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一些类型的写作有可能让写作者变得道貌岸然

(2004-12-06 19:21:04) 下一个
文章来源: 饶舌 于 2004-10-16 14:07:52 在这里混了好久,之前一直极尽能事地灌水,不亦乐乎,从来没有想过认真写作。直到不久前被突如其来的冲动搅和开始“认真”的写东西。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从前不写呢,我倒是愣了一下。简单的回答是:“想法或者话题永远有,只是冲动不是任何时候都有。此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根本的一个是,这样的写作有一些危险性。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了解社会中什么人在写作,他们写作的内容和特点是什么样的。 人类社会思想的贮存的形式经历了以下的重要变化:传说,神话而后文学和艺术,哲学,历史文献,历史学;到今天最重要的思想贮存在社会科学里面。写作的人大概也有这三种划分:文人(含文学家),学者,社会科学家。今天社会这些人依然是写作的主体(自然科学家的思想曲折地反映在上述三者的写作中,所以不专门讨论)。今非昔比的是,今天统治社会思想的是社会科学家,不是文人和学者。 中国社会,八十年代以前统治社会思想的是文人,今天的社会已经不能容忍文人统治社会思潮了,那样会坏事。文化大革命可以说是文人坏事的最典型的案例-------中国在应该出现社会科学家统治社会思潮的时候,社会科学家群体却没有诞生。但是八十年代之后,社会思潮里的最强音是由社会科学家发出的。 1。社会科学家的写作 社会科学所以称作科学,是因为借用了自然科学实证的方法。社会科学家主要的时间用在研究模型,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常花去全部作品的90%的时间,真正写作可能半个月到一个月,但是一个课题要少则一年多则五年。他们的作品的特点是冷静客观,所有的论点都要有证据来支持,这个证据是从社会现实里产生的,而且很多是定量的数据。所以社会科学的结论给人的感觉是客观,冷静,分析性的,结论通常带有讨论,他不强迫你接受它们。比如关于家庭婚姻的问题,他们会在全国数十上百城市搜集成千上万家庭的调查数据,据此,社会学家指出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离婚率开始上升;法学家发现婚前公证必须进入婚姻法;政治学家指出家庭里存在权力关系,一些家庭成员可以支配另一些家庭成员;经济学家则发展出了一个家庭经济学的理论。 2。学者的写作 与此同时,一些不能算作社会科学家的,富有知识和思想的学者比如哲学家,历史学家(在西方历史学家的一部分已经社会科学家化了),各类以思辨的形式而不是以实证的方式搜集资料而写作的人,他们也处理历史和社会问题,他们的话题跟社会科学家很象,但是方法很不一样,因为只有思辨没有实证,但是他们也讲逻辑,而逻辑让文章显得比较有力量。比如同样谈家庭婚姻问题,他们可能从概念出发,可能从已有的著述出发,顺着概念本身的逻辑关系推演,而不太关心社会事实。其中一些巨匠可以前看三千年后看一百年(其实更多时候是,三年之后什么样都没人能说准。)因为这些人阅读广泛,思考也深入,所以很多学者会给人很多的启迪。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学者式的写作是社会科学家作的,比如钱钟书是学者不是社会科学家,费孝通则是社会科学家,但是他上了年纪之后已经不能做社会科学的写作,只能写学者式的文章。 3。文人的写作 文人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通俗社会科学读物作者,专门写杂文散论的作者,小说家,或者从事文艺职业的忽然心血来潮写起东西来了,都可以看作文人。文人写作的特点是他们不处理概念,不强调逻辑,多半在那里发感慨,想到什么写什么。文人里有一些人有学者的特点,比如王小波,他本身有科学背景加上太太是社会学家,写作的时候会有很多社会科学的影响在里面。另一类是十足的文人比如余秋雨,永远只是文人,其中很多是在制造垃圾。各种写作是互相影响的,比如关于家庭婚姻的话题,一些通俗家庭学家,把睿智的经济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的观点编入各种小册子,到处传播,(当然对影响大众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各类家庭婚姻,交友杂志再把通俗社会学家的观点视作金科玉律 。小说家也在这些流行观点指导下,用自己身边的故事把自己理解的走了样的观点形象化,当然也做了自己的贡献,从观察而来的事实补充了社会调查的发现。艺术家开始改编小说家的著作。这基本上可以看到社会科学家如何在最根本的层面影响了文人。 4。简单的比较 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思想有两个来源:社会科学家的写作和学者的写作,今天社会,最重要的思想来自社会科学家。社会科学家的写作,作者本人隐藏在观点的背后,所以结论比较客观而且有最多的实证材料支持。学者的写作,作者本人大多数时候是隐藏的,但是因为他们的证据不是实证的,结论已经开始有了武断的特点。社会科学家和学者的写作都是指向一般事实的,而不是个人感觉和印象的。文人写作,作者直接站在前台鼓吹自己的观点,而且很多内容是具体的人和事,所以文人写作是最武断的,也缺乏一般性。 5。BBS上的写作,我的写作 现在可以来看BBS上写作有什么问题了。首先不可能在这里写社会科学论文,写了也没有人要看。这样充其量你的写作只能在学者式的和文人式的之间选择。我倾尽全力也只能让自己的写作介于这两种写作之间。那么这样写出的言论性文章以下危险: 1)武断。我把来自社会科学研究积累的结论或者观点呈现出来了,却把所有的证据和数据撇掉了,所以论点就显得很武断。我们要看一道题演算结果是不是能被接受,经常要看它的演算过程,现在过程不见了。可能有的观点很吸引人,但是我们接受的时候总是不会痛快。有同感却不知合适不合适。更不要说作者要粉碎自己原来的观点了,证据在哪? 2)说教。武断地呈现观点本来就是说教的意思,说教就是不待你自己思考,把观点给你,甚至剥夺你思考的权力,这是所有言论性文章给人的感觉。作者观点跟你一致的时候对你没害处,但是他要颠覆你的观点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很让人烦。 3)掩饰。任何文字都扭曲思想,因为文字只是对思想的模拟。这很象用电脑作动画,再活灵活现也跟实物不一样,不一样就是扭曲。人的观点不是在极端之间跳荡的,而是一个连续谱,但是要呈现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只能选择一个鲜明的观点。比如对于第三者插足,其实同一个人会有很多矛盾的观点,但是你为了自己的话题必须截断连续谱,把观点推向极端甚至偏激,这一过程是写作的需要,也是扭曲,甚至是掩饰。 结果我们看到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为大众化的写作有两个基调-------歌颂或者抨击,我们歌颂人性光辉的时候,似乎自己是那么做的,我们抨击人性弱点的时候,似乎自己早就意识到了,克服了,结果无论歌颂和攻击,都日益在抬高自己的形象。所谓变得道貌岸然起来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我们歌颂的是理想状态,自己未必能达到,我们攻击的可能正好是自己费了半天劲也克服不了的。 我不知道自己写作的冲动还会延续多久,已经越来越淡了,但是还会延续一段时间吧。我想中途写这个话题,让阅读我的帖子的大家知道这种写作可能让作者变得道貌岸然,是很有必要的,否则我自己不能承受如此写作带来的压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