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网上无名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童书阅读50年

(2006-11-13 14:19:58) 下一个





作者:石寒』

儿童读物就是我们阅读成长史中喝上的第一口奶。它的滋味或许也在我们的血液里打下烙印。

2005年,当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只能在诞辰200周年的时候再次被读者想起,当“流浪的三毛”已成70高龄仍只有三根头发的“三毛爷爷”,当铁臂阿童木化身为怀旧玩具商店的古董,当“没头脑和不高兴”只能作为某个年代生人之间的秘语和暗号,我们才知道,这第一口奶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永恒位于回忆彼岸的时光流年,更是一代童话养一代人的奇妙体验,它体现了代际趋同的文化品位和社会理想,折射出社会变迁和历史更替的光彩和暗影。重读我们半个世纪的童年阅读,足够成就一次在最真纯柔软文字领域内的文化年轮剖析。

广义地来说,我们采纳信息、获取资讯的一切行为都可称作阅读。就像加拿大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中说:“阅读书页上的字母只是阅读的诸多面相之一,天文学家阅读一张不复存在的星象图;动物学家阅读森林中动物的臭迹;舞者阅读编舞者的记号法,而观众则阅读舞者在舞台上的动作;双亲阅读婴儿的表情;中国算命师阅读古代龟壳的标记……这一切阅读都有书本的读者共享辨读和翻译符号的痕迹。”

在这个人人都是资讯狂的信息世纪,谁还记得几十年前儿童读物匮乏的寂寞童年?在电视电脑DVD躁动下多媒阅读的时代,谁又怀念那些静悄悄在纸上的单纯童话?反过来看,家长是否真的能够享受跟孩子一同观看奥特曼的喜悦呢?成人童话作家们又能读懂多少孩子们阅读童话时的眉头和笑容?

1954年—1965年

读本:《西游记》、《水浒》、《七侠五义》等传统读物;冰心《寄小读者》(1926年)和《再寄小读者》(1958年);1960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著名翻译家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等西方童话故事已经在城市孩子中开始流传,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儿童连环画已开始流行。

传媒视听:广播——“小喇叭开始广播了,哒嘀哒——!”从1956年9月4日开始,这个稚气的报幕童声和会讲故事的孙敬修老师,在我国第一个少儿广播节目《小喇叭》中陪伴了几代少年儿童的成长,延续约半个世纪;杂志——1962年《儿童文学》杂志在北京开始筹办;电影——《小兵张嘎》(1962年)。

密码:传统当道,百花齐放

解读:相比现在,那是一个资讯匮乏的年代,具有独特魅力、富创造性的儿童读物并不多,但能和阅读相伴的童年总是充满美好回忆。因此,《西游记》、《水浒》、《七侠五义》等传统读物多是当时孩子们的手头读物,在看不太懂的情况下,依靠书中简洁勾描的插图孩子们在心中虚构了一个又一个奇幻跳跃的传奇故事。

这些题材也反映在当时的儿童连环画中。如传统文学著作《三国演义》、《西游记》、《杨家将》,30年代流行的漫画《三毛流浪记》,儿童故事《三只羊》、《我们永远互相帮助》,具时代气息的《董存瑞的故事》、《人人都说公社好》等。

但也有读物具有脱颖而出的气质。冰心奶奶的散文诗、散文被称为具有魔力、温婉清新的“冰心体”,如果说她的散文以恳切亲昵的“软件”赢得了众多小读者的青睐,那么1960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则是以活泼插图和趣味十足的科普知识“硬件”成为了孩子们的热门书籍,甚至家长们也爱读。

应该说,上世纪50年代,儿童读物的发展自建国以来遭遇了一个黄金起点,虽然作品在主题和表现上还存留着某些相似处,但如张天翼、严文井、贺宜等优秀儿童文学创作者都写出了大受欢迎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诗还是儿童文学家庭中比较风光的一族,在学校的主题班会或晚会上,朗诵儿童诗还是一个激情洋溢的保留节目。可惜的是紧接着十年文化浩劫,精神紧张的大人们遗漏了很多事,儿童文学的创作被历史搁置在了一旁,儿童诗的创作更是寂寞了。

1976年—1985年

读本:80年代初,已故教育家林汉达和曹余章撰写的通俗历史读物名著《上下五千年》风靡全国;1978年,著名作家叶永烈出版少儿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格林童话选》是70年代末中国少有的几部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之一。

传媒视听: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被改编为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同名人偶电视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出诸多精美可爱的动画片。

密码:科幻迷人,动画娱人

解读:1976年初,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的青年编导叶永烈发表了小说《石油蛋白》,这标志着十年浩劫后的第一次在儿童文学领域恢复了科幻题材。紧接着,在全国人民的狂欢中,萧建亨、童恩正、刘兴诗等六七十年代的科幻作家逐渐恢复写作。

80年代开始,翻译界、出版界勃然而兴,成为突出现象和兴奋点。这时是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被统称为“新时期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传统观念中,儿童文学就是教育儿童的文学。当儿童文学逐渐摆脱了单一的“教育工具论”的束缚,文学的审美功能大大加强。

课堂上的童年阅读仍然延续灌输式的理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必须解读为对无情的资本主义进行“血泪控诉”的经典,因此课外阅读中的自由联想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读《小灵通漫游未来》,虽然只能记住直径一米的大西瓜、不用汽油的飞行车、没有灯的发光天花板……没有什么道理,只有不可思议的奇怪念头,这真是童年最美好的收获。

