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学名著对我们还有多少价值?

(2005-04-12 19:20:36) 下一个

   
 文章来源: -轮子 于 2005-04-12 16:09:30    
 


 
 
 看了楼下 地中海人鱼 的问题和回帖,觉得很有趣,看来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我曾经说过,四部中国古典名著只有《西游记》读完了,而且不只一遍,其他或者读不下去,或者读了一半不能卒读。后来对《金瓶梅》很期待,真看了还是没看下去。

每个人都有读小说的年龄,一般在中学以前,一些人会延续到大学毕业。我是在中学阶段读了大量的小说包的,所谓名著主要是在那时读的,往后的若干年依然读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但是都是中国当代作品了。回想起来,读名著并没有给我很深远的影响,唯一觉得有影响的是《红与黑》那部小说。其他的名著甚至书名都记不得了。很多小说越是名著越无趣,比如我最不喜欢巴尔扎克,我不觉得它给我带来什么启迪。莫伯桑还可以,雨果就很没劲(对我来说)。其实一本不算经典,但是中国读者很熟悉的小说《牛虻》里面的主人公对我的影响还大一点。

高中之后的几年,买了大量的诺贝尔奖作品,但是真的是读不进去。比如海明威,我买了它的好多著作,却没有一篇能读进去。倒是一些意识流的作家作品有嚼头,狂读不止,比如乔伊斯。美国的黑色幽默当时还很时髦,读起来一点幽默感觉都没有。日本当时唯一的诺贝尔奖得主川端康成的《雪国》更是不知所云。高中之后还尝试读过莎士比亚,从来也读不进去。我自以为是很喜欢文学和文艺作品的人了,可是名著对我的影响真的很少。实在不如同期阅读的中国当代文艺作品,倒是当时的中短篇小说帮助我认识了当时和之前的中国社会。长篇小说几乎没有可以读到底的,唯一读到底的好像是《废都》那是很晚的事情了,大家差不多是把它当A书读得,所以可以到底。

我敢说很多人没有读那么多的小说,更不要说名著了,后来大家去读金庸而不是诺贝尔奖得主的作品是对的,小说的主要意义还在于娱乐,而且金庸在武侠世界里构造的其实是中国社会(文化)的现实。

结论是,文学作品的作用一直在弱化,当社会科学发达之后,人们理解社会和人生更愿意借助科学而不是文学,文学作品无论多么成功和深刻,都摆脱不了个案的性质和虚拟的特征。而我们最需要得是现实的和一般的知识。曾几何时,人们要为自己不知道某某名著,不知道某某名画,不知道某某交响乐而觉得汗颜,今天,已经无需如此了。因为人的知识体系极大地扩展并且现代化了,文学艺术只占很不重要的一个位置,即不代表知识也不代表技能。 
 

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我强调的是,从文艺作品吸取营养  
越来越被别的方式取代了,这是我的一个观察,也是对未来的一个猜测。文艺作品在全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地在下降,曾经是人类知识的主干,现在只是附加了。

其实真正要认识社会认识人,必须借助哲学社会科学,文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太大了。这是我自己的历程和感想。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