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芬妮的温馨客栈

烹饪,摄影,旅行,经典美食,品质生活
个人资料
恬芬妮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山西古文化之旅(10) 大同

(2009-10-24 13:58:40) 下一个

资料来源: 《龙行旅行社》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包括四区七县,人口约260多万。其地处大同盆地,晋、冀、蒙交界,内长城蜿蜒其南,外长城横卧其北,东连太行,西临黄河。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形成许多天然关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北方之重镇。

大同古城至今已经历了两千四百多年的春秋。早在战国初年,这里已成为赵国的重要军事要塞。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大同由平城县治上升到北魏京都四世纪末到五世纪末的近百年中,曾是我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各民族聚居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地域。当时大同空前繁荣昌盛,人口曾达一百多万。

从随唐到明清,随着封建王朝的更迭,大同曾数易其名,直至辽重熙十七年(公元1048年),始称大同,一直沿用至今。此间,大同还曾是辽、金两代的陪都(西京)和明清两朝的军事重镇。

在大同的历史上,曾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众多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气魄雄伟的云岗石窟,是世界文明的艺术宝库,上下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殿宇嵯峨,金碧辉煌。

大同虽然地处塞上,其自然风光既不同于南国水乡的花红波绿,也不同于白山黑水的琼枝玉树。但她那独特的天高云阔的塞北风光,雄伟壮丽的重关叠嶂,古朴奇伟的巨刹危楼,也足以使人壮情抒怀,流连忘返。“人天北柱”的北岳恒山,巍峨叠嶂的七峰山,卧龙望水的采凉山,奇景无限,大同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

大同是北魏拓跋氏王朝的京城,辽、金两个民族王朝的重镇(西京),地理位置又处在边塞内长城之外,少数民族尚武的风气及边界上金戈铁马的征战生活,使古代的大同人骠悍强健,好勇善斗,这种性格延续了许多年代。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融合,现在的大同人已变得性格温和、体态端庄、平易近人。

大同人对自己的家乡有强烈的自豪感,常称大同为“福地宝城”。大同人的衣食住行,一般比较讲究,这是有历史渊源的。明朝曾在大同做官的外地人说:“九边如大同,其繁华富庶不下江南,而妇女之美丽,什物之美丽,皆边塞之所无者。市款即久,未经兵火故也。谚称蓟镇城墙、宣府教场、大同婆娘为三绝。”

10月16日 大同

早餐

早上在下榻的五台山银海山庄用餐。

面疙瘩汤。

小米南瓜粥。

羊杂汤。

鸡蛋饼。

油饼。

花卷。

吃完早饭,开车去大同,在五台山的最高峰停下来照相。





 

应县木塔

资料来源: 《太原道》

释迦木塔位于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第1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塞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 54 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历 900多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除其塔基牢固,结构谨严外,历代不断维修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系统的修缮和管理。1953成立了文物保管所,1974年至1981年,国家拨大量专款,调拨优质木材对木塔进行全面抢修,使这座当今世界上保护最完整、结构最奇巧,外形最壮观的古代高层木塔建筑焕然一新,巍然屹立。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吸引着国内外游客。

摘自《朔州史话》,书海出版社,1995,武喜荣编著
 

据说梁思成在敦煌看见应县木塔的壁画,一路寻找,最后在山西找到。 上次来只有木塔和前面的这尊雕像,这次多了栏杆和其他很多仿古建筑。 传言木塔是为皇帝观赏战事而建,也有传言是为皇帝的某位妃子登高所建,这尊雕像大概就是那位受宠的妃子。

前面是仿古一条街。

木塔前面的建筑是收票处。

每层都有提字。

只能上到第五层,看外面的风景。

午餐

中午在应县木塔对面的国利假日酒店用餐。

凉粉。

茶树菇炖鸡。

烧茄子。

素肉炒辣椒。

面汤。

红烧鱼。

悬空寺

资料来源: 《太原道》

悬空寺,位于恒山脚下,在浑源悬城城南五公里处的金龙峡内西岩峭壁上。自古以来,这里一直被列为北岳恒山的第一奇观。新加坡电视连续剧《莲花争霸》曾在这里取景。

悬空寺创建于北魏后期(大约为公元471——523年),已经经历了1400多个年头。现存建筑是明、清两代修建后的遗物。悬空寺背西面东,像是悬在一幅巨大屏风中腰的一尊精巧、别致的玉雕。

