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悠然:在二代人之间看教育

(2005-04-16 12:47:13) 下一个

在二代人之间看教育

凤凰城  悠然

 

在美国,一直觉得自己的年龄处在尴尬的阶段。身边很少同龄的华人朋友,要么是公公婆婆那群450岁的第一代移民朋友,要么是那些朋友10来岁的儿女,最大也不过178刚进大学。应该说,我不是孩子了。25岁的我远离父母,在这里有自己的小家,那群10来岁的也不爱跟我玩。我也不是母亲,我还没有生孩子,那群450岁的也不跟我讨论育儿经或是哪里的学区好。但是在父母眼里,我永远是个孩子。这个孩子如今还在求学,接受着美国教育,当然不时也让父母教育一把。而生孩子的事双方父母都催过了,已经提到了今明二年的日程上,所以不久的将来,我即将为人母。于是我站到了一个既为人子女受教育又将为人父母教育人的中间位置上。

 

在这个位置上,我不禁开始回顾以往我在中国看到的和接受的父母教育,并想象着如何在美国教育我的子女。近年来,很多在美国的家长都写过美国的教育如何给孩子空间,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而中国只是应试和填鸭式的补习班。我想,中国和美国的整体教育体制是完全不同的,中国目前的教育方式和中国国情有着一定的联系,不是一年半载可以改变的。所以在此,对这些大方面不想再重复赘述,只是想聊聊中国父母对子女教育的个人观念。

 

首先,我觉得中国的父母喜欢把自己未能完成的愿望寄托到孩子的身上。我们这代人的父母,可以说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时期。他们大多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该长生体的时候碰到三年自然灾害,该读书的时候碰到上山下乡和文化大革命,人到中年该创事业高峰的时候又逢上“下岗”了。于是,没能读上大学的,就希望子女要考上大学,最好是以前自己向往已久的某所名校,完成自己当年的愿望。也不管子女成绩如何或者自己的志愿所在。没能回城的知青父母,削尖了脑袋把孩子往上海送。也不管孩子正是成长期,离开父母是否能健康成长,在祖父母家是否受到叔舅姨婶的冷眼,总之自己没能回上海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回去,也算完成自己当年未能完成的心愿。

 

我常常想,孩子也是一个个体,有他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为什么他不能为了自己的愿望生活,一定要去实现父母的愿望呢?!只是说起父母来,好像理直气壮的,真的到了自己身上又不是那么回事情了。我从小就很想学钢琴,但是我们那个时候钢琴还是奢侈品,而且家里住房条件也差,放了钢琴也就没地方放床了吧。长大了忙于学习,毕业了忙于工作和玩乐,而且国内成人班比较少,于是慢慢弹钢琴就成了我未能完成的一个愿望。到了美国,买了房子,准备生孩子了,就常常和先生说过二年家里买个钢琴吧,让我们的孩子学钢琴。这么盘算,一来是这里华人的小孩子好像都学钢琴,我们的孩子也不能落后于人,而且总觉得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尤其是女孩子,学过音乐的站出来气质都和别人不一样。二来,也是有点私心,希望自己弹钢琴的愿望能在孩子身上实现。而且有了钢琴或者以后陪孩子上钢琴课,自己也能学点,也能练练。当时说的时候不觉得,这几天写着这个文章的时候才惊觉,自己也把自己的愿望给了自己的孩子。即使,这个孩子还不在世界上。

 

另外就是学中文了,这也是广大在美国的中国父母的美好愿望。再怎么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孩子,他也是黄皮肤黑头发,是龙的传人。那会说中文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却忽视了孩子想融入美国社会,对中文的抗拒,以及他们认为中文对他们不具有普遍的使用意义。于是,看着很多家长在每周辛苦的工作之余,周末还要带着孩子上中文学校。孩子不能抗拒的去学习,却到头来还是说不顺溜。

 

但是,说来说去,自己也是这号人。咱自己也是20多岁才来美国的,所以骨子里认定了咱就是中国人,嫁的也是正宗的made in China,那我的孩子以后肯定是要学中文的。不但要能说,最好是和他妈也就是我一样,能写点还不错的文章,最好是琴棋书画全能的才子或才女。这三字经嘛就算了,咱自己也背不全,但是唐诗一百首一定要熟读,成语也要能脱口而出。那以后有这点功底,是女儿一定气质非凡,是儿子追个MM也容易点啊。我正想的美呢,先生在一旁说“你儿子用唐诗和成语追美国MM那不是对牛弹琴嘛”。那就算不用来追人,也得给他灌输他是中国人的思想。看到我们学校一个老墨,对着他在美国出生的女儿说“你不是墨西哥人,你是美国人”就觉得鄙夷,太忘本了。那先生说以后孩子在美国出生,确实是美国国籍。我说那就算不说是中国籍,也要告诉他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后代。可是,自己一想,这孩子哪能知道炎帝黄帝是谁,咱解释起来好像也费劲儿,到了几代以后,咱不在这世界上了,那几代保准都说自己是美国人了,只好作罢了。至于学中文,还是不要逼自己的孩子去中文学校了,反正自己中文底子还可以,就自己教教他和他多多交流,寓教于生活吧。

 

孔子他老人家曾经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来如今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也应该“己所不能,勿施于子女”吧。也许我们的父母已经错过了形成这种教育观念的时候,那么就从我这个即将成为父母的年轻一代做起吧。毕竟时代不同了,现在国内好些人退休了才学钢琴,学电脑,也学得有模有样。我才25岁,要学个钢琴应该也难不到哪里吧。而且,我现在就读的学校里就有钢琴课程,没什么特别要求,从基本开始教。以后孩子要是喜欢就学,不喜欢就让他学他喜欢的东西。自己的愿望,能自己实现,不是更有意义,自己的生活也更充实吗?!

