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军报:我军应着力构建立体化预置保障体系

(2009-10-06 13:28:47) 下一个

军报:我军应着力构建立体化预置保障体系
2009年09月        来源:解放军报

 

■集火攻击

 

■应急作战

    在新军事变革加速演进的今天,陆、海、空、天、电、网等诸领域以信息高科技支撑为重要时代特征勾勒出多维立体、纵横交错的新型作战平台,同时它们与信息化战争“保障链”相映生辉,全力驱动核心军事能力产生着巨大的飞跃。

    ■“大联动”实现高效能运转

    联动的核心是运转,运转中催生高效能联动链。

    人类战争总是伴随着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只有充分地把握各方面的内在联系,迅速达成相互间的联动,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变革需求。综观当今信息化作战保障态势,呈现出“变革—反应—调整—变革”的高效能链式运动。战争中,各平台之间不再是各个单元间的独立作战保障,而是建立在各种作战单元、保障系统综合集成基础上的平台和平台的相互协同与联动,台台联动、链链高效运转,已成为军队提升核心军事能力、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形式。

    信息化战争实践表明,有了整体的“联”,才有整体的“动”。具体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各个系统层次的“联动”,就无法实现战术、战役和战略上整个系统层次的 “联动”。因此,从平台到保障链的全过程,要求必须做到:在军事决策上能够将物理域与信息域实现全程运用;在指挥作战上,实现决策与行动全程联动;在保障形式上,实现体系与力量全程融合;在战斗力提升上,实现人员全程训,平台全程建,课题全程练。目前,一些军事发达国家都积极在运用科技力量推进“大联动” 上做文章,欲将联动作为推进军事变革的“核心轴”加速发展。

    ■让“结构链”环环闪光

    在中外战争史长河中,无不表现出前顶后接、首尾蝉联的作战特点。如《孙子兵法》所述“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仅仅用十五个字就把战场地理、战争地幅、战役容量、兵力数量、力量强弱等之间的内在连锁关系条理分明地阐释出来。

    然而,在当今核心军事能力生成中如何让系统迸发出1+1>2的能量?这就要求必须努力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和军事变革需求的高效能“结构链”,并使之环环相扣,环环闪光,从而形成核心军事能力与战斗力持续生成的良性循环。 

 ■没有“共振”就没有战斗力

    今天,实现军事变革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综合集成,而其中平台与平台、环与环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强烈“共振”,对持续生成战斗力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军事科学研究表明,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基因”,仍是人员与装备的协同共振。尤其在全面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推进军事斗争准备中,这种协同共振作用更是显得十分重要。它要求必须把从平台到保障链上的各个人员与装备有机地链接起来,形成最佳融合,并综合集成平台与平台之间的各相关要素,实现军种与军种、系统与系统、体系与体系乃至军与民、国与国等高度融合,达成整体共振,从而确保战斗力提升走向新的综合与高度统一。

    ■加强综合系统“对抗性”建设

    今天,战争已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直接较量,同时也是军民融合保障力的全面对抗。

    在信息化战争中,多维立体的保障对抗已成为战争的重要形式。无论作战装备与保障装备、作战手段与保障方式等如何变化,在其发展的背后必然会隐藏着交战双方各种保障因素的激烈对抗与较量。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军队在加速推进各种作战保障平台全维一体、融合发展的转型中,十分重视把各种作战保障平台的对抗性建设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从而使现代战争既表现为武器对武器的对抗、也更加凸显出平台对平台、体系对体系的整体对抗。

    外军研究认为,在当今条件下欲促使核心战斗力快速增长,必须努力加速现代作战保障模式建设。同时,信息化网络保障平台必须消除“游击”式传统方式影响,并加速实现向“网状结构”保障模式转变;信息化保障还应结束“独立作战”传统方式,并向“全维共享”的保障模式转变;武器保障平台应结束“矩阵式作战”保障方式,实现向“精确”保障模式转变;指挥控制平台则应结束“局部作战”保障方式,向“全面纵深”保障模式转变;后勤供给平台则应向“精益保障”的模式转变等,切实全面加强信息化作战保障链综合系统“对抗性”建设。

  ■训战融合拒绝唱“独角戏”

    如今,训练变重了,战争变轻了。

    训练是不流血的战争,把训练场当作第一战场已成铁律。目前,一些军事强国以训练引领作战,正成为其军事变革实践中的一个显著标志。

    长期以来,按照传统模式,一些军队军种与军种、系统与系统、平台与平台之间始终存在“你训你的”或“我练我的”趋向,追求“各自为阵”,唱“独角戏”等现象。不可否认,军事训练或军事演习中为达到一定效果,追求一些“单项突出”甚至是“特色成果”是情理之中的事,但实战不是约定,会遇到更多意外情况。伊拉克战争中,尽管美军运用了多种信息化保障手段,使战时总带宽大大增加,却仍然存在通信障碍和信息迷雾等难题。据外电评论,在今年3月美韩两国“关键决断”/“鹞鹰”联合军演中参演兵力达7.6万人,创造了演习史上的新纪录,但同时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你演你的”、“我演我的”成分。

    因此,外军认为,欲赢得现代战争的胜利,尽管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必须克服和摆脱训练中的“独角戏”。切实按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原则,展开训战融合训练,力求最大限度地缩小平台与平台之间的训战差距,促使核心战斗力的快速增长。

    ■着力构建立体化预置保障体系

    在20世纪80年代,美军就明确提出了“适应保障”、“精确保障”等理论,并在部队训练、演习中全面实践。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对各种装备保障平台进行了周密组合,将海上预置船队、运输直升机、装备维修与工程建筑等链接起来,建立起庞大的陆海空一体的立体保障体系;此外,如伊朗“神圣先知”多军兵种联合、泰美“金色眼镜蛇·2009”多边联合军事演习,都分别在地面、海上和空中进行了保障平台预置,旨在全方位提高平台与平台之间的“互保”能力,着力加强保障平台建设。在方式上实现由应付一般机械化战争向打赢信息化战争转变,由相对分散功能单一的保障平台向集约合成的保障平台转变,由数量规模型的保障队伍向质量效能型的保障队伍转变,由组织常规技术保障向组织高技术保障转变,从而不断适应军队完成多样化任务的需要。(文/黄世海 图/秦德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