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侯博客专栏

杨建侯艺术生涯简介,创作作品展示等...
正文

《杨建侯与〈钟馗图〉》

(2004-03-21 22:18:16) 下一个
《无锡志史》1991年11月总17期 特写 《杨建侯与〈钟馗图〉》吴佳佳 施健 刊画 《钟馗》(壬午秋月)封底
在无锡文物商店为庆祝建店三十周年而举办的乡贤书画精品展览会上,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总要停留在一幅比较陈旧的中堂画轴前,细心地观赏、不断地赞叹,不愿匆匆离去……这是现已82岁高龄的无锡籍著名画家杨建侯教授在青年时作的一幅《钟馗图》,上面有中国近代画坛三杰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的题词。             一 杨建侯教授是徐悲鸿大师的高足,也是全国美术家协会第一批成员之一。如今,他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江苏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南京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他从艺六十年来的大量作品先后参加全国及国外许多国家展览会,一些作品编入画集或专著。他的油画《南京解放》由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珍藏,中央邮电部将此制作“八一”纪念邮票。《柏鹿》为毛主席纪念堂收藏,《荷塘清趣》、《墨竹》赴美展览,被美国肯尼索大学收藏,《梅》为中国江苏电视艺术江苏彩电中心收藏,还有好多地方珍藏了他的画作。在他的家乡无锡文物商店所珍藏的《钟馗图》,从未发表过。《见本刊封底》他是杨建侯最心爱的画作之一。 这幅画是他33岁时在重庆国立艺专任教时的作品。当时正值抗战时期,迁入大后方的无锡人有四万之众,这些人汇集了无锡地区的精华,他们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凛然的民族大义结成一个整体,在经济、政治、教育领域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杨建侯也成为这个整体中的一员。日军侵略激起他的民族义愤,他加入了抗日民众教育运动的前列,绘制了大批抗日宣传画并作油画《游击队之战》。 1942年7 月,陈之佛接任国立艺专校长,他参与陈之佛、丰子恺、傅抱石、刘开渠策划改革等方案,任素描、实像摹写等课程,建议并支持捐画义卖资助流亡困难学生改善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坚持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和抗日民众教育。当年秋天,徐悲鸿先生从印度回国,共同的抗日救国宏伟目标使徐悲鸿、傅抱石、丰子恺、杨建侯等艺术家走到了一起。徐悲鸿邀请他同住石家花园,他们一起谈论政治、谈论教育、艺术救国。同时作画义卖,支持困难学生就学。在石家花园,他创作了《钟馗图》这幅国画,自己在画上角题为:“一壶豪尽抛青春,行步蹒跚引可嗔,进士生涯唯烂醉,刘贲想见独醒人,人前摇摆尔为谁,鬼物何曾避老馗,画法只能供自赏,武梁祠里古须眉。”(壬午秋月锡山建侯)钟馗是中国古代传说故事人物。相传唐明皇于病时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上问之,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画像。此后钟进士像成为画家们爱作的画题,旧俗端午节多悬钟馗之像,谓能打鬼和驱除邪崇。杨建侯对当时国无主权、民无宁日的社会现象痛恨之极,他充分意识到画的社会作用,借钟馗捉鬼(这里的鬼意指日军,因当时人民对侵华行为义愤填膺,统称日军为洋鬼子)的传说,提起画笔,愤然作画。运用透视法,虚实结合,以意写形,以意写神,重视画面钟馗形象的形与神的关系,画出了钟馗的形象的威猛、严厉,决心消灭天下妖孽的神态。特别在钟馗脸部,蓬松的胡子似乎气得直竖,凶狠圆瞪的双眼似乎要吞灭一切;憎恨、愤怒的力量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画得到徐悲鸿先生的赞赏,称此作为“高古之作”,并在这幅画的右上角题词:“意为魑魅么魔耳,镇压只消用一吓。何期滋蔓竟难图,烽火连天无宁日。”(建侯高古之作 悲鸿戏题 壬午初冬)悲鸿先生的题词与他的画意相得益彰,在词中充分表达了悲鸿先生对日军侵略怀有愤懑心情及为中华民族雪耻报仇,抗战到底的决心。傅抱石在画上题词为:“钟进士像为元代画家最乐拾之画题,其发达并非偶然,在今日尤具深意也!