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细品国产新战舰——武器篇(图)

(2010-03-03 07:35:10) 下一个

细品国产新战舰——武器篇
2010年02月    来源:新华网

 ·本文原题《细品国产新战舰——武器篇》,原载于《世界军事》杂志2009年第8期,作者尘夫,编辑王立鹏。

这是航拍的中国海军首批第21批次护航编队的壮观场面(2月17日摄)。新华社发 李唐 摄

    概括而言,辨析陌生武器的方法无外乎四个字——求同寻异。所谓“求同”就是玩一把谁像谁的游戏,在一堆的同类武器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用熟识的型号推知不熟的型号。在上一期的《雷达篇》中,我们主要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在本篇当中,我们将偏重使用另一种方法:寻异法。也就是寻找发现武器型号中不同寻常或不合逻辑的地方,以此为线索层层剖析。一般来说,求同法属于入门级的方法,而寻异法则可算是升级版,比求同法更具挑战性。不过,对于大多数兵器爱好者来说,对舰载武器的熟识程度要远高于雷达,因此在本篇中使用寻异法,对于大家来说相信不会有更多的理解困难。

    防空系统的突破

    防空历来是国产战舰的弱项,新一代国产战舰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在舰载防空系统上的突破。从168、169舰,到115、116舰,直至170、171舰和529、530舰,四型国产新战舰上全部配备了完善的舰空导弹系统。使用求同法,从168、169舰导弹发射架的外型便可判断出,使用的是俄制SA-N-7“施基利”导弹。同样,通过115、116舰上的垂发系统外形和配用的“顶盖”(又名“墓碑”)雷达,可以判定使用的是俄制“里夫”区域防空远程导弹武器系统。

    在529、530舰的照片上,我们寻找到了第一个“异点”。因为这型战舰装备的是一种首次看到的新型垂发系统,它与采用圆形布局的俄系舰空导弹垂发系统完全不同,布局形式更像美国“宙斯盾”战舰上的MK41系统。这种新型发射系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它的内部装填的到底是那一型舰空导弹呢?细看两舰的大幅照片,可以发现舰上配备了四部舰空导弹制导雷达,通过求同法可以判定,制导雷达就是“施基利”导弹使用的“前罩”连续波照射雷达。由此估计,529、530舰使用的舰空导弹最大的可能就是垂直发射的“施基利”导弹。然而,从俄罗斯现有战舰上,我们看到的垂发系统全部都是采用圆形布局。既然同样采用“施基利”导弹,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发射系统呢?一种可能是,新型的国产发射系统更加紧凑,装舰适用性更好,毕竟529、530舰的排水量较小,使用俄制垂发系统在空间上可能存在困难;另一种可能是,529、530舰上的舰空导弹根本就不是“施基利”,而是在“施基利”的基础上研发的新型导弹,只不过新型导弹沿用了“施基利”的制导系统。

    “板砖”的奥秘

    在辨析国产新战舰的防空系统时,我们在170、171舰上很容易发现第二个更加惊人的“异点”——在这一型战舰上竟然找不到舰空导弹制导雷达!

    通常,像170、171舰这样配备了大型相控阵对空雷达的驱逐舰,肯定是舰队防空型驱逐舰,那么,它的舰空导弹一定是远程区域型防空导弹。现代舰队防空型战舰的典型型号就是美国的“宙斯盾”战舰,包括日本的金刚级驱逐舰、韩国的KDXⅢ型驱逐舰、西班牙的F-100型护卫舰、挪威的南森级护卫舰。上述战舰使用的都是美国的“宙斯盾”系统,舰上除了AN/SPY-1相控阵雷达外,都配备有多部AN/SPG-62火控雷达,用于完成“标准”半主动制导防空导弹的攻击末端目标照射任务。由此给人的印象是,舰队防空型战舰上一定会找到照射雷达。

