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湘鄂西苏区斗争史

(2004-12-29 17:11:41) 下一个
湘鄂西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十多个苏区中,形成较早、规模较大、坚持时间较长的一个。   湘鄂西苏区以洪湖根据地为中心,包括湘鄂边、巴兴归、鄂西北、襄枣宜等几块革命根据地。地跨湘、鄂两省。虽然各个根据地之间并未能联成一片,但都在中共湘鄂西特委和后来成立的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省委的统一领导下,互相配合地进行斗争,构成了湘鄂西苏区的整体。它在全盛时期,遍及五十三个县市,拥有近三万红军和近二十万地方武装。控制了新滩至沙市间沿长江近五百七十公里的地带。根据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块重要战略区。   现将湘鄂西苏区斗争史简介如下:   一、红六军的建立和洪湖根据地的开辟   大革命失败后,洪湖地区的革命斗争,同全国革命形势一样,转入了低潮。但是,在革命低潮中,洪湖地区的一些坚强的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没有被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屠杀政策所吓倒,他们在腥风血雨中仍继续苦斗着。   一九二七年秋,南昌起义的枪声,党的“八七”会议的决议,给正在坚持斗争的洪湖地区的党组织和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九月十日,沔阳戴家场(现属洪湖市)首举义旗,揭开了湘鄂西地区土地革命的序幕。接着,沔阳的府场、郑道湖、小沙口、付家湾、白庙(现均属洪湖市)、周何湾(现属监利县)段家场和监利的螺山(现属洪湖市)、豇口等地先后举行了暴动。在这些武装暴动的基础上,在洪湖蚌湖创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五军,肖仁鹄任军长,“以洪湖为中心,沿湖出没无常地杀戮土豪劣绅”。九月中旬,公安、江陵两县的农民暴动队伍联合攻占了江陵重镇弥陀寺。十一月,天门、汉川两县暴动队伍攻打分水嘴等地,历时九天。十二月初,工农革命军第五军一举攻克沔阳县城。其他各县,如石首、潜江、华容等县,均相继爆发了农民秋收暴动。在斗争中,建立了几支农民武装和几个小块游击区。   一九二八年元月下旬,以周逸群为书记、贺龙为委员的湘西北特委到达洪湖,集中肖仁鹄、吴仙洲、贺锦斋所领导革命武装,共三百余人,称“中国共产党湖北沔阳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发动了荆江两岸的年关暴动。二月下旬,周逸群、贺龙等,按中央原来的计划前往湘鄂边活动。   四月,分散活动在监利、沔阳、石首、公安的游击队,因盲动主义和地方主义的影响,在强敌攻击下,遭到很大的损失。于五月二十日,由桑植、鹤峰边界回到石首的周逸群,集中了四县游击队,攻克沔中重要据点峰口镇(现属洪湖)。随后,转到洪湖西北沿岸活动。与此同时,设于沙市的鄂西特委机关,遭敌破坏,张计储等大部分领导人牺牲。七月中旬,湖北省委正式组织了周逸群为书记的鄂西特委,继续领导鄂西的游击战争。   一九二九年三月六日,鄂西特委为了贯彻党的“六大”决议,在江陵沙岗召开了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党的“六大”的决议在洪湖地区的贯彻的开始,它进一步纠正了过去盲动主义的错误,制定了新的工作方针,把工作重点放在恢复党与群众组织,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武装斗争上。会议还决定周逸群为书记,万涛为副书记,并增补邹资生,段德昌为委员,加强特委的领导力量。   后来,党中央和省委先后派许光达,孙德清等人来到洪湖,加强游击队的领导力量。八月,游击队在监利李家场整编为鄂西游击总队,周逸群任队长,段德昌任参谋长,下辖三个大队,全军近千人,枪五百多支。由于游击战争的胜利发展,割据区域日益扩大。一九二九年春末,在洪湖西南沿岸,便形成了一片较稳定的红色区域,“纵横五,六十里完全成为割据的形势”。   十二月间,在石首袁家铺召开了鄂西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制定的各项决议,基本上符合洪湖地区革命斗争的实际,体现了党的“六大”的路线和方针,对洪湖地区的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久,特委根据中央指示,在洪湖峰口将鄂西游击总队改编为中国红军独立第一师,师长段德昌,下辖三个纵队,共六千人。   一九三O年二月五日,独立第一、二纵队会师于监利汪家桥,升编为红六军,军长孙德清,政委周逸群,副军长段德昌,参谋长许光达。红六军成立之后,在江、石、监、沔等地,连战告捷,下旬,分三路攻占潜江县城。至此,五县割据区域大体联成一片。   四月,在石首调弦口召开了鄂西第一次工农兵贫民代表大会,成立了江、石、监、沔、潜五县联县政府,选举周逸群为主席团主席。联县政府设秘书处、土地、财经、水利、军事、文化各部和政治保卫局。