悬空寺寺门朝南,寺内有楼阁殿宇40间。南北各有一座三檐歇山顶,危楼耸起,对峙而立,从低向高,三层叠起。六座殿阁,相互交叉,飞起栈道相连,高低相错,用木制楼梯相沟通,曲折迂回,参差有致,高下错落,虚实相交,构思布局妙不可言。整个寺庙,错综而不合零乱,交叉而不失严谨,似虚而实,似危实安,实中生巧,危里见俏,一种在国内其它寺庙中体会不到的危险感会紧紧地抓住游人的猎奇心理。

悬空寺内塑像颇多,并有各种铜铸、铁铸、泥塑、石雕像80尊。三圣殿内的释迦、韦驮、天女等塑像,形体丰满,神态感人,是悬空寺内彩塑中的佼佼者。更为特殊的是地处悬空寺最高层的三教殿内,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耐人寻味。佛教、道教、儒教始祖同居一室,确不多见。

悬空寺虽幽居深谷,但有恒山水库依傍。恒山水库蓄水1300万立方,浇灌着五万余亩良田。夏日,两侧青山侧立,黛色的山峦在水库中显出倒影。水色清碧,涟漪累累。到溢洪闸全开时,峡谷内飞流喷涌,山水相交,浑然一体,结悬空寺的奇景又增添了秀色。

附:

悬空寺楹联

蕴毕昂之精,霞蔚云蒸,万丈光芒连北极;
作华夷之限,龙盘虎踞,千秋保障镇边陲。

望悬空寺 明·汪承爵

刻石成香地,凭虚结构工。
梵宫依碧献,栈阁俯丹枫。
涛壮磁窑雨,僧寒谷口风。
跻攀真不易,遥望意无穷。

过悬空寺 明·郑洛

石壁何年结梵宫,悬崖细路小径通。
山川缭绕苍寞外,殿宇参差碧落中。
残月淡烟窥色相,疏风幽籁动禅空。
停车欲向山僧问,安得山僧是远公。

游悬空寺 清·邓克劭

石屏千仞立,古寺半空悬。
净土绝尘境,岑楼缀远天。
一湾岩畔月,半壁画中禅。
俯视行人小,飘然意欲仙。

摘自《山西揽胜》,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悬空寺建在凹进去的山谷里,可以避免风吹日晒。

连接右边两座庙宇的栈道上的小庙是真正的悬空。

悬空寺左边。

据说这是李白的真迹,壮字旁边一点表示由衷的感叹。

开始登山。

入口。

往悬空寺左边看。

看到下面有点头晕目眩。 我们是沿着水渠前面的小路走上来的,后面的两排平房是饭馆和礼品店。

里面沿途画有标志,从二楼往前走,三楼回来,不走回头路。

悬空寺靠横着打入山里的木桩支持,木桩三分之一在外面,另外三分之二插入山里。 这些柱子是装饰,用手推底部是活的。


山下的水库。

从三楼开始往回走。

屋顶的瓦片很精致。


刚才就是从下面进来的。


出口。

悬空寺对面的山。

九龙壁

资料来源: 《太原道》

九龙壁在代王府,位于大同市中心和阳街,系明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王府的照壁。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桂改封代王。洪武二十五年(1392)就藩大同。王府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王府座北朝南,呈长方形,中轴线上前有九龙照壁,进裕门依次为端礼门、承运门、承运殿、崇信门、存心殿、长春宫、广智门;东边由南向北依次为广赡仓、长春宫、望宗楼、清暑殿、宗庙、燕居之殿、后殿等;西边进戟门,左有社稷坛,右有风云雷雨山川坛、大成之殿,过穿廊为谨德等殿。整个王府建筑金碧辉煌,豪华壮丽,廊庑相接,屋宇错落,前堂后寝,西厢配房,殿宇深邃,回廊曲折,是一所完整的王城府邸。总占地面积达175950平方米,

