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九峰:成功孩子的基本要素和教育子女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5-11-25 13:26:33) 下一个

成功孩子的基本要素和教育子女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九峰

北美女人

北美女人大本营>>>




新学年开始了,许多家长又开始对孩子的教育发愁。特别是我们从中国来的第一代移民,在如何配合对于我们来讲比较陌生的教育体系,同时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使孩子能够在一个学校和家庭相辅相成的良好氛围下,尽可能多地利用学校因材施教的各种计划而茁壮成长方面,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无从下手。

美国是孩子的天堂,是让孩子自由成长,还是尽早规划孩子的前途,因势利导,或者,把自己在中国所习惯的作法全盘照搬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哪种做法更好,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从跟踪成功地考入名牌大学孩子成长的轨迹来看,不成功的孩子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成功的孩子在高中阶段必定都具备一些必不可少的素养。

孩子的教育成功与否有许多衡量标准,简单地讲,在基础教育阶段,当然是由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所决定的。

美国基础教育的出口包括:
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加就业技能训练,
高中毕业准备上社区学院,
高中毕业准备上一般大学,
高中毕业准备上竞争较强的大学(一般的州立大学),
高中毕业准备上最具竞争力的名牌大学(如哈佛,斯坦福这些IVY LEAGUE大学),
还有就是高中肄业。

美国的教育体系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不是每个人都要上大学,但是现行的教育体系为每个学生都铺好了通往大学的路,走不走是你自己的事,也是我们家长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人才培养就象一座塔,哪个宝塔尖尖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地方,在哪里学习过,可能会比常人掌握更多的技能,拥有更高的能力,和建立更广泛的人脉搏,对以后的人生带来更多的机会。人生下来,除了有生理缺陷,基本都具有问鼎哪个宝塔尖的机会。你要吃那最大的果子,要磴上金字塔的塔尖,相应你也要付出最多的劳动,因此,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了不同的课程设置。了解通向顶尖大学的途径是孩子和家长在孩子上高中以前就应当知道的知识,并提前开始规划。

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优秀人才,那么孩子在成长阶段都应该注重培养那些基本素养呢?

泛泛而谈,成功人士所具有一些基本的素质,比如:

有远大的抱负,
有很强的求知欲,
创造性思维,
有责任感,
敬业,
领导才能,
办事认真,
乐观向上,
团队精神,
充满爱心
等等。

怎样才能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在孩子身上培育这些优秀的品质呢?

其实精英大学的录取条件,尽可能地把这些抽象的人品特质体现在它的录取标准之中。要达到这些标准,孩子的四年高中,就必须自觉不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课外活动,组织或参加各种俱乐部,社会公益事业,有意识学会和锻炼各种能力,因此,做家长的主要是引导和协助孩子配合学校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把孩子引导上光明大道无疑是每个家长的心愿。

高中是孩子基础教育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时期。高中学习阶段,学校留给学生许多自主选择空间。如果一个孩子一进高中就能有计划地安排和兼顾好各个方面,孩子进高中之前就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素养。孩子的高中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孩子上高中以前就已经决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于美国大学录取标准所决定的。在中国,如果你高中最后一年才翻然悔悟,奋发努力,你仍可能考上清华北大,但在美国,如果只到最后一两年才努力,即使把SAT考成花,进一流大学的可能仍然是微乎其微。

美国一流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 高中所修课程的质量和高中四年的GPA;
二 SAT,SAT II,ACT的考试成绩;
三 社会活动能力,专长,领导才能;
四 参加公益事业;
五 老师的推荐信;
六 作文。

最好的大学采用的是逐项淘汰制,就是这六项里任何一项不满足要求,就淘汰出局了。

这种录取学生的标准应该说比较全面地衡量了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能力,领导才能,专长,奉献精神,道德修养,和世界观。被一流大学录取的学生可以说是品学兼优,各种能力很强,表现一贯,可塑性好的苗子。显而易见,这比中国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办法科学得多。这种录取学生的方式可能与培养人才的理念有关,中国注重培养专门人才,而美国更看重有专业技能的领袖型人才。

近年来中国也开始重视素质教育,但收效不大,多数只能做些表面文章,肤皮潦草的事。究其原因是高考导向所致。中国是一试定终身,决定了高考才是硬道理,别的什么都不重要,素质教育便成了无源之水,从老师到学生都没有动力。美国大学录取多元化,自主性很强,竞争激烈,最终形成一套德才兼备综合录取的标准,这种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大学录取导向而不是高考导向,为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展开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方向。因此,我们从中国来的家长一开始就要从冲刺高考的传统思维和学习习惯中跳出来,切忌把孩子培养成只会读书的书呆子。看准基础教育的出口,引导孩子走到正确的方向。

