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 涅磐凤凰

凤凰之所以神奇,是因为它的涅磐。浴火,然后重生,这,是一种永恒。
正文

辛亥革命先贤先烈遗事

(2005-11-29 23:47:50) 下一个

一、此复神州第一功-黄兴烈士遗事
在革命先烈中,兼有侠情与懦风的,黄兴当是其中最着名之一;在战场上,他是指挥千军的勇将,而他诗文又与豪气相辉映。

黄兴是湖南人,体格魁伟,只手能举百钧。为了鼓吹革命,他一方面结交知识分子,组织华兴会,後又加入同盟会。另一方面又打入江湖会党,组织同仇会,使他在历次起义时,有基本的力量。

双十武昌起义,黎元洪临时担任都督,不旋踵黄兴赶到,立刻被拜为战时总司令。因此,维系双十起义的战果,终至肇造民国,他实应具首功之一。

武昌起义前,他曾撰对联一付,以示抱负:「能争汉土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他并常配一印,文字简洁而豪气浑厚,印文为:「上马杀贼,下马草露布。」露布,是「捷报」的意思。

另外,他在领导三二九广州起义失败後,曾填词一首「蝶恋花-吊黄花岗」,诗情真切沉深,令人读之低回:「转眼黄花看发处,为嘱西风暂把香笼住,待酿满枝清艳露。回首羊城三月暮,血肉丝飞气士吞狂虏,事败垂成原鼠子,英雄地下长无语。」

二、吁我民族猛回头-陈天华烈士遗事
陈天华先烈,湖南人,以鼓吹民族主义为己任,所着咸用白话文,因此他的文字小册在长江沿岸最为盛行,图为其所着「猛回头」一书。

他是性情中人,一九0三年,俄兵入据东三省,朝野束手无策,他便咬破手指写成数十幅血书,痛陈清廷软弱的症状。他後来参与发起盟会,负责起草会章,又任民报的撰述员。但民报出版後,日本与清廷串通,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引得留学生界惶惶不可终日;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投海,以自杀为抗议,时年仅三十一岁。

三、以国事为心,为生民立命-方声洞烈士遗事
在历次革命中,先烈在就义前,多有感情洋溢而发为文辞的,方声洞先生的「秉父诀别函」,动人处不下林怀民的诀别书。

方声洞是福建人,赴日先学陆军再学医,举家加入同盟会。三二九之役,专程回国赴难,与黄兴同在一线,杀敌最多,但背部受刀伤,胸前中弹而死,年才二十六岁。在诀别书中,他说:「事败则中国人不免於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点读至此,令人掷笔一叹!

附录「诀别书全文」:

父亲大人膝下,跪禀者:此为儿最後亲笔之禀。禀果到家者,则儿己不在人世者久矣。儿死不足惜,第此次之事未曾禀告大人,实为大罪,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为大人陈之:窃自满洲入关以来,凌虐我汉人,无所不至,迄於今日,外患逼迫,瓜分之祸己在目前,满洲政府犹不愿实心改良政治,以图强盛,仅以预备立宪之空名,炫惑内外之观听,必欲断送汉人之土地於外人,然後始大快於其心。是以满洲政府一日之不去;中国一日不免於危亡,故欲保全国土,必自驱满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儿蓄此志己久,只以时未至,故隐忍未发。迩者与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以救祖国,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於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只以大人爱儿切,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但望大人以国事为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儿刻已念有六岁矣,对於家庭,本有应尽之责任,只以国家不能保,则身家亦不能保,即为身家计,亦不得不於死中求生也。儿今日极力驱满,尽国家之责任者,亦即所以保卫身家也。他日革命成功,我家之人,皆为中华新国民,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则儿虽死,亦暝目於地下矣。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则儿或可稍安於地下也。惟祈大人得信後,切不可过於伤心,以碍福体,则儿罪更大矣;幸谅之。兹附上致颖媳信一通,俟其到汉时面交。并祈得书时,即遣人赴日本接其归国,因彼一人在东,无人照料,种种不妥也;如能早归,以尽子媳之职,或能稍轻儿不孝之罪,临死不尽所言,惟祈大人善保玊体,以慰儿於地下。旭孙将来长成,乞善导其爱国之精神,以为将来为国报仇地。临书不胜企祷之至。敬请万福金安。儿声洞赴义前一日禀於广州城。家中诸大人及诸兄弟姐妹诸嫂诸侄儿女及诸亲戚统此告别。

