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慵散论坛 » 复道书院 » 朱元璋后裔证实其祖先为穆斯林的九大证据(中英对照)

(2007-09-06 03:40:55) 下一个
 

慵散论坛 » 复道书院 » 朱元璋后裔证实其祖先为穆斯林的九大证据(中英对照)

朱元璋后裔证实其祖先为穆斯林的九大证据(中英对照)

明朝皇族是回族穆斯林

不少人质疑朱元璋或者他儿子朱棣的宗教属性,有的人认为他们是色目人,是正宗的回族穆斯林,而不是“汉人”后来改信伊斯兰教。

有一个来自台湾的中国穆斯林,他姓张,名字教约瑟夫(Yusuf)。 他认为朱元璋或他儿子朱棣是穆斯林,台湾还有其他学者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张先生说,他的祖先娶了明朝的公主,因此,他也算是朱元璋的后裔,也因此了解明朝皇族信仰穆斯林的秘密。

他还提供了令人震惊的证据来支持其观点,这些证据有:

1。朱元璋小的时候,他的家人在饥荒中死亡,朱元璋用白布包裹尸体,而用白布包裹尸体正是穆斯林葬礼特征。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亡者须穿“克凡”(白布殓衣)后土葬。
注:海外著名史学家黎东方博士所着的细说中国历史系列中《细说明朝》记载:“他是贫农家庭的安分守己的子弟,在他十七岁的一年,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年)旱灾,蝗虫与瘟疫先后降临到他的家乡,濠州钟离县(安徽凤阳),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大哥朱兴隆,在几天内相继去世,家里的现款极少,买不起三口棺材,更买不起坟地,幸亏有邻居刘家心好,准他和二哥朱兴盛把父母和大哥三人的尸首用白布裹起,埋在刘家坟地的一个角落。”

2。朱元璋最亲近的文臣武将主要是穆斯林组成,因此,明朝是穆斯林开创建立的。

注: 安徽地区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间有十回保一朱的说法,分指常遇春、胡大海、冯国勇、冯胜、丁德兴、蓝玉、沐英、华云、李文忠等人。被朱棣篡位后枭首的兵部尚书铁铉就是色目人。在民间文学《大明英烈传》中宣扬他们的武功业绩,形容他们为“刚烈之回民”。

3。朱元璋宣布禁酒令,一次,朱元璋一个亲信的儿子违反了这个条例而被处死。伊斯兰信仰者是严厉禁酒的。


4。朱元璋的皇后是马夫人,她也是穆斯林,她亲自为朱元璋准备所有食物,即使朱元璋成为皇帝后,马皇后依然坚持为朱元璋准备食品。

5。明朝皇族的颜色是绿色,而绿色正是伊斯兰的象征。

6。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他命令在南京建立清真寺,并亲自写了诗词《百字赞》来盛赞伊斯兰和先知穆罕默德,这个至圣《百字赞》意义非常,被穆斯林认为是朱元璋的宣誓(syahada),是朱元璋对伊斯兰信仰的见证。

朱元璋在西安及滇、闽、粤等地区也建立了清真寺。《百字赞》收录于清代刘智著作《天方至圣实录》内,全文如下:“乾坤初始,天籍注名,传教大圣,降生西域,受授天经,三十部册,普化众生,亿兆君师,万圣领袖,协助天运,保庇国民,五时祈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志穷民,拯救患难,洞彻幽冥,超拔灵魂,脱离罪业,仁覆天下,道冠古今,降邪归一,教名清真,穆罕默德。至贵圣人。”
明武宗朱厚照(1506─1521在位)有对各宗教的评论和《御制尊真主事诗》。武宗评论各宗教日:“儒者之学虽可以开物成物,而不足以穷神知化。佛老之学,似类穷神知化而不能复命归真。盖诸教之道各执一偏,唯清真认主之教,深源于正理,此所以乘万世与天壤久也。”《尊真主事诗》日:“一教玄玄诸教迷,其中奥妙少人知,佛是人修人是佛,不尊真主却尊谁?”

按常理,朱元璋的“和尚”经历应该让他对佛教有特别的好感,但是明朝的法律却严厉限制佛教:废除大量的佛教寺院,每县最多保留一座大观寺;逼迫大量的僧尼还俗,并规定男40岁以下,女50岁以下不得出家。 同时,却对当时势力并不太强大的伊斯兰教和回族却采取怀柔政策,敕建了很多清真寺。

7。在明朝,很多穆斯林身居要职,一个明显的证据是郑和督统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目的地是位于阿拉伯的伊斯兰圣地麦加(古代称“天方”),在麦加代替明朝皇族朝圣,因为明朝皇族的穆斯林信仰是个秘密,不能让非穆斯林信徒指导,因此皇帝无法亲自去朝觐(haj )。
注:
(1)哈只(英语:Hajji),是给予曾经前往阿拉伯天方朝圣者,也就是完成五善功:证信、礼拜、天课、斋戒和朝觐之回教徒的尊称。哈只一词阿拉伯语原意为“巡礼人”、“朝圣者”。
(2) 郑和七下南洋途中,在东南亚的传播伊斯兰教,东南亚本来是佛教为主的,但因为明朝而变成了今天的伊斯兰教基地,在世界人口中信徒人数最多。试问:明朝花费了大量的钱财,如果没有皇帝批准,郑和敢在东南亚传播伊斯兰教么?当郑和远航经过东南亚诸国时,每到一地都要与其随从穆斯林马欢、郭崇礼、哈三等举行仪式并宣传伊斯兰教义,并建立华人穆斯林社会区以传播伊斯兰。随着郑和在东南亚对伊斯兰的宣传,使得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伊斯兰迅速地发展起来。 之后,郑和七下南洋的资料被明朝自己销毁。明朝为什么自己销毁?
(3) 《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明史·兵志》:“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但是,至今无人能复制可以实际航行的44丈“宝船”,其真实性受到质疑,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8。明朝和穆斯林国家有很好的外交关系。这是因为明朝是穆斯林建立的,明朝皇族是伊斯兰回教信徒。


