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网上无名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当年的评书

(2008-01-24 15:11:33) 下一个


[无名按]:吾们小时候听评书,可是雷打不动的日程。中午一放学,撒丫子就往家跑,生怕上回的“且听下回分解”已经开始分解,自己却没听到。

当然了,“没听到”是夸张的说法,其实怎么可能听不到?!那个时候,十二点半到一点之间的大小街道充满的,除了各家炒菜的香味,就是广播里头说书的声音了。刘兰芳袁阔成单田芳,他们的声音,吾等普通话国民耳熟能详。对它们,跟对大麻一样,一碰就上瘾,一听就痴迷。只是路上听来的内容,往往散碎不堪,不比回到家里,全家凑在饭桌边上,边吃午饭边听。嘴巴紧着嚼,耳朵紧着听,饭菜什么味道全没注意,内容可是刻在脑海里,下午在单位和学校,忙不迭讨论一番,少不了还要学着说上几句。

不久前,我们开始试着给孩子们听《岳飞传》,但是很快发现这很一厢情愿,很不现实。他们每听一句,就会问上十好几个问题。他们现在的中文水平,怪话倒是会说一些,比如“急赤白脸”“死乞白咧”“事儿了叭叽”,都是跟他们姥姥学的。反倒是些正儿八经的官话,他们说不利落,把“温暖”说成“warm暖”,“我知道”说成“我know”,“棉袄”说成“袄秒”,“如果”说成“雨国”,看了全套《西游记》,就学会了个“阿弥陀佛”。就他们这水平,要让他们弄明白什么是精忠报国,什么是旗开得胜,奸贼是什么,某家又是谁,不是不可能,就是太累。

头两天看到一篇孙犁关于听说书的文章,觉得特有意思,虽然跟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评书的印象不大相同。老六在他的记忆碎片系列里,也写过一组关于评书的文章,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写得贼好看,读起来贼有共鸣。

这些,全都是时代的印记。

今天一古脑把两篇文章都搬过来,给大伙儿看看。

老六这篇,我曾经在走廊转过,当时还跟一位匿名的网友就伍云召的排名,聊起说唐和演义的好坏来呢。那是两年前的事儿了,那时候的走廊,有趣的人,比现在多太多,令人不胜怀念。




听说书

孙犁

我的故乡的原始住户,据说是山西的移良,我幼小的时候,曾在去过山西的人家,见过那个移民旧址的照片,上面有一株老槐树,这就是我们祖先最早的住处。 

我的家乡离山西省是很远的,但在我们那一条街上,就有好几户人家,以长年去山西做小生意,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且一直传下好几辈。他们多是挑货郎担,春节也不回家,因为那正是生意兴隆的季节。他们回到家来,我记得常常是在夏秋忙季。他们到家以后,就到地里干活,总是叫他们的女人,挨户送一些小玩艺或是蚕豆给孩子们,所以我的印象很深。 

其中有一个人,我叫他德胜大伯,那时他有四十岁上下。 

每年回来,如果是夏秋之间农活稍闲的时候,我们一条街上的人,吃过晚饭,坐在碾盘旁边去乘凉。一家大梢门两旁,有两个柳木门墩,德胜大伯常常被人们推请坐在一个门墩上面,给人们讲说评书,另一个门墩上,照例是坐一位年纪大辈数高的人,和他对称。我记得他在这里讲过《七侠五义》等故事,他讲得真好,就像一个专业艺人一样。 

他并不识字,这我是记得很清楚的。他常年在外,他家的大娘,因为身材高,我们都叫她“大个儿大妈”。她每天挎着一个大柳条篮子,敲着小铜锣卖烧饼馃子。德胜大伯回来,有时帮她记记账,他把高粱的茎秆,截成笔帽那么长,用绳穿结起来,横挂在炕头的墙壁上,这就叫“账码”,谁赊多少谁还多少,他就站在炕上,用手推拨那些茎秆儿,很有些结绳而治的味道。 

他对评书记得很清楚,讲得也很熟练,我想他也不是花钱到娱乐场所听来的。他在山西做生意,长年住在小旅店里,同住的人,干什么的人也有,夜晚没事,也许就请会说评书的人,免费说两段,为长年旅行在外的人们消愁解闷,日子长了,他就记住了全部。 