四、臂可断志不可挠-刘师复先烈遗事
革命先烈为了推倒颟顸的清廷,常有刺杀满清官吏的行动,但事功未竟而自己先遭伤亡的例子所在多有;图即刘师复先生在研制炸弹不慎,炸断左手後,所装置的义手。刘师复是广东人,留学日本,参加了同盟会,并学会制造炸弹。

民前四年,革命党人拟在潮州,惠州起义,计划先刺杀水师提督李准,便选派刘师复负责。

刘先生慨然担当後,不料在试验期间炸伤了脸部;他毫不气馁,两个月後,终於完成了试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计划行刺的当天,他在出发前把炸弹配件扭紧时,又引爆了炸弹,炸断了他的手臂。

刘先生失去了左手,但是他留下来的义臂,却成为悲壮的开国史话中,最真实的存证之一。

五、革命雄健者只身入虎穴-朱执信先烈遗事
朱执信先生,广东人,自幼聪颖,赴日留学考试取第一,思想有系统,言论有条理,为革命阵营的重要军事家与理论家。

朱先生加入同盟会,正值国父标举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做为革命的宗旨,不少同志对标出民生主义表示异议,唯朱先生及其他少数人认为,社会(民生)革命当与政治(民族,民权)革命并行;同时,他又大力驳斥保皇党,成为革命理论的健将。

朱先生曾参加三二九起义,武昌起义後,又率民军会攻广州。在一次革命期间,又感化若干草莽,全力倒袁。其後,并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民国九年,他退出军事界後,广州又有兵变,指名非他不能调停;他只身前往,不料竟被散兵包围枪杀,年仅三十六岁。

六、至慕高人节。常怀国士恩-胡汉民先烈遗事
据中国国民党党史会研究,胡汉民先生是在革命期间追随国父的信徒中,资历最久的一位,也是开国革命中,国父最得力的助手。他对革命的信仰,对主义的效忠,堪为革命党员最佳的典范。

胡汉民是广东人,从同盟会时期便主持宣传笔政,担任革命喉舌。民国後,又辅佐先总统蒋公,治党,清党,坐镇中枢,终至积劳而逝。

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国父孙中山先生遗事
(一)银元一百?忧劳千万
这是一张同时有两大伟人亲笔签名的签呈。

建国初期,国事依然艰困,先总统蒋公曾仅为一百银元军费,向国父呈请核发。

这分文献,不仅因两位伟人签名并列,而弥足珍贵;文献内容,也可反映当时革命情势的拮据。

(二)一颗咀嚼开国艰辛的牙齿
国父孙中山先生遗留下来的一颗牙齿,中国国民党党史会主任委员秦孝仪先生曾喻之为「舍利子」,这颗牙齿咀嚼过国父个人从事革命的艰难困苦,也经历了中华民国建国过程中的多少风霜血泪。

(三)青天白日?伟人胸怀
国父亲笔所绘的国徽。据吴敬恒先生说,辛亥武昌起义後,国父由美赴英处置有关事宜,而後返国。在伦敦的时候,旅英侨民请国父制定国旗,国父便拿起一张明信片,在背面绘上青天白日徽,并定青天白日满地红为国旗,第二天,伦敦唐人街便飘满了国旗。

(四)国父的遗志?国人的责任
国父亲手所批的演讲本三民主义,而今神州待复,革命尚未成功,三民主义仍为尚待全体国共同努力促其实现的目标。

八、但恃铁血报祖国-秋瑾先烈遗事
在革命先烈中,身为女子,而气概甚或超迈男子的,秋瑾女士可谓其中最具典型的一位。图为其手着的诗文,浮透着雄劲之气。

秋瑾是浙江人,少好骑马,善饮酒,引得乡人注目。婚後随夫入北京,接触新学书报,又亲历八国联军兵临城下的惨状,油然生出了革命思想。她在刺激中写下「宝刀歌」:

