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草

把最近几年的原创作品,包括小说,散文,随笔和诗词等等,放在这里与朋友分享。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欧行漫记 2016-4

(2016-12-19 14:02:46) 下一个

欧行漫记 2016-4

凡 草

出门旅行,我喜欢看博物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不过,这一路看到的博物馆,却大大超越了当地的范围。

作为当年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博物馆的馆藏极为丰富,希腊、埃及……珍宝来自世界各地。 我们蜻蜓点水,无法领略其精美。

亚洲馆正在整修不开放,只有一馆中国古董瓷器展出,其中包括那对鼎鼎有名的大卫花瓶(David Vases)。瓶颈上的题记证明了中国人在元代就能烧制青花瓷,很让华人骄傲。

其他还有各种瓷器,单色、五彩、半透明……大大小小琳琅满目不可胜数。我最喜欢那一套12个的康熙五彩小酒杯,杯壁半透明,晶莹剔透,图案是每个月的时令花卉,十分精致。

这些珍宝皆出于私人捐赠,虽然养护它们也要花费巨款,博物馆却免费对全世界开放。虽然这些中国的珍宝流落外国,背后一定有曲折离奇的故事,但是,我还是很钦敬当时收藏后来捐赠这些珍宝的人。倘如这些东西散落在中国民间,怎么能逃脱多年的战乱和那场红色大风暴。

同样免费的大英国立美术馆位于特拉法加广场一侧,那里储藏的大量艺术精品和广场上的喷泉雕塑各有千秋,同样令人流连忘返。

特拉法加广场正中矗立着英国皇家海军上将纳尔逊(Horatio Nelson)的塑像,纪念他为英国立下的不朽战功,尤其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的伟大成就。可惜,他不幸在西班牙的特拉法加走了麦城,没有看到最后胜利。英国为他举行了国葬,他的纪念碑不但遍及英国,还散见于世界很多地方。

广场附近还有许多建筑,比如圣马丁教堂(St Martin-in-the-Fields)都值得一看,可惜没有时间。

后来到温莎和爱丁堡参观时,那些古建筑里也设立了很多博物馆,多方位地展示了英国的历史。

温莎城堡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由威廉一世于1086年花费了16年的时间建成。温莎镇属于皇家私产,也是现在的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的官方住宅,而且是目前世界上有人居住的皇宫中最大的一个。

不过,温莎的建筑离现代化的宫殿相去甚远,一道带有尖刺的栅栏矗立在长廊之后的进口处,高大的围墙上保留了一道道放箭用的开口,下边陈列着旧式大炮。

城中的圆塔像个高大的岗楼,环绕它的护沟虽然已经干涸变成了花园,却依然展示着历史的沧桑。

城堡中分为上区和下区,上区东北侧的国事厅供人参观,其他地区是女王私宅不开放。下区除了圣乔治的礼拜堂,还有马蹄修道院和宵禁塔等建筑。 

我们去的那天,参观的人不算多,可是,购票排队,进场安检排队,拿解说器排队,等我们进入城堡以后,在国事厅外边还有一个长队。 排队时无聊,注意到圆塔上的米字旗,得知此时女王不在此地。导游说,按照英国皇家规定,女王住在宫里时,旗杆上会悬挂她的皇旗。那年戴安娜王妃去世,臣民不满,要求女王下半旗哀悼。可是,英国的皇旗为当朝国王专用,是皇权的标志,从来不为任何人下降。只有国王去世才会用新任国王的旗帜替补。戴安娜葬礼那天,恰逢女王外出,按照旧时惯例,白金汉宫不悬挂旗帜。为了抚慰民情,女王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用英联邦的旗帜在白金汉宫上空下半旗致哀。此后这就成了一个新风俗,凡是女王不在宫中,宫殿上就会升起联邦旗。如遇到重大灾难,如美国的911,英国的7月7日恐怖袭击,英国皇太后逝世和撒切尔夫人逝世等事件,联邦旗也会在皇宫上空降半致哀。

队伍排到尽头我才发现,那里是玛丽王后(乔治五世之后)的玩偶屋。一间宽大的房间里陈列着一个小人国,参观的人一个接一个边走边看,难怪排了那么长时间。尽管听说过,这个玩偶世界是王后的外甥女在1920年提议,花了四年时间为她造成的,具有那个年代第一流的精致。可是,暗淡的灯光下,远远隔着玻璃橱窗,随着人流而过,我这昏花老眼哪能看出个名堂。外边走廊上一串排开,全是洋娃娃和打扮她们的各色服装。匆匆一瞥,实在不值得几十分钟的排队。还有比我更可怜的,走出来以后还在东张西望,我们来这里做什么?