现今的东华门、西华门、皇城口、石宰门正是当时王府四门的遗址。该府于崇祯末年(1644)毁于兵火。王府照壁九龙壁因隔和阳街而立,故独以保存至今。

九龙壁位于城内大东街(和阳街)路南,座南朝北,建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至二十九年(1396)。该壁东西长45.5米,高 8米,厚2.02米,是我国现存三座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高、最大、最巍峨壮观、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九龙壁结构整体使用孔雀蓝、绿、正黄、中黄、浅黄、紫等色,全壁由 426块特制烧造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壁底部为须弥座,中部为壁身,上部为壁顶。弥须座的束腰部的75块琉璃砖上镶有两层琉璃兽。第一层是象、狮、虎、鹿、飞马、麒麟、狻猊等形象。第二层是小型行龙。这些琉璃兽姿态各异,栩栩如生。须弥座上平托 9条琉璃壁龙,整个壁身下部是青绿色的汹涌波涛,上部是蓝色的云雾和黄色流云。巨龙之间以云雾、流云、波涛、山崖和水草相隔相联,五彩斑斓,蔚然壮观。正中心是一条坐龙,为正黄色,此龙正对着王府的中轴线,昂首向前,目光炯炯。中心龙两侧的一对浅黄色龙,为飞行之龙,龙头向东,龙尾伸向中心龙,神情潇洒,怡然自得。第二对龙为中黄色,头尾均向西,形态飘逸,古朴大方。第三对龙为紫色,是对飞舞之龙,神情凶猛暴怒,大有倒海翻江之势。第四对龙呈黄绿色,神采飞扬,气宇轩昂。整个正面 9条巨龙伸爪抱珠,捕风弄雨,盘曲回绕,体态雄健,色彩绚丽,栩栩如生。

壁顶为仿木构单檐五脊顶,由62组琉璃斗拱承托,正脊脊顶两侧有高浮雕的多层花瓣的莲花及游龙等图案,两端是龙吻、戗首,为龙首造型。飞椽、额枋均雕镂得细致、逼真。龙壁东西两端分别是旭日东升和明月当空的图案,并衬有江崖海水,流云纹饰。壁前倒影池长34.9米,宽4.38米,深0.8米。由石栏围绕,中有一石桥相连。池水碧绿,龙影倒映,水波微兴,九龙似昂首奋爪畅游水中,气势磅薄壮观。九龙壁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摘自《山西名胜》,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本文作者:姚斌
 

这张图照了九条龙,但是太暗了。

左一龙。

左二龙。

左三龙。

左四龙。

左五龙。

左六龙。

左七龙。

左八龙。

左九龙。

晚餐

晚上在大同宏安国际酒店用餐。

凉拌酸笋雪菜。

凉拌十香菜。

黑椒牛柳。

山药炒木耳。

炒鸡丁。

菠菜汤。

竹笆里脊。

猪肉鸡肉炖面团。

土豆茄子油麦面。

刀削面。

卤汁。

黄金饼。

韭菜饺子。

10月17日上午 大同

早餐

早上在下榻的大同宏安国际酒店用自助餐。

云冈石窟

资料来源: 《太原道》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计110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 51000余尊,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石窟群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齐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后计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昙曜主持,“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现第16至20窟就是“昙曜五窟”。现存洞窟大部分凿于太和十八年( 494)迁洛前。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