「…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赤铁主义下今日,百万头颅等一毛…」

她又做「宝剑歌」以明志:

「…按剑相顾读史书,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

後来她东渡日本求学,加入同盟会,也参加了江湖会党。归国後创办学校作为革命的掩护,经常男装骑马,率学生出城郊操练。又把「洪门」的势力改组为「光复军」,准备起事。

在筹备革命同时,她也积极倡导女权,她的文字浅白,非常具有鼓动性,譬如这一段:

「(我们妇女)身儿是柔柔顺顺的媚着,气儿也是闷闷的受着,泪珠儿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结结的做着,曾受着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这番话,曾引起广泛的共鸣。

可惜秋瑾筹建义军的风声走漏,清军来围捕,定死罪。他在临刑前不肯作供画押,只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时年三十二。

题诗「有所感」;

「莽莽神州叹陆沉,救时无计愧偷生,搏沙有愿兴亡楚,博浪无椎击暴秦,国破方知人种贱,义高不碍客囊贫,经营恨未酬同志,把剑悲歌涕泪横。」

她看日俄战图的感触: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难销爱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另外,她的遗像中,手持着白纸扇,这是她在日本参加会党,受封为军师的暗号。

九、血衣铁汉-范光启先烈遗事
双十革命,清廷覆亡,然革命未竟全功又有二次革命和讨袁运动,因此仍有烈士牺牲,范光启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范光启是安徽人,先在报上着文倡言革命,又参加东南起义,组织铁血军。民国後,他续在上海组织义军反袁,不意被袁的爪牙刺杀。

十、悲壮凄美诀别书-林觉民先烈遗事
林觉民先烈,福建人,天性幽默,谈吐雅趣,曾着「原爱」一书,对人性有高明的洞察。

他参加三二九起义被捕後,在刑堂上侃侃而谈,清官大为诧异,替他解开镣梏,给他纸笔书写。他挥洒千言,写到痛心处,竟解开衣襟,用手搥胸,直至几乎呕吐。提督李准看了十分感动,亲自替他端来痰盂,他也起立回礼,有君子之风。他後来从容就义,不过廿五岁。

附图之一是他秉老父书:「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於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另图是与爱妻意映诀别书,其中说到: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锺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十一、丈夫不怕死,怕在事不成-陈其美先烈遗事
国父曾经说,辛亥革命能够成功,主要助力而能影响全国最大的,就是上海的光复;上海起义,便是由陈其美先生所领导的。

陈其美是浙江人,少年时学作生意,接触书报,获知时局时,又到日本学习军事,并参加了同盟会。

回国後,他一方面办宣传,一方面创办「精武学校」,聘请拳术家霍元甲主持,以培养武功高强的革命勇士。

武昌起义後,清廷大军镇压,汉口失守;幸而陈其美又在上海举事成功,进取南京,底定了东南形势。所以,  国父说,「上海其美一木之支者,较他着尤多也。」

民国成立後,袁世凯野心日炽,陈其美又在上海领导「二次革命」,事不成,後来被袁派人所刺杀,享年四十岁。

十二、热血沸腾革命军-邹容先烈遗事
邹容先烈,狂放不拘小节,图为其所着「革命军」,传诵一时。

邹氏为四川人,十几岁时便博览群籍,颇能文笔,他的父亲希望他求取功名,他却回答说:「臭八股不愿学,满场儿不爱入,衰世科名,得之又有何用。」十七岁时,他东渡日本求学,培养了革命的意识,过了两年,回到上海参加「爱国学社」。他目击当时政局靡烂,人心衰败,於是辑成「革命军」一书,出版後大为轰动,还被译为英、日等外国文字。