他可能也说过一些山西人的风俗习惯,因为我年岁小,对这些没兴趣,都忘记了。 

德胜大伯在做小买卖途中,遇到瘟疫,死在外地的荒村小店里。他留下一个独生子叫铁锤。前几年,我回家乡,见到铁锤,一家人住在高爽的新房里,屋里陈设,在全村也是最讲究的。他心灵手巧,能做木工,并且能在玻璃片上画花鸟和山水,大受远近要结婚的青年农民的欢迎。他在公社担任会计,算法精通。 

德胜大伯说的是评书,也叫平话,就是只凭演说,不加伴奏。在乡村,麦秋过后,还常有职业性的说书人,来到街头。其实,他们也多半是业余的,或是半职业性的。他们说唱完了以后,有的由经管人给他们敛些新打下的粮食;有的是自己兼做小买卖,比如卖针,在他说唱中间,由一个管事人,在妇女群中,给他卖完那一部分针就是了。这一种人,多是说快书,即不用弦子,只用鼓板。骑着一辆自行车,车后座做鼓架。他们不说整本,只说小段。卖完针,就又到别的村庄去了。 

一年秋后,村里来了弟兄三个人,推着一车羊毛,说是会说书,兼有擀毡条的手艺。第一天晚上,就在街头说了起来,老大弹弦,老二说《呼家将》,真正的西河大鼓,韵调很好。村里一些老年的书迷,大为赞赏。第二天就去给他们张罗生意,挨家挨户去动员:擀毡条。 

他们在村里住了三四个月,每天夜晚说《呼家将》。冬天天冷,就把书场移到一家茶馆的大房子里。有时老二回老家运羊毛,就由老三代说,但人们对他的评价不高,另外,他也不会说《呼家将》。 

眼看就要过年了,呼延庆的擂还没打成。每天晚上预告,明天就可以打擂了,第二天晚上,书中又出了岔子,还是打不成。人们盼呀,盼呀,大人孩子都在盼。村里娶儿聘妇要擀毡条的主,也差不多都擀了,几个老书迷,还在四处动员: 

“擀一条吧,冬天铺在炕上多暖和呀!再说,你不擀毡条,呼延庆也打不了擂呀!” 

直到腊月二十老几,弟兄三个看着这村里实在也没有生意可做了,才结束了《呼家将》。他们这部长篇,如果整理出版,我想一定也有两块大砖头那么厚吧。

 

 

关于评书的记忆碎片

老六

 

凡是能够跟俺完成一次非正式场合交往的人,都就不再叫俺大名,而是直接以“老六”称之。为什么?从评书说起。

一,《隋唐演义》,瓦岗寨三十六条好汉中的老六是王伯当,他是众帅哥中排行最高的。老大魏征、老三徐茂功是道士,没劲;老二秦琼假惺惺的像个娘们,一张黄脸像得了肝炎,没劲;老四程咬金、老五单雄信都是红胡子蓝靛脸,长得不好脾气还挺爆,也没劲;也就排到人家老六那儿,还像那么回事儿,白马白袍,刀法绝伦,占山为王,义薄云天。

二,还是《隋唐演义》,十三杰中排行老六的是伍云召,将门虎子,忠良之后,忍无可忍,揭竿而出,俺喜欢。看他前面那几位,老大李元霸是个白痴;老二宇文成都长得不好看,还老被老三裴元庆欺负;老三裴元庆模样功夫都要得,可他姐姐被大老粗程咬金先奸后娶,他连个屁都不敢放,还归顺了人家;老四雄阔海是个太行山的强盗;老五伍天锡虽排名高过老六,但他不是老伍家的嫡系子孙,所以还得归老六管;也就排到人家老六那儿,还像那么回事儿。

三,《水浒传》,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老六是天雄星豹子头林冲,他的作用很重要,很重要呀很重要,他的牛逼不须表,不须表呀不须表。

四,《杨家将》,请看杨六郎在《辕门斩子》中的血泪控诉:“我大哥替了宋王死,二哥替了赵德芳,三哥马踩如泥酱,四哥八弟失落番邦,五哥出家当了和尚,七弟又被那仁美伤,只剩下我沙里淘金的杨六郎”。

