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 的来龙去脉 (热)

(2013-06-10 16:44:27) 下一个


 

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到底是谁讲的?


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说到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凶残,书上常有一句:“宁可错杀一千不要放掉一个”。
那时候大家都以为是蒋介石说的,是蒋指示国民党匪帮屠杀共产党的命令。
很久没有见到这句话了,几乎都遗忘了。我想遗忘这句话的不仅仅是我,还有媒体,我们的电视红局也几乎不提这句曾经是亿万人民都知道的名言了。为什么呢?

漫步青云又把这句话提出了作为蒋介石的罪状。

正好,接着这个机会,找个这方面的帖子给大家看看,究竟这句话来龙去脉如何。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找找这方面的资料。

 


--------------------------------------------
发帖时间:2013-2-28 12:50:57

 
 
 
发言:狼心苍苍
- 第:1
-发布日期: 2013-2-28
-发布时间: 12:51:44
 
 
 
  回复:“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到底是谁讲的?


http://www.fyjs.cn/viewarticle.php?id=222686

提起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大家都会想起老虎凳、辣椒水,想起蒋介石那一句疯狂的叫嚣:“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
不过,史料看多了,才慢慢明白,原来这些印象大都来自于小说和电影,而在很多时候、很多地方,国民政府的统治并不严厉,“白色恐怖”其实并非常态,即使是在所谓“特务密布,军警林立,控制最为森严“的上海滩,马列主义的著作也不是完全被禁止出版的。

 


--------------------------------------------
发帖时间:2013-2-28 12:51:44

 
 
 
发言:狼心苍苍
- 第:2
-发布日期: 2013-2-28
-发布时间: 12:52:20
 
 
 
  回复:2


一、“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这句话,既不是蒋介石说的,也不是国民党的政策。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以 讹传讹地认为,蒋介石下令实行了“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的屠杀方针。团结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陈立夫大传》便如此记述:“蒋介石在1927年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对于逮捕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采取‘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的残暴政策,大肆屠杀。”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纪实文学 《穿过硝烟的握手》视乎也证实了这一说法,文中在关于蒋介石与苏联大使商谈第二次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问题时这样写到,蒋介石表示可以让中国共产党合法存 在,“语气那么大度与肯定,仿佛对共产党举起屠刀,咬牙切齿喊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口号的不是他而是别人。“

其实,“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人”这句话,并不是蒋委员长说的,而是出自于桂系军阀陶屠户之嘴。

这位陶屠户,名叫陶钧,与他的上级胡宗铎一样都是湖北人,因打仗卖力,得以在地域观念十分浓厚的广西军事集团中崭露头角。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 在上海开始“清共”,3个月之后,汪精卫在武汉“和平分共”,是谓“宁汉合流”。没过几天,宁汉又分流——南京军事集团中的李宗仁与武汉军事集团中的唐生 智闹翻了,桂系西征,第19军在军长胡宗铎、副军长陶钧的指挥下于当年11月一鼓作气杀回老家。

而当时的武汉三镇,红旗依然不倒,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各种游行示威和武装暴动此起彼伏,仅桂系来汉的那个月就发生两起重大事件:11月中旬,人力车工人领袖马得胜率领群众几千人攻打友益街,试图夺回被 国民党改组的总工会;11月下旬,震寰纱厂又闹工潮,几千名工人和学生在集会上当场处决5名“工贼”。
乱世用重典,便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

 


--------------------------------------------
发帖时间:2013-2-28 12:52:20

 
 
 
发言:狼心苍苍
- 第:3
-发布日期: 2013-2-28
-发布时间: 12:52:55
 
 
 
  回复:3


胡宗铎成立全省清乡督办公署,自兼“督办”,升陶钧为新扩编的18军军长、兼公署“会办”。黑云压城,一度是大革命中心的江城终于进入最黑暗、最恐怖的时期。

《胡宗锋、陶钧在湖北的统治与崩溃》一文披露了这样一段史料:据程汝怀的副官长郭亚屏谈:武汉卫戌司令部军法处长余良才拿着一张军法处的犯人名单向陶钧 请示,名单上案情轻重不等,有的可以交保,有的可以定案,有的还待继续侦查。陶钧接过来信笔一圈,批上“一律枪决,以免麻烦”8个字,谁知圆圈划大了,把 写签呈的军法官姓名也圈了进去,余良才用手一指说“这是法官”,他才意识到圈圈没有画准,便一面改划一面说“法官不杀。”

