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们都误读了毛泽东的《吊罗荣桓》一诗 ZT

(2008-01-29 00:12:56) 下一个
转贴说明:转贴内容不代表本人见解,仅供网友研究,讨论。

————————————————————————

我的首页 繁体 简体
留与他年说梦痕博客广场
复制博客地址

我们都误读了毛泽东的《吊罗荣桓》一诗 “战锦”方为大问题

毛泽东同志有一首《吊罗荣桓》的七律诗是大家熟悉的: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鷃每闻欺大鸟,鲲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近读《毛泽东与林彪》(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所,胡哲峰、于化民两位副研究员著)一书,觉得书里引用“战锦方为大问题”一句作锦州战役的标题和评价似乎曲解毛诗的原意。顺手翻了一本《毛泽东诗词注释》(漓江出版社出版,石森注释)在解释这一句时也是“战锦:攻打锦州”,再到书店找到了一本《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在其中解释这首诗时也指出:“战锦”是指一九四八年九、十月间攻打锦州,即辽沈战役第一个和关键性的大仗。并在解释“长征”一句时,重点批评了林彪在长征中反对毛泽东的迂回突击的战略战术,反对走“弓背路”……似乎毛泽东同志在罗荣桓同志逝世的一九六三年就在悼诗里批评了林彪的错误。《毛泽东诗词鉴赏》(长春出版社出版,公木著)也是把“战锦”解释为一九四八年秋冬的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的意思,并且把攻打锦州提到了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高度。我越来越迷惑不解。

第一,从情理而论,《毛泽东诗词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将“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两句解释为毛泽东批评林彪在长征中和辽沈战役中攻打锦州的表现来表扬罗荣桓,我认为这是不合情理的。罗荣桓固然是毛泽东的战友,而林彪更是毛泽东从井冈山时起就非常器重喜爱的部下和学生;一九六三年的林彪更是蛰居多年,重出前台,如日中天的时候,毛泽东决不可能在此时借吊唁罗荣桓来批评林彪。因为那样是非常反常而不合情理的,也是非常不合事理的,毛泽东是一位有着极为丰富感情的人,同时也是一位革命领袖,他不可能在他自己审定发表的诗词中公开褒张贬李,这不是毛泽东的个性,也不是毛泽东作为一个组织的领袖,一个国家的领袖所当为的事情。《毛泽东诗词集》作这种解释,脱离了历史背景,既违背了事理又有悖于人情,过于牵强,在毛主席审定发表的诗词中除了批评外国势力的以外还没有哪一首诗词公开贬斥过自己过去同志。我认为关键要把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放回到一九六三年。不能把一九六三年作为一九七三年来理解,那样我们会被后人笑话的。

第二,从文理论,从史实论,“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如果把“战锦”解释为“攻打锦州”,那么这一联的意思就是:万里长征还不是什么难以忍受的事情,攻打锦州才是大问题。后句是递进,不仅文理不通,而且完全不符史实。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且不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单说长征的转战突围,两万五千里无一里不险象环生,生死一线,千钧一发,既然这些不算什么,这些还不是最难忍受的事情,那么攻打锦州怎算得了什么大问题呢!攻打锦州时,日寇已被驱逐,中华民族赢得了鸦片战争以来首次对外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也从长征到达陕北时的一两万人发展到百万之众,正欲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逐鹿中原。锦州之战不过是一场战役的第一仗而已,既不决定中华民族的存亡,也不决定中国共产党的绝续。把“战锦”理解为攻打锦州显然不符“方为大问题”的本意,因此,我认为“战锦方为大问题”之“战锦”当另有所指。

