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小伞的蒲公英

我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撑着小伞走南闯北。如今降落在多伦多这快沃土,我愿把我在这里生活的甜酸苦辣讲给大家听。希望你们喜欢我的故事。
个人资料
黑眼睛的苏珊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东欧行--波兰

(2017-07-13 13:43:17) 下一个

在2017年5月的东欧六国游中,波兰是最后一站。我之所以选择第一个写她,实在是因为她极大地颠覆了我对她的偏见。那些从书本上、电影里以及各种媒介中得到的印象使我觉得波兰应该是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位于欧洲大陆心脏地区的波兰,西与德国接壤,南邻捷克和斯洛伐克,东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东北部与立陶宛及俄罗斯接壤,北面濒临波罗的海。波兰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其在历史上连年遭遇战火。八个世纪的城市历史,几乎每个世纪都遭到毁灭,曾经三次亡国:1795年,波兰领土被俄罗斯、奥地利、普鲁士瓜分而灭亡;1807年,拿破仑迫使普鲁士和奥地利割地建立华沙大公国,1815年拿破仑战败,华沙再次被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1939年9月,希特勒闪击波兰西部,接着斯大林占领波兰东部,波兰第三次亡国。

这样一个备受蹂躏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子呢?她若是破败、陈旧、杂乱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我在波兰看到的却是美丽的田园、辉煌壮丽的古城堡、笑容灿烂的孩子和友好热情的人民。

旅游大巴在不知不觉间驶入波兰境内,映入眼帘的是春天盎然的翠绿和时隐时现的红屋顶的民居。宛如绿叶中的红花,这些红屋顶点缀着美丽的田野,透着祥和宁静的气氛。

 

旅游大巴到达波兰的第一个城市是克拉科夫。"哪有比克拉科夫更美的地方啊?!"这是电影《盗走达·芬奇》里的男主角在阳台上俯瞰克拉科夫时的感叹。的确,克拉科夫是一座美得不可思议的城市,它是一座秀外慧中令人难以忘怀的文化城市。去波兰旅行有一个说法,可以不去华沙,但绝对不能错过克拉科夫。克拉科夫是波兰最早的"皇家首都",是中欧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克拉科夫老城区广场是"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克拉科夫旧城区在1978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确认为"欧洲文化之都",一直被旅游杂志称为"新布拉格",也被人们称为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与布拉格和维也纳一起被称为"中欧三大文化中心"等等美誉。

克拉科夫是波兰第三大城市,二次大战期间,波兰全境都陷入战火,仅有克拉科夫幸运的躲过劫难,完整保存了中世纪的旧城风貌。

石板路旁是鲜花环绕的古韵悠悠的房屋。

座落在古城广场东北角的圣玛利亚教堂,始建于1355年,后经多次扩建,直到16世纪初才建到今天所看到的规模。教堂主要是砖石结构,哥特式风格。提起这座教堂,每个波兰人都为之感到骄傲,克拉科夫也因之被称为第二罗马。教堂正面耸立两座高低不同的钟楼,高的一座达81米,数百年来每到整点,楼上的号手吹响长号,号声每次都要中断一下。据说是为了纪念13世纪的一位忠于职守的号手,当时鞑靼军队来偷袭,号手吹号向全城示警,不幸被鞑靼士兵射中脖子,号声仅中断了一下,他不顾伤痛坚持吹到鲜血流尽。

克拉科夫的辉煌早已成为中世纪的绝响,广场上威风凛凛的马车似乎还残留着一丝昔日的骄傲。

坐上这种中世纪风格的马车在旧城转上一圈,绝对让你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

瓦维尔城堡是中世纪波兰历代国王的王宫,皇家大教堂是国王加冕以及逝去后安葬之地。波兰王室在这里延续居住超过五个世纪,即使1573年后迁都,政治中心移到华沙,瓦维尔依然维持着象征性的国都皇城之荣耀。

随处可见的教堂是波兰的特色,随处可见的面容姣好修女是教堂附近的风景,而教堂里默默祈祷的信徒是波兰天主教甚至可以在共产党执政时期屹立不倒的基础。波兰人如此虔诚地相信上帝兴许是由于重重的灾难使得人们必须有一个信仰去抵御苦难。

门口有基督教12圣徒像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

教堂内豪华的装饰。

下一个旅游点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在去这个人间地狱之前,我特意在古老广场的鲜花前深呼吸,让这美丽的花儿冲淡地狱的恐怖。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入口处。

集中营的营房。

犹太人在进入毒气室“洗澡”前脱下的鞋子。

臭名昭著的焚尸炉。

电网密布的营区。在这里关着的人插翅难飞。令人气愤的是,纳粹恶魔居然给这些营区起了许多好听的名字,其中有一个营区叫做"加拿大"。

这个罪恶的场所,控着100多万犹太人的幽灵。它太让人窒息,以至于走出奥斯维辛之后好长一段时间心都觉得堵得慌。

大巴在黄昏中离开奥斯维辛,在下车后去餐馆的路上,遇到一群波兰人,看样子像是学生,他们向我们招手并鼓掌,心中的阴霾立刻散去,学生们灿烂的笑容与灿烂的阳光一起撒入我的心田。人啊,人,有些是恶魔,有些是天使。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存在提醒着人们恶魔的行为离我们并不遥远。

离开克拉科夫,我们的旅游大巴驶向行程的最后一站--华沙。坐在大巴上,我脑海中翻腾的是2003年获得第75届奥斯卡奖的影片《钢琴师》的镜头:1944年8月华沙起义失败后,希特勒下令"把华沙从地球上抹掉",将华沙全城划分成若干个格子街区,每个格子都标上编号,然后挨个进行焚烧和轰炸,让这座建于13世纪的华沙古城化成了灰。现在的华沙是什么样子呢?