这本书引起了清廷嫉恨,运用压力,使上海租界领事将邹容拘捕入狱,并买通狱卒施予凌虐,邹容不堪痛苦,病死狱中,当时才二十一岁。

十三、救国救种壮士豪情-温生才先烈遗事
温生才烈士,工人出身,刺杀满清将军孚琦,被捕就义。

温生才是广东人,幼年曾为小贩,後来又到台湾,南洋等地工厂服务。他在海外的时间,会见了国父,也兴起了革命的思想。

民前一年,黄兴,赵声等人图谋在广东起义;温生才先烈认为,革命军以往在广东起义,多败在满清水师提督李准手下,便生刺杀李准之意。

於是温生才身怀手枪,在谘议局前守候了一天,看见一顶官轿呵道而来,他便冲上前去,把轿夫推开,向轿内连发四枪,不意刺杀的却是孚琦。

温生才被捕後,总督张鸣岐问他:「你何故暗杀?」他回答道:「不是暗杀,是明杀!」

张鸣岐无奈,只得又问为何「明杀」?温生才说:「不为私仇,只为救国救种;不是受人蛊惑,完全是个人良知行事!」。

温烈士终於被判斩首,时年四十二,腿上脚镣,直到死後才取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吹笛牧童 回复 悄悄话 陆皓东:与青天白日同在


陆皓东(1867-1895)原名中桂,字献香,号皓东。翠亨村人。聪慧过人。9岁父死,随母返翠亨,和孙中山共读于村塾,称莫逆之交。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1895年2月,孙、陆同在香港成立兴中总部,不久,设计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后因起义失败,在撤离后,发现革命党名单留在机关,便不顾个人安危和党人劝阻,毅然返回烧毁,不幸被捕,酷刑拷打,1895年11月7日光荣就义,时年仅28岁。孙中山称他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者第一人”。
  
  提起青天白日旗,很多人马上就能想到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的第一人陆皓东。1895年,陆皓东协助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决定武装起义袭取广州为革命根据地。那时候,他亲手绘制青天白日旗,作为起义旗帜。
   如今,陆皓东已经去世100多年了,作为翠亨村的名人之一,他的事迹在村民中广为流传。
   近日,记者来到南朗的翠亨村。一位对翠亨村名人颇有研究的长者向记者介绍了陆皓东的故事。


与孙中山是好朋友


   陆皓东是翠亨村人。小时候,他与孙中山是好朋友,曾一起到村塾上学,1883年同孙中山将村中北极庙神像损毁后,因为乡人对他有所怨恨,他就与孙中山离乡赴香港,并在香港受洗礼加入了基督教。1884年,陆皓东到上海读电报学堂,毕业后在电报局任职。
   陆皓东为人聪明沉勇、真挚、诚恳、能书善画,有高远的抱负。他常与孙中山谈论倾覆朝廷的事,感情十分深厚。1894年,他陪同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没有成功,就考察北京、武汉等地的形势。


为取会员册慷慨就义


   1895年,陆皓东协助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并决定武装起义袭取广州为革命根据地。那时候,他亲手绘制青天白日旗,提出以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被会议通过了。
   此后他与孙中山等赴广州设立兴中会秘密机关,联络防营、会党。1895年10月26日得知起义计划泄露的消息后,他便连忙通知同志躲开,他自己也和孙中山等人及时离开。可走到半途时,陆皓东突然想起全部会员名册还在秘密机关里,便想回去拿,大家都劝他这是徒然牺牲。但是陆皓东不以为然地说:“会员册是最重要的,倘若落在清吏手里,我们同志还能立足、还能活命吗?即使我拼了性命,能保全多数同志,也是分内事情。”他立即返回烧毁,不幸被捕了。
   在狱中,他坚贞不屈,破口大骂清朝朝廷的腐败与暴政,他在供词末尾写道:“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我可杀,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公羊既殁,九世含冤,异人归楚,吾说自验,吾言尽矣,请速行刑。”11月7日慷慨就义了。


牌坊刻有“青天白日旗徽”