“战锦方为大问题”一句关键在“锦”字作何解,我认为本句“锦”并不是“锦州”之“锦”,而是它的本义:锦绣、锦袍,《汉语大字典》解释“锦”字:“古指锦袍,引申为奖赏”。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宋 黄公绍《竞渡棹歌》:“最是玉莲堂上好,跃来夺锦看吴儿”。宋代晏殊词《山亭柳》有句:“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陈毅同志《赣南游记词》也有:“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今词仍有:锦标赛,锦旗等。我认为毛泽东同志在这首诗里除了饱涵着深厚的战友情谊外,更站在党和国家领袖的高度,站在历史的高度表达了他们这代人对打天下的千辛万苦与今天治天下的万苦千辛的认识和感受。毛泽东和中国历代贤明的政治家一样,同样认为治天下比打天下更难。因此他在这里对曾经一起千里转战九死一生,而一朝永别的战友深情地说:万里长征对我们来说还不是什么难以忍受的事情,真正考验我们的大问题是如何对待取得的胜利……你今天不幸离开了人世,今后国家有什么疑难问题,我该去问谁呢。把“战锦”引申“战斗之后的奖励”再进一步引申理解为“革命的胜利”是较合乎毛泽东同志的原意的,这种不畏艰苦之日,却心忧胜利之时,与毛泽东的一贯思想是相符的,延安时期组织党内整风,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教材,深入检讨李自成的胜利--骄傲--失败的原因,曾经与黄炎培讨论过怎样跳出由盛而衰的“圆周率”的问题。建国后,针对党内的官僚主义,腐败作风开展过多次运动,包括后来的大鸣大放,文化大革命……都是这种忧患意识的反映,甚至是过度反应。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有一段关于锦袍的描述,我认为非常形象的表达了毛泽东的这种忧虑:

操欲观武官比试弓箭,乃使近侍将西川红锦战袍一领,挂于垂杨枝上,下设一箭垛,以百步为界。分武官为两队:曹氏宗族俱穿红,其余将士俱穿绿;各带雕弓长箭,跨鞍勒马,听候指挥,操传令曰:“有能射中箭垛红心者,即以锦袍赐之:如射不中罚水一杯。”号令方下,红袍队中,一个少年将军骤马而出,众视之,乃曹休也。休飞马往来,奔驰三次扣上箭,拽满弓,一箭射去,正中红心。金鼓齐鸣,众将喝彩。曹操于台上望见大喜,曰:“此吾家千里驹也。”方欲使人取锦袍与曹休,只见绿袍队中,一骑飞出,叫曰:“丞相锦袍,合让俺外姓先取,宗族中不得搀越。”操视其人,乃文聘也。众官曰:“且看文仲业射法”。文聘拈弓纵马一箭,亦中红心。众皆喝彩,金鼓乱鸣。聘大呼曰:“快取袍来!”只见红袍队中,又一将飞马而出,厉声曰:“文烈先射,汝何得争夺?看我与你两个解箭!”拽满弓,一箭射去,也中红心。众人齐声喝彩。视其人,乃曹洪也。洪方欲取袍,只见绿袍队中又一将出,扬弓叫曰:“你三人射法,何足为奇!看我射来!”众视之,乃张颌也。颌飞马翻身,背射一箭,也中红心。四枝箭齐齐的攒在红心里,众人都道:“好射法!”颌曰:“锦袍须该是我的!”言未毕,红袍队中一将飞马而出,大叫曰:“汝翻身背射,何足称异!看我夺射红心!”众视之,乃夏侯渊也。渊骤马至界口,纽回身一箭射去,正在四箭当中,金鼓齐鸣,渊勒马按弓大叫曰:“此箭可夺得锦袍么?”只见绿袍队中,一将应声而出,大叫:“且留下锦袍与我徐晃!”渊曰:“汝更有何射法?可夺我袍?”晃曰:“汝夺射红心,不足为异。看我单取锦袍!”拈弓搭箭,遥望柳条射去,恰好射断柳条,锦袍坠地。徐晃飞取锦袍披于身上,骤马至台前声诺曰:“谢丞相袍!”曹操与众官无不称羡。晃才勒马要回,猛然台边跃出一个绿袍将军,大呼曰:“你将锦袍那里去?早早留下给我!”众视之,乃许褚也。晃曰:“袍已在此,汝何敢强夺!”褚更不回答,竟飞马来夺袍。两马相近,徐晃便把弓打许褚,褚一手接住弓,把徐晃拖离鞍鞒。晃急弃了弓,翻身下马,褚亦下马,两人揪住厮打,操急使人解开。那领锦袍已是扯得粉粹。操令二人都上台。徐晃睁眉怒目,许褚切齿咬牙,各有相斗之意……。