设置在国事厅的展览馆里,珍藏着早期版本的莎士比亚著作,一些名人的绘画、雕塑,女王自幼年以来使用过的各种服饰,女王佩戴嘉德勋章的英姿,以及各种珍宝,很让人流连。虽然有解说器,却没有时间停下来细听。很多地方都不让照相,看了就忘了。到了下区,那个著名的圣·乔治礼拜堂(St George's Chapel)不开放,其他地方更无暇涉足,难免有些失望。

自从温莎城堡成了旅游热点,城堡外边的小镇也改头换面成了招徕游客的集市,现代化的商铺和古典式的城堡相映成趣。随同的亲戚中多有了孙辈,他们的兴趣对那个硕大的棒棒糖和对女皇专列的火车头基本相同。

英国北部曾是苏格兰首都的爱丁堡因它的城堡而闻名。虽然那个城堡也曾经是皇宫所在地,却更没个宫殿模样,皇家住处就是一座碉堡拱卫的高楼,前边有一块称作皇冠广场的空地。 城堡雄踞海湾,三面都是悬崖峭壁,易守难攻。背后一条平缓的坡道是进口,除了沉重的包铁木门,还装着带有尖刺的栅栏吊门。

城墙上架设着多门大炮,其中一门曾在17世纪被称作“伟大的铁杀手”(Mons Meg)。它和那些51厘米直径的炮弹,以其强大的杀伤力被特别提出来炫耀。历史学家考证过,在这个城堡1100多年的历史里,前后发生过26次有名的围城战争。这里是英国被围困次数最多的地方,还被称为世界上最常被攻击之处,可见它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在这里发生的战争记载了苏格兰人抵抗外侮的坚强,以及他们与英格兰人分分合合的历史。

经过多次战火的洗礼,城堡中的建筑大都被炮火摧毁,唯一幸存的是圣玛格丽特礼拜堂,它也是爱丁堡全城最古老的建筑。这个礼拜堂是大卫王一世为他的母亲,玛格丽特,在1130年建造的。室内的陈设非常简单,也同样简单地介绍了这位萨克森公主、后来的马尔科姆王后,死后被封为苏格兰仅有的圣人的经历。

城堡里现在仍有驻军,但是,只从事一些管理和典礼事务。下午一点整,突然传来一声炮响,我吓了一跳,才想起是驻军在放炮报时。这很令人奇怪,因为一点钟不是通常报时的时间。原因非常简单,苏格兰是个节俭而且务实的民族。一点钟报时,只需要一发炮弹,如是换作12点,那耗费的炮弹岂不是12倍,经年累月,数目庞大。

 

这种苏格兰式的节俭也表现在对城堡的利用上,除了礼品店和餐厅,几乎所有的空余房间都设立了博物馆。 旧皇宫里有个“苏格兰之光”(Honours of Scotland)的展览。进门不远有一块其貌不扬的大石头,据说早年苏格兰的国王们就是坐在这块“命运之石”上举行登基仪式的,意义非凡。大量的图片详细地介绍了象征国家荣耀和主权的三件宝器,皇冠、宝剑和权杖。宝剑和权杖都是罗马教皇赠送的,并经过詹姆斯五世的改动,更新了宝剑的护手,加长了权杖。皇冠则经过历代皇帝的不断更新,在简陋的金圈上加了金拱和装饰着珍珠宝石的十字形金顶,后来又加上紫红的天鹅绒镶貂皮制成了美观实用的帽子。因为它们是基督教世界中重要的王权标志,也就随着国家的战乱历经艰险,直到现在成为展品为大众观赏。

这个楼里还有玛丽女王(Mary Stuart, Queen of Scots)的寝宫,内有一个镀金的神龛,装着圣玛格丽特的头颅。玛丽女王生孩子难产,特意把它拿来保佑母子平安。不知这个佛龛起了什么作用,她的儿子一出生就被人利用与母亲做对,十三个月就当了国王。拥立他的人和支持他母亲的人展开了生死争斗,城堡被围困长达两年3个月之久(the Lang Siege),最后以母党失败,城堡被毁而结束。万幸的是,英国没有株连九族的制度,除了为首几人被处死,玛丽女王后来被砍头,余众均被驱散了事。后来,儿子詹姆斯六世不但真正控制了苏格兰的王权,还因为他具有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三重血统,又皈依了英国新教,受到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青睐。因为女王一生未婚,后继无人,去世时把王位传给了他,成了英国的詹姆斯一世。此时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才三分一统,真正成了大英帝国。詹姆斯六世1617年回老家,纪念登基苏格兰王位50周年。为了这一重大事件,爱丁堡的皇宫按原样修复。小楼背面铭刻着1615的字样,或许记载了重修时的年份。

皇冠广场的北面是苏格兰国立战争纪念馆,展示着苏格兰多年的战争史。门口有两座雕像,看守苏格兰徽章的是一匹马,而看守英格兰徽章的却是一头雄狮,这是否寓意着苏格兰人的勤奋和英格兰人的勇猛?虽然马不敌狮却善跑,这次英国脱欧,那些希望苏格兰自治的人又一次呼吁脱离英联邦,他们能否跑掉呢?