 

除了让自己的子女完成自己的愿望外,中国的父母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家的孩子作比较。小时候常常被父母拿来和同事或者朋友的孩子比,除了学习、特长、外表身高也能比。长大了比孩子的工作收入。你儿子在银行我女儿在海关。你女儿工资3000,我儿子5000之类的。再往后比子女找了个什么样的老婆,嫁了个什么样的老公。好像别人家的儿子取个大学生老婆,自己儿子只找了个大专生就低人一等了。中国的父母并不知道,对自己的孩子说“看人家谁谁怎么样怎么样,你怎么就不能这样啊”是很伤小孩子自尊心的事情。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

 

而在美国,父母或者老师都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不能与别人比较的,常常鼓励和夸奖孩子,有的老师对孩子的评语甚至把孩子表扬得天上有地上无似的。所以每个孩子都很自信,很健康的成长。人生总有得到和失去,父母是这样,子女也是这样,要看到自己得到的,并珍惜它,而不是总是把自己失去的和别人拥有的去比较。无论子女好坏,无论他们是不是读名校,收入多少,另一半是否大学毕业,都是子女自己的人生财富和经历,父母可以为子女骄傲,但是不要炫耀;可以为子女忧心,但是要鼓励而不是埋怨和觉得抬不起头!

 

而最令中国家长避忌的也是我如今回想起来最好笑的教育问题应该就是性教育和情感教育了。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的孩子,无论早晚,大多都会问父母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是从哪里来的?”而我相信很多中国孩子包括我自己在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得到的答复都是“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这其实是个很打击幼小心灵的回答。不但没让我们搞清楚小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还以为自己真的是捡来的。看过很多类似的笑话,有孩子看到电视里生孩子的镜头,就问妈妈,为什么那个阿姨那么辛苦,妈妈说她在生孩子,于是小孩子说你不是说我们都是捡来的吗?那这个阿姨为什么要自己生,为什么不去捡一个呢?!妈妈无语。还有一个家长倒是考虑到了孩子的感受,于是灵机一动说孩子是从卷心菜里长出来的。结果害的那个孩子从此不敢再吃卷心菜,说是怕吃着吃着,吃到个小毛头出来。

 

很多美国父母当孩子问及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时候,会根据孩子的具体年龄,慢慢灌输正确的性知识给孩子,而不是逃避和闪烁其词。也许有人会说美国的未婚妈妈绝对多过中国,难道美国的性教育就是过关的吗?!的确,美国未婚妈妈很多,我在美国上学至今,好几个同学是未婚妈妈,而且年龄很低,大多167岁就生了。但是,中国的未婚妈妈几乎都是在自己不自愿不知情的情况下怀孕的,有的甚至到临产都不知道自己前几个月是怀孕,还以为自己胖了。但是美国的未婚妈妈很多是知道如何避孕的情况下怀孕的,而且还过的自得其乐。生了再生的也有。而且美国对未婚妈妈以及非婚生子女都没有歧视,得到的待遇也是和婚生子女基本相同的,但在中国却并非如此,未婚妈妈遭人歧视,非婚生子女连户口都不能报,还被归入违反计划生育的范畴。所以有效的性教育对中国孩子更为重要。

 

同样,如何在美国对中国移民后代进行性教育也成了很多在美国的老中家长头痛的问题。身为中国人,再如何接受西方的教育,多少还是会保留点传统和保守思想的,肯定不会开放到任由孩子和小洋人一样做未婚妈妈。但是在这个开放的大环境下,又不可能贴身看着自己的子女在外面如何交友。于是不少做父母统一的口径是儿子就随便他在外面怎样,女儿就一定要教导她好好保护自己,不能随便和男生发生关系。初时,自己也是这样想,认为这是个既保护子女又不会和孩子弄僵关系的折衷办法。可是,越接近做母亲,越觉得应该将心比心。天下母亲的心应该是一样的,自己的女儿是宝贝要保护,别人的女儿也是宝贝,也是需要保护的。为什么是儿子就随便怎样都没有关系?要知道自家儿子随便去发生关系的也是别人家的宝贝女儿啊!如果所有男生都被父母随便放出去都无所谓,那么那些女孩子再怎么被教导和保护,也难免很多要“在劫难逃”吧!所以,我觉得对孩子的性教育也应该男女平等,灌输他(她)正确的爱情观和性观念,懂得付出,也知道保护自己。

 

父母和子女这二个身份在世界上永远不停的轮回着,今天的父母都曾经为人子女,今天的子女也总有一天为人父母。都说自己做了父母才会体会到以前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所谓的“养育” 除了“养”更重要的就是教育的“育”了,可见教育是父母与子女间永恒的话题。很庆幸,能在自己做母亲前,先思考了二代人之间的这个问题,但是教育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课题和过程,光靠思考是不够的,只能期待着在今后与孩子的相处中慢慢实践,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和他们一起成长。

 

 

[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