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草

把最近几年的原创作品,包括小说,散文,随笔和诗词等等,放在这里与朋友分享。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欧行漫记 2014-7

(2015-07-21 14:24:39) 下一个
 

欧行漫记 2014-7

凡 草

第七天


游轮继续向南,然后转头往东。一进入爱琴海,我便注意观察海面。按照很多游记的描述,这片海洋通彻碧蓝,颜色极为奇特。遗憾的是,我一点没觉出这种特别来。众所周知,海水的颜色来自于对阳光的选择性吸收。太阳射出的光线是一整套连续的光谱,只是人眼睛的分辨能力有限,只能看见红橙黄绿青蓝紫。那些从红到黄、低能量的光线很容易被海水吸收,而能量高的青蓝紫光则被散射出来。人类的眼睛对蓝色更敏感,所以看见的就是蔚蓝的海洋。不同的海水颜色要么出于海洋不同的地质情况,深处偏蓝浅处偏绿,而大江大河入海口带入的杂质则会污染海水,带来异色;要么出于海洋的浮游生物,比如红海里生长的红色海藻。爱琴海没有特殊的海洋地质,也没有能够引起水质变化的浮游生物,和我见过的多处洋面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想来这些不同的描述只是出于游人不同的眼光而产生的主观效果了。出门旅游,很难定义哪处的风景最漂亮。‘情人眼里出西施’,景色的异同其实随着观景人的眼光和心情而变迁。

爱琴海深处的圣托里尼是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这个地方原本是一个圆形的小岛,公元前1600多年的一场大地震改变了它的形状,大部分岛屿凹陷,中间只留下一个火山口,周围一圈残存的陆地由悬崖峭壁拱卫在四周。岛上原有的文明大都被火山摧毁,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发掘中,历史学家根据这个城市的供水系统和建筑结构认为,这里很可能就是古代传奇里丢失的城市——亚特兰蒂斯。

 

火山爆发造成的陡峭海岸使建筑海港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大型海轮只能在海上锚停,再由小轮渡把人员和物资驳运上船。游轮到达圣托里尼的时间是下午1点半。抬头看去,万丈悬崖上坐落着一串城市,最近点是圣托里尼的首府菲拉(Fira)。我们乘坐摆渡船来到老码头(Skala),就是地图上Fira附近的海边。顿时,宽不过咫尺的海滩上挤满了人,都是这条船的游客,排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排队干什么?谁也不明白,是进海关吗?还是坐缆车或者骑毛驴上山进城?大家相互查问,却无人明白。我有心想跑到前边打探一下,却又担心被人误解为加塞插队,只好随着人流不紧不慢地迤逦向前。

 

突然,路边出现了几个小店并有人举着广告牌,用还算流利的英文招揽游人,乘小轮、大巴游玩三个城市,还可以看到火山口, 每人€25。如果在游轮上购买这样的旅游票,每人则需要$59,这个价钱应该可以吧。最令人心动的是,只要买了票,立刻就可以登上旁边的小轮出发。“马上就走吗?”我问。“马上!(immediately)”看着长长的队伍,我心动了,旁边也有人上前搭讪。小姑娘说:“如果你们6个人一起,我还可以给你们优惠。”同船的几个人点点头,和我一起去购票,并说我们这6人都是同一条船的。小姑娘面露难色,拿起电话咕噜了一阵,然后毫不惭愧地说:“我刚才说的不算数,那边的人不同意!”我们几个耸耸肩,相对一笑了之。

买票上船,小船并没有启动,大概过了几十个“马上”,船上渐渐坐满了人,这才劈开海浪出发。很快到了新码头(Athinios),下船转车,狭窄的道路在悬崖上盘旋,两辆车对开时就好像要碰头。我一阵阵提心吊胆也顾不上观赏风景,可是一转头,圆圆的火山口就出现在远方。我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景点之一。上到崖顶,道路平缓了。我们一直向西,穿过首府菲拉再开到小岛的西北角,这里就是著名的景点,伊亚镇(Oia)。

 

伊亚高踞在悬崖之上,距离海面有150米之高,有鹰巢之称。据说这是圣托里尼人最早的居住地。据统计,1890年,此地居民曾达到2500之众。小镇虽说占地20平方公里,市中心却只有几公里的面积。弹丸之地,众人居住,道路之狭窄,房屋之拥挤,可想而知。195679日,一场里氏7.8级的大地震给这个小镇造成了很大的变迁。直至1977年,仅有306名居民留下。可是,这里独特的景色给小镇带来了新生,高踞在悬崖上的房屋俯视着大海,潮起涛落一览无余。震后重建的家园以蓝白二色为主,就像希腊国旗一样,纯洁清新;偶然落出几点粉红、深红或嫩黄,更觉得娇艳醒目;而且门前街口都装饰着花草,美观典雅,在碧蓝的大海上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旅游业的崛起,小镇的人口在2001年激增到3376。而每天慕名前来的游客却大大高于此数,伊亚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旅游城。

 

既然是旅游城自然就具有旅游城市的一切特征。狭窄的街道上不但有各种店铺的广告还有卖艺的人。这个人一身雪白一动不动,和白色的墙壁浑然一体,猛一下还真注意不到。我往他身边的盒子里丢了块硬币,可能是‘叮当’一响的提醒,他居然微微地举起花来点头道谢。

 

市中心的大教堂是游人必到的名胜,根据门上的图标来看,这是一座东正教堂。墙壁使用此地的特色颜料,蓝白二色,和蓝天白云大海相应成辉,大门和窗框却饰以深红,纯净中不失庄重。本以为这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可是,门前的标志上却镶嵌着2007的字样,不能不让人感到失望。

 

 

