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在“圆明园画家村”的一段旧“情”事 (1)

(2004-12-22 20:14:18) 下一个

   文章来源: -轮子 于 2004-12-22 13:51:08    
 
不知道这里有多少人了解 圆明园画家 这个现象。在九十年代中期曾经引起媒体广泛注意和报道。我碰巧跟这个群体有一些瓜葛,这两天突然热衷于修画廊办画展,这些活动也勾起我对圆明园画家村画家们的怀念。

于珊是圆明园画家村里的一位女画家,认识她既偶然也必然。那时候我在北大读书,有一天宿舍门被敲开,一位穿着奇特的娇小女生站在门外,完全陌生,在我打量她的时候,她意识到走错门了,不过她不象很多人那样拿腔拿调地说对不起,抱歉,不好意思,。。。之类,而是犹豫地站着,迟疑了一下,欲言又止,最后自来熟地招呼了一下,说了再见,走了。

后来果然再见了,再见她却是在教堂里。那时候我们临近毕业,没有什么非做不可改天要due的作业了,直接的结果是课外活动内容变得丰富起来,除了打牌,看电影,上教堂听赞美诗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当然,这是我能坦白说的原因,只是原因之一,而不是根本原因,呵呵)。那天一直到礼拜开始,我边上的座位都是空的,十分钟之后,有人在我边上的座位入座,我侧身一看,竟然是她。后来大家读格林多前书,圣经中关于爱的最著名的一段论述 爱是持久忍耐。。。。爱是不张狂。。。那截。我手上没有圣经,她适时地把自己的圣经递过来,示意两个人合用。我注意到在那段关于爱的论述下面用笔画了粗粗的下画线,交往深入以后,我更了解她对于自己心里期待的爱的热望和倚靠,那种希望或者念头支撑着她那些年的艰难生活。

从教堂出来,我们就一起回到北大食堂吃饭。(那年头学生请客多半在自己的食堂解决了)。后来她有事没事地就来找我,开始只是一起去教堂。不知道出于何种考虑,她提起好几次要邀请我去她的住处看她的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不知道她那方面的考虑是什么,我很愿意认识画画的人,跟我早期学画的经历有关系,整个中学都在学画,直到上大学还在读画,读美术评论。终于有一天,她把我领到她的住处,看她的画。

我必须仔细的介绍她的居住和作画的地方,因为这有助于了解“圆明园画家这个现象的起源。她住的地方距离北大越15分钟的自行车程,当你从北大西门出来走骑车走10分钟左右,就可以嗅到空气中腐败的稻草味道,而到了13分钟的时候已经可以嗅到牛粪的味道了。就在这样的地方聚集着后来被称为圆明园画家的中国九十年代中崛起的新锐的画家群体。于珊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在九十年代刚开始的时候,她也居住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后来被媒体称做圆明园画家村,是因为它在圆明园,北大和清华差不多等距离的地方。而圆明园画家是借助北大和清华生存的。他们需要北大清华的食堂提供廉价的饭菜,也需要北大和清华的校园文化,他们几乎都跟一些北大清华人大学生有交往,有些人甚至旁听北大的课程,不为学分,只为了文学艺术的修养。

 

***********************************************************************
可是我累了,我从来不愿意写叙事的文字,因为叙事总是要带出自己的信息,最痛苦的是要去回忆很久以前的细节,写作速度太慢。另外,对于一个长期用平实语言写抽象内容的人,形象表达需要费一番思索。今天忽然想写点试一试,一是因为怀念圆明园画家村和画家群体,一是答应朋友为她的小说提供线索。可是我写得烦了,先到这,改天再续。看看有没人要读,没人读,就不继续费事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影云 回复 悄悄话 请继续,在你有心情写的时候。很奇怪,为什么你可以每天写好多好多:)
金书龙 回复 悄悄话 真好,真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