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战拖住35万美军地面部队 只剩15万能用于别处

(2007-01-31 23:56:45) 下一个
美军在伊拉克深陷泥潭,改变了国际社会对美国实力的判断,美国的威慑不再可信,承诺不再可靠。

  “泥潭效应”毁损美军威慑力

  4年时间,3000多人阵亡,2万多人受伤,所谓的“胜利”却遥遥无期。

  美军在伊拉克已深陷泥潭——这恐怕是绝大多数关心时事者的共识。

  美军兵荒

  如今,美军在伊拉克常驻约14万人,根据布什最近的增兵计划,到2007年5、6月份,美军驻伊部队将增至约17万人。布什宣称要把增加的2万多人大都集中于巴格达,以维持当地的治安。

  目前尚未见到有谁相信布什能够达到目的,就连布什自己可能也并不相信。事实上,2005年底,为了保护伊拉克大选顺利进行,驻伊美军数量就曾增至16万,但巴格达的局势并未因此平静下来。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次的17万也不会比16万强到哪里去。

  使人感兴趣的是布什派出的部队:第3机步师的2个旅、第82空降师的1个旅以及第1机步师和第2步兵师各自的第4旅。

  其中,第3机步师的部队是第三次赴伊执行作战任务,这也是首次有旅级部队第三次进驻伊拉克;第82空降师是美军的战略预备队,第2步兵师第4旅是2006年6月组建的,第1机步师的第4旅平时也并不满员,需要临时扩充。

  “第三次”、“预备队”、“新部队”,从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美军的兵力已经达到何种捉襟见肘的地步。

  此外,为了维持这个17万人的规模,布什还要让包括若干国民警卫队旅在内的部队延期回国。国民警卫队理论上归其所属州调动,而且实践中也多要在州里担负防灾、治安等任务,延期回国会在当地引起相当的反弹。之所以这样,完全是因为布什手头实在无兵可派。

  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布什如此兴师动众,其目的却只限于改善巴格达的治安状况,而不再提改善伊拉克全境的治安状况。这说明他也意识到伊拉克的“泥潭”性质,只是还不愿意公开承认失败而已。

  伊拉克泥潭拖住的不仅是17万美军,还有美军地面部队的主要机动兵力。

  美军地面部队的主力,是陆军的10个师加上陆战队的3个师,另有一些独立的旅、团。整个现役地面部队的规模也就是40至50万人。按照美军制度,驻伊部队每半年应轮换一次。以17万人规模计算,如果这一规则完全得以实行,则美军在任何时间都应有17万人驻于伊拉克,另有17万人刚刚回到基地休整不足半年,或是正在训练即将在半年内赶往伊拉克。这样的部队即使临时用在别处,其战斗力也会打折扣。

  如此算来,美军有约35万部队被伊拉克战争拖住,能长时间用在别处(包括美国本土)的部队不超过15万人。虽然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近期宣布将在5年内把陆军和陆战队数量扩充9.2万人。但这主要是为了应付伊拉克局势,而且按照轮换制度计算,能用在伊拉克的部队不过4万人左右,最多也就是缓解一下从其余地区抽调兵力的困难而已。

  从伊拉克战争的实践可以看到,目前的局部战争,虽然对海空军力量提出了很高要求,但最终还是要靠地面部队完成政权更迭、占领、重建等任务。单纯的空中打击,能够摧毁特定的目标,但很难战胜一个国家。特别是在对手拥有反击手段的情况下,空中打击不仅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还可能使本国和盟友遭受大规模报复,以致引起严重的政治后果。

  然而,美军现在恰恰缺地面部队。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在裁减陆军,如果眼下在伊拉克以外世界的某个地方又爆发一场战争,美军能长期使用的兵力,也就是前文算出的那15万人,而且还要刨去固定驻扎于世界各地的守备部队。这个规模很难对中等大国形成有效的威慑。

  “泥潭”之外的对手

  美军在伊拉克的挫折,严重影响了其在全球范围内行动的能力和可信度。这给美国在各个地区的对手或潜在对手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在中东,伊朗的强硬态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美国现有能力的判断。就连美国人自己也对此心知肚明。1月15日,防长盖茨表示,伊朗认为美国在伊拉克陷入困境,所以才采取一些与此前不同的政策。

  盖茨明确指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向海湾地区增派的航母战斗群和“爱国者”导弹部队就是要向伊朗表示美国仍然“有实力”。但是,伊朗有弹道导弹等一系列反击手段,即使不能攻击美国本土,还可以攻击美国在中东的基地。此外,伊朗还有实力阻碍霍尔木兹海峡的石油航运,这些力量是美国单靠空中打击所无法消除的。

  要彻底摧毁伊朗的反击力量,只能依靠地面进攻,最起码完成所谓的“政权更迭”才行,但是美国手头的这点兵力显然远远不够。

  在东北亚,朝鲜的态度也似乎与此相关。“以超强硬对强硬”的表态其实并不用兑现,因为眼下的美国显然无法“强硬”起来。

  美国常驻东亚的陆军部队主力是第2步兵师和陆战3师,其中第2步兵师长期驻于“三八线”以南,是美军在朝鲜半岛部队的核心。伊战开始后,这两个师的下属部队不断被抽到伊拉克,很少有全建制在东亚待命的时候。就连原本为东亚方向准备的预备队——驻夏威夷的第25轻步兵师,也忙于伊拉克事务而无暇他顾。
要对朝鲜实施地面进攻,美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美国国内也有高层人士主张以空中打击把朝鲜的核设施摧毁了事,但事情绝对没有那么简单。朝鲜的弹道导弹等反击手段较为成熟,美军在日韩的基地均在朝鲜导弹射程内,其实已经成了朝鲜手中的“人质”。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想“大打”没有实力,想“小打”担心报复,完全不打又觉得颜面受损。朝鲜核试验后,美国的表态相当低调,也是这种心态的反映。

  中东和东北亚,是美国传统的两个预想战场。冷战时期,美军的战略目标一直是能够同时在中东和东亚打赢两场局部战争。十几年前,美军能够以70万联军(其中主要是美军)横扫幼发拉底河,靠的是一支准备与百万苏军在中欧打世界大战的陆军。如今的美军,即使把全部家当凑上去,也无法恢复当年的气派。

  毁损美军事保护伞

  看到美国窘境的绝不仅仅是两三个国家。在东欧,在拉美,都能够感受到一种气氛——对美国硬实力评价的下降。这直接带来两方面的结果:美国的“对手”们活动愈发积极,因为他们了解美国的现有能力,所以并无什么现实顾忌;美国的盟友们却纷纷做第二手打算,或加强自我防卫能力,或相互接近以求共保。总之,以前很可靠的美国保护伞,如今却显得并不那么牢靠了。

  当然,以美国的实力,“主宰”一些中小国家的去向是不成问题的。比如最近在索马里,美国就很风光地显示了一下“美援”对小国的重要性。但是,作为一个“超级大国”,而不仅仅是一个“大国”,非洲之角这个级别的行动还很难弥补伊拉克造成的负面影响。

  伊拉克战争暴露了冷战后美国军事实力的下降,这一特定战场(战争的主要形式是“占领”而非野战)又放大了这种下降的外在表现。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对敌人的威慑变得不那么可信,美国对盟友的承诺变得不那么可靠。

  十几年后,当我们回首看伊拉克战争,也许会发现这才是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关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来源: 《环球》杂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