云冈石窟雕刻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气魄雄伟、内容丰富多彩见称。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达17米,多为神态各异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的佛传浮雕,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纹样,还有栩栩如生的乐舞雕刻,生动活泼,琳琅满目。其雕刻艺术继承并发展了秦汉雕刻艺术传统,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艺术的精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隋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与亚洲国家友好往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云冈第五、六窟在云冈石窟群中部,为孝文帝迁洛前约465——494年开凿的一组双窟。庙前有清顺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间四层木楼阁,朱红柱栏,琉璃瓦顶,颇为壮观。第五窟开作椭圆形草庐形式,分前后室。后室北壁本尊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7米,为云冈最大的佛像,外部经唐代泥塑重装。窟内满雕佛龛造像。窟西侧刻有两佛对坐在菩提树下,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二层方形塔往,高约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层出檐小塔,驮于象背上。窟四壁满雕佛、菩萨、罗汉、飞天等造像。窟顶有三十三诸天及各种骑乘,令人目不暇接。环绕塔柱四面和东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内容连贯,构图精巧。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内容丰富,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艺术汇集的大检阅。

云冈第七、八窟位于云冈石窟的中部,为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第二期开凿较早的石窟。七窟前现存的木构建筑,是清顺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为长方形,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左右分段。七窟后室北壁上层天幕龛的中央,雕一交脚弥勒菩萨像,坐于狮子座上,左右备一倚坐佛像,边为二胁侍菩萨。内容仍为三世佛,且出现了造像组合。下龛为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壁与窟顶相接处雕一排伎乐人像,各执乐器演奏。东西两壁对称开凿,壁与顶部相接处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层雕有八个不同的佛龛。南壁凿有一门一窗,左右两侧各雕四个佛龛。门窗间有六个供养人和伎乐天人像。明窗内雕菩萨和禅定比丘。内拱内雕力上、护法天王和飞天。顶部分格雕平棋,中为团莲,周雕飞天,把整个窟顶装饰得花团锦簇。第七、八窟与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内容、造像构成、题材等方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中折射出北魏社会变革的洪流。

昙曜五窟现编号第16——20窟,是由昙曜和尚主持开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云冈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据《魏书·释老志》载:“和平初,……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这五窟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形制上共同特点是外壁满雕千佛,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的草庐形式,无后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过去、未来、现在),主佛形体高大,占窟内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释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潇洒。第17窟正中为菩萨装的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为身披千佛袈裟的释迦立像,高15.5米,气势磅礴;东壁上层的众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娴熟。第19窟本尊为释迦坐像,高16.8米,为云冈第二大造像。第20窟为露天造像,正中为释迦坐像,高13.75米,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

云冈五华洞位于云冈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这五窟因请代施泥彩绘而得名。第 9、10窟为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辽代曾在此兴建崇福寺。两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壁上部雕出三间访木构建筑的佛龛,余壁满雕佛像、飞天。后室窟门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释迦佛。第10窟主像是弥勒。后室门拱内外两面有精雕图案花纹,结构严谨,富于变化。第11——13窟是一组,具有前后窟的第12窟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除南面上龛为弥勒外,均为释迦立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题记,是研究云冈开凿史的重要资料。窟东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铭龛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东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间仿木构建筑屋形佛龛,前列两柱,洞开三门,窟顶雕有伎乐天,手持排箫、琵琶、横笛、束腰鼓等乐器,是研究音乐史的重要资料。第13窟本尊是交脚弥勒菩萨,高约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产生了力学作用,又兼具装饰效果。南壁上层的七佛立像和东壁下层的供养天人,皆为窟中精品。东壁佛龛形制各异。五华洞雕饰绮丽,丰富多彩,是研究北魏历史、艺术、音乐、舞蹈、书法和建筑的珍贵资料,为云冈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冈东部窟群,指云冈石窟东端1——4,均为塔洞。第1、2窟为同期开的一组,凿于孝文帝迁洛前,窟内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弥勒,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释迦像。浮雕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两窟南壁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第三窟为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两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为弥勒,壁面满雕千佛。后室南面两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农纹流畅的一佛三菩萨。坐像高约10米,二菩萨立像高6.2米。从风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时的作品。第四窟风化水蚀严重,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间铭记,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云冈西部窟群包括云冈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编号的小窟小龛。大多属于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后的作品。其特点是不成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为补刻的小龛多。造像多为瘦骨清相,衣纹下部褶纹重叠,神态文雅秀丽,藻井中飞天飘逸洒脱,具有浓厚的汉化风格,与“龙门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乐神”浮雕,是研究北魏杂伎的形象资料。

