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顾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典籍不可尽信,给大家看看专业的历史研究方法

(2007-07-26 13:51:04) 下一个
转录自专著“中国历史研究方法”



第四节史料的鉴别



我们说史料的真伪,首先是指古书的真伪。因为其它的史料,如甲骨文、铜器铭文,虽然也有古董商伪造的赝品,但毕竟为数不多;解放前后,考古学家用科学方法发掘出来的甲骨和铜器等,当然不存在伪造的问题。古书的伪造却是大量的,所以我们重点谈一谈古书的辨伪。



伪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春秋以前,学在官府,私人没有著书立说的条件。战国百家争鸣,各家学派著书立说,或“述而不作”,或依托古人,给自己的学说找根据,于是出现了伪书。如《管子》、《商君书》、《晏子春秋》,就是战国时人为了提高自己著述的地位而托名管仲、商鞅、晏婴的;《尚书》中的《尧典》、《禹贡》等所谓“虞夏书”和“商书”中的大部分,也是后人对古代社会的描述,而不是当时人的写作。这种托名古人而立说的风气,在战国秦汉间非常盛行,并对以后中国的学术思想也有很大的影响。此后,由于王朝的兴替、战乱的频仍,古代典籍往往大量被焚毁或佚散。新朝初兴后,重新征集图书,这样就给作伪者以可乘之机,此时往往有大量伪书出现。所以,我们从古书的一废一兴中,可以看到古老的原始记载日趋减少,但对古代社会进行描述的新作却越来越多,其内容也越来越离奇。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史料之先,要严格的区分真伪,明确其时代,然后才能决定这些材料能否使用。



战国以前无私人著作,直到战国初期还是如此。孔子、墨子、孟子这些大学者都没有著书,他们的书都是学生们的笔记。战国后期,私人讲学之风盛行,产生百家争鸣的局面,于是有学者亲手写书,如《庄子》内篇、《荀子》、《韩非子》。有请宾客创作,如《吕氏春秋》。同时也出现一批假托古人的书,如《管子》、《晏子春秋》、《商君书》等,形成一个时期的流行的作风。



秦始皇焚书之后,中经楚汉战争,古书损失殆尽。到汉武帝时下诏求遗书,于是就有人趁机大造伪书以图利,于是西汉出现大批伪书,托名古人名人。我们在《汉书·艺文志》里看到不少托名神农、黄帝、力牧、伊尹等人的书,这些书,只看书名即可断定是后人伪造的。神农、黄帝只是传说中人物,当时有无文字都成问题,怎能著书?汉武帝时,东莱张霸伪造《尚书》百二篇,当时即被揭穿。隋文帝时下诏求遗书,刘炫伪造《连山》、《归藏》两部易经,也被发觉是伪造。刘炫是有名的学者,也干这种事,不过图谋名利,结果事发,被免官。



这种伪书最明显的例子是伪古文《尚书》。西汉古文《尚书》不知亡于何时,于是晋豫章太守梅赜献上古文《尚书》,还有孔安国的序及传。今《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宋蔡沈作的《书集传》都用梅氏的伪古文。宋人如吴棫、朱熹已开始怀疑,到清初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把它的伪证都揭露出来。继之而起的有惠栋的《古文尚书考》、崔述的《古文尚书辨伪》、程廷祚的《晚书订疑》,于是伪古文《尚书》被判死刑。虽然有人为它辩护,然因铁证如山,无法翻案,不过伪造者是谁还不能定论。又如《竹书纪年》是魏国的史书,出自汲冢,无疑是真书。大约在宋初,此书失传,于是后人又伪造了一个《竹书纪年》,其书体例与原本不符,伪证很明显。我们称原本《纪年》为古本,后出的伪作称作令本,加以区别。



此类书如战国时期很多著作,托之古人。如《管子》、《老子》、《孙子兵法》、《商君书》。汉代有《神农本草》、《黄帝内经》、《山海经》、《周髀算经》等。这类书如能确定其年代都可当真书来用。例如《管子》本是战国时期法家的著作,其中搀杂着法家以外的东西很多,除去这部分,它是一部很好的法家的代表作,但是与管仲无关。书中《小匡篇》记管仲政绩与《国语·齐语》大致相同,出自战国人之手,也不能看作管仲的行事。《老子》本名《道德经》,从各方面看,尤其是从先秦思想源流来看,可以肯定不是孔子的前辈老聃的作品。如果一定说它是孔子曾经向他问礼的老聃的著作,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说它是伪书。如果把它看作战国时期道家的著作,那就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孙子兵法》是一部非常卓越的军事著作,但托名春秋末期的孙武,实在缺乏根据。①《商君书》也是战国时期的法家著作,但没有充分的根据说它是商鞅作的。《本草》、《内经》都是汉代的有价值的医书,但前者托名神农,后者托名黄帝,则是大错。《周髀算经》是汉代有名的数学书,硬说是周公作的,便成笑话。“周”字代表圆周,“髀”是股,借三角中勾股的股,与周公何干?《山海经》是汉代讲地理与神话的书(有汉代地名为证),与禹或伯益无关,妄托古人,实在无谓。



如东晋人张湛注《列子》。《列子》在《汉书·艺文志》中有著录,其后亡佚,于是晋人张湛伪造此书,并加注,其中虽有些古代传说,但总的来说决不是先秦的作品,因为其中有佛学思想,决不是先秦所能有的,所以它的伪书面目终于被揭露出来。与张湛的情况相类似的有明人丰坊,他伪造《子贡易传》、《子夏诗传》、《晋史乘》、《楚梼杌》之类以欺世,很容易就被揭穿了。这一类的伪书无丝毫价值。



《左传》杂采春秋时各国的史书而成,可是象晏婴与齐景公和晋叔向的对话却是战国时人的伪作。这又见于《晏子春秋》中,也是战国时人的伪作。《庄子》的外篇、杂篇不是庄子作,这已为大家所公认。《史记》中10篇有录无书,张晏说:“迁没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也。”今本《史记》,10篇都在,显然是后人作的。又《史记》记事止于太初,今本太初以后事,乃后人补作,虽不算是伪书,但非司马迁作,这应当区别清楚。



有人写他的理想国,而托之前代,很容易误人,《周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周礼》原名《周官》,讲周代官制。汉武帝时,河间献王搜求古书,得《周官》,上之秘府,诸儒不得见。哀帝时,命刘歆校理秘书,始得著录。可见其书晚出,先秦诸子无人征引。关于此书的著作时代,有人说是在战国时,有人说在西汉,有人甚至说在王莽时。①清代今文家说它是刘歆伪造,并无根据。其书自汉末郑玄作注,认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同时人林孝存作十论七难,加以驳斥;何休亦谓为“六国阴谋之书”。我们试以此书所讲制度与先秦古籍对勘,往往不合,可以证明此书是秦汉间儒者所撰的理想官制,并非实有其事,如以此书讲周代典章制度,那就上当。在本章第八节中我们还要谈到如何使用此书的问题。



总之,上述各种情况,说明古代伪书是很多的,研究我国古代史以这些伪书作史料,那就会误入歧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