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慕容青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翻译中的创造

(2018-10-11 20:10:46) 下一个

常言道“科学无国界”,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于数学及代码符号的科技语言在不同的自然语种之间进行翻译时基本不会失去其原意;即便是偶有失真之处,科学的数字记录及相关的数学逻辑和实验环境及步骤的设计也可以将自然语言中的失真纠正过来,甚至帮助自然语言发展出满足科学精准性的词汇来。

但是,哲学则不然。虽然鉴于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很多相似之处,人们很容易将上述的科学可以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精准的翻译传播的看法应用于哲学的翻译传播之上,从而认为今天在东方流行的西方哲学就是将西方的哲学理论类似于科学理论那样地精准地翻译到东方的语言环境中的话,那就是一大误会了。

有一部好莱坞得奖电影的名字叫做“遗失在翻译中(Lost in Translation)”,说的是不同文化交流时有些语言上的表达会在翻译中被遗失掉,这基本上是现在人们对于不同民族主流文化之间的翻译中失真的基本原因的共同认知。但是,迄今为止另一个可以造成不同民族主流文化之间的翻译失真的重要原因却基本被人们忽略,那就是翻译中的创造性,这一点在哲学理论的翻译中尤为显得突出。

今天中国流行的西方哲学概念中有很多其实是与人们当初所翻译的原文不尽相同的,甚至可能在人们以为的西方哲学中根本找不到。比如,中文的哲学文章或一般的网络文化文章中在谈论西方哲学及一般文化时常提到的“感性”一词应该是一个外来语,但其实它在西语中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对应的。它可以是西语中的sensation(al), sense, sensibility, experience, empirical, intuition, emotion(al), practical, irrational等等,但是,那些词汇中没有一个真正具有中文的“感性”一词所涵盖的语义。

中文哲学上的常见词“唯心”应该是西文中的Idealism翻译过来的。可一旦将中文的“唯”与“心”这两个具有明确的不同于Idealism的词根的“Idea(l)”及后缀“ism”的单词引入后,中文的“唯心”便具有了不同于西文的Idealism的意思了。比如,在中文里唯心通常与经验或其它的基于客观现实的思维方式相对立,但是,当讲中文的哲学人士将康德的理论说成是基于经验的唯心论时就会让很多人感到困惑。

另一个与康德有点关系的翻译就是将他的“Critique of Pure Reason”翻译为《纯粹理性批判》。我看到过相当多的中文哲学文章,包括一些名人的中文哲学文章中用到诸如“他不需要这样来批判理性”之类的措辞将《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的批判理解为中文里的对不好的东西所进行的大批判的意思了。其实,人家的Critique并没有那种进行负面批判的意思,只不过是要审慎地检讨的意思而已。

还有一个很奇怪的想象就是在中文的西方哲学中有一个广为运用的概念叫做“规定”。虽然“规定”一词在中文的西方哲学中作为一个外来词汇早已不局限于用在对西方哲学的翻译之中,而是被讲中文的哲学人士普遍用于他们自己所撰著的各种西方哲学论文和书籍中,但是因为“规定”一词在一般性的中文背景的文化里有着非常明确意思,所以这个哲学上的特定的外来概念会让初学者摸不着头脑。

当然,要找出这个外来词汇的来源的最佳途径便是将西方哲学著作的中译文与西文版的原著进行对比。结果你会发现,那个在中文的西方哲学论文中广为应用的外来概念“规定”对应的居然是与中文背景的一般文化中的“规定”的意思大相径廷的determination, determinate(ness), determining的意思。

比如,下面这句西文:“and self-conscious determining moreover belongs only to thinking;[i] ”对应的中译文[ii]就成了:“自觉的规定也只是属于思维;”

那句西语的意思其实还是不那么难懂的,但是它所对应的中译文就显得非常地深奥难懂了。这里一个被人们忽略了的导致它难懂的原因其实是那个外来词“规定”如果按照它在中文里的一般意思来理解的话与在西文里的“确定(determining)”的意思相差较远。。。

所以,由于翻译中的创造性,中文版的西方哲学有其自身特有的生态环境,并不是简单的“西方哲学的中译版”。但另一方面,翻译中的创造有时也可帮助积极扩展人类文明的词汇库。比如前面提到的“感性”一词,如果按照音译成“ghanshing”回西文,那么就可以为西文的词汇增添一个有意义的新概念词汇。另外,由日本哲学人士依据《易经》翻译而来的形而上学一词其实也已扩展了西文中的metaphysics一词的涵义,只不过因为它与metaphysics的原意比较接近,不宜再返销回西文而已。。。

 

[i] URL:https://www.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hegel/works/hl/hlintro.htm#HL1_43

[ii] URL:https://www.sto.cc/book-88959-2.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