小镇虽然不大,却有很多教堂,刚走几步路就看见又一个钟楼。小镇上的建筑沿着陡峭的海岸层层盘旋,站在狭窄小路上抬眼看去,这座钟楼的尖顶正好和我平行。面对蔚蓝的大海,这白色的钟楼更显得纯洁,背后便是那个火山。只可惜高度不够,无法看到火山口那个特有的圆洞。

 

路边的房子有个阳台,一对年轻夫妻在上面陈设台几制备饮料,见我们过来就友好地招呼。听口音不是当地人,果然,他们是来自英国的游客。我们闲聊了几句,从中得知,他们在网上看到这房子出租的信息,就通过电子通讯预订了住处。5天€500,不但比旅馆便宜,还附带厨房等设备,更加方便自在。我笑着问,你们怎么把行李搬上来的?在这样崎岖盘旋的小路上扛行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年轻人笑着说,可不是嘛,确实是个挑战,好在我们事先做了准备,只带了小小的背囊。我们不禁一起惊叹,当地居民搬家或者买家具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况。他们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忙碌。阳台上完全没有遮拦,看着下边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不禁替他们担忧起来,这要是不小心一失足掉下去怎么得了?可是,我向前几步一转弯顿时哑然失笑,真是杞人忧天!那个阳台原来是下边一层房子的房顶!即使掉下来也不过是落入邻居的前院,况且这里的房子都比较矮,绝无生命之忧。         房子建筑的稠密矮小,有些旅馆看起来和一般民居没有区别,既没有招摇的大门和明显的标志,也没有宽大的活动空间。站在高处一眼就可以看见很多家的阳台、泳池和院子,以及在外边做日光浴的男男女女。这对于喜欢在户外活动的居民来说,大概就没什么隐私可言。不过房间里面倒是严严实实。有些房子根本就是窑洞,沿山开挖,门多窗少。可能也是此地的建筑风格吧。

 

 

不过,不管什么建筑,庭院的空间里都有各种花草点缀,呈现着一片生机。

大街旁边有个小小的公园,海风把那几棵青松雕琢成盆景一般的造型。背后一座教堂的尖顶却成了花园的雕饰。一个新娘正风情万般地拍摄婚纱照,也在别人的相机里留下了一段风景。

路边的小店别具匠心,用各种手段做广告。一家旧式的机器吸引了很多游人,尽管没人知道它是作什么用的。有人猜测,这是一架纺车,也有人以为是作陶瓷用的转盘车。

不管是什么,我们就在它附近的小店坐下来,点了些希腊的特色小点,也从高处俯瞰大海和碧波里荡漾着的游艇。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有的食品店都提供免费WIFI和洗手间。借机查阅电子邮件,还是没有看到任何回复,不知道我订的火车票是否有了结果,便去信问讯,可是,等我们离开时也没见回音

 

 

在街市一角有一座年久失修的窑洞,看得出以前它应该也是纯净的白墙素颜,现在却被野草侵占,垂泪斑斑。对比附近那些洁白娇兰的建筑,我不禁一阵感叹,这种专供游客欣赏的明媚娇艳,其背后却不知是多少精力和金钱。

伊亚镇的另一个著名的景观,是在悬崖上看日落。小镇坐落在小岛的西北,正好面对逝去的夕阳。从高高的崖顶观看红日冉冉而下,应该是一种很美的视界。可是,那天的日落在晚上9点左右,游轮不等人,我们只能抱憾离开。

坐在旅游车上一路看过去,海岛北边都是平缓的海滩。我不禁爆出一个疑团,为什么很少有人居住?只见到为数不多的葡萄园和菜园,偶然见到一栋房屋还残破不堪。看来居民们都愿意追逐美景,向南的悬崖边地势险要造价高昂,方能突显出土豪本色。

 

 

在这里的最后一站是首都菲拉,此城和伊亚相似,也是高踞于悬崖之上,不过规模大些,街道宽些,楼层高些,建筑的色彩多样一些,商业气息也更浓一些。商品里有些类似于古希腊女神的着装,街上也有游客穿着那些飘逸的白色长裙,可是,翻看产地,我忍不住一笑。一眼看去,大大小小的商铺开门迎客,货架直接摆放在街道上,各色货物并没什么地方特色,顿时让我失去了兴趣。

从这里回码头可以坐缆车、可以骑驴也可以步行。缆车线高挂着一排6辆车,上下往返,车站门口一条长龙缓缓前进。探头看下去,一条山路盘旋在悬崖上,别有一番气势。与其在这里排队,还不如去过过骑驴的瘾,便一路询问着走了下去。很快就不用问路了,并非是由于只有一条上下的通道,而是那股强烈的气味,躲都躲不开。果然,很快就看到了它们,一排排摇头摆尾堵住小路,似乎在帮着老板招揽生意

 

有两个年青人在和老板问价,€6/人,倒是不贵。可是,那股气味却很难忍受,况且,走到这里,下山的路已经差不多走了一半,要是上山还值得捏着鼻子省点力气,下山就犯不着了吧。看来很多人和我们想法一致,一拨拨的鱼贯而下。结果等我们都快到海边了,才看见那俩孩子骑着驴下来,估计是驴老板不愿意只带着两个人出行,一直等不到客人才动身吧

太阳已经偏西,到了收工的时候,一群群的驴子从山下回家。它们早已熟悉了道路,呼啦啦直奔而上,一群十几头驴子只有一个人跟在后边管理,看着他骑在驴上那扬扬得意的样子,仿佛是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驴子回家了,我们也回到大海上那临时的家,结束了一天的行程。

 

站在甲板上向小岛道别,晚霞却翩然而至,与游人依依惜别

 


注:第一和第二张照片来自网络,其余皆为原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