    其实,这不过是印象太深所造成的误区。事实上,欧洲的新一代防空战舰上就没有像AN/SPG-62那样的照射雷达,原因是它们配备了法国“紫菀”防空导弹。“紫菀”与美国“标准”导弹的不同是,采用主动制导技术,导弹攻击末端完全依靠弹上的主动雷达跟踪目标,不像使用半主动制导的“标准”导弹那样,依赖火控雷达照射目标完成制导。从技术角度讲,主动制导比半主动制导更复杂、更先进;从战术角度讲,主动制导应对多目标的能力强于半主动制导。然而,虽说主动制导导弹不再需要照射雷达,但也并非不需要制导雷达。因为这类导弹在飞行中段同样需要制导信号,而且中段制导的精度要求比半主动制导更高,所以使用“紫菀”导弹的战舰都配有高精度的相控阵跟踪火控雷达。在法国和意大利的地平线级护卫舰上,采用的是EM-PAR相控阵雷达;在英国的42型驱逐舰上,采用的是“桑普森”相控阵雷达;在德国的萨克森级护卫舰上,则采用了APAR相控阵雷达。不同的是,英、法的雷达是单面阵天线,与俄罗斯的“顶盖”相似,只能应对来自一个方向的威胁。而德国的雷达更高一筹,是四面阵天线,可以同时应对来自360度方向的威胁。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舰载四面阵相控阵对空雷达发展至今,从用途上可以分为两类,即警戒搜索型和跟踪制导型。美国的AN/SPY-1属于前者,德国的APAR则属于后者。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选用的工作波段不同:前者波长较长,所以作用距离远、跟踪精度低、同时天线尺寸大。像AN/SPY-1,天线尺寸重量惊人,作用距离高达460多公里。后者波长较短,所以作用距离近、跟踪精度高、天线尺寸相对较小。像德国的APAR雷达,外型精巧,可以配置在主桅顶部的最佳位置,不像AN/SPY-1只能配置到位置较低的舰桥四周;但它的作用距离不到200公里,对于防空型战舰而言,这个距离太短,所以只好多配备一部专用的对空警戒雷达。不过,APAR的精度是惊人的,据说已经接近到可以成像的程度,所以萨克森级不仅没有传统的对空导弹照射雷达,甚至没有配备主炮的炮瞄雷达,就连导航雷达据说也只是为了增加备份才配备的。当然,类似AN/SPY-1的相控阵雷达在完成对空警戒搜索的同时,也可以担负防空导弹的中段制导任务,只是到了攻击段,才必须使用精度更高的照射制导雷达(前提是防空导弹采用了半主动雷达制导头)。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要问,能不能在一艘战舰上同时配备上述两类相控阵雷达呢?没错,美国的下一代战舰就有这样的设计,不过这样的战舰肯定是天价。

    说了一大堆话,我们的“板砖”到底是属于那一类的相控阵雷达呢?170、171舰没有专用的导弹照射雷达,却多了一部采用八木天线的大型对空雷达。由此分析,几乎可以肯定,170、171舰上的防空导弹采用了主动制导技术,够牛!“板砖”则像是跟踪制导型的。但“板砖”的个头可不小,配置位置也和AN/SPY-1相同,再加上主炮依然配备炮瞄雷达,这又像是警戒搜索型。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板砖”作为警戒搜索型雷达的同时,有足够的精度,完成导弹的跟踪制导任务;或者是我们的防空导弹技术先进,对于中段制导的精度要求较低。果真如此,这个雷达和导弹可就牛大了。再有一种可能是,“板砖”的弧状天线罩下,隐藏着组合在一个平面上的两种相控阵天线,分别完成警戒搜索和跟踪制导任务。这也够牛的了!

 

    8月21日上午,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的第二批护航编队返回湛江某军港。这是167舰准备靠港。新华军事记者 徐壮志 摄

    谁是航母杀手

    时下,航母的话题热度极高。以至于大家看到那艘新舰上装备了先进的反舰导弹,便会称其为“航母杀手”。几年前,现代级136、137舰刚刚进入中国海军时,便有媒体因为它装备了超音速反舰导弹,将其捧为“航母杀手”。后来,许多发烧级的兵器爱好者指出,现代级的“马斯基特”反舰导弹射程不足,根本无法承担反航母作战任务。那么,在新一代国产战舰中,是否隐藏着真正的“航母杀手”呢?

    对比四型国产新舰的反舰导弹,我们很快就会找到又一个“异点”——170、171舰的反舰导弹采用了筒型发射装置,与其它三型战舰的箱型发射装置大相径庭!

