐渐开放。华工和其他数万名劳工的功绩,慢慢得到了承认,铁钉钉下的历史也逐渐被写进书本。

    接轨一百周年纪念的时候,美国总统曾特函旧金山华侨总会,表彰华工们在修建这条铁路中的巨大贡献,“这种丰功伟绩,我永世难忘!”

    经过许多有识之士的不断呼吁,普罗门特瑞的金钉遗址于1965年7月30日被正式建设成国家公园。公园醒目处有块石碑,用中英文书写:“为褒扬先侨丰功伟绩 横贯美国铁路完成百周年 立此纪念。一九六九年五月十日 华人侨美历史学会立  旧金山全体华侨赠。” 

    遗址附近那个代表着华工精神的石拱,曾经被称作“支那人拱”(Chinaman’s Arch)。2006年2月9日,经美国地理学会676次会议讨论通过,这个带着轻蔑的名称被正式更改为“中华拱”(Chinese Arch)。

    在今天的纪念仪式上,演员们借助古人之口,向包括华工在内的劳工们致意!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这个世界奇迹,没有这条沟通两大洋的铁路,也就没有美国的繁荣发达!同时,演员们还抨击了资本家在筑路过程中的恶劣行径。他们唯利是图,不管工人死活,低薪欠薪,并且无偿占有沿线的土地山林。

    是的,这个世界并不完美。荒凉的盐碱戈壁坐落在美丽的大盐湖旁,光明的背后总存在着阴影。今日热闹的庆典上,也发生了几件小事,宛如石块落入盐湖,我的脑海里荡起圈圈涟漪。

    由于大盐湖地区的华人合唱团为今日的庆典无偿演出,华人作为特邀群体在装扮起来的历史列车前拍照。可是,由于交通不便,旅游车没能按时到达,高音喇叭连喊数次,耽搁了一些时间。几个欧裔中年人愤愤不平地嘀咕,为什么特邀华人?为什么不邀爱尔兰人?

    我知道,这个偏僻的地区比较保守,前些年还出现过类似于三K党的活动,或许有些人仍对有色人种抱有偏见。

    随后,扮演铁道公司大员和扮演当年华工的几位演员一起站在两台机车的交汇处,重现历史镜头供大家拍照留念。一位华人妇女很激动地冲了上去,没有征求意见就挤在演员正中间,历史镜头里赫然出现一个现代人的头像。为了掩饰尴尬,一位演员摘下长礼帽扣在她头上。自然,相机丛中发出了抱怨,我旁边又有个欧裔人士颇为不屑地说,看,看,这就是华人。

    我面红耳赤,很想对他说,这只是个别人一时疏忽,一个小小的过错,既不是罪过,更不代表所有的华人,你不该以偏概全。

    可是,很快又发生了一件事,使我失去了和人理论的勇气。演出已经开始了,演员们歌声婉转,观众们都静静地坐下欣赏。舞台是临时以绳索拦出来的,里边却站了一个观众。突然,又有一个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撩起绳索钻进去拍照。真遗憾,他们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看着他们被管理员劝出来,我不觉感到难过,忍不住反思起“中国人的劣根性”来。

    偏见常常和陋习相伴。遗址公园发行一本介绍性的小册子,其中,“中华拱”仍然沿用蔑视性的旧名称。一段介绍华工的文字里有这么一句话,他们在繁重的劳动中,“唯一的享受是周六晚上躺在鸦片烟铺上休息”。尽管我相信,这条州际大铁路决不是骨瘦嶙峋的鸦片烟鬼们可以建成的,可是,我也从史书中看到,有些鸦片烟铺长期随着华工营地搬迁。有本书里介绍了一个华人工头,似乎他的周末休息就是携着妓女吞云吐雾!偏见难免不是产生于这样的陋习。

    诚然,美国现在的主流社会绝不会再把华人看成鸦片烟鬼,这种介绍,也只能是个别人带着有色眼镜造成的疏漏。可是,人毕竟是人,不管什么肤色什么文化,偏见和陋习都不是很容易消除的。在这个崇尚人人平等的地方,从开国之日就制定了自由民主的宪法,还仍然存在着不登大雅之堂的观念,还时常发生不尽人意的事情,那么,不难想象,在一个几千年的封建色彩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一个缺乏文明建设的社会,偏见和陋习大概就更是个问题。

    一百三十九年过去了,普罗门特瑞因为缺水,铁路改道,群山和盐湖之间仍然是一片荒漠!山川大地需要甘露滋润,人们也同样需要滋润心灵,洗涤视野,才能从荒漠中走出。只有消除了偏见和陋习,铁钉钉下的历史才会和金钉钉下的历史具有平等的高度。


原载《世界华人周刊》第21期, 2008 年 8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