建侯兄此作笔能扛鼎,孕恬静於雄浑,悲鸿先生称曰高古,宜也! 傅抱石”丰子恺对他的画中的钟馗神态也大加赞赏,他在画下方题道:“正气持人道,雄姿压鬼魅。 丰子恺”这幅画的到老师和师兄们的高度评价,实在是难能可贵。这幅画和他同年创作的油画《军民同乐》、《难民》、《流浪儿童》一起再现了抗日战争时代民族灾难的现实情况,反映了人民的呼声。不仅具有艺术意义,还具有现实的、革命的意义。无锡文物商店将此画作为店宝之一的珍藏品。            二 杨建侯教授之所以有今天杰出的艺术成就,一方面在于他热切的追求、不懈的努力,一方面是受宗师长期的栽培和教育。他开始步入艺术生涯,致力于绘画的启蒙老师是当时国内著名花鸟画家胡汀露先生,而蜚声中外画坛的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大师则是他立足画坛、成为现代著名画家的恩师。 他从小就喜欢画画。《申报》上的线描人物画、香烟壳上的人物画片、船上画的吉祥物聚宝盆成了他时常临摹的画题。他的居住地无锡荷叶村的大多数人从事造船手工业,他时常为村里人的船上画聚宝盆,渐渐他的绘画才能在村里出了名。他考入无锡美专,向胡汀露先生学花鸟画技法,兼爱音乐。在国乐家周少梅指导 下,组织国乐队,拓宽了艺术视野,激发他对艺术美的追求。1930年的一个早晨,他瞒着双亲,只身赴宁,以自画像的人物素描画毛遂自荐。得到了他仰慕以久的徐悲鸿大师的赞赏。徐悲鸿大师望着这个穷酸而富有勇气的小伙子,联想起自己19岁时也是袋无分文,凭着自己热切的追求,离开故乡宜兴,赴上海学画的经历,富有同情地鼓励他说:“我看了你的画,有前途。从明日起,你到我的教室旁听吧。”先生一番和蔼可亲的话使他激动不已,热泪盈眶,暗下决心一定要以出色的成绩报答先生。自此始,他成了中央大学艺术系的旁听生。在悲鸿先生的严格指导下,他真正意识到:对艺术事业的刻苦探求才刚开始。悲鸿先生教导他,画家的造型决定于素描的功力,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他严格遵循师训,在教室里练素描,到野外去写生,常常忘却时间、饥饿和疲劳,甚至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他不满足于当旁听生,除学画外,补习文化课程,常是食不知味,通宵不眠。“有志者事竟成。”一年后,他在中央大学专业考试中,以96分高分被录取为中央大学美术系的正式生。在悲鸿先生指导下,系统学习中西绘画技艺和理论。他处处以悲鸿先生为榜样,成为悲鸿先生最得意的学生之一。悲鸿先生善于挖掘人才、培养人才。从他的发愤学习中,悲鸿先生看到了希望,同时更加关心他的成长。1934年,悲鸿先生带他所在班的全体学生到天目山写生,先生与学生同坐三等车,在天目山一同席地而睡,使他对先生更加敬重。途经杭州歇宿时,他觉得时间尚早,便独自行动,到青波门外看望朋友,结果返回途中走错了路,贻误了乘车启程的时间。等他回到集中地点,先生与同学已在车上等候多时,同学几次请先生留个条子给他,让大家先走。先生未允。等他跳上车后,悲鸿先生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而他心里内疚,直到目的地时都未开口,闷闷不乐,没精打彩,先生觉察了他的情绪,对他和气耐心地说:“帮我磨墨,我给你画张画。”他知道先生平时最拿手的是画马,那天先生却破常例,给他画了张《睡猫图》。他因祸得福,受画之余,想到老师画的睡猫正象征自己没精打彩的样子,一种难以容忍的自责和难以形容的激动心情使他对那只先生送的画猫更加爱不释手,把那幅画挂在自己床头,作为镜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机侵袭,他当时执教的辅仁学校迁农村,他上了最后一课,不得不携眷流亡到汉口难民所。悲鸿先生得知后,立即汇去50元赴重庆的路费。1942年秋,悲鸿先生从印度回国,痛恨日军的侵华行为,创作大型中国画《愚公移山》,并恳约他作为助手,后未成愿,但悲鸿先生一直为此耿耿于怀。此后,悲鸿先生曾致函中央大学校领导请求辞去他本人在美术系的教职,推荐他去顶职,可见悲鸿先生对他的赏识和信任,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师生间诚挚的情谊。先生的身教言教、长辈般的关怀,及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全面继承悲鸿学派的教育体系,数十年如一日,献身艺术教育事业,爱生如子桃李满门墙,创作不息誉满国内外。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正是步恩师后尘所致。1986年,他被推为徐悲鸿奖学金委员会主任。               三 谈起杨建侯教授的艺术成就。还得从他的“第一朵浪花”说起。那是1932年夏,杨建侯当时是中央大学艺术系二年级的学生。