由于美国大学录取的特点,决定了高中是孩子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一个孩子如果还没有准备好就进高中,多半最终难以被最好的大学录取。曾在我们中文学校就读的一个学生KEVEN去年以优异的成绩,包括高中和AP课程全A的成绩,几乎全部满分的SAT和7门SAT II,5个CLUB的总裁,许多国家和州的大奖,以及上百小时的社区公益服务,老师强有力的推荐信,和他很有鉴的的作文等,被哈佛大学录取。根据他父亲介绍他成功的经验,他初中最后一年以前,一直是很皮的孩子,成绩一般。初中最后一年突然开窍,很偶然的机会,老师在课上读过几次他的作文,使他尝到做好学生的甜头,从此开始发奋努力,以初中最后一年全A成绩进入高中,并终于以高中四年几乎完美的表现被哈佛大学录取和获得美国总统奖。

孩子进入高中以前要初步具备哪些素质呢?

第一要素是悟性

KEVEN的成功有他的必然性,也有偶然性。KEVEN小时候按他父亲的话是一个很皮的孩子,初中最后一年以前一直是一个中游的学生,但是他是一个有很强自尊心,和比较听话的孩子,而且他的数学一直很好,这就为他后来居上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他在最关键的时候开了窍。人生就不同,有的孩子悟性早,有的孩子悟性晚,如果KEVEN在晚开窍一两年,那么在高中的表现就不那么完美,所以KEVEN是幸运的。

我知道的一个孩子就没那么幸运,这孩子小时候非常玩皮,那时如果这孩子在一个屋里,这屋里的每一个人都会晕,因为他没有一刻安分,上窜下跳,惹事生非。上学以后,老师都说他聪明,就是不用功。上初中以后,父母一段时间没注意,孩子染上了为玩电子游戏,不交作业,逃学,说慌的恶习,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孩子确有小聪明,足球,篮球,乒乓球样样玩的都是班上最好的。当父母指责他不好好学习时,他就反唇相讥,说父母耽误人才,应该送他学踢球,没准能踢进2008奥运会。这孩子暑假被洛阳市青少年宫推荐到河南建业队训练基地踢了几天球,终于明白自己不是哪块料,连国内三流球队的训练基地自己都排不上正式队员,更惶论踢奥运会了。经过这次磨练,不知这孩子悟过来没有,不过他已经失去了上好高中的机会。所以孩子绝不是小时候越皮越好,一流大学不接受到高中阶段才浪子回头的学生。宽容孩子的玩皮也要有个度,过分放纵,甚至说小时候越皮越好,哪不仅是误导,最终大人和孩子也会自食其果。特别在国内,一旦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恐怕一生都会受很大影响。

在美国,这种后顾之忧相对小多了。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女儿李文长在美国,就是一个典型不听话的孩子。李熬先是晓之以理,把“书中自有黄金,书中自有颜如玉”演绎得更加露骨,他说肯吃苦的人吃半辈子苦,不肯吃苦的吃一辈子苦,一辈子都会为衣食奔波。李文不听,高中没毕业就爱上了一个从东南亚来的移民,李熬只好诱之以利,说只要你上大学,多贵的学费都给你出,上本科送你一辆轿车,上研究生送你一辆跑车,上博士送你一辆大奔。而女儿是你不让我跟他结婚,我偏要结,高中一毕业就结婚了,不久两人有了孩子。李敖更绝,你上学,要多少钱都给,不上学,一个大子儿也没有。迫于生计,小两口子只好去餐馆打工,干最低级的工作。直到有一天李文突然悟出来了,“这难道就是我一辈子的生活吗”?于是,把孩子丢给男方,离了婚回到学校读书去了,读完学士读硕士,一直读完博士,现在移居北京当单身贵族。

由此看出培养孩子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早一天开窍。有的孩子从小就懂事,善解人意,父母就省心多了。李熬本身就是一个开窍早学习上早熟的例子,从小就喜欢读书,藏书,买书,独立思考。高二就退学在家自学,考上台大法律系,又退学,第二年再考上台独大历史系。如果李敖这样的奇才在美国就可能被一流大学拒之门外了。开窍早的一般女孩多一些,但往往太听话的孩子虽然长大不会有大起大落,却常常缺乏创造力,所以父母更应该在培养孩子的独自思考,创造力方面下些工夫。

