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朱晓玲:创作体验我之说

(2005-11-28 12:32:00) 下一个

创作体验我之说
                                                     朱晓玲

 

北美女人

北美女人大本营>>>



我的写作体验是,一部好的小说,除了编织一个好的故事外,语境和营造一种适合于你讲述的故事的氛围,是一部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 因此如何为小说营造一种良好的意境和语境环境,是一定要认真思考的重要环节。所谓意境,是文学文本中,特有的美学术语。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在艺术美的创作上所要达到的境界和审美效果。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就要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将主观的情思和客观的物、景、人、事,即意与景、情与景、神与形交相融合,高度统一,达到人、情、景交相辉映,神形兼备的境界。

        因而,在创作每一部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我比较注重文体美感,语境美感。也就是文本的形式美——叙述的语言美。就我个人创作体验而言,我认为,文学作品是语言雕塑的结晶,语言也是文学作品的形体美。这种文本的形体美,是决定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能让阅读者很快进入阅读状态,引起读者的审美情趣的、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而故事是小说的框架、链条。细节是串在这个链条上的珍珠。我还认为,构成小说形成的要素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由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及创作者的叙述语言组构而成。小说创作中,如何将叙述人(创作者)的语言和故事中的人物语言交错使用,互为渗透、互为依存、互为关照、相依相傍,从而使创作者零散的、思考的、庞杂的文字,经过文思的梳理、过滤后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生动感人的故事和丰富多彩的各种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这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要认真、严肃思考的重要环节。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故事,在故事中我们为什么要设定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节,这样的人物;我们希望透过文本向读者传导什么样的信息,透露怎样的人生观、哲学观或宗教观,展示怎样的文学风范等等,心中要有个总体的把握。当然,这种把握不一定很具体、不一定很清晰,它只是存活在创作者心间一种对事物、事件、对生命、对人生的一种思考、感悟和体验或困惑。但是这些感悟、这些体验、这些困惑一旦通过思考的笔,通过我们的叙述表现出来后,就会成为形式各异的文学艺术作品。

       再者,在创作过程中,叙述语言要为我们设定的情节、场景、人物、事件等服务。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或动作、每一个细节的设定,都要符合人物性格及故事发展轨迹。文字是靠不断地打磨、锤炼才会表现出它无穷的魅力和感染力的。如果创作者的叙述语言没能照亮所构建的文本,没能照亮叙述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境,感动不了读者,那么这种叙述语言是不成功的,更不是我们的财富。

         故事中的人物语言艺术,是指小说中人物的讲话、对话或独白等。是小说置于人物对话之前之后或中间,用以概括、提示、剖析人物对话和描绘人物对话时的神情姿态以及动作心理的一种语言形式。故事中人物语言的指示词,不仅可以概括说话人的动作、心理、声态、神情以及用语的特征,对于人物对话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可以表现出人物性格、风貌等特性。但是,它从总体方面讲,必须服从于作家的语言风格,体现作家的语言特征和风骨,符合文本或故事的发展。

       而叙述人(创作者主体)的语言艺术,是作者在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说明事件、描绘环境、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形式。这就要求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依据作品设定的情境,在人物关系和活动中,把握作品人物的语言、动作,姿态及表情的外在特征。把握这些外在特征在各种环境下的不同表达方式,调动自己的情绪记忆,构思意境,设身处地进入到你所塑造的人物内心世界,探索人物心理活动的轨迹,揣摩、体验人物的情感,思绪、喜怒哀乐,从而为人物的外在表现再创造出符合文本需要的心理依据,为阅读者进入共鸣提供必要条件。

       创作过程中,需选用形象生动,既具体可感、又有灵性、空灵的叙述语言,以细腻的笔触、调动一切语言手段,如拟人化、拟物化、暗示、寓意、夸张、对比、讽刺幽默、象征、怪诞、诙谐、排比等等叙述语言手法,将事物的性质形态,人物的性格情状、事故的发展脉络等,鲜明地、具体地,渲染、铺陈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充分享受阅读给他带来的愉悦。

        作品中,对人物语言的艺术处理,也是很显重要的。虽然艺术是源于生活,但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没必要也不可能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和盘端上。从创作实践而言,一部优秀的小说,往往要采取多种叙述方式进行创作,才使得其讲的故事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感染力和深刻的意蕴。例如由于故事情节的需要,小说中的人物主体,有时需要长篇大论地说话,为避免给读者带来沉闷、冗长、繁琐的阅读感,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就得采用切割人物语言或岔分法艺术的创作手法。将冗长的人物语言切割开或者岔开,安插进一些因人物的对话引出的另一些事件,另一些情景及细节,使小说的故事结构复杂、曲折、错综、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变化多端一些。创作者在设计人物进行大篇幅语言叙述情节时,适当地切换进叙述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及对他周身的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是很有必要的。比如说,在人物长篇大论的对话中,穿插进一些叙述者的各种动作,如掏烟、点火、织毛衣、是怎样的姿态吸烟、喝茶、倒茶水、翻书、跷腿、揪耳朵、挖鼻孔、扶眼镜,擦泪、向窗外远眺的神态,咳嗽、面部是怎样的表情等等一些很生动很具象的细小动作,都可切割进人物长篇叙述的情境之中。这种艺术处理方法,能使本是枯燥的人物对话场面显得丰富多彩,有血有肉,枝枝蔓蔓、生活化、可触可感起来。从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像是与故事中人物在促膝谈心一样亲切亲近,使读者不仅能由叙述者的语言中享受到一种阅读的愉悦,而且还能由叙述者的这些细微的动作变化中去触摸、体悟叙述者内心的思绪和情感变化。当然,我们在利用切割人物语言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时,切割进来的人物动作、神态及岔进来的另一些情节和景物,必须要与叙述人物的性格和人物命运与当时的情境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浑然一体。对周围景物的描写更要与叙述者当时的心境、情绪、神态等相吻合,使之成为人物叙述语言的一种好的背景、一种和谐的陪衬、一种画龙点睛的补充、一种锦上添花的修饰,以增强人物叙述语言的韵味和审美情趣。以达到人、景、物、事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以上所述,只是我,作为一个热爱文字写作者谈到的一些关于写作方面的切身体会而已,并不是一定确实无暇的论说。今天我诚诚恳恳地拿出来,博大家一笑。并且我已戴好了头盔,准备接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