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拨动了他的心弦,欧美文化使他受到启发和感染。为此,他将自己所有的青春活力都侵注於绘画事业,连暑假都不愿放过。一放假回到无锡,就四处奔走,组织邀请了史秉衡、孙文林、冯其模、徐祖培、高云鹏等一批艺术青年,共同努力,在二十多天中创作了一批作品。用他自己省下的生活费,以搞画展的形式,主持组织了“白浪画会”。“白浪”之意取之于他自己的笔名“浪夫”,意在自己是无锡泗堡桥造船手工业者出身的乡下人,浪迹天涯,志浩千里,要努力使自己的画去影响社会,掀起新文化艺术之浪潮。1932年9月5日至9月7日,为期三天的无锡首届白浪画展在城中无锡县立图书馆旁的民众教育馆内展出。在展出的200 余件中西绘画艺术作品中,他的粉画《自画像》及风景写生作品受到参观者青睐,一致评价这位初出茅芦的青年的作品最为隽永,神韵、气派、敷色均佳。展出获得了成功。展出期间,画展成了市民文化生活中谈论的热点,《国民导报》、《人报》、《民报》等以画展为主题,评价画展意义、谈论艺术观点。这次画展,不但组织了一批美术作品和美术评论文章,而且使他崭露头角,向社会显示的他的勇气和才能。此后二年的暑假中,他又连续办了第二、三届画展,在社会上引起了更大的反响。当时国内著名的花鸟画家胡汀鹭为画展题词,徐悲鸿大师亲自题写画展会标和特别标题。他自称自己主持创办的“白浪画会”是其奉献给中国近代美术事业的“第一朵浪花”。这个由他组织起来的青年画家美术团体为卅年代无锡人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增添了艺术的感染力,从此培养了一大批无锡籍的艺术人才,曾是白浪画会成员,现以其独特中国画风格闻名于世界画坛的国际著名女画家方召麟回忆起她当时参加白浪画会活动的情景,情真意切地说:“没有杨先生的白浪画会,哪来我召麟的今天。” 他的艺术一开始就充满社会性和时代感,从他的“第一朵浪花”至今,他已从艺六十多年了,是我国画坛上颇有成就的多能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画作不胜枚举,誉满海内外,桃李遍天下。他的《群雁来归》、《南京解放》、《春满人间》、《欣欣向荣》、《鱼乐图》、《柏鹿图》等画面揭示了中国历史新的一角;他的《写意花鸟画法》、《郑板桥的杰出艺术成就》、《钢笔画技法》、《人物画法研究》、《提高花鸟画教学》、《连环画创作中的构思构图》等数十万字专著的论文是他艺术结晶,成为中国美术教学与艺术的宝贵财富。而《太湖全景》、《太湖游击队》、《迎春图》等作品留下了这位江南荷叶村人对家乡怀着的一片深情。如此深情的他,少年时曾是无锡市连元街县立高小的学生,曾经在省立第三师范高小插班六年级,任全校学生联合会会长,以全班第一的成绩取得高小毕业证书。在私立无锡美专学习时期,与进步同学宋转坤、陈立平、吴文珊等组织“残荷社”,参加“无锡学会”,担任编写会刊,关心社会。与同学马少云、朱云 利用暑假培育试种水密桃成功,挂牌罗林农场,为此与无锡特产水密桃还有着深厚的缘源。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学校停课期间,他在无锡组织抗日后援会,绘制大幅抗日宣传画、捐资慰问沪淞前线战士。1936年,他在无锡辅仁中学(即市二中)从事美术教育,编写了图画、手工两课的教材,为省教育厅肯定。抗战胜利后他从重庆返回老家无锡,把多年珍藏的西洋画片数百页,在无锡公园展出,提出了“艺术 创作的社会作用”问题。60年代,带学生到无锡、苏州等地写生,作《太湖全景》等素描画在无锡举行汇报展览。1983年他又应无锡书画院邀请,回到家乡作《绘画艺术的继承与创新问题》的学术报告。同年无锡市书画院赴南京,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画展,杨建侯教授观看了来自家乡的画展后十分激动,在《新华日报》上撰文介绍家乡美术成就,首次提出无锡绘画具有江南水乡清新、秀逸、通灵的韵味。现今家乡的艺术成就与他对家乡所作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正是从他的第一朵浪花始,他和家乡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杨建侯教授为我国绘画艺术作出了很大贡献。1984年,南京电视台以《在润泽的土地上记著名画家杨建侯教授》为题,摄制了电视专题报导片,在中央以及一些省、市电视台相继播放。今年8 月,中央电视台在《神州风采》专题节目中介绍了杨建侯教授的杰出成就,台湾电视台也专程到南京拍摄了关于杨建侯教授的专题长片。的确,他的一片冰心尽洒在这片润泽的土地上,他的超群的绘画艺术才能当受到世人嘱目、赞颂。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