华沙的英文Warsaw是由War和see的过去式saw组成,是否冥冥中注定华沙和战争相关联呢?

大巴驶入华沙城外的高速公路公路时,玻璃做的带顶棚的高速公路隔音墙让我吃了一惊。算来也走过不少国家了,在最富裕的北欧最发达的北美都没有见过如此奢华的高速公路隔音墙,看来波兰不穷,至少很重视人民的生活质量。

华沙新市区是苏联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结合体。

位于华沙火车总站对面的华沙科学文化宫(Palace of Culture and Science)是一座任何人都无法忽视的建筑。作为前苏联为拉拢波兰而"赠送"的礼物,从1955年对公众开放以来,这座巨型建筑就一直争议不断。

华沙是一个历史名城,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有肖邦、哥白尼、居里夫人、柴门霍夫、教皇保罗二世、作曲家维尼亚斯基等世界级名人的故居。

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一一参观这些名人的遗迹。只看了肖邦公园和居里夫人故居。

肖邦公园又叫做瓦津基公园,它坐落在维斯瓦河沿岸的斜坡上。这里原本是波兰王侯们的狩猎场所,末代国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奥古斯特的夏季行宫,公园矗立着华沙最负盛名的水上宫殿——瓦津基宫,以及梅希莱维茨基宫、贝尔维德尔宫、露天剧场等历史性建筑。

公园里的肖邦雕像极具艺术感,此雕像建于1926年,被认为是全世界最飘逸的雕像。

与肖邦作伴的是李斯特,他的雕像中规中矩,虽然没有飘逸感,架不住鸟儿喜欢他,在他的额头中间很艺术地留下了鸟屎的杰作!

居里夫人的故居在老城区的一条小巷里,漂亮的三层小楼带着一个优雅的阳台。故居作为一个博物馆,展示着居里夫人的生平事迹。可惜我们行程太仓促,到故居时博物馆已经关门了,我只能在最崇拜的偶像故居前留个影便匆匆离去。

华沙老城区的重建充满了感人的故事。1945年2月,波兰政府否定了苏联的规划方案,通过了依照14至18世纪的古城原样重建华沙的规划。早在战争爆发前,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就自发对华沙古城街区进行了全面测绘。测绘工作做得非常仔细,在测量每条街道、每幢建筑物的同时,还详细绘制了街道位置、建筑物各个立面造型及色彩的图纸,所有细节都一个不漏地做了精确记录。

华沙人民怀着对古老建筑的执着热爱,凭着华沙大学的师生们绘制的老城图纸、战前拍摄的各种建筑图片、或是一些老画册和明信片、或是口述回忆建筑原始风貌,开始重建老城。战争中被迫逃离家园的30万波兰人纷纷回国捐钱出力,华沙人在短短五年时间内,缔造了震惊世界的"华沙速度"。900多座中世纪风格的古建筑又重新屹立在了维斯瓦河畔,复建的华沙古城广场上又竖起了国王齐格蒙特三世的雕像。

1980年,重建的华沙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特例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在评价中这样描述道:"1944年8月华沙起义期间,华沙历史中心85%以上的建筑遭到纳粹部队的摧毁。二战之后,华沙人民用长达5年的时间重建古城,他们修建了教堂、宫殿和贸易场所。华沙的重生是13世纪至20世纪建筑史上不可抹灭的一笔。"

当年的华沙人从战后的废墟中捡起每一块旧砖,重新筑起了古城的城门和城墙。从一个门把手,到每一条街巷,复建过程中利用了废墟中所有能再利用的原建筑材料,甚至使用的涂料,都根据传统工艺制造而成。

在重建的老城广场里,居然也有一个美人鱼雕像,她不同于丹麦的美人鱼,她不是为了爱情而诞生,却是为了保卫华沙而挺立。她已然成了英雄华沙的象征。

人们在广场上鲜花环绕的露天酒吧里消磨美好的午后时光。

老城广场上的人熙熙攘攘,美女俊男目不暇接。

广场上一位少年在可爱的小狗的陪伴下、美丽鲜花的映衬下拉手风琴卖艺,小小年纪便担起生活的重担,虽然环境优雅,但少年的神情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

华沙的最后一瞥是巧遇中国大使馆,那熟悉的中文又唤起了对故乡的记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ziqiao123 回复 悄悄话 没想到波兰这么漂亮。
小二哥李白 回复 悄悄话 好文好图。。。
唐西 回复 悄悄话 好文,好地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