9。伊斯兰日历在明朝成为官方日历。


除了上述九点外,明朝还有刻有伊斯兰教教义经文的宫廷御用瓷器散落于民间, 在CCTV的鉴宝节目里出现过, 这件珍品得到国家文物专家的鉴定认可。

波斯旅行家赛义德·阿里·阿克巴尔·哈塔伊于1500游历中国,于1516年在当时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语写成《中国纪行》一书,作为礼物奉献给土耳其素丹赛利姆一世。该书全面介绍了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状况。作者出于穆斯林的宗教感情,以较多的篇幅着重介绍了明朝王室与伊斯兰教的关系,说:“宫廷内有皇帝专用的清真寺,有宣礼员,主麻日(星期五)皇帝到城外的清真寺做聚礼,以及穆斯林文臣武将对明朝开国的贡献、皇帝对他们的重用等。说:“从皇帝的某些行为看,他已信奉伊斯兰教了,然而由于害怕丧失权力,他不能对此公开宣布。这是因为他的国家风俗和法规所规定的……。”阿里·阿克巴尔的描述是他亲眼所见,与中国民间的传说相吻合。

台湾马明道参照该书及明正史、野史、史学家的评述、回民口碑传说, 对明朝王室的族属和宗教信仰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考证, 于1973年写出《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书。 确认朱元璋、马皇后及其家族和亲戚均为回回。 明太祖洪武帝姓朱,名元璋,字国瑞,原名兴宗,生于安徽凤阳县,古称濠州,其周围各县,如定远、寿县、怀远、临淮等为历史上回回聚居区。父名朱世珍,母陈氏,生兄弟四人,元璋排行第四,长兄兴隆,次兄兴盛,三兄兴祖,全家务农,地仅数亩,颇贫寒。凤阳城为一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小城,西门直对东门,两门之间为一长街,将风阳城分为南北两部分,称南城与北城,北城居民几乎全部都是汉民;而南城居民全部为回民,其中绝大多数姓朱,有清真寺一所,位于南城中央偏西。朱元璋生于南城朱姓群内,按常理推,朱元璋应为回回。1935年,马明道先生随其兄马宏道先生(1899一1968)到凤阳考察访问,当时所见所闻和当地回民父老所说与上述情况相符。

周有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员,他说: 辽、金、元、明、清这五代的1000年,都是外族打进中原来加以统治的。 其中辽、金、元、清是外族,大家都是同意的, 明朝是不是外族呢? 现在新的考证说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汉族而是回族,这已经证明了。

白寿彝主要著作有《回族人物志》、《中国通史》等,是著名历史学家。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伊斯兰史纲要》一书中,有条脚注提到过“父老相传,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系赴天方朝觐。又颇有人相信,武宗也信教(指伊斯兰教)”(《民族宗教论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12页)。

朱元璋的菜单: “参加第10届明史学术讨论会的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邱仲麟先生首次公开了他从明人笔记中发现的这张菜单。 “胡椒醋鲜虾、烧鹅、_羊头蹄、鹅肉巴子、咸鼓芥末羊肚盘、蒜醋白血汤、五味蒸鸡、元汁羊骨头、糊辣醋腰子、蒸鲜鱼、五味蒸面筋、羊肉水晶角儿、丝鹅粉汤、三鲜汤、绿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饭、蒜酪、豆汤、泡茶”。这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6月某天,明太祖朱元璋的午餐菜谱。


附1:

Syahada

In the name of God the most Gracious and the most Merciful, Try to pronounce this:"Ash-ha-du-al La-illa-ha-ill-lal-llah, Wa-ash-ha-du-anna Mu-ham-madar Rasul-lal-llah"
Meaning:There is no other God except Allah and Muhammad is the mesenger of Allah

To be a muslim is easy, just pronounce this syahada after you have purified
yourself. Then learn and follow the five pillars of Islam.
1. Pronouncing the Syahada
2. Praying five times a day (Fajar, Zuhur, Asar, Maghrib and Isha)
3. Fasting in the month of Ramadan
4. Giving alms to the poor and needy (Zakat)
5. Performing pilgrimage to Mecca for those who are capable


附2:

Many people question the identity of the first Ming emperor, Zhu Yuanzhang or Hongwu Emperor. Some claim that he was a Muslim of Semitic (Semu) origin.

Yusuf Chang, a Chinese Muslim from Taiwan, was one of those who made this claim. He claimed that his ancestor had married a Ming princess and thus he was a descendant of Zhu Yuanzhang and knows the secrets of the Islamic religion of the Ming royal family.

He presented many startling evidences to support his claim. They are:

1. When Zhu Yuanzhang was young, his family perished in a famine and he buried them by wrapping them in white clothes. Wrapping the dead in white cloth is a Muslim custom.

2. Zhu Yuanzhang's closest associates were Muslims. Thus, the Ming dynasty was founded by Muslims.

3. Zhu Yuanzhang passed a strict law forbidding 'wine'. Once he had the son of his close associate killed for breaking the law. 'Wine' is strictly forbidden in Islam.

4. Empress Ma (Zhu's consort) was a Muslim. She had personally cook all the meals for Zhu, even after he had become the Emperor.

5. The royal colour of the Ming dynasty was green, the colour which symbolizes Islam.

6. Zhu Yuanzhang ordered the building of a mosque in Nanjing after he ascended the throne and he personally wrote a poem praising Islam and the Prophet Muhammad. This poem is seen by Muslims as the 'syahada' the testimony of
Zhu's faith in Islam.

7. Many Muslims rose to high ranks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One good example was Admiral Zheng He. Admiral Zheng He's fleet sailed to Mecca, Arabia and performed the 'haj'. Yusuf Chang claims that Zheng He was sent by the Ming emperor to perform the 'haj' on his behalf because the emperor was not able to do so as he wanted to keep his religion a secret among the non-Muslim masses. This practice is allowed in Islam.

8. The Ming dynasty established good ties with many Muslim countries. This is because the Ming dynasty is MUSLIM and the religion of the Ming royal family is ISLAM.