鄂西苏维埃五县联县政府的建立,标志着洪湖苏区的形成。从此,洪湖苏区的革命斗争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红四军的建立和湘鄂边根据地的形成   贺龙、周逸群等于一九二八年三月初,到达湘西桑植的洪家关。由于贺龙亲属和旧部的支持,下旬便组建了一支三千人、七百余支枪的工农革命军,并攻占了桑植县城,建立了县革命政权。   四月初,由于以旧部为主的工农革命军未经改造,在强敌围攻下,部队大部消失。周逸群返回洪湖地区,贺龙则收集失散队伍,恢复到四百多人,在桑、鹤边一带游击。这时,湖南省委“决定湘西北特委与湘西特委合并,统一指挥。湘西特委并决定在此间成立湘西前敌委员会,管辖红军所在地的县委或特支”。不久。工农革命军正式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部队发展到一千五百多人。八月,向石门挺进。在开辟石门西北乡的斗争中,先后在谍阳、泥沙两地遭敌突然袭击,参谋长黄鳌,师长贺锦斋不幸牺牲,队伍大部失散。十月间,红四军回到桑、鹤边,在堰垭、红土坪、梅坪一带休整,队伍只剩下九十多人,七十多支枪。   一九二八年十一月至一九二九年元月,红四军在鄂西宣恩、咸丰、利川,建始、鹤峰一带山区活动,队伍又发展到四百人,并把湘西前委改组为湘鄂西前委。一九二九年元月七日,红四军攻占了鹤峰县城,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在此期间,前委先后接到中央和湘西、鄂西的指示和信件,收到了党的“六大”文件,特别是收到了一九二九年三月十七日,周恩来代表中央给前委贺龙的指示信。根据这些指示和信件,红四军进行了整训。   六月间,红四军又攻克桑植县城,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六、七月间,红四军接连取得了南岔、赤溪河战斗的胜利。至此,以桑鹤为中心的湘鄂边根据地便初步形成了。   接着,红四军先后向大庸、慈利、五峰、长阳一带出击,经过一年多的斗争,根据地扩大到宣恩、恩施、巴东、长阳、五峰、石门等部分地区,部队也发展到五千多人。   与此同时,巴兴归、鄂西北等根据地也先后建立。   三、红二军团的建立,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的形成   一九三O年二月,红四军接到东下洪湖会师的指示。但因敌人重兵防阻,无法前进,直到七月四日,四、六两军才于公安会师。七日,两军前委开联席会议,组织二军团前委。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总政委兼前委书记,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孙德清为参谋长,下辖二(四军改称),六两个军,近万人。红二军团总指挥部和二军驻洪湖府场、六军驻洪湖峰口。   一九三O年九月,红二军团基本上肃清了“白极会”反动武装,拔除了苏区内除监利少数城镇外的敌人据点,巩固了苏区。这时的洪湖苏区,除江、石、监、沔、潜已联成一片外,根据地扩展到荆门、钟祥、天门、汉川、公安、华容、南县、安乡等县的部分地区。   九月二十日,邓中夏受中央派遣,到达洪湖苏区,进一步传达贯彻“立三路线”。二十二日,红二军团攻占了监利县城。二十四日,在监利召开了鄂西特委与前委联席会议,把鄂西特委改为湘鄂西特委,邓中夏任书记。后来又“决议周逸群同志调地方工作,代理湘鄂西特委书记(中夏事实上顺随军工作)及充任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主席。”十月初,红二军团挥师北上,攻占沔城、仙桃等到地。在峰口休整一周之后,决定南征。十月中旬,红二军团渡江南下,连克南县、华容、公安等县城。十一月,又相继攻占津市、石门等地。由于红军远离苏区,公安、华容重陷敌手,退路被切断,处境十分被动。十二月中旬,杨林寺一役,又遭重大损失,红军被迫向五峰、鹤峰一带转移。   红二军团在杨林寺失利后,失去了返回洪湖苏区的信心,试图开辟五、鹤、石、长新苏区。但是,“由于没建立根据地的深刻观念,只单纯的军事观点,依靠红军打天下,所以没有采取任何的具体步骤,发动群众,建立地方组织,开始土地革命,进行建立根据地的工作”,以致开辟新的苏区的计划未能实现。   四、洪湖苏区的三次反“围剿”和抗灾斗争   一九三O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一年五月,敌人向洪湖苏区连续发动了两次“围剿”。一九三一年五月以前,敌重点进攻江北苏区,以后重点进攻江南苏区。这时,洪湖的地方武装已大部分编入二军团,离开了苏区,留下的武装“仅三百上下”,“枪八十余支”。后来,在杨林寺战斗中失散的红二军团战士,陆续归来,有枪千余支,由段德昌指挥,编为新六军,特委广泛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正如特委给中央的报告中所说:“在这次敌人围攻的过程中,全凭群众力量去抵御,因新六军力量有限,并且四处受敌,更无法兼顾,所以,我们的主要方法是,运用游击战术,各个击破敌人”。在特委和周逸群、段德昌的正确领导下,洪湖军民打破了敌人的“围剿”。在斗争中,段德昌指挥的新六军发展到两千多人。   在反“围剿”斗争中,周逸群曾到洞庭湖特区指导工作。