    看到熟识的箱型发射装置,大多数人都能猜到,其中装填的是国产“鹰击”系列反舰导弹。但那个巨大的筒型发射装置中,又是什么样的新型导弹呢?2009年第5期《世界军事》刊发的一幅照片让我们找到了答案。在那张名为“国产新型岸舰导弹”的中插上,我们看到的是与170、171舰上一模一样的筒型发射装置,从那个发射筒中飞出的,是一枚与美国“战斧”导弹极其相似的反舰导弹。无独有偶,“战斧”确实也有反舰型,它的射程高达463公里,战斗部重量454公斤。

    反航母作战对于飞航式反舰导弹来说,最关键的指标就是射程和威力。具体来说就是,射程必须超过或接近舰载机攻击半径,威力必须达到单发命中重创万吨以上大型战舰。在反航母作战的鼻祖俄罗斯海军中,用于反航母作战的SS-N-19“花岗岩”导弹,射程为550公里,战斗部重量750公斤。不过,“花岗岩”的弹重高达7吨,弹长10米,弹径850毫米,装舰适应性极差,只装备了“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和排水量超过20000吨的基洛夫级巡洋舰。如果按照“战斧”反舰型导弹的指标计算,170、171舰上的新型反舰导弹确实已经接近可以实施反航母作战的水平。当然,仅仅达到这样的指标,真要与美国航母战斗群作战,差距还是相当巨大。因为美国航母舰载机的攻击半径最远可以达到1000公里,即使按照E-2C预警机的有效控制能力,对水面目标的预警半径也在500公里以上。但是,如果针对装载“海鹞”垂直起降舰载机或直升机的小型航母而言,新型反舰导弹的射程和威力还是足以构成巨大的威胁。

    既然有了这样好的导弹,为什么其它三型战舰没有装备?原因可能很多,在此我们只讲一点。俗话说:要想打别人,先要学挨打。想要反航母,首先必须能够抗御航母的攻击。168、169舰和529、530舰两型战舰只装备有中近程防空导弹,不足以抗御航母舰载机的攻击。115、116舰虽然装备有远程区域防空导弹,但受单面阵制导雷达的制约,无法同时抗御360度方向的饱和攻击,也不适于执行反航母作战。只有170、171舰同时装备了远程防空导弹和四面阵相控阵雷达,具有抗御360度饱和攻击的能力,再加上射程远、威力大的新型反舰导弹,这才能够担负“航母杀手”的角色。

    炮瞄雷达哪里去了

    说完了导弹,我们再把目光转到舰炮上来。在国产新型战舰的舰炮上,我们至少也可以找到两个“异点”。一是115、116舰上的主炮居然没有炮瞄雷达!二是529、530舰没有沿用此前的100毫米主炮,改用了76毫米舰炮。

    一型新舰没有主炮炮瞄雷达,可能的原因不外乎三个:一是缺装;二是相克;三是没用。缺装一般是因为研制生产拖期造成,但115、116舰使用的100毫米主炮炮瞄雷达早已出现在其它舰艇上了,因此这种可能可以排除。相克是因为电磁兼容的问题,炮瞄雷达与其它重要电子装备互相干扰,故取消装备。在四型国产新战舰上,有三型战舰装备了100毫米主炮,其中的两型都有炮瞄雷达。而这三型战舰装备的雷达中,只有“顶盖”导弹跟踪制导雷达是115、116舰独有。也就是说,如果出现相克问题,最大的可能就是出现在“顶盖”与炮瞄雷达之间。不过,单纯的相克也不会导致雷达缺装,因为如果雷达缺装造成主炮效能大幅下降,完全可以换用其他的主炮和炮瞄雷达。这样一来就带出了第三种可能——没用,也就是说炮瞄雷达的功能可以被其它设备所替代。特别是当相克与没用两种情况同时出现的话,缺装雷达就成为了合乎逻辑的选择。