9 The Islamic Calendar was made the official calendar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附3:
The Hajj is the Pilgrimage to Mecca in Islam. Every able-bodied Muslim who can afford to do so is obliged to make the pilgrimage to Mecca at least once in his or her lifetime, additional trips being recommended.[/font]
2007-6-17 13:53 水湾寨
:name13
2007-6-17 16:27 查拉图斯特拉
此问题我留意多年,看法基本接近文章观点.就2\4\5\6\7条证据我曾与一个研究明清史的朋友讨论过,不过他似乎并不认同我的看法.
2007-6-17 16:37 我爱你
我转这篇文章主要是广异闻,其实里面很多的推论是十分可笑的,如1、2、3之类的,都十分可笑。训诂学的一个原则,一个词义如果按常义也能解释,按生僻义也能解释,一般是不解释成生僻义。所谓立论宜慎,试问:如果我们假设朱是回人,信回教,我们再来反证他是汉人,恐怕能找到更多的多证据。
2007-6-17 16:39 油葫芦
朱的行事风格,回人味重
2007-6-17 17:03 我爱你
现在这种惊世骇俗的考证太多了,其实全是缺乏基本的常识,就像陈寅恪说:讲白居易是胡人固然不错,可有意义吗?就像我完全可以考证出毛泽东的远祖是胡人,理由一、穿胡服、二、用胡语(某些语言来自蒙古、日本或满人)、三有少数民族血统等等,今上更不用说了,本身就姓胡:name8
2007-6-17 17:30 查拉图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爱你[/i] 于 2007-6-17 16:37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7750&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我转这篇文章主要是广异闻,其实里面很多的推论是十分可笑的,如1、2、3之类的,都十分可笑。训诂学的一个原则,一个词义如果按常义也能解释,按生僻义也能解释,一般是不解释成生僻义。所谓立论宜慎,试问:如 ... [/quote]


历史论证与语言学论证稍有不同.
陈寅恪等先生判定魏晋隋唐那些人是胡族的证据往往更少.但大家并不怀疑其论断的可信程度.
原因很简单,譬如法官判案,只要有一个铁证证明张三杀人,你举二十个张三曾经救人的例子也不能推翻张三犯罪的事实.

台湾学者的著作我们无法看到,其立说是否成理也无从判别.但文中提到的白寿彝\周有光等学者,并不是喜欢信口开河的人.他们的观点至少可备一说.
2007-6-17 17:46 查拉图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爱你[/i] 于 2007-6-17 17:03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7775&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现在这种惊世骇俗的考证太多了,其实全是缺乏基本的常识,就像陈寅恪说:讲白居易是胡人固然不错,可有意义吗?就像我完全可以考证出毛泽东的远祖是胡人,理由一、穿胡服、二、用胡语(某些语言来自蒙古、日本或 ... [/quote]

我于明清史虽然知道不多,但觉得此话题绝非惊世骇俗之论.
历史研究必须辅以对人生和世事的洞察,方能由表及里发掘真相.元明清几代去今未远,很多史实未书于竹帛,却闻诸贾语村言.所以对民间传说不可不重视.

再举个例子:我曾看到一本<元代社会生活史>上有专章写元人有将头胎(无论男女)溺死的习俗,而元政府亦有禁止溺婴的法令.而作者却无一字言及元人溺婴风俗何以形成(为何此俗宋无元有?既然政府禁止为何还要"违法"溺婴?)______理由很简单:溺婴习俗与蒙古人的初夜权有关.关于初夜权史无明载而民间有传闻.作者不可能不知道,之所以不写,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迂腐的"严谨",一方面则是为了维护"民族团结".
2007-6-17 19:38 我爱你
[quote]原帖由 [i]查拉图斯特拉[/i] 于 2007-6-17 17:46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7838&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我于明清史虽然知道不多,但觉得此话题绝非惊世骇俗之论.
历史研究必须辅以对人生和世事的洞察,方能由表及里发掘真相.元明清几代去今未远,很多史实未书于竹帛,却闻诸贾语村言.所以对民间传说不可不重视.

... [/quote]
裘锡圭有篇文章专门探讨杀首子,这种事情历史中还是多有记载!
2007-6-17 19:50 我爱你
杀首子解


裘锡圭


载《趣味考据》


池月山云/知识小品/《趣味考据》

 

    《墨子》等书记古代南方有杀首子而食之的习俗。《墨子·节葬下》:

子墨子曰:……昔者越之东有核沐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列子·汤问》略同)


同书《鲁问》:

鲁阳文君语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鲜(“解”之误字)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


《后汉书·南蛮传》说南蛮地区“其西有瞰人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味旨则遗其君,君喜而赏其父……今乌浒人也”。“噉”、“啖”一字,噉人国就是《墨子》的啖人之国。汉以后的乌浒蛮未必就是《墨子》所说的啖人之国的后人,但是他们无疑也有杀首子而食之的习俗。

    《汉书·元后传》记京兆尹王章对成帝之问说:

羌胡尚杀首子以荡胸正世,况于天子而近已出之女也。


颜师古注:“荡,洗涤也。言妇初来,所生之子或他姓。”可知汉代的羌胡也有杀首子的习俗。但据王章所言,其动机似与上述南方民族有异,杀后是否食之亦不可知。

    古书中又有易牙蒸首子而献于齐桓公的记载。《韩非子·二柄》:

桓公好味,易牙蒸其首子而进之。


同书《十过》记管仲临终时答桓公之言,也曾提到此事:

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首子而进之。


同书《难一》和《管子·小称》都有跟《十过》类似的记载,不具引。《韩非子》各本,“首子”多讹作“子首”。《二柄》篇顾广圻校语说:“藏本、今本‘子首’作‘首子’。案:作‘首子’为是,《汉书·元后传》有‘首子’可证。《十过》及《难一》同。”其说甚是。宋翔凤《过庭录》卷十三《易牙蒸其首子而进之》条,在《元后传》外,更引《墨子》与《南蛮传》,力辨作“子首”之非,说更详尽。《管子·小称》的“首子”,《群书治要》误作“子首”,孙星衍、戴望反据以校《管子》,许维通已正其误。①

    《淮南子·主术》说:

昔者齐桓公好味,而易牙烹其首子而饵之。


《韩非子》、《管子》都说蒸首子(“蒸”,《管子》作“烝”),《淮南子·精神》高诱注也说:“齐桓好味,易牙蒸其首子而进之。”《主术》“烹其首子”的“烹”字,也许是“蒸”字之误。

