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那边的姑娘

我是一个简单的女生,一个喜欢大海的女生. 如果我们是知己,也许我们可以一起去海边走走,看看,听听海的声音.
个人资料
正文

谁来拯救广东音乐? (1)

(2005-09-08 03:42:04) 下一个
广东提出要建设“文化大省”,广州提出要打造“音乐之都”,而广东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广东音乐,却正在被人们淡忘。      在广东听不到广东音乐      今天,即使在广东,如果提到广东音乐,许多人可能只会联想到《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以及《轻轻地告诉你》,而淡忘了经典广东音乐——《步步高》、《彩云追月》、《雨打芭蕉》、《金蛇狂舞》……在广州这个音乐底蕴深厚的城市,现在满大街都是浅薄无聊的《老鼠爱大米》。   《南方日报》去年2月23日刊登一封读者来信说:“如今无论在广州或者在深圳,广东音乐的声音是一点儿也听不到了。这和我1949年10月广州解放时进驻广州城期间是全然不同了。记得那时,大街小巷大小商店里播放的不是广东音乐就是广东粤剧……几十年过去了,这次我来广州和深圳,感受全然变了,听不到一点广东音乐的声音了。收音机里没有,广东电视那么多频道也没有,听到的是与北方一样的流行歌曲。一个属于广东自己的东西不见了。”   著名广东音乐演奏家、星海音乐学院教授余其伟感叹说:“远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有识之士就不断呼吁成立专门的广东音乐团,但一直未能圆梦,省级专业艺术团体中,近年更连个演奏广东音乐最基本的‘五架头’小组也没有了。”      北京却有个“广东音乐研究社”      当我们在广东听不到广东音乐的时候,北京却出现了一个“广东音乐研究社”。   在去年9月6日的《北京晚报》上,记者刘一达发表报道《北京人抢救广东音乐》,报道说:“北京人玩什么的都有。您也许不知道眼下有一拨六七十岁的老人在玩广东音乐。每个星期总有那么两三个晚上,老哥儿几个自带乐器,凑到一块儿,伴随着高胡、扬琴、洞箫等弹奏出的轻柔优雅的乐曲,他们陶醉在广东音乐的美妙旋律中,真可谓其乐融融。这是个由相同的爱好而自发形成的团体,有点儿像老北京的‘票房’,他们给自己的团体起名叫‘北京广东音乐研究社’。”   据报道,“北京广东音乐研究社”的领头人叫孙广安,早在1993年,他就跟老哥儿们成立了北京广东音乐研究社,主要成员有付瑞阳(原中央民族乐团高胡演奏家)、黄玉麟(原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琵琶、洞箫演奏家)、韩秉悌(原总政歌剧团扬琴演奏家)、苏宝令(原中国歌舞团二胡、阮演奏家)、刘同考(原二炮文工团笛箫演奏家)、马玉彬(原二炮文工团中胡演奏家)、杨福森(原北京京剧院琵琶演奏家)等。孙广安说:“广东音乐与其它民乐不同,关键是有味儿,这种韵味是长年熏陶用技巧表现出来的,如拉《鸟投林》,能拉出鸟儿扑棱翅膀的声音,乐谱上没有这个。”   据孙广安介绍,现在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还专设了广东音乐这一学科,由局文郁教授主持,培养专业研究生。这是目前国内惟一一所开设广东音乐专业的院校。所以京津两地的演奏家也经常聚在一起交流。   2004年12月5日,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及北京广东音乐研究社的京津两市的广东音乐演奏家聚首老舍茶馆,举行了一场主题为迎接奥运的“京津百名广东音乐演奏家专场音乐会”,这已是京津广东音乐爱好者举行的第三届专场音乐会了,前两场举行的时间分别是在1998年和2001年。老舍茶馆的主任安泽京在接受《北京娱乐信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已经与北京广东音乐研究社签订了协议,今后他们每周都要在我们老舍茶馆进行排练、举办演出,还要办培训班。”   1998年在老舍茶馆举行的第一场广东音乐专场音乐会,是为纪念广东音乐的杰出代表吕文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举行,据《北京晚报》报道,“1998年,吕文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余其伟等人本想搞个纪念演出活动,但没人张罗此事,也没经费,最后放弃了。北京广东音乐研究社得知此事,在北京老舍茶馆的支持下,举办了吕文成先生百年诞辰的纪念演出。”   北京“广东音乐研究社”除了举行演出,还积极整理广东音乐曲谱。孙广安老先生介绍说,广东音乐原有400多支曲子,而现在经常演奏和出版物有记载的不过100余首。他们靠记忆一点一点整理排练,10年来已抢救下了300多首曲目,但录下唱片和音像制品的寥寥无几。      曾经踩着《彩云追月》跳探戈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那些摩登的绅士淑女们是踩着《彩云追月》跳探戈的!   而在2001年10月20日的夜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当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国家元首们身穿唐装步入宴会厅的时候,奏响的背景音乐也是经典广东音乐——《步步高》!   广东音乐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珠江三角洲,是一种以广东民间曲调和粤剧曲牌为基础的民间音乐。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经过200多年孕育的广东音乐进入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出现了被誉称为“四大天王”的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以及被称作“何氏三杰”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还有易剑泉、陈德钜、陈文达、谭伯叶、梁以忠等一大批广东音乐家,产生了《步步高》、《鸟投林》、《倒垂帘》、《赛龙夺锦》、《饿马摇铃》、《平湖秋月》、《孔雀开屏》、《渔歌晚唱》……   随着192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唱机的诞生、1931年世界上第一张LP密纹唱片的诞生,广东音乐首先在上海滩开始流行,吕文成等广东音乐家在上海参加了“俭德储蓄会粤乐队”,新月、百代等唱片公司纷纷为广东音乐灌制唱片。广东音乐家们还借鉴西方的探戈和爵士乐,创作出一大批适应舞厅用途的乐曲,比如快二拍的《惊涛》、快四拍的《狂欢》、慢三拍的《迷离》和《依稀》。当年曾任百代唱片公司演奏员的著名电影导演王为一老先生回忆说:“有一个时期,确实广东音乐是铺天盖地的,电影方面录音也是用广东音乐,满街这个放,所有的铺子,在门口放一个喇叭放音乐,也是广东音乐,《小桃红》,《雨打芭蕉》、《饿马摇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