    在四型国产新舰上,主炮除了炮瞄雷达外,都装备有含远红外通道的光电瞄准装置。一般来说,光电瞄准装置的精度比雷达更高,而远红外通道不仅可以在夜间使用,也适用于恶劣天候。只有在浓雾、大雨的极端恶劣天候下,远红外的效能才会大幅下降。也就是说,炮瞄雷达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出现在少数极端恶劣天候下。炮瞄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雷达跟踪目标的同时,火炮随动系统保持与雷达的指向同步,从而使火炮准确射击;或者由雷达跟踪炮弹的飞行弹道,通过火控计算机推算出弹着点,与目标位置比照,对火炮射击诸元进行修正;也可以用雷达直接测定火炮弹着点,进行修正。第一种方式主要用于对空射击,也可用于对海射击;第二种方式可用于对空、海、陆目标射击;第三种方式主要用于对海射击。在一些情况下,主炮炮瞄雷达的功能也可由其他雷达替代。如舰载导航雷达精度较高,可以发现并测定炮弹落水激起的水柱,所以能够用第三种方式控制主炮对海射击。而115、116舰上的“顶盖”雷达本身就是对空跟踪制导雷达,理论上也可以第一种方式或第二种方式控制主炮对空射击。由于“顶盖”采用相控阵体制,具备较强的多目标跟踪能力,控制火炮射击时,应该不会影响导弹制导。

    529、530舰配备76毫米主炮,使中国海军在同一代中型舰艇上出现了两种口径的中口径舰炮,这在世界主要海军中是不多见的。100毫米舰炮来自法国,而从76毫米舰炮的外观上可以确定是俄罗斯的AK-176M。从国外资料看,两型舰炮的战术指标相近,俄76炮的可靠性较好,且初速较高弹道性能良好。相比之下,法100炮工艺先进,结构紧凑、自动化程度高,但法国海军自己至今未曾装备,说明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缺陷。从国产舰艇装备时间看,100炮列装较早,而76炮在近年设计建造的新舰中使用越来越多,就连排水量在万吨以上的“昆仑山”号船坞登陆舰,也采用了该型舰炮。未来国产战舰采用统一的中口径舰炮,应该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两种舰炮谁能胜出,只能等待一段时间后,才会看出最终结果。

    资料链接

    SA-N-6“里夫”舰载防空系统

    上世纪70年代初研制,80年代服役,由陆基的S-300导弹系统发展而来,主要用于抗击低空来袭的舰载攻击机。火控雷达最初采用“顶罩”雷达,现使用30N6E1“顶盖”相控阵雷达。服役初使用5B55导弹,最大射程90公里;后使用48H6E导弹,最大射程可达150公里,并提高了拦截战术弹道导弹的能力。实际打靶中,一般选用超音速靶机或亚音速超低空靶弹。该系统射程远、作战空域大;可在90度方位角范围内同时发射12枚导弹,拦截6个目标;采用TVM制导体制和相控阵雷达技术,抗干扰能力强;导弹的储存、运输、发射都用同一个筒,使用维护方便,筒内导弹可10年不用检测,可靠性好;但系统体积、重量较大,适装性差。

    SA-N-7“施基利”舰载防空系统

    上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采用的导弹与陆基SA-11相同,系统配有两座发射架和两个弹库,每个弹库储存24枚导弹。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对“施基利”进行改进,采用9M38M2型导弹,射程增至38公里,拦截低空掠海导弹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西方称之为SA-N-12。该系统突破了传统的搜索、跟踪、照射均需专用雷达的导弹作战模式,直接利用MP-710三坐标搜索雷达的目标信息,形成了新的搜索、照射的导弹作战模式,既简化了系统结构又增加了拦截目标的火力通道数;导弹采用弧形弹道拦截超低空目标,可有效消除海杂波等对导弹的影响,具备反掠海导弹的能力;采用模块化设计,有较灵活的适装性。

    AK-176M型单管76毫米舰炮

    1978年开始服役,火炮身管长59倍径,初速980米/秒,最大射程15.7公里,最大射高13公里,射速120-131发/分。可以在不补弹的情况下自动射击152发弹。该炮环境适应性强,可靠性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MK2型100毫米紧凑型多用途舰炮

    由法国地面武器制造集团工业公司研制,火炮身管长55倍径,初速870米/秒,最高射速90发/分,对海上目标,最大射程17500米,有效射程12000米;对空目标,最大射程8000米,有效射程6000米;炮重17000公斤。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射速高、反应时间短等优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