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雄风

有所思,有所感,从历史的时空中来,再回到历史的时空中去。
个人资料
正文

民国粤人留学澳洲档案(一):香山刘锡南

(2011-12-26 23:28:46) 下一个


民国粤人留学澳洲档案 (
一)

前言

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留学潮,开始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时期。而自那时起,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就一直是这一留学潮的领先者。

档案资料表明,中国近代大规模留学潮,发生在1870年代,亦即始于清朝官派的赴美留学计划。根据这项计划,从1872年到1875年,四年间,清政府每年向美国派遣三十人的小留学生,前后达一百二十人,他们被史称为“留美幼童”。而检视这一百二十名幼童的籍贯,可以发现,他们中来自广东一省者,竟有八十四人之多,即占了其全部留学人数的百分之七十,而且他们以香山县为最。另外有二十二名籍贯为江苏的孩童,占百分之十八。其余的孩童。则分别零星地来自下列四省:浙江八人,安徽三人,福建二人,山东一人

然而,清朝的上述留学计划,进行不到十年,因种种阻碍与非难,竟半途夭折。但是,前往西方的道路已经打通,“师夷之技长以制夷”之理念已在中国生根发芽,潘多拉之盒子一经打开,就难以合回去。自晚清起,中国人赴外留学渐成浪潮,如清末的留学日本热、民国初年的赴法勤工俭学、北伐时期的苏联留学热、民国政府时期的官派赴欧美留学等等。不过,上述所列种种留学热潮,多为官派性质,大多需经官方的考试通过,且以青少年为主。实际上,在上述过程中,还有大批的赴外留学,是属于自费性质的。

民国时期,这种自费性质的赴外留学,尤以广东省为最。盖因广东自近代开始,前往北美大陆和大洋洲淘金和讨生活之民众日盛,故随之而来的留学潮亦使得许多的家庭遣送其孩子前赴这些国家、尤其是英语国家留学,而且还继承了晚清时期赴美留学幼童的传统,许多家庭送去国外留学者,都是幼童——亦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小留学生。

目前中国国内许多涉及民国时期留学的研究,对那些中国人自费前往留学之目的地,多集中在东洋和欧美,而较少涉及大洋洲地区(主要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即使是已经编辑出版之侨乡地区的华侨史志,有关民国时期前往大洋洲地区的自费留学史实,多付之阙如。事实上,档案资料显示,民国时期还是有许多人因家庭之缘故,选择到澳大利亚自费留学,主要以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人为主,且多为少年儿童。

根据澳大利亚的档案资料,民国时期,尤其是北洋政府包括广州军政府时期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有许多的广东人,主要是少年儿童,前赴后继地赴澳留学。这些来澳洲留学的年轻人,大多出自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县,尤集中在当时的香山(现中山市和珠海市)、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惠阳、高要、东莞、增城等县。实际上,这些来澳留学的珠江三角洲少年儿童,大多都是第一代澳洲华人之儿女或其子侄辈亲戚。第一代的澳洲华人,基本上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从珠江三角洲奔赴澳大利亚淘金做工而最终定居于这块土地上者。之所以这些澳大利亚第一代华人的子女或子侄辈要以留学的形式来澳与其父辈相聚,皆肇因于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成立而正式推行歧视和排斥亚裔尤其是华人的“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根据这一政策,即便是在澳大利亚联邦成立之前已经归化为澳籍之华人,其在中国婚配的妻室及他们的那些在中国出生的后代,皆非澳籍,也不能前往澳洲与之团聚。由于分居两国,这些澳籍华人子女的教育就成为他们(包括在澳之华人以及他们在中国的亲属)十分关注的一大问题。当这些澳籍华人在此间拼搏多年,稍有积蓄之后,将这些子女以及子侄辈申请前来澳大利亚留学读书,便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经由此径,一方面使其子女及子侄辈能有机会在这里接受正式的西方教育,学得一技之长,以便回国后无论是经商创业还是从军入仕,都占据优势;另一方面,也可利用他们来此留学期间,一尽家长之监护之责,以及增近父子之情;而且,还可利用这个留学的机会,随着子女和子侄辈的年龄增长及知识的提高,以及社会阅历的增加,为自己在澳之生意与事业增加帮手,条件成熟时,甚至还可以为其申请居留澳洲继承其父辈之生意和事业创造条件。而根据已经检索到的澳大利亚档案资料显示,这些小留学生来澳洲入学的年龄,大多在1017岁之间;在澳留学的时间,少则仅数月,多则长达十年以上。

简言之,这些涉及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赴澳小留学生的档案,包括了从其申请中国护照、入境签证及离境日期、以及在澳期间之学习包括转校情况等方面的文件。基本上是一位学生一份宗卷,时间跨度从1910年代到1930年代。而根据这些小留学生在澳留学时间的长短,其档案的内容亦简繁不一。初步的估计,这些档案中所涉及的上述时期广东赴澳留学的小留学生人数,约达500人之多。