五,还是《杨家将》,大郎之妻张金定,二郎之妻李翠萍,三郎之妻花似玉,四郎之妻云赛英,五郎之妻罗刹女,六郎之妻柴郡平,七郎之妻杜金娥,八郎之妻肖金蓉,数人家老六的媳妇最漂亮,出身也好,八贤王的妹子,羡煞其它哥几个。对了,他还有一个妻子,大刀王兰英,武功了得,帮他消灭强敌。

六,综上所述,老六最好,所以俺让自己叫老六。
  

  

俺是想借机说说评书的事儿。

如今有一家电台中午十二点半开始,连播起了刘兰芳的《岳飞传》。俺有一天坐在出租车里,突然听到了收音机里那熟悉的激越入云的刘氏评书,顿时被搞得五迷三道的。车到目的地,这一回还没说完,恨不得路途再远些。

俺这天听的是岳飞在八盘山第一次跟金兵交锋一段,大郎主粘罕麾下枭将金牙忽主动请缨。听多评书的人都知道,这肯定属于犯贱受死的角色。

好玩的是刘兰芳的艺术表达方法。她先说金牙忽身高顶丈膀大腰圆,使用的又是重兵器,说这样膂力过人的战士千万不要跟他硬碰硬,要不兵器非被磕飞不可。

然后开打,岳飞偏跟人家来了个硬碰硬,结果被磕飞兵刃的却是可怜的金牙忽……未过一个照面,就将金牙忽毙于马下。多么棒的烘衬!文学创作字典中将这种说法称为“拽泻”。

然后他的弟弟银牙忽哭着喊着就上来了……偏偏他们的父母亲还特别能生养,铁牙忽和铜牙忽也在后头等着呢。

八盘山一役是岳飞初试发硎之作,这时的他银鞍照白马,不惭世上英。刘兰芳用“百步的威风,万丈的煞气”来形容这位首次出现在不可一世的完颜部落番兵面前的年轻将军。请注意,“百步的威风,万丈的煞气”这个形容词在整个上部《岳飞传》中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献给我们的传主,一次是献给如流星般划过的盖世英雄高宠。

八盘山,青龙山,爱华山,牛头山,几个山头搞下来,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说“百步的威风,万丈的煞气”在上部《岳飞传》中出现过两次,绝非信口开河,而是俺在最迷评书时的精确统计。那会儿,仅仅能把八大锤的锤名背出来,或学没鼻子军师哈迷蚩叫两声“郎主”,只能算小意思。疯狂如俺,几乎能将整本的《岳飞传》全部复述下来,并沉浸在其中搞起科研来。

比如岳云的锤到底有多重?刘兰芳并没有明说,但银弹子的锤重三百斤,金弹子的锤重三百五十斤,而综合岳云在这两个对手面前的表现,可以知道他的锤的分量就在这两个数字之间。又比如,整套《岳飞传》中名字最长的兵器是什么?告诉你,是秦桧的外甥王大鹏的“锯齿飞镰合扇板门刀”,有九个字,排第二的是嫁给四公子岳霖的苗王李述甫的女儿云霞公主,她用“九耳八环独龙宝铲”力毙不可一世的蛮将赤利青。

别怪俺这么变态,那年头,戏匣子是中国老百姓惟一的娱乐工具,除了听评书,我们还能干什么?

在俺的记忆中,刘兰芳是第一个在电台连播传统评书的(好像是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那也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午放学后用比罗纳尔多还快的速度跑回家,听完一个台再转到另一个台,端着饭碗,直把脖子听歪。如果放学较晚,就不用着急疯跑,因为家家传出的,都是刘兰芳的声音,慢慢走过,一句都不带落的。她的评书,可是滋养了整整一个国家的人。
  
  


该说说高宠了。


高宠,这位生如烟花之灿烂,死如流星之迅忽的英雄,只在钱彩的《说岳全传》中占了两回,只在刘兰芳的《岳飞传》中连播了三天,却以至尊无上的气概,永远活在俺的心中,永远,永远。

在牛皋押解粮草去牛头山的路上,一位头戴金盔,身穿金甲,跨下黄骠马,掌中一杆虎头錾金枪的将军拦住去路,轻轻松松地将郑怀、张奎、牛皋拿下,然后再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玩笑。

