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张艺谋和冯小刚代表了中国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两面旗帜。

(2004-12-29 21:08:07) 下一个

    
 文章来源: 饶舌 于 2004-12-28 20:25:54    
  
 
 楼下提到 英雄 和 十面埋伏 在北美被叫好,在国内却被叫骂。让我慨叹:中国仅有两个赶得上趟的导演张艺谋和冯小刚都被骂得狗血淋头。

这网上的言论其实也受国内的评论影响,很多人是根本没有看过电影的情况下跟着骂的。这一点都不奇怪,尽管很多人顶着硕士博士的帽子,从来不能自己想事情,媒体怎么说,他们就怎么跟着起哄。这是从众心理现象,古往今来皆如此,中国外国,东方西方都一样。越是创新的,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越受到咒骂。绝大多数人,无论文化,无论社会地位,无论占据的权力位置如何,无论拥有的财产有多少,也就是说无论这些东西给他们带来的自由比通常人多多少,在群体压力(舆论,暗示)之下都会产生自我拘束,为了安全感而选择认同大多数,从众是社会心理学的定律之一。了解这点,对于大多数的言论根本不必在意,丝毫没有价值。只有少数人可能抵抗一边倒的舆论,中国最严重的从众现象发生在文革期间,所有的阶层在一夜之间都变成白痴,而且争相降低自己的智慧。那么多文人学者从前的睿智眨眼间消失殆尽。真正抵抗文革的是很少数的一些人,而且未必需要学富五车,重要的是那个人的人格特征,思想方式。

上面要说的简言之,海外留学群体跟着骂英雄 和十面埋伏,不过是对国内舆论的从众而已。另一个原因涉及观念的问题。很多人被中国长期的庸俗的一陈不变的文艺理论束缚(每个人都以某种方式接受既有的文艺理论,不通过理论学习还通过媒体评介),中国长期市场经济不发达,当然没有跟市场经济相联系的文艺理论。至今一说文艺产品是商品,就有人嗤之以鼻,说你浑身铜臭。其实文艺产品从来都是商品,只是从前社会市场经济不发达,很多文艺产品的回报很小而已。文人写稿挣稿费,演员演出收门票的时候从来没有人说,我的作品不换钱的。当然你写几首诗歌,几篇散文作副业,不指望它养家糊口那是另外的话。但是那些以文艺生产为生的人要赶上国际国内的潮头,就必须站在风口浪尖上。在电影跟商业的结合上,张艺谋和冯小刚无疑是中国电影人的楷模,最具有当代电影导演的特质。张艺谋和冯小刚代表了中国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两面旗帜,今天我们不高举他们难道还高举谢晋那样的导演。之前谢晋倒是独领风骚好多年,但是那是过去年代的产物。

再看电影本身,对于英雄和十面埋伏横加指责的人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对电影的观念要改变,却对新锐导演的探索那么的不宽容。今天连小说都不讲故事,不重情节了,还要求电影讲故事,讲情节?真的喜欢看故事,去读故事大王就好了。电影是视觉艺术,要的就是视觉刺激,花样翻新。偏偏中国电影评论界对好莱坞的视觉冲击技术,能力和追求大加批判。结果好多四至六代电影导演沉静在个人的小故事,小情怀,沉静在六十年代法国艺术电影的仓库里面,为差不多没有事情可做了的各种纯艺术片的评委们拍一些追思过往年代的故事。动不动传来电影节的奖的消息,却在票房上惨败。我们的执迷不悟的评论家,为了炒作不惜断送中国电影前景的媒体记者们带领不明真相的观众为那些该敲丧钟的导演唱赞歌,为那些本该该唱赞歌的敲丧钟。真的是穷折腾。电影最后的评判是观众,就在骂声四起的时候,其实中国的观众也给了两部电影空前的承认,观众的承认不用票房来证明,难道还用几个自以为是记者的评论来证明吗?票房就是掌声这个道理居然要讲100遍还灌输不进。有人会说,我看那电影是好奇,是为了批判,但是英雄之后的十面埋伏的票房依然名列前茅,没有那么多要在同一块石头上跌两次的傻瓜吧?

张艺谋和冯小刚不会因为有一些傻瓜不喜欢他们而停住脚步,他们想停,当代电影的体制和机制也不会让他们停下来。他们是当代电影机制的产物,而且会带领更多的导演走上电影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