孩子长大有没有出息,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看孩子从小有没有头脑,与孩子调皮不调皮,没有太大必然关联,反而太调皮的孩子容易觉悟得太晚。有脑子的孩子,首先是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做父母的,除了鼓励激励孩子拿第一外,随着年龄增长,父母应努力让孩子了解更多的领域,使孩子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帮助孩子立大志。中国传统的说法是“王侯将相宁有种呼?”。有大志向的孩子才不会犯李文那样的低级错误。

最后我想说有的孩子悟性早,有的悟性晚,有的一辈子也悟不出来,但学习的黄金时间就那么几年,孩子一时还没有悟性怎么办?哪只好赶鸭子上架了,做父母的最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在后边推,一个在前头拉,否则,孩子觉悟的太晚,又拉下许多功课,尤其是在中国,恐怕就来不及了。就象马拉松赛跑一样,从小有悟性的孩子跑在领跑的第一集团,紧跟着的是第二集团,孩子一时没悟过来,也要最起码保持在第二梯队,等到高中最后冲刺阶段,仍有可能加速赶上去,但是,如果差得太远,即使到高中阶段悟过来了,恐怕已回天无力了。孩子该逼的时候还是要逼的。傅雷家书中有一段讲的是傅聪小时候在楼上练琴,傅雷在楼下看书,一次他听见楼上琴声不对,象是在磨洋工,傅雷很生气,于是就把儿子捆在楼下的柱子上。可见傅雷也够残忍的,但是如果没有傅雷的严格要求,恐怕就没有后来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傅聪。当然,傅雷的做法要是在美国就犯法了。


成功孩子的基本要素和教育子女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

第二 要强化孩子的竞争意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前段时间黎阳的一篇“中国,当虎还是当驴”的文章对中国文化传统战略思维的缺失做了精僻的分析。他以柳宗元的古代寓言《黔之驴》为蓝本,形象地归纳出食肉动物的思维方式从来富于警惕性和攻击性,是主动的一方;而食草动物的思维方式充其量也仅仅是防御,永远处于被动地位。食肉动物一事当前关注两件事:第一,它会不会吃我?第二,我能不能吃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当《黔之驴》中的老虎经过不断观察试探,发现驴看似庞然大物,其实充其量只会撩蹶子,不具备任何攻击性的时候,虎得到的结论是:我可以吃它!于是,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驴对于从没见过的动物─虎毫无警惕,只要对方没动手,就不假思索认定对方跟自己一样,也是食草动物,可以和平共处。对于虎由远而近的层层战略侦察和战术摸底,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等到自己的情况叫虎摸得差不多了、开始挑衅动作时居然仍毫无察觉,既不认真准备点看家真本领又不认清危险形势赶紧逃避,反而幻想靠自己那一蹄子就能解决问题。总之驴是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就知道一天到晚安安稳稳吃自己的草,等到大祸临头才拼命挣扎。结果,虽然驴很和平,很善良,很循归蹈矩,从不招惹别人,仍然落了个葬身虎口的可悲下场

中国近代挨打的历史一定程度源自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战略问题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很象《黔之驴》中的驴和虎,即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思维定式上的某种异同。中国的主体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无数次受周围游牧民族或国家的侵略骚扰,并且曾多次遭受灭顶之灾。

就整个民族而言,如果想避免当食草动物的命运,其思维方式就决不能象驴之类食草动物那样消极被动,至少中国的战略家们必须象虎一类食肉动物那样警觉和积极主动。一个民族整体上思维如虎则成虎,思维如驴则成驴。思维如虎,本不是虎也能变成虎,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不过日本本身就是尚武的恶狼;思维如驴,本不是驴也能变成驴,如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把苏联帝国一夜之间搞垮了。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如果孩子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字,和光顾低头吃草的驴有什么不同。

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落后时挨打,而几千年间强盛时期又如何呢?可以说基本上是典型的农耕民族的思维方式,大部份情况下颇有点象那头黔之驴,对周围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建一座万里长城,反而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外界一无所知,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坚船利炮已经打到家门口了,中国还自以为是天朝大国,世界的中心,毫无警觉,象驴一样埋头吃草,直到大祸临头。李熬说中国历史上一直面临两大难题,一个是挨打,一个是挨饿,直到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开始一改被动挨打的局面。毛泽东认清美国出兵朝鲜,越南的真实目的,毅然抗美援朝,援越把美国人拒之国门之外。从此中国人不再在自己的国土上无端受洋人的欺负。我说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开始解决挨饿的问题。