1986年—1995年

读本:郑渊洁童话、《丁丁历险记》、《长袜子皮皮》、《一千零一夜》

传媒视听:杂志——郑渊洁唱主角的《童话大王》,《少年报》、《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看图说话》等报刊杂志也更加大众化;电视动画片——《花仙子》、《蓝精灵》、《鼹鼠的故事》、《黑猫警长》和《葫芦兄弟》。

密码:郑渊洁时代

解读:中国儿童文学在八九十年代开始实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创作理念也真正地“走向少儿”,以儿童为主体。这是这一次了不起的观念革新。

80年代一大批标榜“新潮儿童文学”的中青年作家所热情呼唤的“塑造小小男子汉”、“阳刚气质”的口号,所塑造的个性鲜明的“自立型”、“断乳型”、“成长型”少儿形象,如《小龙人》、《葫芦兄弟》等,都从不同方面受到过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的精神感召与变革意识的冲击。

少年儿童读者的买方市场逐渐形成,从前灌输式与哺乳式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这种形势下显得力不从心,而真正面对市场、面对读者的作品则广受欢迎。80年代郑渊洁的成功就是一个明证。《童话大王》是最受怀念的80年代童话期刊,《皮皮鲁和鲁西西》、《魔方大厦》、《舒克和贝塔》和《侦探荞麦皮》等都堪称大师手笔,甚至许多文风和文本技巧都带有后现代实验气质,堪称“无厘头”文学前辈。冰波的“抒情派”童话、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和《女生贾梅》等儿童系列小说在市场上都遭遇了春天。不论是在创作实绩还是理论突破上,八九十年代的儿童文学所取得的成就比50年代要厚重得多。

1996年—2005年

读本:1996年,16岁的深圳女中学生郁秀的一部《花季雨季》成为发行100多万册的畅销书,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连环画;《新概念作文》;《哈里波特》系列;《大宇神秘系列》的畅销;《书包里的红玫瑰》大胆对少男少女谈性。

传媒视听:电视动画片——《蜡笔小新》、《机器猫》、《大力水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猫和老鼠》、《天线宝宝》等;电影 ——《哈里波特》、《怪物史瑞克》;网络flash——春水堂阿贵系列、《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电脑游戏——《泡泡堂》、《传奇》等。

密码:言情入室,魔幻当家

解读:一个4岁的小男孩对一个3岁的小女孩说:“我爱你。”女孩问:“你能为我们的将来负责吗?”小男孩回答:“当然,我们又不是一两岁的小孩。”

新世纪的孩子已经不是上个世纪的孩子,他们一步一步更加要求自己对自己负责,却同时一步一步地抛弃刚刚撒开手的上一代人的旧道德价值观念。

情爱是中国人渐趋开明的一个隐秘话题区,在孩子们这里,几十年来也呈现出渐渐放开的势态。开始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郁秀式的“自画青春”,比如早恋、家庭困扰、朋友圈子里的复杂情感等都不再是禁忌或太过敏感的话题。孩子们的烦恼不但都赤诚地袒露在众多家长面前,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对这些事情的思考和态度更清晰地表达了出来。现在市场上许多成套推出的“青春文学”,其实就是写得相对干净点的通俗软性言情读物,多少少男少女都沉浸在这种青涩感情的迷惑和倾诉中。近年有一本在青少年中很畅销的书《书包里的红玫瑰》,讲了许多有关青少年性行为的案例,每个案例后都有剖析和针对性的性教育内容,还配有漫画。

魔幻小说在儿童文学界的异军突起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当50年代或70年代科幻小说开始流行的时候,它似乎还担负有科普、启蒙的重任。然而魔幻小说似乎移植了西方魔法师和幽灵的传统,又平移了美国恐怖科幻漫画电影、日本神魔漫画小说的诸多元素,加上“无厘头”的胡椒,这一顿 “全球化大餐”吃得孩子们直呼过瘾。

他们也自己动手制作大餐了。2003年,成都11岁女孩古立坤,读完小学就主动放弃学业,写出了长篇魔幻小说《魔法士传奇》并出版面世;2004年,CCTV报道了11岁男孩边金阳,已出版了三本魔幻小说,被称为“中国的哈里波特”、“中国第一魔幻少年”。

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而制造标准却越来越明确,那就是市场。通俗文化更名为时尚文化,便似乎不再使人惊呼泛滥,而是不辨真伪地浸淫其中,朝夕与共。儿童阅读也越来越时尚化,样样得赶个流行和热潮。我们置疑时尚的同时,也就不得不置疑儿童文学的时尚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望月明 回复 悄悄话 想起了少年时代!
网上无名 回复 悄悄话 我们过去读的童书,和孩子们现在读的童书不一样。

总觉得我们小时候读的东西,适合孩子也适合成人,既浅显易懂,又蕴涵着很多哲理。

可我的孩子们,他们现在读的书,在我看来,多数实在是够弱智!咳,他们爱看就行吧。

当然了,这是在美国。在中国,我看到的小孩子的书,倒是没有那么弱智,可又太注重智力发展了,恨不能随便一个什么小故事,都得弄得跟道智力题似的。有时候本来想轻松一下,给孩子念个故事,可到头来,又变成学习,别说孩子,就连我都头疼。这么多丰富的内容,却还像你所说的,没有想象力可言,全都是实打实的知识。:(

留在我们记忆里那些委婉含蓄的阅读情感,真希望在快餐时代不要荡然无存。

sanfengzi 回复 悄悄话 My son did not get 《卖火柴的小女孩>> at all!
He seemed unable to understand why she was miserable, and i don't know how to explain neither :-((((

My son has three shelves of books and books everywhere:-),but I feel, maybe not 100% correct, that the books bought in American are mostly for behaviorial training and fun/educational/ informational purpose, but lack of imagination.
I plan to read him now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