他就是高宠,开平王高怀德之后,家传的枪法,满腔的忠义,百步的威风,万丈的煞气。

一个闪亮而轻巧的出场后,高宠与三人结为兄弟,催兵前进,望牛头山进发。

在马踏连营的战斗中,高宠如虎趟羊群一般,枪挑金花骨都,鞭打银花骨都,箭射铜花骨都,摔死铁花骨都,然后,就到了让俺说起来就眼圈发红的挑滑车一段,他连挑八辆滑车,不管宋军,还是番兵,都对他暗挑大指,然后,第九辆滑车冲下山来,高将军连翻了两次腕子,都没能挑动,然后,负责滑车的那个傻逼金将哈铁龙命令将第十辆滑车放下……

……说不下去了。

刘兰芳讲到这一段时,用沉痛的口吻念了一首歪诗——
     为国捐躯赴战场,
     丹心可并日增光。
     滑车虽破身已死,
     可惜将军马不良。

可惜将军马不良。是啊,俺恨不能变成一匹像石头一样坚硬的马,不出汗,不腿软,不发瘫,与高将军一起,将万斤重的铁滑车顶住,顶到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那一刻。

高宠惨死时,牛皋大叫一声,当即哭得昏了过去。“哭昏”这一动作发生在粗犷憨直的牛皋将军身上,更显得其情可鉴,天日可昭。当时俺听到这一段时正在吃午饭,当即哽住,泣不成声。
  


“哭昏”在上部《岳飞传》中出现过三次,一次如上,一次是时任金兀术干儿子的康王赵构在完颜家祭祖时想到自己的列祖列宗而哭,一次是双枪将陆文龙将岳飞的发小汤怀刺死后,岳飞昏倒在了沙场上。到了下部《岳飞传》,昏君误国,奸臣当道,山河沦丧,英雄末路,满部书都要被哭昏。


就像《帝国反击战》是《星球大战》系列、《魔宫传奇》是印第安纳·琼斯系列中最黑暗的一集,下部《岳飞传》也是所有传统评书中最黑暗的一部,连岳飞麾下的大将施全在众安桥行刺秦桧,都要被秦府的一个狗奴才坏了好事。

银瓶小姐是岳飞的女儿、张宪的妻子,父亲和丈夫被害后,她随全家被发配到云南,又遭到解差的调戏,银瓶小姐愤而自尽。当俺听到这一节时,已经有了要窒息的感觉。

也就是在这一回中,刘兰芳粗浅地分析了一下,说杀害岳飞的真正凶手是高宗赵构。因为是他不希望岳飞连连得胜并将二帝接归来,那样他就没了帝位。刘兰芳的原话是“高宗赵构也留了个心眼儿”,俺认为批判力度是很不够的。事实上在她进行这番分析之前,俺就已经看出了其中的端倪。可叹刘兰芳,没将个中蹊跷深入挖掘下去。

《岳飞传》下部中还有一回,牛皋的儿子、“金毛太岁”牛通夜探秦府,准备刺杀秦桧,结果在凤凰亭遇见了秦府的管家秦禄和秦桧的二太太美娘私会。按照阶级分析的观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赞成,而按照人性解放的观点,这也是一对追求自由爱情的男女,但在刘兰芳的嘴下,这二人却成了奸夫淫妇,被牛通毫不眨眼地杀死了。这也是俺对刘兰芳产生腹诽的地方。

但是,无论如何,俺是要向刘兰芳女士表示敬意和谢意的。
  


《岳飞传》之后,刘兰芳说起了《杨家将》,而与她同属鞍山市曲艺团的单田芳则向中国百姓端出了他的饕餮大餐——《隋唐演义》。


按照某种说法,“单田芳”三个字的繁体写法暗含了十二张口,单老师也确实能说。尽管没有详细统计,但他是说书人中最高产的,这一点应该没有异议。但是,俺不太喜欢单老师说的书,这主要也是他的第一部《隋唐演义》坏了俺的胃口。

这部书中遭人诟病最多的是把英雄按照本事高低都排好名次,然后排名靠后的就只有挨前面人揍的份儿了(老二宇文成都和老三裴元庆这一对冤家除外),这种做法尽管一目了然,也算费厄泼赖的一种,但毫无波澜和悬念可言,显得很乏味。