就饮食习惯而言,“西方人吃肉,东方人吃草”,以素食为主的中国人,骨子里渗透着儒家文化温良恭俭朴让,无论如何新思维,要把中国人改变成虎狼般的猛兽都是不可能的,和美国赢派的先发制人不同,中国人的思维惯性倾向于仁至义尽,后发制人。近代史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对于虎狼般帝国主义,忍让无异于任人宰割。九一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张学良带领百万大军撤入关内,不仅把东北大好河山丢给日本人,甚至兵工厂,无数枪支弹药,240架飞机都留给了日本人,那时候,整个中国有几架飞机?所以,不管谁下的撤退命令,就这一点,张学良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

作为个体来讲西方人比较重视通过竞技场上的激烈竞争,包括剧烈的肢体冲突,去培养孩子主动进攻,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意识,而中国父母较多的是象在培育温室里的花草。如果白人家庭培养出来的个个都是小老虎,我们培养的都是小绵羊,孩子进入社会是很容易受伤害的。其实,中国人唯有读书高,绵羊式教育的弊端比比皆是。比方说,我们许多大老爷们手无缚鸡之力,握个手也是软绵绵的,肩不能担手不能提,许多人恐怕连个轮胎也不会换,难到你在路上车轮胎暴了还要请美国女人帮你换上备用胎不成?

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领导才能,而不是满足于俯首帖耳当一个专业技术人才的顺民。大家都知道,亚裔对美国高科技领域贡献很大,但亚裔在美国社会中受到重视程度却是最少的。以硅谷为例,目前亚太裔在圣荷西占28%的人口,市政管理人员仅2%为亚裔;虽然超过70%的亚裔希望进入企业管理层,事实上只有1。7%的亚裔男性和1。2%的亚裔女性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只有强化我们下一代的竞争意识,着力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才有可能改变亚裔在美国的不公平地位。

和赵燕事件有些类似,上世纪90年代LA发生著名的警察打黑人事件,当时白人陪审团认定警察打人无罪,愤怒的黑人暴动了。事件回放,1992年洛杉矶一名黑人朗尼·金恩超速开车,被一群警察拉下来围殴。警察又打又踢的场面被一位路经该地的驾车人用摄像机拍了下来,在电视台播出后惹起了公愤。但当地法院审判时居然作出了无罪的判决,终于引起了洛杉矶暴动,一时大火冲天,黑人满街拦截白人殴打,破门抢劫商店,许多亚裔开的商店也遭渔池之秧,一时间熊烟滚滚,洛杉矶街头如同战场。朗尼·金恩本身是个麻烦人物,他被警察拦下来时,开车的速度是110英里,公众对他的同情完全是基于警察的行为太过残忍,洛杉矶暴动则是因为当局故意将审判放在比较富裕而且有许多警察亲属居住的白人地区的一个法院。美国的审判是否定罪取决于陪审团,陪审团则由审判法院所在地区的居民中遴选,如此明显的不公平就象是洛杉矶法院又一次对公众的施暴,事件遂由此发生。愤怒的黑人在落杉矶打砸枪烧,直到重新审判把打人的警察投入监狱。殴打赵燕的警察也是被12名白人为主的陪审团一致认定无罪。我并不鼓励华人象黑人那样抗挣,但我们的权益是靠自己争取来的。我们只有象犹太人哪样,挺进美国政界,而不是仅仅做一个高科技顺民才能最终保障我们的合法利益。

第三 鼓励孩子的求知欲

孩子小的时候常常都会有十万个为什么,做父母的一定尽力解答,如果答不出,就应该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并且鼓励孩子自己探索答案,千万不可认为孩子的问题太幼稚而不耐凡。孩子慢慢长大,开始对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人从那里来的产生疑问,进而对生命的起源感兴趣,这时候不管大人信不信教,都最好不要给孩子一个先入为主的灌输,你的一句“人是上帝造的”很简单,却可能扼杀了孩子探索真理的热情。人类学,进化学是很大的学科,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科学家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如果他们都相信创造论,现在许多人类科学可能还是空白。因此,无论大人有什么信仰,不要抑制孩子的求?痛丛煊?W罱?杜υ际北ā繁ǖ溃?该?当炊?窠笨蒲Ъ以谂υ汲鞘写笱б淮窝?趸嵋榻邮芤幻???嵛省澳隳芄皇且幻?己玫目蒲Ъ也⑾嘈派系勐穑俊薄安荒埽 ?98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赫伯特 豪普特曼当即回答。他说相信超自然事物,不仅与好的科学不相容,而且对人类福祗有害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以基督教立国的美国却不可以以任何形式在公立学校宣传宗教信仰。