   “陆皓东是翠亨村人的名人之一,他只有一个儿子,现在在美国。”在采访中,有人这样告诉记者。记者发现,在翠亨村里,陆姓氏曾经也是这个村里的主要姓氏,村里现在还有很多陆姓的村民。见到记者要寻访陆皓东的亲人和查找他的资料,熟悉翠亨村情况的中山故居纪念馆萧馆长微笑着说,由于陆皓东去世比较早,他的资料真的不多,唯一可以去看看的是他的坟墓和故居。
   陆皓东的坟墓位于中山城里面,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地约350平方米。由于他起义牺牲后尸骨无从寻找,亲属将其牙齿两枚及衣冠葬位于翠亨村犁头尖山腰。从翠亨村北犁头山脚下,远远就望见了一道二柱一间通天式花岗石牌坊,走近一看,那上面写着“陆皓东烈士坟场”几个字样,字样的上面还雕刻着“青天白日旗徽”。而在牌坊后面的杂草丛中,就是陆皓东的坟墓。
   也许是山上比较偏僻和静寂,也许是坟墓的四周比较杂乱,陆皓东的坟墓显得有些寂寥而荒凉,有人告诉记者,自从陆皓东的坟墓变成中山城的景物后,因为要买50元的门票,所以去看他坟墓的人少了。以前,有很多小学生会带着采摘的野花到他坟墓前悼念他。


故居有望重修


   记者又来到陆皓东故居。陆皓东故居位于杨殷故居的前面,由一道不高的庭院小墙围绕着。故居建于清代晚期,占地面积446平方米,建筑面积170平方米,是一间颇具当地传统建筑特色的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平房。厅内悬挂有烈士大幅半身遗像,右边挂有烈士的公事略。1989年6月29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中山故居纪念馆萧馆长介绍,也许不久市政府就拨款对陆皓东故居进行维修,以后还可能对游人开放参观。而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曾有一位陆姓人士守护陆皓东故居,可几年前,他到美国去了,现在陆皓东故居的房产权移交中山故居纪念馆来管理。
   尽管陆皓东人生很短暂,只有28个春秋,但是他用生命抒写了翠亨村乃至中国历史的辉煌一页。孙中山在他牺牲后称他为“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牺牲者第一人”,在中国民众的心中,他这位制作青天白日旗的英雄将与青天白日同在。
吹笛牧童 回复 悄悄话 陆皓东的旗帜

一、国人尊称 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的缘由

  清末我国正饱受封建腐化、列强蹂躏之苦,孙中山先生号召革命同志,高举「民族、民权、民生」旗帜,经历十次之起义,终於推翻满清,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民国成立,袁世凯称帝、军阀盛行,孙中山先生再度重整革命党,展开讨袁护法,维护民国命脉。讲述三民主义,并以建国大纲、建国方略为建国蓝本,不幸於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与世 长辞。北京中央公园社稷坛公祭时,豫军总司令樊锺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横 额(阔丈馀,高四、五尺),当中大书「国父」二字,他的唁电挽幛,均 称「国父」,这是中山先生在公开场合被尊称为「国父」之始;当时台湾同胞感念 中山先生不已,纷纷举行追悼会,台湾民报亦尊称 中山先生为「国民之父」。民国二十九年四月一日,国民政府表彰其「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 ,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之伟大事迹,通令全国,尊称 孙中山先生为中 华民国国父。

  二、国旗的由来

  (一)陆皓东设计党旗献身革命

  陆皓东(一八六七-一八九五)与中山先生(一八六六-一九二五 )同为香山县翠亨村人,幼时一起在陆氏祖祠读书,是中山先生少年时 期的玩伴。两人曾因毁损北极殿神像,遭受村民指摘,远走他乡避难。後来陆皓东在上海电报学堂学习,毕业後转至芜湖电报局服务,至一八九○年始回到乡里,开始与孙中山、陈少白、郑士良、尢列、杨鹤龄、程奎光 及周昭岳等人往来,秘密集会讨论时局。一八九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中国 近代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在檀香山组成,第二年总部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成立,开始发动袭取广州,作为革命基地之计画。他们对外以「乾 亨行」为名号,同时以陆皓东所创制的「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最後 起义计画因□露而告失败,陆皓东等人殉难,中山先生则被迫亡命海外 。