更要命的是,《隋唐演义》中有许多让人不可理解的地方。俺觉得吧哈,对待任何文艺作品,观众的欣赏底线是:你可以犯不可笑的错误,但不可以犯可笑的错误。问题就是这里,《隋唐演义》充斥的都是这种低于一般人智商的错误。比如程咬金将皇帝的位子让给李密这个小白脸,而瓦岗寨的众弟兄又对李唐王朝俯首贴耳,甚至不惜兄弟反目成仇。当俺听到单雄信被昔日贾家楼的拜把子兄弟拿下问斩时,心中的郁闷达到了极点。

尽管如此,单先生的烟酒嗓还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乐。像他说到大汉吃饭必是“甩开腮帮子、抡开大槽牙”,说到罗成必是“气死小辣椒,不让独头蒜”等等,尽管语言单调,但重复也是一种美。

李元霸攻打十八路诸侯的联军时,和瓦岗寨的人说好:瓦岗寨的将领都插一小旗,到时候假装打一下就放跑。结果雄阔海老人家浑身上下包括坐骑都插满了小旗子,还威风凛凛地向李元霸叫阵,看得白痴李元霸都笑了;单雄信和李家是世仇,谁劝也不听,偏不插旗子,要拼死一战,李元霸不明就里,但在下杀手的一刹那发现单雄信的马尾巴上插着一个小旗子,马上停手,不知是哪位兄弟救了老单一命;秦琼想摆个架势,无奈武功差得太远,铁枪被金锤砸得曲曲弯弯,李元霸有些过意不去,过去把铁枪用手一捋,铁枪恢复原状。
  
  


在俺的心目中,稳坐中国评书界第一把交椅的,绝对是袁阔成先生。


袁老师是评书世家,其伯父袁杰亭、袁杰英,父亲袁杰武,合称“袁氏三杰”,其大伯父袁杰亭更被称为“说书的梅兰芳”。袁阔成是第九代评书先生,是当代评书界辈分最高的,从五十年代初开始说新书,是说新书的第一人,评书界有“无派不宗袁”之说。

袁阔成老师的评书真是没的说,俺母亲文化程度不高,但她老人家当年听袁阔成讲诸葛亮舌战群儒一段,也听得津津有味。唱戏的人女怕《思凡》男怕《夜奔》,说书的人恐怕最怕舌战群儒这段文戏了。袁老师能说的那么深入浅出有张有弛,不是一般战士能做得到的。《三国演义》后半部赵云去世,袁阔成用了整整一回的篇幅来回顾赵云将军光辉而伟大的一生,堪称一部很完整的赵云评传。

关于对袁老师的赞美,实在是太多了,如有人总结他的评书有“漂、俏、帅、脆”的特点;有人用“语断昆山分石玉,言倾沧海鉴鱼龙”来评价他说的书;有人说得更直接:“听袁先生的说书,真好似看一部电影,一场话剧。”

其实在演说传统评书之前,袁老师就播讲了大量“红色评书”《烈火金刚》、《红岩》、《赤胆忠心》、《林海雪原》、《暴风骤雨》等,像一些经典段子如《许云峰赴宴》、《肖飞买药》、《江姐上船》等,更是脍炙人口。



但在俺心目中,袁老师最伟大的作品则是《水泊梁山》及其续集《神州擂》。


当年俺听《水泊梁山》,无比震撼。因为它的情节将施耐庵的《水浒传》完全颠覆,偏又比《水浒传》扣人心弦得多,跌宕起伏得多,传奇得多,解气得多。像小李广花荣的三枝雁尾蛇锋箭在《水浒传》中是找不到的,但在袁阔成的评书《水泊梁山》中,绝对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笔,竟牵扯到了后羿射日,一箭定江山。在金庸和梁羽生之前,他老人家已经让我们领略了武侠与江湖。
  
  