第四 培养孩子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孩子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就是因为没有责任。但是孩子总需要长大,这个世界就是有责任心的人撑起来的。因此无论多小的事情也可以在点滴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要要求孩子有责任把他做好。一个出色的孩子,为什么样样都行?其实不一定,但是一个出色的孩子一定会尽力把他要做的事情做好。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做好。这种训练常常可以从小事开始,比如最后离开家时把灯关上,这不仅是节约能源的一个小举动,也是培养心中有责任,照章办事的一种责任心的体现。记得有个华人在南卡日立的一个工厂当工程师,有一天他要检修生产线,按照规章,任何维修工作在开工前都要TAG OUT,LOCK OUT,即在电源处标明并上锁。他可能觉得他很快就可以检修完毕,所以没有LOCK OUT。就在他钻进生产线时,一个操作员不知道生产线里有人,结果一开动把他给卷到里边了,造成终身残废。中国人常有人喜欢偷机取巧,笑话美国人太循规蹈矩,其实吃大亏的常常是那些喜欢偷机取巧的人。中国的矿难频发就是很好的例子。

第五 社会公德,爱心和团队精神

西方人非常注重社会公德的培养,比如尽量不在公共场所干扰别人。有一次在餐馆吃饭,隔着桌子有一位妈妈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在吃饭,孩子似乎使劲打了一个饱咯,不知妈妈说了什么,孩子连连说SORRY对不起,妈妈说“TOO LATE, TIME OUT 5 MIN太晚了,必须禁闭5分钟。”,孩子带着哭腔说SORRY,妈妈仍然不依不饶,把孩子押送到厕所TIME OUT 5分钟。试想孩子长大后会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吗?现在中国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大人什么都谨着孩子让着孩子,孩子很容易认为自己享用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然的,很难想到别人,这在学校就很难交到朋友,很难和别人合作。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合作干一些事情,家长不要越俎代皰。有什么好吃的也要一人一份,这样孩子在任何时候都会想到父母也有一份,而不是他自己吃独食。中文学校也应该有意识的强化一些有助于增强孩子们合作意识的作业和活动,而不是单纯只授课而已。如有可能,尽量象美国家庭一样让孩子参加有竞技项目的活动和训练,从小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第六 动手能力

高分低能常被用来贬低刚刚从大学毕业出来的毕业生。中国的教育体系和家庭教育传统常常忽略对孩子动手能力的训练。在家只要把书读好了,其他什么都不会做,不要做也行。其实动手能力的缺失,会影响到人的创造性思维。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模仿别人做得很好,但创新能力却很差。缺乏动手能力,他可能有时创新的思想有了,但不知如何下手也只好放弃。我有一个朋友,是工程博士,有一次他想自己换机油,可怎么也拧不开罗丝,他请我帮他看看,我一看才知道,他都快把罗丝拧坏了,因为他不是在松而是紧,不知道正反扣,让谁也拧不下来。一个工科博士连锣丝都不会拧,无疑是中国教育的失败。手和其他机体一样,用得越多越灵活,孩子在家和家人多做些家务活,锻炼了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增强责任感。在家什么都不让孩子干,看似爱孩子,实际是害孩子。

三个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 打好数学基础
美国在世界上虽然有最好的教育体系,最多的基础教育投入,但是美国的基础建设成果却并不理想,远远落后于亚洲,欧洲许多国家。可能除了孩子的悟性较差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的教育体系太宽松了。美国基础教育质量问题突出表现在数学教育上。美国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但他们很少去做中小学教师,因此,如果有可能一定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启蒙孩子的数学。上星期有一个食品健康的讲座,其中有许多卡路里的计算。主讲在黑板上写了一个1400大卡乘0.50的算式,中国人可能不用算就知道结果了,但你可能想不到她是怎样算的,不仅要乘,而且还要把0.5后边哪个0也乘一遍。还有注意一下美国老师减法借位的例子,十分啰索。等孩子习惯这种笨拙,不动脑筋的方法后,你就很难纠正他了。你告诉孩子换种方法做更容易,孩子会说,你不按老师说的去做老师不给分,也不知是真是假。其实很多考试是六十分钟,六十道题,只要结果,这时候就傻眼了。