这些档案,如果以民国时期的县一级单位来计,则以涉及香山(中山)县者为最,超过100多宗卷;其次则为台山、新会及珠江三角洲其它各县。将上述档案收集整理,并予以甄别考证,一方面,可填补这些地方学子赴澳留学史亦即华侨史的空白;另一方面,也可追溯这些早期留学澳洲的学子之踪迹,丰富当地的人文历史。

下面,我们根据档案资料,将民国时期,尤其是北洋政府包括广州军政府时期,广东人赴澳留学的资料作一整理,以供参考。

一、香山刘锡南

刘锡南(Shik Marm),男,广东省香山县(该县后于1925年改称中山县,1983年再改称中山市)石岐隆墟村人,1904年5月2日生。1921年申请护照前往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天架(Tingha, NSW——注:该州北部的一个小镇) 政府公立学校(Government Public School)留学,于1921年2月16日,由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魏子京为其签发护照。

代刘锡南在澳大利亚为其申请护照之人,名刘作舟(Jack Joe Lowe),居住在新南威尔士州的天架,亦作为其入学当地学校之监护人,为其担保学费及生活费等所有开支。从其与申请者同姓及担保的情况看,刘作舟应为刘锡南之亲戚。


刘锡南的护照封面


刘锡南的护照封里


刘锡南的护照照片


刘锡南的护照内容


刘锡南的担保人和监护人情况


刘锡南的护照英文内容

实际上,上述刘锡南的护照是在澳大利亚申请的,因为签发护照之中国外交部官员,是当时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魏子京。换言之,刘锡南是在申请补发护照。这里有一份1915年11月27日刘锡南在澳大利亚悉尼港登岸时悉尼海关登记的手印档案,说明他早在6年前就已赴澳留学,是名副其实的小留学生。

将近半年之后,即1921722日,17岁的刘锡南乘坐“Victoria”号班轮,抵达悉尼港。经过在悉尼的几位亲友接其出关之后,稍事休息,在辗转到天架,于88日正式注册入读天架公立学校。

如是者,刘锡南在天架公立学校一直读到192412月,达三年半之久。从天架公立学校校长怀特(White)先生的报告来看,刘锡南一入学校,各科成绩都是良好和优秀。从这一点来看,很显然刘锡南在前来澳大利亚读书之前,做过很好的准备,很可能在香山本地,抑或在香港先行补习了英语,从而能在抵达澳洲之后,对各科学业及各项作业,才能应付自如。怀特校长还特别指出,刘锡南穿戴得体,衣冠整齐,为人和善,谦虚有礼,与同学关系融洽,凡事皆愿参与,显得颇有教养,故在报告中予以特别称赞。此外,这段时间的校长报告也显示出刘锡南在校的出勤率极高,很少有缺勤逃课现象。

19241210日,二十岁的刘锡南在悉尼乘坐“St Albane”号班轮,驶往香港,回国了。根据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魏子京的说法,造成他回国的主要原因是,到1924年下半年时,刘锡南因脚崴扭伤,身体欠恙,需回国调养。

到了1925年的8月,已经康复的刘锡南还想重返澳大利亚读书。于是,他向中国驻澳大利亚总领事馆求助。总领事魏子京遂于811日致函澳大利亚内政部,请其为刘锡南再次入境澳洲留学开放绿灯,给予签证。经一番调查,内政部得知,此前刘锡南学业优良,循规蹈矩,从这个角度上说,内政部没有拒绝其前来读书的理由。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刘锡南此时已年满二十一岁,从内政部的角度上看,显然他应该不再前往公立学校读书,而应选择去那些商校或技校或者专科学校就读才是。于是,内政部遂询问刘锡南准备返澳后去什么学校读书。但出乎意料的是,魏子京总领事转告说,刘锡南仍欲重返天架公立学校读书。显然,这一回复与内政部的想法相左。直到914日,内政部仍致函魏子京总领事,希望他确认刘锡南是否真欲重返天架公立学校?其潜台词即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则签发签证给刘锡南的机会就值得认真考虑了。

有关刘锡南的留学档案就到此为止。刘锡南最终是否重返澳洲读书,不得而知。但根据上述澳洲联邦政府内政部的文件语气,以及刘锡南没有进一步的回复来看,显然,刘锡南也意识到了重返澳洲留学的困难,从而就留在国内,或经商,或种田,或入仕,或从军,成家立业了。


1915年11月27日刘锡南在悉尼海关留下的手印档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鬼谷雄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清衣江的评论:
谢谢,大家共勉。
亦祝新年吉祥。
清衣江 回复 悄悄话 在海外寻求到了这份史料,留下了这历史记录,这是为子孙后代留下的一份珍贵历史遗产,可见你的博学和对事业的坚韧不拔的追求.祝你新年快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