城堡里还有两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简史博物馆,皇家龙骑兵博物馆……

大厅(Great Hall)里设置了兵器馆,那里除了刀枪剑戟和盔甲,还有些我叫不出名的兵器。一个年轻可爱的解说员很热情地展示一把利剑,并让人试试轻重。我担心太重没敢接,外子拿过来掂量了一下,比想象的轻得多。想来那时的钢材质地应该很好,才能做到轻薄而锋利。

这里最特殊的一个博物馆是战俘营,前后历时200多年。早年的战俘营除了生活简陋,还有严酷的刑法。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一排排木架,上边挂着许多吊床,是战俘们的栖身之处。床脚放着些私人物品,绳子上搭着臭袜子烂衣衫。一个小电影屏幕上,鬼影憧憧惨叫声声。这种残酷的待遇使很多战俘冒险逃跑,1811年,49个囚犯越狱。后来,旧式监狱便不再使用。 虽然1880年以后,依然有战俘关进这里,但监狱设施有了极大改善,房间虽然窄小却很高,窗户不大而采光明亮,每层楼还有自来水的洗手间和两个抽水马桶!

我不由得想起1968年我们在农村插队时住过的泥墙草屋,大缸做成的茅厕,离村约一里路远的水井和挑水的水桶和扁担……或许,这种对比没有意义,战俘没有自由。可是,当年的知青和农民一起,被户口死死绑定在一个地方,对前途没有一点希望,又比战俘多了几分自由?

沿着城堡的坡道缓缓往下,就是著名的皇家一英里(The Royal Mile)。 路边依然是古老的建筑,包括教堂和雕塑,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圣吉尔斯教堂(St. Giles Cathedral)。除了宗教的介绍,还有许多苏格兰家族的历史。我们在那里查到了一个亲戚的家族简介,特意买了一本小册子带回来送他。

路边除了川流不息的人流,还有小型超市,自然也是古香古色,还有红色的电话亭和黑色的垃圾箱。

沿路到底便是苏格兰的新皇宫(Holyrood Palace),自城堡到此恰好一英里。这个‘新’是相对而言,其实这里最早是个修道院,也是大卫王一世为他母亲建造的,只是几经战乱,早已无存。现在这里矗立的是16世纪玛丽王后的建筑,宫殿和国事厅已经成为现任女王伊丽莎白的行宫,每年夏天的第一个星期,她会来到这里举行各种皇家礼仪和官方活动,其它时间对公众开放。

可是,我们时间有限,便在导游的带领下,登上了卡尔顿山岗,从那里俯瞰这座皇宫。 山岗虽然不高,却极富历史古迹。山下有个老墓园(the Old Calton Burial Ground),埋葬了很多知名人物。墓园里有一个政治烈士纪念碑,悼念5位英格兰和苏格兰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殉难的政治改革家。

还有一个在美国内战中牺牲的苏格兰战士纪念碑。导游说,上面矗立的是美国总统林肯,因为这些牺牲的战士都属于北方阵营。那是美国总统少有的在境外的塑像,雕像底座上还刻划了被解放的黑奴向总统欢呼的画面。墓园旁边是以前的苏格兰政府驻地,圣安德鲁堂(St. Andrew’s House)。

山顶上有一座天文台,又一座海军上将纳尔逊纪念碑,和哲学家斯特沃(Dugald Stewart)的纪念塔。 最有意思的是一栋没有完成的建筑,那本来是用以纪念在拿破仑战役中牺牲的苏格兰人民,可是却在1829年停工,成了历时将近200年的烂尾工程。

山顶一览,导游指点着说,这岸边停泊了一艘轮船,当年香港的末代总督彭定康就是乘这条船回国的,时过境迁,现在这船已经成了文物不能起航了;那边是苏格兰河福泽(Forth)进入北海的出海口,还有一座很有名的大桥横跨河上…… 可是,我大瞪双眼,只看见蓝天白云下的波光涛影,只好让想象随着波涛飞翔。收回目光,眼前的景色很令人陶醉。清风习习,绿草丰茂,在树荫里坐下来休息片刻,是旅途中难得的享受。

原载《东方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