在俺看来,《水泊梁山》比《水浒传》伟大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前者中的梁山好汉是人间的欢乐英雄,后者中的梁山好汉是阴阳界里的魔头。
    二,前者融合了武侠小说的若干因素,所以更江湖,更符合老百姓的审美需求,而后者基本上是符合朝廷的政治需求的。
    三,前者着力塑造了一批出身市井的平民英雄,如矮脚虎王英、神算子蒋敬、摸着天杜迁等,每人有每人的本事,每人有每人的个性,特别是鼓上蚤时迁,从夜盗紫金八宝夜光壶开始,带动了整部《水泊梁山》的情节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而这些人在后者中除了几句开场诗之外基本上是没什么戏份的,后者把篇幅全部献给了优良品种出身的王侯将相。尽管时迁盗了一次甲,戴敦邦还在他的一百零八幅绣像中将人家画成了半个身子。
    四,前者对梁山的对立面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像大名府的梁中书、祝家庄的祝员外、江湖四大怪杰等,也是个顶个的牛人,增加了对手的难度,才有征服的快感。后者中的反面角色几乎千篇一律地成为梁山好汉成就功名的垫脚石,毫无特点,毫无闪光点。
    五,前者将女人当人看,特别是对一丈青扈三娘和矮脚虎王英的爱情描写,比后者要高明不知道多少倍(因为后者简直没有爱情可言,只是将扈三娘作为宋江兑现诺言的工具赏给了色鬼王英,分母为零,所以这个比数没有意义)。中国好多文人不知道是吃过女人的亏还是受过女人的气,做了许多混帐事,像施耐庵把扈三娘嫁给王英,许仲琳把邓蝉玉这朵鲜花插给了土行孙这个孙子。娘的,要让俺来写,怎么着也应该是高大威猛的杨戬杨二哥,或是与阳光少年那吒来一段姐弟恋啊。
    六,综上所述,《水泊梁山》比《水浒传》伟大。
  
  

袁阔成的书不仅沉稳大气,而且还很有趣,以下是俺整理出来的他说书中六块比较有意思的碎片。


一,蒋干盗书一段,群英会上周瑜像老六一样酒风浩荡,其他人都替他担心,袁阔成就来了一段书中暗表,说他们喝酒用的是转心壶,可怜的蒋干喝的是烈性酒,而周都督喝的——“跟现在的麦乳精差不多”。

二,某酒楼上,几个色鬼正要调戏一个卖唱的女子,忽听得楼下传来一声断喝:“住手!”然后就听得楼梯响,一个人走上楼来。奇怪的是,此人的脚步声并不像我们走路那么匀称,而是忽快忽慢有高有低,细细一品,竟是《将军令》的旋律。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便是矮脚虎王英,由于腿脚不利索,所以他走路都跟演奏民乐似的。

三,小霸王周通抢亲,不花的和尚鲁智深替美女顶缸。周通跟山贼兄弟喝完酒后直奔洞房,嘴里一边叨逼叨,一边色迷迷地往销金帐里摸,这时,“从帐中突然飞出一只船来,将周通踢翻在地——那哪儿是船啊?那是鲁大智深的一只脚!”

四,美男子玉幡竿孟康在某山寨做客时,被寨主的妹妹看上了。这是一个长得五大三粗的姑娘,怎么个大法?请看这位大小姐穿的那双绣花鞋,楞是从一字长蛇、二龙戏珠到十面埋伏十个超级阵型全给绣上去了。

五,《水浒传》中戴宗的甲马属于怪乱力神的东西,而在《水泊梁山》中,他赖以成为神行太保的是一头介于马、骡子和驴之间的牲口,跑得飞快。黑旋风李逵特眼馋,却又老是犯小错误,戴总就治了他一下。原来这头牲口跟正常坐骑相反,说“驾”它就停,喊“吁”它就玩命跑,结果把黑旋风给折腾的。不过到了《神州擂》,宋江有一次派戴宗出差,竟提到了“你的甲马能绑四个就绑四个,能绑六个就绑六个,越快越好”,与《水泊梁山》有前后矛盾之处,算是这套书的一个小小的bug

六,综上所述,袁阔成的评书是很有趣的。
  
  


刘兰芳、单田芳、袁阔成,在他们温暖的声音中,俺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其实评书听多了,会发现其中的套路和模式化,如每部书中都会有一个傻乎乎的福将,像《岳飞传》中的牛皋、《杨家将》中的孟良、《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他们的好运气如果搁到现代,绝对能中彩票大奖,而他们的记性普遍不好,练武都是好几年下来只会有限几招,而就这几招已足够他们行走江湖无往不利,其中最好听的是孟良那几招:劈脑门儿、扎眼仁儿、剔排骨、砍肉槌儿,成心欺负不会说儿化音的南方人。