孩子刚开始学数学的时候用中文思考还是用英文思考看来是一个与数学好不相干的事情,但其实这里的学问大了。3X5=15,如果用中文去想只要两秒,三五十五, 共4个音节,但是你如果用英文去思考,three times five equal to fifteen, 共13个音节,每两个音节用一秒,加上句子长了中间还要停顿,同样的问题英文思考就需要量8-10秒钟,数学的运算效率就要差4-5倍。乘法口诀是我们从上小学开始一直到老,无论是大学教授还是市井小贩,只要和数字打交道恐怕都离不开的工具。如果你留心一下中国人和美国人的计算能力的比较,你会发现有惊人的差别,大部分美国人离开计算器恐怕就不会算帐了,而中国随便叫一个不识几个字的小贩,常买菜的老太太,其口算能力都不比美国的数学老师差。另外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在国内上过几年小学的孩子,到美国以后,数学都是班上最好的。数学好了,为他后来的学习节省许多时间,当别人还在吭哧吭哧啃数学的时候,他已经把生物或物理什么的作业做完了,而且数学好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自然会有助于其他课业。数学好的孩子,会被称为聪明的孩子,这种心理上的优势,会变成孩子进步的动力和压力。从小打下良好数学基础,是孩子高中成功的必要条件。

二 水至清则无鱼,师至查则无徒
中国家长对孩子过分严厉的传统习惯,有时会扼杀孩子的乐趣和积极性。对孩子要求严些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但过严往往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孩子刚开始学钢琴时,觉得应该找一个严格的老师打好基本功,而美国老师的感觉是不管孩子弹得好不好,都一味的好,哄的孩子家长高兴了事。于是找了一个从台湾来的老师,老师过于认真,每次学琴都是这也不对哪也不是,手的一个动作姿势能够纠正无数次,学习进度很慢,孩子渐渐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弹两年也没有多少进步。所幸,老师的女儿从大学毕业,在附近大学读钢琴硕士,接管了老师的几个学生,可能受东西方教育的年轻人更懂得孩子的心理,孩子的钢琴水平几个月就有突飞猛进,学钢琴的乐趣和信心大增。调动起孩子的兴趣有时是至关重要的。

三 如何看待上名牌大学
新学期开始了,大学校长按惯例给新来的老师训话。你们做老师的要对待你的学生好,因为他们是你的客户。不仅要对拿A的学生要好,因为他们将来可能成为你的同事或科学家;也要对拿B的同学好点,因为他们将来可能是公司总裁,律师,工程师,医师什么的;你们更要对拿C的学生好些,因为他们将来可能会当总统。这是个笑话,但世事难料,如果布什是个拿A的学生,没准大学里多了一个平庸的教授,美国历史上少一个给世界平添多少灾难愚蠢总统。今天如果说美国开始走下坡路,布什鹰派政府当政即是美国从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说远了,上名牌大学很重要吗?当然很重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名牌大学,就象不是每个人都能当总统一样。家长更希望看到的孩子有一个健康,快乐,事业有成,幸福的人生。上什么大学只是人生中阶段性的结果,而教育子女是一个与孩子共同成长漫长的过程,只有把握好这个过程,使孩子长大时真正具备一个成功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养,上什么大学就不是最重要的了。比尔 盖次如果上完大学,他就可能失去在IT浪潮涌起时创建微软的机会。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只有把自己身体练的棒棒的,才具有更强的抵抗力,不怕风吹雨打。

瞄准哈佛,长春藤大学不一定最终能够上,如果每个人都能上,那也就不是精英中的精英大学了。但是这些大学为孩子们在中学阶段训练所设定的目标,是我们做家长的一开始就应该了解清楚。再次强调,上不上哈佛,上哪所大学是家长和孩子十二年努力的结果,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结果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多数情况下不是父母所能左右得了的。孩子十二年的基础教育是孩子和大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过程,是我们生活中每天实实在在的事情,有许多事情需要大人学习和努力,只要孩子和大人都尽力了,孩子基本具备了成功人才的素养,那么孩子就已经是一只可以在天空中翱翔的雄鹰,做父母的也就无愧于这段人生,并且会感到很充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