陶屠户的草菅人命,可见一斑。

震寰工潮刚一平定,避难在日租界的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时期原湖北省政府教育厅长李汉俊、财政厅长詹大悲又被军警带走,并于当晚(1927年12月17日)惨遭枪决。

—九二八年元月,由于武汉当局大开杀戒,引起一片非议,陶钧便在“总理纪念周”上拍案嗥叫:“有人说我陶钧乱杀人,我姓陶的,宁可错杀三千,不可错放一人!”①

而胡陶两人的政治部主任、督办公署秘书主任卢蔚乾,则能加以旁证。他在一篇文史资料中回忆:抗战期间,陶钧在重庆,曾去拜访李济深,谈话之间,满口进步 名词。当时有人问他:“你在武汉时说,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漏网一人,那是怎么回事呢?”陶钧回答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②

可见,说这句话的,是陶钧,白纸黑字,铁证如山,而史料上却找不到蒋介石说这句话的确凿依据。

 


--------------------------------------------
发帖时间:2013-2-28 12:52:55

 
 
 
发言:狼心苍苍
- 第:4
-发布日期: 2013-2-28
-发布时间: 12:53:46
 
 
 
  回复:4


相反,蒋介石于4月15日发布的清党布告,也只是说将首要各人“分别看管监视,免予活动,致酿成不及阻止之叛乱行为,仍须和平待遇”。对于“如有借端扰动,有碍治安者”,才“定当执法以绳其后也”。

1927年5月,国民党成立中央清党委员会,确定清党六大原则,主要内容为清党时期停止入党;所有党员经审查再发党证;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投机分子、 反动分子及一切腐化、恶化分子一律清除;3个月不向党部报告工作者,取销党员资格等,全篇同样无一个“杀”字,这与肃反扩大化中各级下达镇压指标的文件是 大相径庭的。

也许,有人会问,即使老蒋没有这样说,那会不会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呢?比如,1993年大陆出版的《蒋介石详传》中就这样为蒋介石 作传记:蒋对杨虎、陈群说:“凡是可以杀的,一律杀,宁可错杀,不可错放。”然而,这一史料出自于何处呢?根据该书的注释,笔者经过一番追踪,终于发现这 句话的原始出处为1949年出版的《蒋党真相》。

原文如下:

“四;一二”以后,就由吴稚晖出面提议“清党”,并在南京另立“政 府”与“中央党部”,与武汉分裂。五六月间蒋介石派“清党”的要员杨虎、陈群两人(上海人民叫他们为“狼虎成群”)到宁波去“清党”,因为宁波是蒋介石的 家乡,所以杨虎、陈群特别向蒋请示方针,蒋介石对他们说:“凡是可以杀的一律杀。宁可错杀,不可错放!我们将来终是要给人杀的,不如多杀几个。”蒋介石自 己知道是一个纸老虎,所以只能以残杀来壮胆逞威,“唯懦弱者最残忍”,的确是至理名言。

 


--------------------------------------------
发帖时间:2013-2-28 12:53:46

 
 
 
发言:狼心苍苍
- 第:5
-发布日期: 2013-2-28
-发布时间: 12:54:38
 
 
 
  回复:4


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交待他是怎么知道蒋介石这句话的,也没有任何一条旁证,不足以为信。

如果我们再深入作 番研究的话,一个黑色幽默会让你忍俊不住。原来,这位笔名为翊勋的作者,名叫恽逸群,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之后被捕入狱,但因证据不足 10天后予以释放。全国解放后,这位《解放日报》社长、华东新闻出版局局长的副省级高干,被潘汉年一案牵扯进去,判刑11年,直到20多年以后才得以彻底 平反。

这段对比,不是很有讽刺性吗?说敌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错放一个”的共产党员恽逸群,恰恰是被敌人放走的那半个,到后来,却偏偏关进自己人的冤狱。

 
自 红袖论坛 http://bbs.hongxiu.com/index.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laborlaw 回复 悄悄话 陶钧虽然说了宁可错杀三千,不可错放一人,在湖北清乡半年,也就杀了一千多。
依依我心 回复 悄悄话 好象有一次读史,这句话似乎是我党清除AB团时说的。至少,也是那时用过的。

不确定。也许两党都用过。还是那句话,谁也不必谁干净,就别装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