一九三一年五月,他在返回江北,途径岳阳贾家凉亭时,遭敌伏击,不幸牺牲。   一九三一年一月,党中央召开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中央取得统治地位。三月,派夏曦到洪湖瞿家湾,建立了湘鄂西中央分局。二十一日发出指示信,撤消邓中夏红二军团前委书记和政委的职务,把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下辖七、八两个师,要求红军主力返回洪湖。六月中旬,在瞿家湾成立了临时省委,取代湘鄂西特委,并将湘鄂西苏维埃联县政府,改组为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这时,由于敌人又发动第三次“围剿”,加上洪湖苏区发生严重水灾,所以左倾政策尚未能顺利贯彻。七月,蒋介石调集了约二十四个团的兵力,乘洪湖地区发生水灾之机,向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此时,红二军团尚未回到洪湖苏区。洪湖地区只有新六军改编的红三军九师,和三个警卫团,又因洪湖苏区水灾严重,给反“围剿”斗争增加了更大的困难。八月初,九师二十五团留守苏区,二十六团出击天门、潜江一带。不久,省军委决定与红三军主力联系,并接应其返回洪湖苏区。特派万涛随九师行动,以代替邓中夏为红三军政委的职务。   在反“围剿”斗争的同时,党和苏维埃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地进行抗灾斗争。   五、红军主力返回洪湖,洪湖苏区的扩大   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八日,红三军七、八师与九师会师于荆门的刘猴集。十月八日返回洪湖。   当时,为了打破敌人自北向南的“围剿”,红三军在贺龙,段德昌的指挥下,出击襄河两岸。一九三二年元月初,九师在应城附近的龙王集、陈家河歼敌一个旅。七师在汉阳侏儒山、黄陵矶歼敌人一个营。二月初,七、九两师在天门钱家场歼敌一个旅。红三军在襄河两岸的胜利,使洪湖苏区迅速扩展到襄河以北。省委为了巩固新的苏区,决定撤消原汉川中心县委,成立了襄北特委。特委下辖天潜、天汉、钟祥、京山、云孝五个县委和应城区委。   六、湘鄂西苏区的丧失,红三军游击湘鄂西川边   自从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省委成立以来,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即开始贯彻,但由于广大干部的抵制,还未能全面深入的贯彻。一九三二年一月下旬,在洪湖瞿家湾召开了湘鄂西省委第四次党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得到全面贯彻。   在军事上,夏曦要求红三军无休整的强攻硬打,实行阵地战、城市战、堡垒战、消耗战。一九三二年三月三十一日至四月六日,在京山瓦庙集进行七昼夜的阵地战,就是执行这一错误原则的典型事例。   在组织上,夏曦进行了反所谓的“改组派”的错误“肃反”。第一次错误“肃反”是一九三二年五月开始的,共连续地进行了四次大的“肃反”。一九三三年三月,更进一步作出了解散党、团组织和省苏维埃的错误决定。在这场错误的“肃反”中,湘鄂西苏区和红军的大批创始人和党、政、军领导骨干,遭到了诬陷而被杀害。其中著名的领导人有段德昌、万涛、潘家辰、柳直荀、张昆弟、宋盘铭、彭国材等等,党的革命力量受了严重的摧残。   正当我们党和革命力量大大削弱的时候,蒋介石调集了十万多兵力,向洪湖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反革命“围剿”。饱受创伤的苏区军民,在反“围剿”斗争中,前仆后继,英勇战斗,但终因军事上推行左倾的指挥方针,“分兵堵口”,“阵地防御”,十月初,便导致了洪湖苏区的丧失。在此前后,鄂西北、鄂北、巴兴归、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都相继失败了。红三军突围到大洪山一带游击。   一九三三年元月,红三军到达鹤峰。到六月,湘鄂边苏区得到部分恢复。后因湘、鄂西两省敌人围攻,红三军向川东一带发展,在湘、鄂、川边界流动游击。一九三四年七月,建立了黔东苏区。八月,湘鄂赣苏区的红六军团奉党中央和军委的命令,在任弼时、王震和肖克等率领下开始突围,十月下旬,六军团于贵州东部松桃县石梁场和印江县木黄地区同红三军会师,根据中央指示,红三军改为红二军团,组成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为政委,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二六军团亦作了相应调整。二军团团长贺龙(兼),政委关向应,六军团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从此,两军团团结互助,共同创造湘鄂川黔新苏区而斗争。   湘鄂西苏区的党、军队和人民,从1927年秋至1934年秋,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坚持了七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