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大姨

(2009-04-22 10:35:06) 下一个

我的大姨

 

419号晚上7点,大姨永远离我们而去了,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

        

      大姨无儿女,视我们姐妹为她的孩子,照顾了我和儿子两代人。泉水之恩,永世难报。

 

      每次回国,时间再短,我也要抽空到咸阳探望她。她唯一的要求是叫我多打电话报平安,            可他几次生病住院却从来没告诉我们,而是叫保姆等着接我们的电话,谎称大姨去打牌或去串门了,不愿意给我们增加任何思想负担。

 

      大姨是家中的长女,从小就帮姥姥照看弟妹,操持家务。12岁就进了日本人开的纺纱厂当童工,是家里的顶梁柱。后来参了军,直到58年由部队转业。本可以留在生活条件优越的上海,但他们却选择了大西北——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在那里和工人一起由一砖一瓦开始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全国产化的西北第一毛纺厂。他们受到了工人们深深的爱戴和尊重。

 

     姨父是厂长,他清正廉洁。在他手下,大姨从未长过一级工资,说他们的钱

  足够用了。把机会给了别的同志,大姨从无怨言。3年自然灾害中,他们多次拿出高干补助的糖和黄豆,给产妇和幼儿园的孩子。在厂里传为美谈。

 

     大姨他们本可以享受很好的生活,但是三年自然灾害中,在农村的舅妈患肺结核去世。舅舅——抗美援朝中的残废军人,一个人带着864岁三个孩子,

  大姨毅然决定接出2个小的孩子,把懂事的大孩子留给舅舅做伴,大姨一直把他们养育成人直到结婚成家。大姨还不时地接济家中亲人们的困难。她的兄弟姐妹都受到过她的无私的帮助。我妈妈不会针线活,我们小时,每到冬季和夏季都会收到大姨寄来的大包裹,有暖暖的新棉衣和漂亮时髦的裙子。可是大姨本人的衣服呢?内衣内裤袜子都是补了又补,吃饭也就喜欢打噜面,非常简单。

 

    一年冬季,我们医疗队到安徽大别山区,我写信时描写了那里天气的寒冷和条件的艰苦,大姨看了信,赶忙做了一件装了一斤丝棉的绸里绸面的棉背心

  寄来,同事们看到这件背心都说:“这真是只有亲妈对孩子才会这样------。“

 

      由于工作的性质,我和先生两地分居,我请保姆带孩子,当14个月时,

  保姆的先生重病,她回家了-------,大姨知道了我的困难,立即叫我把孩子送到他身边,从此,大姨和姨父两位老人精心养育着我的儿子。早期智力开发,一心要培养个小神童,只要看到报纸上介绍那些典型开发事例,他们就通过电话,书信甚至坐车去取经。唐诗,宋词,毛主席诗词,心珠算,历史 ------2岁多孩子已能流利的诵,吟200多首,天下第一联一气呵成 4岁半上了小学------,在我儿子的早期教育上他们费尽了心血。

 

                            

      晚年,姨父患了老年性痴呆,大姨更是寸步不离,精心照顾着姨父的衣食住行,在咸阳的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太太牵着老头的手在行走,大家都投来尊敬,羡慕的目光。在姨父90寿辰时,陕西省老干部局送来了大幅木刻画

 “牵手走人生”是大姨,姨父人生的真实写照 

 

       4月初,大姨因急腹症急诊入院。我的两个妹妹先后到了咸阳,经过医院的全力抢救治疗,大姨10号出院,我每天2个电话,得到是大姨一天天在恢复的好消息。精神也很好。我揪着的心放下了,我准备下半年和先生一起回国探望。20号传来了噩耗,-------。大姨享年88岁,她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任凭悔悟的泪水流淌。我是个医生,怎么就没想到高龄老人病情的千变万化?怎么就没想到老人的时间是不能等的?我太相信大姨与病魔的战斗力,我太相信大姨生命力的顽强------ 

 

大姨去找姨父了。他们已经分开6年了,互相太想念了。大姨,一路走好,代我们问候姨父。

 

大姨,我们永远怀念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