  「青天白日旗」先後在第一次广州起义、庚子惠州之义及尢列在南洋创立中和堂时使用过,但此旗之正确图案未有统一规定,以致旗上所排列 的叉光多寡不一,缝制者无所依从,後来中山先生将叉光解释为代表干 支之数,故叉光应排作十二,以代十二时辰,自是旗上叉光之数始确定不易。

  (二)孙中山主张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

  青天白日旗帜虽首度揭开革命行动序幕,然一九○六年冬,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干部会议,编纂革命方略,当讨论中华民国国旗形式时,意见纷歧,竟有下列五种不同的主张:(一)用十八星旗,黄星代表十八省 ,示皆黄帝子孙,红底示铁血主义(孙武、焦达峰提议)。(一)用红、黄、蓝、白、黑之五色旗,以顺中国历史上之习惯,且含五族共和之义(宋教仁、陈其美主张)。

  (三)用井字旗,以象徵社会主义(黄兴、廖仲恺主张)。

  (四)用金瓜钺斧旗,以发扬汉族之精神。

  (五) 中山先生所坚持的以青天白日二色旗,再加上红色底为青天 白日满地红旗,作为中华民国国旗,以纪念陆皓东及兴中会诸烈士流血献 身之精神。虽然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未在会议中通过,但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诸战役中如潮州黄冈、惠州七女湖、钦州防城、广西镇南关、云南河口、广州新军及黄花冈之役,皆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来号召。

  民国元年中华民国诞生,中山先生再度主张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我国国旗,惟南京临时参议院议定五色旗为国旗,并将青天白日满地 红旗定为海军军旗,十八星旗定为陆军军旗。中山先生坚认五色旗为国旗 之决议不妥,乃於是年元月十二日咨覆参议院,申明其反对之理由:

  「(一)清国旧例,海军以五色旗为一二品大官之旗,今黜满清之国旗而用其官旗,未免失体。

   (二)其用意为五大民旗,然其分配代色,取义不确,如以黄代满 之类。

   (三)既言五族平等,而上下排列,仍有阶级。」

  从而力主应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

  「夫国旗之颁用,所重有三:一旗之历史,二旗之取义,三旗之美观也。武汉之旗(用内外十八省之徽志),以之为全国之首义尚矣;苏浙之旗(用五色之徽志),以之克复南京;而天日之旗,则为汉族共和党人用 之南方起义者十馀年。自乙未年陆皓东身殉此旗後,如黄冈、防城、镇南 关、河口,最近如民国纪元前二年广东新军之反正,倪映典等流血,前一 年广东城之起义,七十二人之流血,皆以此旗。南洋美洲各埠华侨同情於 共和者,亦已多年升用,外人总认为民国之旗。至於取义,则武汉多有极 正大之主张,而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国为远东大国,日出东方为□星 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着於赤帜,亦为三色, 其主张之理由尚多。」

  不久,袁世凯称帝窃国,中山先生在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展开讨袁行动。在中华革命党的「革命方略」中,再度规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为中华民国的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军旗。但此旗始终没有机会飘扬在神州上空,直到民国十年五月五日中山先生以维护法统之决心,重返广州,就职非常大总统,再度努力促使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之国旗。可是这面旗帜的命运却随陈炯明叛变而下旗,民国十二年陈炯明叛变败走,中山先生自上海重返广州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凡中山先生所到之处皆 飘扬着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惟其他各地仍悬挂五色旗。

  (三)北伐成功,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旗飘全国

  民国十五年蒋中正继承中山先生遗志,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至民国十七年十二月,东北张学良通电易帜,归顺中央,北伐大业始告完成 。当时,除台湾尚在日本统治下,中国每一寸领土均飘扬着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而全国人民才普遍认识这面千辛万苦得来不易的国旗。