杨树达《易牙非齐人考》和许维通《管子校释》(见《管子集校》),都引《墨子》所说的食首子之俗,来解释上述易牙的行为。杨氏说:“……越东、楚南、西羌并有杀首子进君之俗(引者按:羌胡所杀首子是否进君实不可知),易牙蒸其首子,进于齐桓,为齐桓所好,正所谓‘美则以遗其君,君喜而赏其父’者也。窃疑易牙本夷戎之类,非中国之民,本其国俗以事齐桓,故进蒸子而不以为异。”②他指出古书中“易牙”或作“狄牙”,认为易牙当是狄人。③

古书中还有尧杀长子的传说。《庄子·盗跖》:

    盗跖大怒曰:……尧不慈,舜不孝……

满苟得曰:尧杀长子,舜流母弟……


《释文》引崔注:“尧杀长子考监明。”这一传说也应是以古代杀首子的习俗为背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见《管子集校》,《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6册第224页。

②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54,第246页。

③同上,第246~247页。


有的学者认为“孟”字的构造也反映古代有杀首子而食之的习俗。夏渌《释孟》说:“古代民俗存在过‘长子’、‘首子’被解而食之的陋习,文字中用皿盛子,表示被食的‘孟子’即‘长子’、‘首子’,‘孟’从而产生‘首’、‘始’、‘长’之意……”①此说值得注意。不过《说文》说“孟,长也。从子,皿声”,把它看作一个纯粹的形声字。“孟”的字形究竟应该如何解释,尚可进一步研究。

    从上文所述看,在古代中国的边裔地区似乎相当普遍地存在过杀首子的习俗,而且首子被杀后往往被分食,并被献给君主。估计在较早的时代,中原地区大概也存在过这种习俗。产生这种在现代人看来十分荒谬的习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吕思勉《先秦史》把杀首子跟春秋时代邾、鲁等国用俘虏为人牲看作相同的风俗。②首子跟俘虏的身份有天壤之别,吕氏的说法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

    据前面引过的王章的说法,羌胡杀首子是由于父亲怕第一个儿子实际上是他人之子。此说得到了一些近代的学者的赞同,并被用来解释其他杀首子的现象。章炳麟《检论·序种姓上》认为羌胡杀首子,輆沐国解长子而食之,都是由于“妇初来也,疑挟他姓遗腹以至,故生子则弃长而畜稚”。杨树达《易牙非齐人考》认为《元后传》所谓“荡胸正世”“为杀首子之真因”,《墨子》等书所谓“宜弟”“乃俗成后文饰之辞耳”。③马长寿《中国四裔的幼子承继权》把杀首子跟幼子承继权联系起来,看法跟章氏相近。④怀疑首子是他人之子,似乎不必把他杀死,更没有必要杀而食之。所以我们认为,以这一原因来解释曾经广泛流行的杀首子的习俗,是不合理的。

    从民族学资料来看,被杨树达否定的宜弟之说,倒是有道理的。为了证明这一点,需要从古代献新的习俗说起。

    世界各地几乎都流行过献新之祭,即把田地上的第一批收获和头生仔畜等献给鬼神。沙利·安什林《宗教的起源》对这种祭祀的意义作了如下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夏渌:《评康殷文字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第322页。

②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244—245页。

③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54,第246页。

④《文史杂志》5卷9、10期合刊。


农业崇拜的祭祀似乎可以使人们安全地使用农、畜产品;祭祀的目的是维持畜群的生命并使在收获之后变得光秃秃的、似乎因为植物精灵的遗弃而已经死去了的土地肥沃起来,这种祭祀通常是庆祝第一批收获的典礼:拿畜群和收成的一部分来作为祭品,是为了保全其他所有的收获。在把神所应得的一份献给他之后,剩下的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拿来作为食物了……①


作者在这里还提到第一批收获含有作物等的“精灵”的问题,由于跟我们的讨论没有多大关系,就不引录了。

    中国古代的“尝”祭就是献新之祭。《礼记·少仪》:“未尝不食新。”郑注:“尝谓荐新物于寝庙。”《周礼·春官·肆师》:“尝之日,涖卜来岁之芟。”郑注:“尝者,尝新谷。”《礼记·月令》说,孟夏之月“农乃登麦,天子乃以彘尝麦,先荐寝庙”,仲夏之月“农乃登黍,是月也,天子乃以雏尝黍,羞以含桃,先荐寝庙”,孟秋之月“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仲秋之月“以犬尝麻,先荐寝庙”,季秋之月“天子乃以犬尝稻,先荐寝庙”,季冬之月“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逸周书·尝麦》:“维四年孟夏,王初祈祷于宗庙,乃尝麦于大祖。”与《月令》孟夏尝麦相合。由于秋季是最大量的谷物成熟的季节,“尝”后来成为秋祭之名。在古代,“未尝不食新”是必须遵守的戒律。《史记·龟策列传》褚少孙补,记宋元王博士卫平列举桀、纣罪行之语,就有“逆乱四时,先百鬼尝”一条。

    下面举一些世界其他地方曾经存在过的献新祭的例子。

    “中美的马耶人(Mayas)说农业的神名为巴南毋(Balam),是一个长头的老人,初次收获的东西应当先祭献他,否则必降祸。其他民族信有农耕的神的甚多,而供献初获物的风俗也很常见。”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沙利·安件林著、杨永等译:《宗教的起源》,三联书店,1964,第103页。

②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第125页。


在殖民以前的北美易洛魁人中,称为“我们的兄长”的战神很受崇拜。易洛魁人“在森林里或在打猎时,在水上和在任何危险的情况下,都要向他祈祷。用第一批得到的果实和野味献祭他”①。

  “在北罗得西亚,坦噶尼喀湖西面的Yombe人禁止吃第一批收获物,直到酋长在Kalanga山顶他祖先的坟墓前献上了一头公牛,并在神龛前供上了盛在罐里的新酿啤酒和用第一批收获做的粥。然后,坟墓周围土地上的草被仔细清除,公牛的血被洒在泥土上。在为收成感谢了祖先的灵魂,并请他接收第一批收获的祭品之后,酋长回到村中。村子里举行宴会,吃被杀公牛的肉和那种酒和粥,接着就跳舞。”②由于血是给予生命的,人们往往认为有血的祭品比无血的更能起作用。Yombe人献第一批收获物时还要杀公牛,大概就出自这种考虑。③《月令》所说的尝祭,除献初获的作物外,还要用彘、雏、犬等动物,可能由于同样的原因。