第39窟中心五层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间,六柱,柱头上斗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层间阔高度皆小于下层,稳重隽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资料。第40窟整体布局巧妙地运用装饰艺术,使洞窟格式、构图既有规律,又有变化,提高了石窟艺术的格调。

摘自《山西名胜》,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本文作者:姚斌
 

入口。

莲花造型的房柱。

第9、10窟建于北魏延兴元年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71-494年),洞口屋顶的雕刻很有音乐感。

穿红裤子的是指挥家?

第9窟内壁。

第9窟内壁。

第9窟内壁。

第11窟内壁。

第12窟建于北魏延兴元年至太和十八年(公元471-494年)。

第12窟内壁。

第12窟内壁。

第12窟内壁。

中部窟群外景。

第13窟的交脚弥勒佛像,高13米,右臂另雕一托臂力士塑像,对佛掌形成支撑,为世间所少见,是云冈石窟中富有代表性的石雕之一。

第13窟内壁。

第13窟内壁。

第16窟立佛,建于北魏和平元年至皇兴末年(公元460-471年)。 据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领带,证明领带是中国人发明的。




清朝的时候在佛像的身上打很多木桩,再涂上厚厚色彩。 后来色彩脱离,露出木桩的洞口。

第18窟立佛,建于北魏和平元年至皇兴末年(公元460-471年)。

第18窟立佛,建于北魏和平元年至皇兴末年(公元460-471年)。

第18窟东壁立佛,弟子像及肋侍菩萨局部。


第19窟主佛,建于北魏和平元年至皇兴末年(公元460-471年)。

第19窟附2窟倚坐佛。

 

资料来源: 《云冈石窟》

20窟的露天大佛,被誉为云冈的代表作。主像是高13.7米的结跳跃坐像。因洞窟崩坦而使大佛露天,而被人们称为露天大佛。这尊造像富丽堂皇。面容丰满端庄。但如果从不同的视角去观赏体味,你会从佛的脸上看到慈悲、庄严、欢喜、思维、入定、普救、应化、持世、震摄……“二十二相”。细心的人能发现该佛有两撇弯曲上翘的八字胡!站在他面前,你会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他那种自在、自信、自尊的精神品性,使你感到心灵的明净。

第20窟的坐佛,是云冈最著名的露天大佛,可能是由于某次地震灾害,窟前半壁山崖崩塌,至使坐佛暴露在外,巍然独存。据推测,他是依照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形象雕刻的,似一位阅尽沧桑、雄才大略的长者,在阳光下俯视人间。正因成了露天雕像,所以虽是坐姿,却仍显得分外高大。并且由于可以远视,更境加了他的庄严肃穆之感。大佛全身比例适称,造型手法简练概括,他宽阔的身躯给人以稳健之感,他所据有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精神风貌,为这一时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他微微前倾的身躯和棱角分明的嘴角,仿佛在向众生宣讲着佛教的真话,他那细细的弯眉和微启的双目,使人感到慈祥为怀的气度,他不仅是云冈石刻中的杰作,即在全国来说,也是佛像艺术中的精品。


中餐

中午回到宏安国际酒店用餐。

凉面。

乱炖。

非常好吃的芝麻芋条。

功夫牛肉。

烧茄子。

枣泥煎馒头。

炒牛肉。

扯面汤。

西湖牛肉羹。

下午坐车去北京。





山西古文化之旅系列:

山西古文化之旅
第一站
上海
第二站
洛阳
第三站
三门峡
第四站
运城
第五站
临汾
第六站
洪洞县
第七站
平遥古城
第八站
太原
第九站
五台山
第十站
大同
第十一站
北京
第十二站
承德
第十三站
北京
第十三站
上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