传统评书中人物的名字,也很有脸谱化的倾向,许多人一听名字,就知道他是好坏人。最不堪的是秦桧家的八大家将:长尾巴狗、短尾巴狼、铁笊篱、不漏汤、钟不响、铁铃铛、胎里坏、一包脓,不但集天下贬义词之大成,还充分揭示了其罪恶又不幸的命运。

而在所有的评书中最让俺纳闷的,是关羽关老爷的血脉之强,不管传多少代,遗传基因都不带变的,像《岳飞传》中的关铃、《杨家将》中的花刀太岁岳胜、《隋唐演义》中的大刀王君可、《水泊梁山》中的大刀关胜,不管是嫡系还是旁支,全是清一色的卧蚕眉丹凤目面如重枣,让人不由得不佩服其DNA之优秀。并且,他们的武器装备也是千秋万代永相传:胯下赤兔胭脂马,掌中青龙偃月刀。每当看到这样的角色出场,俺都要在心中非常欣慰地慨叹:关老爷的忠义精神万古长青。
  


而他们的评书给我们的真正滋养,是那种非常中国的侠烈风范和英雄主义精神,它支撑起了一个小男人的精神世界,就像杨过的幡然醒悟——“霎时之间,幼时黄蓉在桃花岛上教他读书,那些‘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语句,在脑海间变得清晰异常,不由得又是汗颜无地,又是志气高昂。眼见强敌来袭,生死存亡系于一线,许多平时从来没想到、从来不理会的念头,这时突然间领悟得透彻无比。他心志一高,似乎全身都高大起来,脸上神采焕发,宛似换了一个人一般。”

    在这篇文章结束时,让俺评出传统评书中的十大英雄场面——
    高宠挑滑车,盖世英雄悲失路;
    梁红玉擂鼓战金山,一声鼙鼓震高樯,十万雄兵战大江;
    赵云长坂坡救阿斗,杀得曹兵个个愁;
    杨七郎幽州解困,威风八面力杀四门;
    杨六郎大战韩昌韩延寿,两人惺惺相惜,只要六郎在,不再犯边关;
    岳飞出世,河南农家子枪挑没落贵族小梁王;
    岳雷扫北,鞭敲金蹬响,旗唱凯歌还,实现了历史中从未实现的梦想;
    小李广花荣三枝雁尾蛇锋箭箭射天下,祝家庄阖庄变色;
    八大锤大闹朱仙镇,关铃大破一字长蛇阵;
    花枪将罗松,一枪解开李元霸与罗士信的生死扣,一绝一雄一杰完成了惟一一次亲密接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0)
评论
出喝酒 回复 悄悄话 嗯,前几期天天向上请到这些人上节目,特温馨,想到了小时候。
小米粥 回复 悄悄话 好象这不是阿小名第一次感慨走廊今不如昔了。。。。
群思 回复 悄悄话 所见略同,首推“袁阔城“!!
阿小名 回复 悄悄话 丰子我今天给老包(你认识么?)写信,还谈到这点了呢。

我前天告诉他阿小J读完Narnia之后才看同名电影的感受,就此谈到小说,我说我应当引导孩子多看些non fiction。老包觉得小说也好——小说越长越好,长长的可以一路看下去,不会很快催你返回现实里。

我对他说,关于沉浸在小说的非现实当中,我曾经有过同样的愿望。那时候不喜欢自己的现实生活,整天梦想独自一个人,或者跟自己的爱人一起,去孤岛上生活。现在也想孤岛的事情,知道永远实现不了,只是凭借想象,缓解一下压力,证实自己身体里还有些理想的成分,得点心理上的安慰。但是对于现实,真倒无所谓喜欢不喜欢了。有时候开心,有时候觉得没有意义,但只要有孩子,现实生活就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不得人计较它的好或不好,只知道无论如何,都要让他们觉得被疼爱,觉得幸福。这么想来,我还是慢慢现实起来了。是被忙碌逼得,呵呵。

两个儿子都病了,整夜地咳嗽,唉。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要继续喜爱一点儿一直都喜欢的东西,男人往往在这方面很会照顾自己,女人则容易一心扑在家和孩子上头,忘了自己也需要操劳以外的享受。直到不胜负荷了,才在一瞬间崩溃。

