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支边的上海老师[转]

(2007-02-02 17:59:47) 下一个
支边的上海老师

作者:贾东明 来源:新民晚报

去年8月,父亲去逝,我从河北赶回甘肃漳县老家办理丧事。在灵堂里,我见到了49年前来甘肃支边支教的上海老师张富珍。只见她按当地风俗,向父亲的遗像行叩拜大礼;用当地方言向我们问候,安慰,并嘱咐节哀保重。望着她那瘦弱的身躯,花白的头发,岁月留在脸上的沧桑,我的心有说不出的酸痛。她那深邃的目光,从容的神态,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那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大西北的黄土地迎来了第一批上海青年学生。我就读的盐井小学分来了七八位,记得姓名的有张富珍、陈逸英、吴申德和丁美英,其中前两位分别担任了我们五年级甲乙两个班的班主任。他们看上去还是一群稚嫩的孩子,比我们班的大龄同学还要小。从繁华的上海大都市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土高原,这落差到底有多大?他们是金童玉女,我们是一群出土文物似的穷孩子。生活的艰苦对他们来说难以想象!

在大炼钢铁的岁月里,上海老师带着我们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去山里背矿石,往返三十多里地,山路崎岖,坡陡沟深,走这样的路山里的孩子也有些眼晕,而老师还要忙前忙后照看学生,把自己的安危抛在一边,把全部的关爱留给了我们。有一天,路过一片果园,孩子们又饥又渴,争先恐后去拣地上的果子吃。有人指责我们违反了群众纪律,晚上开会的时候要“拔白旗”,批斗我们。幼小的年纪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我们几个年龄最小的躲在大个子后面,两腿直打哆嗦,仿佛大难临头,灵魂出窍,恨不能像土行孙一样从地下逃遁。正在危难之际,张老师出面说明我们拣的是落果,不是从树上打下来的,一句话救了我们,结束了这场恶作剧。后来我每每想起这件事,心情激动不已。

60年代中期,我高中毕业参军去了新疆。那时,我的班主任张老师已调县教育局工作,在当地成了家,根永远扎在了大西北。

70年代中期,我在甘肃省天水地区计委工作。那时,我的班主任张老师已担任县教育局局长,日以继夜地为黄土高坡的教育事业发着光和热。

时光流逝,岁月无情,转眼进入了21世纪。在办完父亲的丧事之后,我去拜访了张老师。谈话中我才知道,她支援西北的第二年,她的妹妹张富喜也到了甘肃,后来定居在兰州;她的弟弟张富庆1963年北师大毕业后分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工作,他要求去大西北的理由再简单不过:“两个姐姐去了大西北,我为什么不去!”听到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些即将被历史忘却的创业精神是那样的平凡,那样的感人,那样的充满激情,那样的震撼人心!在这些伟大儿女的身后看到的是千千万万伟大的上海母亲。愿历史永远记住第一代开发大西北的上海儿女,记住我那平凡而伟大的班主任老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