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向大家推荐杨鹏的《老子详解》

(2007-03-26 11:18:23) 下一个

向大家推荐好书:杨鹏著的《老子详解》。书是厚了点,400多页。但是值得慢慢读。
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见解之深刻,文章之精彩,使之成为不朽之作。看了这样的作品,才知道中国的政治理论研究曾经达到了怎样的深度。我曾经多次读过老子。可是,这次看了杨鹏的著作,才知道过去完全没有读懂。不懂老子,也就不懂当年的儒家,法家,等等,等等,看当年的百家争鸣就只是在看热闹。

老子与中国古典自由主义

——关于《老子详解—老子执政学研究》的说明

杨 鹏

茅于轼: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杨鹏先生来讲老子与中国古典自由主义。大家知道,天则所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堡垒,我们不光要吸收外来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也应该发掘与吸收。杨鹏同志在老子的研究上是非常有成效的,下面就请杨鹏同志做报告。

杨鹏: 谢谢大家,在座的有很多我的前辈和老师,今天算是交一份家庭作业,给各位前辈和老师汇报一下思想体会。我讲的题目是老子与中国古典自由主义。可能有一些人会认为把老子和自由主义拉到一块有些牵强,其实它们是有关系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古典自由主义就已经生根,今天我就通过老子来把脉络梳理一下。

今天的主要内容有三个,第一个是老子文本变迁的简要说明。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简单地做一个说明。第二个是老子与中国古典自由主义,第三个是老子政治哲学的总结。

一、老子文本变迁的简单说明

魏晋以来,《老子》流行文本以河上公注本和王弼注本为主。通行今本也以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为基础。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甲本(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间)、乙本(公元前180年-前157年)出土,和在1993年湖北郭店楚简本(公元前4世纪)和通行今本一对比就发现差异非常大,这些差异大致都被研究老子的专家注意到了,我自己概括通行今本与古本的文句、思想差异,共有140余处。大家知道,老子总共就5000多句,这里面就出现了这么多的错误。我用了11个例句来说明通行今本和古本的思想差异和文本差异。

(1)古本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十四章)老子认为道无处不在,因此人们从身边从现在就能发现道的法则,所以不必受制于古代圣贤的言论和概括,因此它的意思是说从现实中总结出管理现实的方法。但是今本改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大家知道老子对周公的文武之道是持否定态度的,他对传统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所以他不会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尊崇文武之道的是儒家,法家也是走的道家的路,就是重今不重古,重现实不重过去。

(2)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二十六章)这说的是持重的东西是轻浮的东西的根本,沉静的东西是浮躁的东西的主宰,所以君子的言行是不离开辎重的。紧接着就有一句“唯有环官,燕处昭若”,今本改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两个的差别非常大,环官是什么意思呢?环官就是周朝时候在朝廷里面负责谍报、安全系统的官员,相当于克格勃头子。燕处说的就是不在办公的时候,“昭若”说的是显示出了这种职业的风格。这句话的意思是环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非常的持重与沉静,老子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叫得上君子,当然这和他的执政观有关系。当然这和儒家的君子就很不同了。后来的人就把它改为“虽有荣观”,也就是说非常有权势,但是比较淡然。由此可以看出差异是非常大的。

(3)“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袭为上”。(三十一章)这说的是军队、武器是不吉祥的东西,在实在不得已用的时候,就采取不择手段的迅速解决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也是老子的一个战争观,他认为战争不是好事情,但是不得已的时候就应该不择手段,迅速解决问题。因为中国古代的战争非常长,老百姓非常遭罪,因此老子和孙子都主张战争一定要速战速决,而不应该讲什么礼节、规则等等。但是后人改成了“恬淡为上”,就是说要恬淡地处理。老子把战争比做办丧礼,丧礼不得不办好,但是又不能喜欢丧礼,所以对战争不可能有一个恬淡的心态。

(4)‘贞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天下将自定“。(三十七章)无名之朴就是道,这说的就是要以道去规正,要无为,不要去管老百姓的欲望的各种放纵行为,这样的话,老百姓自己就会满足,欲望满足了之后,就安静了,天下也就自然定了。因此,老子认为百姓的欲望不能成为政治管理的对象。而今本变成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5) 器慢成”。(四十一章)这说的是万物都一个自然的节律,而不能揠苗助长,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只争朝夕。而“大器晚成”说的是要等到年龄大了之后才有成就,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差异确实比较大。

(6)“和曰常,知和曰明”。(五十五章)“和”就是对立双方的平衡,也就是说知道这种平衡的就是聪明。但是后人改成了“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就是说知道“和”才是常理,知道常理才是“明”,由此可以看出区别。

(7) “人多智,奇物滋起。”(五十七章)“人多智”就是人们智慧很多,如果以智治国的话,那么奇怪的事物就会孳生。后人改成了“人多伎巧,奇物滋起”,就是说科学技术多了之后,奇怪的事物就多了。很多人就以此认为道家是反对科学技术的。

(8)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法物”就是符合礼法的东西,比如法仗、法服等等。“法物滋彰”就是说礼法蔓延的地方,以礼治国的地方盗贼反而会更多。周朝是以礼治国,认为只要通过礼治就可以消除大家的邪恶之心。后人改成了“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以为老子反对法令,这是很荒谬的,因为道家和法家是一体的。

(9)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这说的如果政府如果不去侵犯百姓的话,老百姓自然就会富裕起来,如果政府无为的话,老百姓自然就会教化自己,政府好静的话,老百姓会自己规正,政府不去侵扰百姓的话,百姓会自动归置于诚实。后人改成了“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0) “祸莫大于无敌”。(六十九章)这是一句非常深的话,说的是如果没有敌对力量与你同存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后人改成了“祸莫大于轻敌。”

(11)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这说的当社会变得混乱了之后,就静静地等着,它是会变清的。紧接着又跟了一句“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十五章)被改成了“图王不成,蔽而能安”。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二、老子与中国古典自由主义

1、老子的时代背景。

老子的时代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期”,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时代,控制现代生活的各种哲学都已经在那个时代出来了,比如泰勒士(公元前585年前后)提出了万物皆水、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32年前后)提出了万物皆数、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20年前后)提出了原子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99年),老子的年龄和泰乐士同代。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建立周朝,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周武王死后,子成王诵立,武王弟周公旦于公元前1069年前后开始摄政。公元前770年,西北犬戎入攻西周,杀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太子宜臼即位,从镐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03年)开始,老子生活在春秋后期。殷商是大国,但是却被周这样的小国打败了,建周之后,就实行了井田制,政治上搞了“以德治国”,以礼教治理国家。后来周民族受到南西北新兴蛮夷国家(楚、秦)的围攻,民族冲突与文化冲突。“以德治国,以礼治国”,行不通,世袭贵族控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解体(井田制,彻田为粮),私田自耕农和独立商人群体的涌现。在这种情况下,道家、法家兴起。社会管理法律化,经济私有化,因为它们主张以规则、法律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要以礼仪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经过春秋战国这一段时间的震荡,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出现了第一次大整合:道家黄老学。用一个形象的方法来概括这个整合就是道家为树根,法家为树干,儒家、墨家为枝叶。比如《黄老帛书》(战国):“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另外还有《管子》、《吕氏春秋》等。

汉朝建国之后就是以道家黄老学来治国的,而不再是周制了,根据《汉书元帝纪》记载:(孝元皇帝)年二岁,宣帝即位。八岁,立为太子。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