  三、国歌的由来

  (一)歌词为中山先生之训词

  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

  「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这是出自民国十三年六月十六日,中山先生在广州黄埔军官学校开学典礼中,对该校师生之训词。北伐成功以後,戴传贤建议将此训词,采为中国国民党之党歌歌词。其後经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公开徵求乐谱 ,最後以程懋筠所作的一首,拔得头筹,民国十八年一月十日中央常务委员会决议:采程懋筠所谱者为党歌。因该歌词极富爱国思想,且曲调庄严和平,雄壮有力,有激发民族意识之效能。民国十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行政 院明令全国在国歌未制定前,一般集会场合,均唱这首党歌代替国歌。

  其後社会人士认为党歌是勉励党员之训词,只能代表党不能代表国,且全体国民不全然为党员,实有制定国歌之必要。於是行文通令全国,徵求国歌歌词,欲以当选的国歌颁行全国。经多次的审查,均 未能作出最後决定。

  民国二十五年再组成「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专门负责主持国歌编 制研究事宜,并正式登报公开徵求国歌歌词。经过「国歌编制研究委员会 」研究结果:认为黄埔军校训词,充分表现革命建国精神,不但合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且代表中华民国立国精神。乃向中央建议,以中山先 生对黄埔军校之训词,作为正式国歌。民国二十六年六月三日,中央常务委员会终於通过以党歌作为国歌。国歌徵选案至此遂告确定,自此,党歌正式变成国歌。

  民国十七年,为响应中国国民党徵求党歌配曲活动,程懋筠以曲调优异,在一百三十九件作品中,荣获第一,成为中华民国国歌的谱曲人。

  程懋筠(一九○○-一九五七),江西新建人,出身官宦世家,幼时 尤好音律,先後在江西省立高等师范学校、东京音乐学校(日本上野音乐学院)等校深造,专攻小提琴,後来改修声乐与作曲。

  四、国旗歌的作曲与作词

  国旗是用颜色来表示建国的历史与精神,国旗歌则是用声音来赞美国旗,称颂国土。每当听到:

  「山川壮丽,物产丰隆,炎黄世胄,东亚称雄。毋自暴自弃,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进大同。创业维艰,缅怀诸先烈,守成不易,莫徒务近功。同心同德,贯彻始终,青天白日满地红。」

  随之看到的是随风飘扬、冉冉上升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不禁让人对国家生命和国民精神所寄托的这面国旗,产生无比的景仰。这首含义深长 ,有警惕与鼓励作用的歌词,是来自戴传贤先生之手笔;歌曲则为黄自先 生的创作。

  戴传贤(一八九一-一九四九)浙江吴兴县人,字季陶,笔名天仇; 留学日本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後,从事报社工作。先後创立民权报、星期评论、中央通讯社等。或抨击袁世凯,或介绍世界局势。自民国元年起追随中山先生,不但记述其言论且与共进退,是中国国民党的理论 家。他热爱国家,关怀时局,故能将国旗的精神写成动人的文词。

  黄自,(一九○四-一九三八)江苏沙县人,自幼饱学诗书,尤爱音乐。曾赴美学习西洋音乐的理论与作曲,但其作品却充满中国音乐风采。 其「天伦歌」、「踏雪寻梅」、「花非花」、「采莲谣」、「本事」等作 品,不但旋律婉美流畅,且富民族特性;抗战时所作的「旗正飘飘」,更能激发国人敌忾同仇之心。

  惜三十四岁即与世长辞。

  五、国父纪念歌歌词              戴传贤词              黎锦晖曲

  一、我们国父,首倡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专制,建设了共和,产生了民主中华,民国新成,国事如麻,国父详加计划,重新改革中华。

  二、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真理细追求,一世的辛劳,半生的奔走,为国家牺牲奋斗,国父精神永垂不朽,如同青天白日,千秋万世长流。

  三、民生凋蔽,国步艰难,祸患犹未已,莫散了团体,休灰了志气,大家要互相勉励,国父遗言,不要忘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