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月19日汶川震后一周的杂感

(2008-08-09 17:49:28) 下一个
一直没发,今天大家都在关心奥运,趁浪静之时漂出来一只纸船。最近看到家琨工作室还有很多建筑师的努力,才觉得所谓烛光哀悼是多么无力。形式上的东西,虽然往往吸引人,但浮华过后,沉淀的东西太少太少。


2008519

 

汶川地震后一周,XX大学中国学生会发起号召,19日晚上810点,在校图书馆前的空地上举行烛光悼念。初看到消息,不太想去。因为我觉得,这个时候,灾区最需要的不是祈愿或者泪水,而是实际的工作。确实,作为身在异乡的留学生,此时此刻能为震区做的具体工作实在太少了。我去年夏天在四川游历了几天,到过成都,也去过青城山、都江堰这两个受灾较重的地方。在网上读到地震和泥石流使得人员伤亡,古木古建文物受损,心里觉得很难过,很想为灾区做点事情,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在得知消息以后的反应。但我除了捐款和浏览的人文网站上发布一些相关链接、寻人搜索引擎、物品需求信息以外,确实感到无能为力,而且作为学生,并捐不出多少,人文网站的浏览量也相对小,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速度都受到影响,因此也就感到更加难过。

 

但是,烛光悼念?如果学生会这位新上任的美女主席在发出活动号召之前征求意见,我一定会反对,为什么不把这些时间花在其他更有实际效果的地方呢?采用烛光悼念这个形式,究竟是在美华人向当地社会强调自己存在的努力,还是真心想为仍然困在废墟下一线生机尚存的人们着想?随着时间的流逝,生命也在飞逝,这是一个残忍的时刻,这样一群受着良好高等教育的人,是否只能静静地通过以烛光夜祷表达哀思或者捐款的方式来参与到赈灾中呢?

 

这次活动既然已经发起,在当地社会看来,参加人数的多寡还是会显示某些信息的。所以,最终我还是去参加了这次烛光悼念,图书馆前开阔的石板地上,点亮的蜡烛摆放成心型,中间摆成512。人群中绝大部分是中国人的面孔,也有几个白人男子。这正好是一个西风很急劲的寒冷夜晚,一点不像是5月下旬的天气,烛火在风中摇曳,屡次熄灭,又屡次被点亮,风声中夹着微微啜泣的声音。明暗、风火都在搏斗着,最终离10点还有若干分钟的时候,主持人放弃了,告诉大家风太大,可能会危险,大家才渐渐散去。其实开阔的水泥地和草坪上,发生火灾的机会小到几乎为零,恐怕还是站久了自己觉得无趣吧。

 

在回家的路上,我才真正觉得无力,所谓的哀悼,让我得以发泄情绪,表示了我也在关怀,但这些在根本上都是围绕着发生的,对汶川的人民来说,实际意义很小。我想起那个监督建造五所希望小学的汉龙集团某主任,他或许根本没有时间悼念,也不应该要求他安静地站立在烛光边悼念,应该让他和像他这样的人行动起来,领导建设性的工作。真正的哀悼应该是行动的,而不是站立在原地的,应该是实质的,而不是形式主义的。

 

留学生们也应该行动而不是静立,应该思考而不是让伤感淹没自己。如果这次里氏7.8级的地震伤害了我们的肉体和心灵,那么我们也应该因为疼痛而清醒。最近几天,在某些论坛已经出现了关于地震预报、救灾预防、捐助体制、水坝安全、教育建筑等等方面的批评和讨论,我们应该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加入人文社科理工各方面的讨论。如果有可能,我们应该帮助建设新的系统和知识,让这些问题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