    “在印度南部的印度人中,吃新米是一种家庭宴会,叫作邦哥尔。新米用新锅煮,点火的时间是按印度天文家的推算,在太阳进入南回归线那一天的中午。……新煮的米一部分献给甘尼萨神像;然后每人吃一点。印度北部有些地方,新谷的节会叫做‘呐梵’(Navam),意即‘新谷’。新谷成熟时,所有者拿着吉兆物件到地里去,摘五六根春播的大麦穗,摘一根秋播的小米(引者案:据原文似应译为:“新谷成熟时,主人依据预兆,到地里去,在春季作物中摘取五六个大麦穗,在秋季收获中则摘取一个小米穗。”)带回家,和上粗糖、黄油和凝乳。一部分以村神和祖先的名义扔在火里;其余的全家吃掉。”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苏联科学院米克鲁霍-马克莱民族学研究所编、史国纲译:《美洲印第安人》,三联书店,1960。第121页。

    ②E.O.James《Sacrifice and Sacrament》,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62,第27页。此书蒙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汪涛博士检示,书此志谢。

    ③同上。

④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第696—697页。


“许多希腊城邦……长期不断地把他们收获的头批大麦小麦运到埃莱夫西斯去,作为感恩祭品献给得墨忒耳和珀耳塞福涅这两个女神……特欧克里图斯说,在科勒岛上,在飘着香气的夏季,农民把头批收获送给得墨忒耳,因为是她使他们的谷场上堆满大麦……”①在古代雅典还有法律规定,要雅典人“每年荐新于祖先”。②

在《圣经》里也可以看到关于献新祭的资料。“摩西立法确立了拿家畜和它们的头生仔畜祭祀的制度(见《出埃及记》第13章第2、第15节与第34章第19、第20节)。……随着农业的发展,就产生了在各个地方的神殿,后来是在耶路撒冷的神殿拿第一批收获的果实来献祭的做法(《利未记》第23章第10、11、12、14节)。”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被献的新物中甚至有头生的子女。腓尼基人、迦太基人和以色列人都有过以头生子女作祭品的习俗。④《圣经》的《出埃及记》说:“要把所有头生的分别出来供献给我;凡是以色列子弟中间母亲头胎所生的无论是人或是牲畜,都应该归我……你应该把凡是母亲头胎所生的都献给雅赫威。你的牲畜中所有初生的公畜,也应该归于雅赫威。你可以用羊羔来赎所有头生的驴;若不代赎,就应该打断它的颈项。你的子弟中的每一个头生子你也可以赎。”⑤又说:“你要把你的第一批谷物和你第一次榨出的酒献给我,不可迟延;你要把头生的儿子献给我;你的牛、羊也是如此……”⑥此外,如上帝要亚伯拉罕把他的第一个正妻撒拉所生的儿子以撒献为祭品的故事,⑦耶弗他(或译“耶弗大”)被迫把独生女儿献给上帝的故事,⑧也许都是以献头生子女的习俗为背景的。《出埃及记》等所说的赎取头生子,应是后起的比较文明的方法(在亚伯拉罕献以撒给上帝的故事里,最后也是以一头公羊代替以撒作祭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第576页。

②古朗士著、李玄伯译:《希腊罗马古代社会研究》,商务印书馆,第181页。

③沙利·安什林著、杨永等译:《宗教的起源》,三联书店,1964,第104~105页。

④同上,第103页。

⑤《出埃及记》第13章第2、12、13节,译文据注③所引书64页。雅赫威即耶和华,指上帝。

⑥《出埃及记》第22章第29、30节,译文据注③所引书103页。

⑦《圣经·创世记》第22章第2~10节。

⑧《圣经·士师记》第11章第30、39节。


我国古代杀首子的习俗,显然也应该解释为把头生子女献给鬼神。在古书的有关记载里没有提到杀首子的祭祀性质,是由于记载的人对这种习俗缺乏深入的了解。献第一批收获于鬼神,是为了能平安地保有、食用收获的其他部分,并在来年继续得到新的收获。献首子当然也是为了以后能得到新的孩子,并使他们能够安全地成长。所以《墨子》说杀首子是为了“宜弟”,是很有道理的。羌胡杀首子,主要也应该是由于这一原因。

弗雷泽在《金枝》里说:“在古代希腊,看来至少有一家很古的王室,其长子总是代替他们的父王作牺牲献祭的。”①他以国王设法把自己的“致命的责任推给子孙”,作为以长子为祭祀牺牲的习俗产生的原因。②我们怀疑,他所说的那种希腊习俗,在最初产生的时候也是跟前面所说的杀首子习俗同性质的。

    我国自古以来认为吃献祭过的食物能得福,所以祭祀之后有“归胙”、“归福”之事,即把献祭过的酒肉送给有关的人吃。我国献新之祭中的祭品,在祭祀之后一般也应该是被吃掉的。在世界各地,“把尝新圣餐和向神或精灵献新谷同时举行”的情况是相当常见的。③在这种情况下,尝新圣餐的食物往往就是,或包括献新祭中所献的食物,如上面举过的Yombe人的例子。又如“在雅典,人们在布丰尼亚节,把第一批的收获物放在宙斯·波里昂的祭坛上;然后让一些公牛到祭坛前来吃掉它们。人们从这些公牛中挑出一头来宰掉,因为它吞食了谷物的灵魂”,这头牛的肉就被分给在场的人吃掉。④

    我国古代有些地方杀首子后还要“食之”,这无疑具有献新祭后的圣餐的性质,其目的应是求福、“宜弟”。对似乎非常不合情理的食首子的残酷习俗来说,除此之外恐怕就很难找到合理的解释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第425页。

