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思苽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文章分类
正文

回忆上海市少年科技指导站和三角花园

(2016-09-23 09:11:46) 下一个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是这样介绍上海市少年科技指导站的:

“1956年,上海响应中共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着手筹建首家上海市青少年科学技术指导站。1957年6月,上海市少年科学技术指导站(简称市少科站)诞生,站址岳阳路1号,占地26亩,开设模型、电子、气象、生物、化学等14个科技项目41个培训班。

1968年12月,在“文化大革命”的劫难中,市少科站被迫停办。

1976年3月,副市长杨凯在上海市第七届人代会上宣布,由市教育局负责复建上海市少科站。同时,徐汇、闸北、南市、虹口等10个区及崇明县等先后建立了少科站。”

六十年代初我进中学后,功课紧多了,活动也多。但我好像还有多余精力,报名参加了上海少年科技指导站。我二哥这时在大学里学机械工程,常给我讲他学的东西。也许就是受了他的影响,我报名参加的是机械组。

少科站的主体是一幢小楼,但机械组占用一幢单独的平房。进少科站大门往左拐就是那幢平房。里面安装着几台车床,还有钳作台和几台钻床、刨床之类的设备,很像机械工厂的车间。

指导老师姓董,我们学员就叫他董指导。他个子较高,长脸,显得比较瘦,头发梳理得很整齐,穿一件蓝色大褂,就像工厂里的高级技师。

那时每星期天上午去活动半天。去的学生不多。只记得每次见到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可能是高中生),跟着董指导忙着,好像是在做一台机器模型。我开始学着操作机床。一开始是操作车床。每个星期学一点点,进度很慢。但是安全生产的事倒是讲得很仔细。

以后我发现作为少科站的小学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主楼里常常有各种主题的展览会,内容跟科技有关。我就有机会去参观这些展览会,扩充了知识面,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例如等离子这个概念就是第一次在少科站某个展览会上看来的。

少科站我去了大约一年多。因为时间短,所以记得的细节也少。倒是从少科站活动结束回家后吃什么我还能记得一点。

六十年代初,正值三年自然灾害,主食里有不少是面粉。上海人不善于吃面食。那时我的俩个哥哥都去上大学了,家里只有我和爸爸妈妈。逢到星期天,爸爸会试着做不同的面食。有时可以买到羊油,像现在买的白脱油那样,硬硬的。白馒头切片放在煤气灶上烤热,切一小片羊油,撒一点盐,美味极了。家里有一口平底锅,我们称之为“法兰板”,就是frying pan。爸爸常用那平底锅做烙饼、葱油饼。星期天从少科站回家,总有翻了花样的面食可以吃,所以到现在还记得。

少科站的地址是岳阳路1号,正对着一个街心花园,大家都叫三角花园。汾阳路、岳阳路和靖江路三条马路在此交会,围出一块三角形的空地,建成了一个街心花园。花园正中矗立着一尊普希金铜像,所以我们说起普希金铜像,也是指的那个地方。岳阳路稍往南一点又跟东平路相交。靖江路因容易跟京江路混淆,在八十年代初改名为桃江路。

关于普希金铜像,百度有说明:“普希金铜像建立于1937年2月10日,是旅居上海的俄国侨民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集资建造的,一尊不大的胸像置于竖条形的花岗石碑座顶端。日军占领上海后,普希金铜像于1944年11月被拆除。抗战胜利后,俄国侨民和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于1947年2月28日在原址重新建立了普希金铜像,该像由前苏联雕塑家马尼泽尔创作。”文革期间铜像被拆,到1987由雕塑家齐子春、高云龙重塑普希金像,在三角花园里重新立起了纪念碑。在重建普希金铜像前,三角花园里也曾有一组雕塑,是两个手拉手的少女。

上海三角花园及普希金铜像。照片来自网络,特在此致谢

普希金铜像。照片来自网络,特在此致谢

三角花园周围是徐汇区最好的住宅区之一,街道幽静,梧桐树长得高大茂密。音乐学院及其附中也坐落在附近,晚上走过常常可以听见学生练琴的琴声。再往南是中国科学院的图书馆和几个研究所。

在我去少科站以前三角花园在我生活中还出现过一次。

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忽然着迷于天文。这大概是从我看了二哥借来的一本天文科普书开始的。二哥又帮我借来更多的书。他离家去读大学了,就写了代借委托书让我自己去淮海中路复兴西路那儿的徐汇区图书馆借书。我又订了一份杂志《天文爱好者》。其实那是针对中学以上程度的读者的,我这小学生当然看不懂,但也似懂非懂地看下去。还记得两个我看不懂的例子。有文章提到磨制大型天文望远镜镜头时常因为镜头本身的重量而变形;写太空飞行时常提到航天员要承受多少个g的重力加速度。去问老师,老师给我解释了,仍是糊里糊涂的。后来学了中学物理,这些概念自然就懂了。

这样做天文爱好者,都是纸面上的,有时候就凭肉眼看星,找星座,没机会通过真正的天文望远镜看一眼天空。

我的同桌是一位姓马的男同学,跟我很要好。我就是用他家的自行车学会骑车的。他有一整套六十册的《三国演义》连环画,对三国故事很熟,喜欢讲马超的事。他给我看他自己做的小小的可以放在铅笔盒子里的双股剑、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还教我怎样用回形针在有轨电车轨道上压出这些兵器来。我每周到淮海路上的淮海运动场参加田径训练,要穿过淮海路。那时淮海路上的有轨电车还没拆除。但后来好像胆子小了而没有做。

我就跟这位同学想办法自己用旧的望远镜镜头、硬纸板凑合着做了一个单筒望远镜。凭我们那点光学知识和手里有的简陋材料,当然不可能造出像样的望远镜。但少年人就有那么一股傻劲和胆量吧?为了试试能不能看到星星,我们选了附近最开阔的地方:三角花园,在晚上去了二、三次。五十年代末,那一带还是很安静的,灯光也不如现在这样亮。到现在还记得从这土望远镜里望出去看到的夜空,黝黑、深邃,镶嵌着繁星点点。

现在岳阳路1号好像成了上海教育会堂了。那个小楼和平房可能都不在了。能找到的关于上海少年科技指导站的信息很少。好在三角花园还在,普希金铜像还在,我少年时代的记忆还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md2013 回复 悄悄话 太熟了!这地儿,每天走动,小时候,
md2013 回复 悄悄话 太熟了!这地儿,每天走动,小时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