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的观察感悟

饱经战患动乱,提笔写下生活感受。。。UH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传家宝”带到了美国

(2019-01-31 01:05:51) 下一个

        “传家宝”带到了美国    刘振墉

       在我女儿的书橱里,放着三件不起眼的旧物:戥子、算盘和铜墨盒。它们显得灰暗、沧桑,与周围的环境气氛很不协调,但却是我们大老刘家的“传家宝”。

      戥(děng) 子也是就是小的杆秤,专用于称量贵重物品或药品。这把戥子的秤杆是牛骨做的;黄铜的秤盘和秤砣;有三个秤纽,所以在上面、内外侧有三排秤星。做工不是很精细,计量精度不高,最小刻度是零点二钱也就是两分,相当于 0.74克。有专用秤盒,是在木板上根据戥子的三大部件形状大小雕刻出凹陷,收藏时只要各就各位就行了。

       这把戥子用的是老秤十六两制。市秤的一斤等于老秤的十三两六钱。由于民国初期将度量衡改行市制,可知这把戥子在使用时,还是处在满清皇帝治下。

      算盘的材料是海梅、红木还是枣木?我分不清楚,但知材质沉重,色泽灰暗。许多年前,我从乡下老屋的杂物堆里拣出来时,它已经接近散架,底板也开裂了,我送到算盘厂修理好的。

      算盘可以看做是中国的文化符号。在计算器普及前,算盘是极重要的计算工具,小学里珠算是必修课,商店学徒更视作最重要的职业技能。用算盘做加减运算有其优越性,记得我在学生年代,有两次做实验报告时,有很多数据要相加,尽管有对数表、计算尺和手摇计算机可用,我还是借来算盘。电子计算器刚引进国内时,有财会人士不服气,组织珠算高手与计算器比赛,曾几何时,算盘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的铜墨盒是袖珍型,大小和形状都像鸡蛋,造型流畅、雅致。盒身为白铜,底板却是用紫铜板焊接,不知这样做有什么道理。盒盖上刻有一个古装幼儿,男童的头发在头顶上扎了个纠,显得活泼天真。盒底上有个樾字,或许是制作者留下的名字。

       据文字记载,我的高祖,也就是祖父的祖父,两百年前就在这个乡村小镇上经营着一家南货店,直到上世纪初祖父去世,历经三代人经营百年的老铺子才关门歇业。祖父去世后,不肖子孙们谋生乏术,衣食维艰,没有能力再添购杂物了,所以这三件旧物,只能是先人们经商时使用的。它们虽然不是值钱的宝贝,确是一、二百年前的旧物。自从空关多年、东倒西歪的祖屋被我卖掉后,这三件破旧就成了仅存的记忆。

      我的女儿虽然最终选择了医生这个行当,但她从小就对文史有兴趣,看了不少“闲书”,也喜欢参观博物馆,逛古玩品市场,所以才将这三件物品带到美国。她生了三个小孩,已经在读高中和大学。虽然从小就教他们说中国话,上中文学校,可是进入中学后,中文水平一天比一天差,至今几句中国话说得结结巴巴,西瓜大的汉字不知道还能认识几箩筐!寄希望于他们传承中华文化,难矣哉!

       这三件传家宝的未来命运如何?我无法预测。不过,我已经走近人生旅途的终点站,任何对于未来的挂念和忧虑,都属于自寻烦恼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