②同上,第428页。

    ③同上,第703页。

④沙利·安什林著、杨永等译:《宗教的起源》,三联书店,1964,第l06页。参看《金枝》第674~675页。


在基督教的传说里,作为上帝的儿子、上帝的羔羊的耶稣基督,为了赎人们的罪而自愿承担死亡。这一传说最初也许意味着基督为了免除人们献出头生子的痛苦而自愿作为牺牲。所以基督教圣餐中分食象征基督血肉的酒和面包,最初可能也是象征分食已献神的首子的。

    在献新祭和尝新圣餐之类的仪式里,君王(包括比较原始的社会里的酋长、祭司一类人)往往起极为重要的作用。沙利·安什林指出,在非洲有的地方的这类仪式里,“臣民们对土王的依赖,就像是对神的依赖一样。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在中国,天子拿最初的收获物祭祀自己的祖先,并且比他的所有臣民更先尝到这些食物”。①有时,君王由于被视为神,直接成为献新的对象。“西非刚果王国有一位大祭司名叫奇托姆或奇托姆伯,黑人把他当作地上的神,天上的最高权力者。每年新谷登场,首先要向他奉献,然后才敢食用,否则违反规律,就有灾难降身。”②既然杀首子有献新祭的性质,食被杀首子有尝新圣餐的性质,我国古代有些地方杀首子后还要献于君的现象,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易牙蒸首子献于桓公,也许是把他当作神来对待。

    总之,杀首子而食之,是属于献新祭和尝新圣餐范畴的一种现象。其性质跟一般的用人牲和食人的习俗不能同日而语。以父亲怕第一胎是他人之子来解释杀首子的习俗,也是错误的。

    最后,附带对跟杀首子习俗有关的易牙和齐桓公作些讨论。

前人多认为易牙就是见于《左传·僖公十七年》的雍巫。《史记·齐世家》“公曰:易牙如何”句《正义》:“(易牙)即雍巫也。贾逵云:雍巫,雍(引者案:通‘饔’)人,名巫,易牙也(《齐世家》下文‘雍巫’下《集解》也引贾逵语,但‘易牙也’作‘易牙字’)。”《左传·僖公十七年》杜预注与贾逵说同。张佩纶《管子学》以易牙、雍巫、棠巫为一人,不可信;但认为“巫”非易牙之名,“雍巫即食医之类,乃官名”,则颇有道理。③易牙如真是一个巫,他蒸首子而进于齐桓公,除了有习俗的背景外,可能还有别的宗教上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沙利·安什林著、杨永等译:《宗教的起源》,三联书店,1964,第105页。

②詹·乔·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第257页。

③张说见《管子集校》,《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6册第222页。


    据《管子·小称》,桓公嬖臣还有堂巫,《齐世家》“雍巫”下《索隐》引《管子》作“棠巫”,《吕氏春秋·知接》则称之为“常之巫”。“堂”、“棠”、“常”皆从“尚”声,音近可通。《齐世家·索隐》认为雍巫和易牙未必是一人,雍巫和棠巫则可能是一人。沈钦韩《春秋左传补注》说同。此说不可信。①《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齐棠公”,杜注:“棠公,齐棠邑大夫。”棠巫应即棠邑之巫。棠巫亦称常之巫,与晋国梗阳邑之巫称“梗阳之巫”同例。②《吕氏春秋·知接》记桓公之言,说“常之巫审于死生,能去苛病”,可见他也是相当神秘的一个人物。

桓公另一嬖臣竖刁(即《左传》的“寺人貂”)是自宫的。《吕氏春秋·知接》记桓公之言,说“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管子·小称》记管仲之言,说“竖刁自刑而为公治内”。古代高卢僧侣有自阉的习俗。③早期基督教视性交为罪恶,《新约圣经·马太福音》19章12节提及“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人。④竖刁的自宫很可能有宗教背景。说他自宫是为了“为公治内”,恐怕是简单化了。易牙进首子本有习俗为背景,古书中却仅归因于桓公好味易牙求宠,情况与此相似。

据上所论,齐桓公似乎是一个很富于宗教气息的国君。可惜由于缺乏资料,已经难以详考了。


《中国文化》第9期,三联书店1994年3月10日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第374页。

②“梗阳之巫”见《左传·襄公十八年》。

③沙利·安什林著、杨永等译:《宗教的起源》,三联书店,1964,第l53、161、174等页。

④沙利·安什林著、杨永等译:《宗教的起源》,三联书店,1964,第174页。
2007-6-17 20:23 查拉图斯特拉
呵呵!好文章!
但是你不看看文章引用的材料都是什么时候的.裘先生探讨的是上古先民杀首子的习俗,引用的文献几乎都是先秦典籍.杀首子作为上古先民的宗教性习俗,在很多民族的早期历史中广泛存在.如果溺婴现象发生在蒙古人的生活中,自然可以用裘先生的说法加以解释,可是发生在社会生活摆脱神巫色彩,已高度人文化的宋元时期汉人身上,恐怕不能拿先秦的材料用人类学民俗学的方法加以解释吧?
2007-6-17 20:26 我爱你
各民族的发展是不一致的,这恰恰证明当时蒙古族还处于社会演进的低级阶段:name28并且部分汉人受到当时上层习俗的影响,不要忘了当时北方很多地方的先进文化已经被摧毁,文化在倒退
2007-6-17 20:31 查拉图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爱你[/i] 于 2007-6-17 20:26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171&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各民族的发展是不一致的,这恰恰证明当时蒙古族还处于社会演进的低级阶段:name28并且部分汉人受到当时上层习俗的影响,不要忘了当时北方很多地方的先进文化已经被摧毁,文化在倒退 [/quote]


汉人学蒙古人溺婴?那人家蒙古人为什么要立法禁止汉人溺婴?难道溺婴问题上也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2007-6-17 20:37 我爱你
习俗的发展和演变本来就是不一致的。可以这么认为以前是北方部分汉人受蒙古人的落后习俗影响,后来蒙古人特别是上层人的习俗逐渐在发生变化,而下层汉人还保留下来了。我举个例子,满人反对裹脚,但由于这种习俗逐渐由下层蔓延开,虽然上层屡次下禁令,也禁止不了。我是说习俗有时由于上下层之间交互影响是很复杂的
2007-6-17 20:46 查拉图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爱你[/i] 于 2007-6-17 20:37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183&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习俗的发展和演变本来就是不一致的。可以这么认为以前是北方部分汉人受蒙古人的落后习俗影响,后来蒙古人特别是上层人的习俗逐渐在发生变化,而下层汉人还保留下来了。我举个例子,满人反对裹脚,但由于这种习俗 ... [/quote]