曹操区区一袭锦袍而使平日生死相交的战友甚至骨肉至亲拼死相争,二桃能杀三士,怎不让主席感慨系之,情感于衷而寄兴于词,借吊唁过去的战友而自然的流露出来。

从语词结构上看,上联“ 长征”一词是偏正结构,下联“战锦”也应是偏正结构;把“战锦”作“攻打锦州”解则是动宾结构,毫无疑问是不符合联对规则的,只有作“战斗胜利的奖赏”,革命的胜利“才是偏正结构,才符合诗意诗律。

综上所述,“战锦方为大问题”一句的“锦”字不应理解为“锦州”;“战锦”不能理解为“攻打锦州”,更不应该理解为是在批评林彪。“战锦”只有理解为“革命的胜利”才能顺理成章,才与事理合,与人情合,与史实合,与文理合,与诗意合。我们更应该深切领会主席诗词中深沉的忧虑和谆谆教诲。


系统分类: 文化 个人分类: 默认 本文标签: 文史诗词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作者和新华网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上一篇:欢迎光临我的“网上家园”!

评论(14) | 阅读(1632) | 推荐(0) | 圈子 | 打印 | 举报 2008-01-28 20:50

我们都误读了毛泽东的《吊罗荣桓》一诗
此文已经进入以下圈子
此文评论 游客:匿名[124.200.124.*] 举报

赞成,战锦应为----胜利果实,


2008-01-29 13:30

张铭钊 举报 | 加入链接

此意可以接受,谢谢!


2008-01-29 13:19

西域图腾 举报 | 加入链接

称赞革命成功的词多了,非要用战锦?理解过头了吧,我认为攻打锦州是合适的!


2008-01-29 12:45

游客:AAA[58.41.165.*] 举报

战锦本来就有二种解释,你在这里长篇大论,是你见识太少了!


2008-01-29 12:26

游客:匿名[222.134.248.*] 举报

有独到,受教了。


2008-01-29 11:50

游客:匿名[221.2.19.*] 举报

好好!感人!!!


2008-01-29 11:46

游客:匿名[61.136.223.*] 举报

解读主席诗词,尚能自圆其说,作为个人之见,不妨存之。而以此论来推翻已有定式稍显单薄。


2008-01-29 11:36

游客:匿名[61.134.64.*] 举报

好!


2008-01-29 11:27

游客:匿名[117.15.37.*] 举报

真敢想


2008-01-29 11:13

游客:匿名[60.182.14.*] 举报

有意思。齐桓家的木匠说,读古人书,读的是古人的糟粕。毛作古不过几十年,后人对他的理解,已经如此隔膜。


2008-01-29 10:57

第1页 共2页 共 14 条记录 122
引用此文 你可以使用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
http://tangykl.home.news.cn/blog/a/01010004102D020D5D27CDBD.html 复制链接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个人主页:

评论内容:

验证码:

个人信息
闲持酒一杯的博客
公告板 暂无公告
我的分类 暂无分类
我的文章连载 暂无连载
最新文章 暂无更新文章
最新评论 赞成,战锦应为----胜利果实, 此意可以接受,谢谢! 称赞革命成功的词多了,非要用战锦?理解过头了吧,我认为攻打锦州是合适的! 战锦本来就有二种解释,你在这里长篇大论,是你见识太少了! 有独到,受教了。 最新留言 暂无留言

博客地址:http://tangykl.home.news.cn/blog

Copyright © 2000 - 2007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网络中心
版权所有 新华网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