我们共勉吧丰子,还有其她的妈妈们。:)

sanfengzi 回复 悄悄话 无名,你没事的时候也请想着经常给我认个错,我特喜欢。

最悲哀的是,现在是即使现在有评书听,也听不进了。

那天,借给朋友一个电影,我还没看. 看完,她说,你别看了,HEN(3)DEPRESSING的。
咱们年轻时候,没事还要找出点情绪来强做愁呢,现在呢,忙得连一点悲伤的情绪都不能承担了。

再听到高宠惨死,估计“俺”也不会“当即哽住,泣不成声”了吧。
阿小名 回复 悄悄话 阿小珊我认错。文章改过来了。对了,想起一个走廊写手,叫天南太子,我特喜欢,岭南文化写得好极了。你要是感兴趣,不妨去看看他的博客。他不常出现,是一独行侠: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1781

淑女司令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小人书,已经写了信恭请了

我也最喜欢高宠,帅哥又早死
小人书 回复 悄悄话 就你最后那句话发个牢骚。如果司令没看见,请你转达。
前些日子,有个叫“风乍起”的在走廊打了个招呼,没人儿理他(我跑到影坛去跟他套了两句瓷)。这风乍起是当年走廊的一位巨侠。印象最深的是他写的虎牢关,冷艳锯对天下戟。那时候走廊也打架,比如为了三国里谁谁谁在哪哪哪年干的什么什么事。这风乍起好像就是被打跑的。
珊瑚礁 回复 悄悄话
"全国上下"得除去粤地,我们迷的是张悦楷,林兆明,杨达,黄俊英,...

小时候好象没追过评书,我高中(大学附属中学)同学,如果是在市区念的小学/初中,普通话都还说不利索哪,据说语文课朗读课文用的都是粤语!
小米粥 回复 悄悄话 刘兰芳说杨家将比说岳好,我觉得。当年听杨家将那叫一个辛苦,本地的电台没有,都是短波听河北台,赶上信号不好那个着急啊,最大的心愿就是从头到尾清楚地听一遍杨家将。

我的十大经典里还有大隋唐里面的“金捶对凤镗”:隋唐第一和第二的对决,也是抻长了讲,半年都没打起来。说起隋唐,我听过两个版本的,除了单田芳,还有一个陈清远,要论隋唐,那比老单的大烟嗓子好的可不是一点两点,可是好象完全没有人听说过这个人,每次跟人提起的结果都很郁闷。
sanfengzi 回复 悄悄话 杨家将有个印象,就是每次该上阵了,或者陷入了僵局,就会有个年轻的小将出来,帮助打败了敌人,这些小将没有例外都是佘太君遗落在外的孙子
sanfengzi 回复 悄悄话 让俺评出传统评书中的十大英雄场面

怎么没有穆桂英闯天门阵,
sanfengzi 回复 悄悄话 老六写得真好啊,很多记忆的碎片就这么拾起来了!

“在所有的评书中最让俺纳闷的,是关羽关老爷的血脉之强,不管传多少代,遗传基因都不带变的,。。。。俺都要在心中非常欣慰地慨叹:关老爷的忠义精神万古长青。”

哈哈,聪明人写聪明文!

三丰子 回复 悄悄话 劈脑门儿、扎眼仁儿、剔排骨、砍肉槌儿
这个是我小时候的最爱。
孤草 回复 悄悄话 我也记得小时候听评书的日子,把收音机当宝贝的日子,可是怎么都想不起来当年听得什么了。

倒是田连元在电视里说的关于寇准的那个,记得还清楚些。

痴呆了我,老年性的。
阿小名 回复 悄悄话 嗯,老六写高宠那段真是好,看得我热血沸腾,小时候的感觉全回来了。孙犁那篇也好看,兄弟三人怪有生意头脑的,村里的人也实诚,好玩儿好玩儿。
阿小名 回复 悄悄话 更确切点儿说,应该是全国上下集体听评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不过也难说,不定什么时候这股风就能吹回来,只是听书的可能不叫评书迷,改叫评粉了。
哪吒 回复 悄悄话 高宠是一直我小时候心目里的英雄之一。
上个周末在朋友家聚会,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竟然连李元霸是谁都不知道。他们和我差不多岁数,真不知道他们小时候干吗去了。
我本来想把隋唐好汉排名说给他们听,可说到杨林我就想不起来下面是谁了。
蓝山红月 回复 悄悄话 听评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蓝山红月 回复 悄悄话 sha fa!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