溺婴问题没那么复杂.就是因为初夜权.
而且,文献记载溺婴最多的不是什么北方汉人,而是南宋首都附近的江南地区.
2007-6-17 20:50 我爱你
如果仅仅是溺婴,那问题更复杂,有可能是抚养成本高、人头税重、社会还处于动荡等等,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2007-6-17 20:53 查拉图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我爱你
如果仅仅是溺婴,那问题更复杂,有可能是抚养成本高、人头税重、社会还处于动荡等等,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quote]

溺头胎.前面已经说了.
2007-6-18 07:50 我爱你
[quote]原帖由 [i]查拉图斯特拉[/i] 于 2007-6-17 20:53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235&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溺头胎.前面已经说了. [/quote]
仍对初夜权之说表示怀疑,因为这种落后的带有强迫性的习俗如果确实在文化程度高的地方推行过,那么历史上一定会有记载(何况蒙古人就算有初夜权的权力,他会因此大规模去强行占有属于贱人的汉人,也表示怀疑),如果解释成是一种落后习俗的残存,就很好理解。比较:清蓄辫和缠足就明白了,前者是强行推广,所以史不绝书;后者是一种习俗的蔓延,所以等到普及开开后,大家已经语焉不详,莫知所自了。
2007-6-18 07:51 我爱你
再回过头说朱是回人的说法,众所周知,回教没有朱姓,朱均该姓黑:name28
2007-6-18 08:12 我爱你
禁止溺婴是因为造成人口的减少,影响了劳动力:name28
2007-6-18 09:05 油葫芦
[quote]原帖由 [i]我爱你[/i] 于 2007-6-18 07:51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558&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再回过头说朱是回人的说法,众所周知,回教没有朱姓,朱均该姓黑:name28 [/quote]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2007-6-18 11:36 水湾寨
[quote]原帖由 [i]我爱你[/i] 于 2007-6-18 07:51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558&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再回过头说朱是回人的说法,众所周知,回教没有朱姓,朱均该姓黑:name28 [/quote]
是的,我们家乡会改姓虎,不过念“mao"阴平!
2007-6-18 12:22 查拉图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爱你[/i] 于 2007-6-18 07:51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558&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再回过头说朱是回人的说法,众所周知,回教没有朱姓,朱均该姓黑:name28 [/quote]

回教没有朱姓?就因为与猪谐音?这我倒是头回听说.有什么根据吗?
2007-6-18 12:34 查拉图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爱你[/i] 于 2007-6-18 07:50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556&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仍对初夜权之说表示怀疑,因为这种落后的带有强迫性的习俗如果确实在文化程度高的地方推行过,那么历史上一定会有记载(何况蒙古人就算有初夜权的权力,他会因此大规模去强行占有属于贱人的汉人,也表示怀疑),如果解释成是一种落后习俗的残存,就很好理解。比较:清蓄辫和缠足就明白了,前者是强行推广,所以史不绝书;后者是一种习俗的蔓延,所以等到普及开开后,大家已经语焉不详,莫知所自了。 [/quote]

征服者对被征服者享有初夜权,这在世界历史上屡见不鲜.
至于蒙古人行使初夜权,在被蒙古征服过的中亚和欧洲各族都有明确记载.为什么唯独汉籍没有记载?这倒是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2007-6-18 12:43 查拉图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爱你[/i] 于 2007-6-18 07:51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558&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再回过头说朱是回人的说法,众所周知,回教没有朱姓,朱均该姓黑:name28 [/quote]


再回过头来说:白寿彝老先生本人就是穆斯林,如果回教无朱姓果真是"众所周知"的,白老先生岂不是连常识都不具备?
我从小在回汉杂居的西北长大,早年同学朋友之中也有回族,怎么就没听说过呢?
2007-6-18 12:50 查拉图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爱你[/i] 于 2007-6-18 08:12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564&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禁止溺婴是因为造成人口的减少,影响了劳动力:name28 [/quote]

蒙古人居然害怕汉族人口减少?天大的笑话!
元人入主中原统治稳定之后,仍然担心残存汉人人口太多对他们造成威胁,曾有动议屠尽汉人张\王\李\赵\刘五大姓,并在朝廷公开讨论和在部分地区尝试推行过,但终因害怕激起汉人全国性的反抗而未能全面推行.此事史有明文.
2007-6-18 12:59 查拉图斯特拉
朱姓回族在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带当然也有,如安徽寿县城内有大量回族人聚居,而且大部分姓朱,因此号称‘朱半城’。明时中国人对猪的称谓是:豕、豚,而非现在的猪,更不会是朱。
2007-6-18 13:00 查拉图斯特拉
。"明初,皇帝赐姓有国姓、民姓之别,国姓是皇帝的朱姓"。(《回回姓氏考》)据《殊域周咨录》载,明代哈密回回首领写以虎仙"与侄婿克缘俱赐从朱姓,传升锦衣卫指挥,随驾南征。"明代大将沐英,"八岁时被朱元章收为义子,从朱姓"。(《回族人物志》)后至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津"以人情天理度之,不晦尔名,使从尔姓",故又复姓沐。由此可见,朱元章赐 "国姓"并非个别。因此,出现安徽"寿州(今寿县)城内有回人聚族而居,号'朱半城',其户口之繁"(《回教民族说》)的现象也不足为奇。"山东有黑姓回回,其先世姓朱,后改为黑,因而在山东临清县回回朱黑两家不分。"(《回回姓氏考》)朱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安徽、江浙一带。
2007-6-21 14:28 我爱你
[quote]原帖由 [i]查拉图斯特拉[/i] 于 2007-6-18 12:43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919&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再回过头来说:白寿彝老先生本人就是穆斯林,如果回教无朱姓果真是"众所周知"的,白老先生岂不是连常识都不具备?
我从小在回汉杂居的西北长大,早年同学朋友之中也有回族,怎么就没听说过呢? [/quote]
就像不是所有的汉人都了解自己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一样,回民不了解自己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多的是,至于说白、周等人说朱是回民,更是不可取,因为读你征引的个别论据就可以看出,两人既没有补充新的史料、又没有深化原有论据,就凭他们说就行了?我们说《明史》的作者是非常严谨的学者,如果朱是穆斯林,《明史》的编纂在者不可能不知道,你同意吗?你搞今文学搞的多了,有时就流于空疏了:name28
2007-6-21 14:47 我爱你
[quote]原帖由 [i]查拉图斯特拉[/i] 于 2007-6-18 12:59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955&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朱姓回族在很多地方都有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带当然也有,如安徽寿县城内有大量回族人聚居,而且大部分姓朱,因此号称‘朱半城’。明时中国人对猪的称谓是:豕、豚,而非现在的猪,更不会是朱。 [/quote]
明时中国人对猪的称谓是:豕、豚,而非现在的猪
忘了《西游记》吗?

明时中国人对猪的称谓是:豕、豚
从语言的角度看,豕是早期的猪的称呼,但后来成为书面语,口语中被猪代替,至于豚那是小猪,类似的词还有很多,由于猪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重要,因此古人对猪的称呼也是区分很细的
2007-6-21 17:33 查拉图斯特拉
[quote]原帖由 [i]我爱你[/i] 于 2007-6-21 14:47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13199&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明时中国人对猪的称谓是:豕、豚,而非现在的猪
忘了《西游记》吗?

明时中国人对猪的称谓是:豕、豚
从语言的角度看,豕是早期的猪的称呼,但后来成为书面语,口语中被猪代替,至于豚那是小猪,类似的词还 ... [/quote]

哦,的确忽略了文白不同.
2007-6-25 17:37 天道
[quote]原帖由 [i]查拉图斯特拉[/i] 于 2007-6-18 12:34 发表 [url=http://www.laosafu.com/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08905&ptid=171274][img]http://www.laosafu.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征服者对被征服者享有初夜权,这在世界历史上屡见不鲜.
至于蒙古人行使初夜权,在被蒙古征服过的中亚和欧洲各族都有明确记载.为什么唯独汉籍没有记载?这倒是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quote]

当然有!但仅仅是流入中国色目人的一支自己幹过,後来徙居雲南。至于汉族范围内,根本不可能有。理由很清楚——中国缠足之风大始于元,目的是隔绝妇女与外界的交流,假如真有初夜权这事儿,还搞这个幹吗?
然後回答第一个,蒙古人行使初夜权在中亚、欧洲各族有明确记载我还没注意,但蒙古族本身没有初夜权的风俗,如果有,明显是跟中亚、欧洲,尤其是欧洲学的。那么在中国没有施行也就可以理解了。
2007-6-25 17:53 天道
至于朱元璋是不是回族人,上面的九条论据多是扯蛋。

1。朱元璋小的时候,他的家人在饥荒中死亡,朱元璋用白布包裹尸体,而用白布包裹尸体正是穆斯林葬礼特征。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亡者须穿“克凡”(白布殓衣)后土葬。

——穆斯林还要求涂油吧?朱重八死的时候怎么葬的?用白布裹了吗?

2。朱元璋最亲近的文臣武将主要是穆斯林组成,因此,明朝是穆斯林开创建立的。

注: 安徽地区有大量的色目人,民间有十回保一朱的说法,分指常遇春、胡大海、冯国勇、冯胜、丁德兴、蓝玉、沐英、华云、李文忠等人。被朱棣篡位后枭首的兵部尚书铁铉就是色目人。在民间文学《大明英烈传》中宣扬他们的武功业绩,形容他们为“刚烈之回民”。

——除了这几个还有吗?如果这也算论据,那么更多的汉族大臣是不是更该成为朱元璋是汉人的铁证呢?

3。朱元璋宣布禁酒令,一次,朱元璋一个亲信的儿子违反了这个条例而被处死。伊斯兰信仰者是严厉禁酒的。

——刘备也禁酒,刘备也是穆斯林吧?

4。朱元璋的皇后是马夫人,她也是穆斯林,她亲自为朱元璋准备所有食物,即使朱元璋成为皇帝后,马皇后依然坚持为朱元璋准备食品。

——没看懂,难道汉族老婆不给老公做饭?

5。明朝皇族的颜色是绿色,而绿色正是伊斯兰的象征。

——这条很纳闷。我一直以为明朝皇帝平时用的是明黄,军旅用的黑、红两色。绿色?还皇族颜色……

6。朱元璋成为皇帝后,他命令在南京建立清真寺,并亲自写了诗词《百字赞》来盛赞伊斯兰和先知穆罕默德,这个至圣《百字赞》意义非常,被穆斯林认为是朱元璋的宣誓(syahada),是朱元璋对伊斯兰信仰的见证。

——呵呵,穆斯林是不是可以当和尚?朱元璋在那个什么庙里立的碑写得多明白,人家是和尚出身。

7。在明朝,很多穆斯林身居要职,一个明显的证据是郑和督统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目的地是位于阿拉伯的伊斯兰圣地麦加(古代称“天方”),在麦加代替明朝皇族朝圣,因为明朝皇族的穆斯林信仰是个秘密,不能让非穆斯林信徒指导,因此皇帝无法亲自去朝觐(haj )。

——这条还真是幽默。随便找一张郑和下西洋的图看看。路线那个华丽啊,如果是去麦加,郑和绕那么多弯幹嘛?路痴啊?

8。明朝和穆斯林国家有很好的外交关系。这是因为明朝是穆斯林建立的,明朝皇族是伊斯兰回教信徒。

明朝跟罗马教廷还有很好的外交关系呢。

9。伊斯兰日历在明朝成为官方日历。

回回历。可惜年号还是中国传统。照作者这种推论,清朝用汤若望的历法,就能证明清朝是基督徒了吧。

无聊。
2007-6-25 17:56 天道
想找证据,那么就找明代皇室过穆斯林节日,搞斋月的记载来。
明代诸帝信佛的、信道的成堆,就是没听说过有信伊斯兰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